将来不当科学家,今天不必做科研?
老文在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交流中,發現不少學生有個觀念:將來不當科學家(這兒泛指專業從事科研工作的人或職業科研人員),今天就沒有必要做科研。這個觀念強烈主導著學生對科研的興趣和動力。
>>>>
例如,本科生通過參與教授的科研項目訓練和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在世界一流大學很普遍。
最近幾年,國內大學也紛紛推動學生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早進團隊,以高水平科學研究支撐高質量本科人才培養。實踐表明,一方面,“早進”的學生數遠未達到“普遍”程度,另一方面,進入后又陸續退出的學生遠多于堅持到底(獲得一段完整的科研經歷)的學生。
不參與和參與后又退出科研的本科生,最常見的理由正是將來不會或不想當科學家,而積極參與并堅持科研的本科生,大多有讀研或繼續深造目標,意味著他們至少在大學畢業后的下一站要當科學家。
研究生是做研究的學生,照說應該死心塌地做科研。
然而,當過研究生導師的人有體會,一些研究生從讀研的第一天起就圈定了自己未來的職業,把科學家排除在其圈定范圍之外。
這種排除本無可厚非,問題是,有這種排除的研究生往往把本該做的科研也排除在學業之外了,致使其最終徒有研究生的虛名。
順便插一句,并不意外的是,一些老師也有這個觀念。這從大學里時常有人把教學和科研當作兩件不相關甚至相沖突的事情可見一斑。
從學生到老師,將來不當科學家今天就不必做科研的觀念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破除這種觀念?
老文認為至少有兩點值得關注。
其一,許多人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成見,認為科研是科學家才去做的事情,也就是說,科研是一種職業工作。
這種成見讓人能心安理得、理直氣壯地在任何時候遠離科研。
紐約大學Ryan F. Lei等人發表在《發育科學》(Developmental Science)雜志的一項研究(Children lose confidence in their potential to “be scientists”, but not in their capacity to “do science”),試圖發現兒童對“做科學家”或“做科學”的信念和態度的不同發展軌跡。
他們招募了212名二年級和三年級的孩子(大約7-9歲),孩子們被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總是接受科學的“身份中心”(identity-focused)語言(這意味著科學家是一類特定的人群),例如接受科學教育時總是聽到諸如“今天,我們將成為科學家!科學家們用他們的五官來了解世界”之類的語言;另一組總是接受“行為中心”(action-focused)語言(這意味著科學是任何人都能做的事情),例如接受科學教育時總是聽到諸如“今天,我們將做科學。
人們用他們的五官來了解世界”之類的語言。
研究表明,將科學定義為人們所做的事情,而不是決定人們身份的事情,可以破除科研只適合某些特定人群(如男性白人)的成見,從而激發孩子們對科學的更大興趣,并使他們長大后不太可能對自己的科研能力失去信心。
作者指出,在學校教育和媒體報道上,像“科學家”這樣的標簽非常常見,應該改變語言的組織方式,從談“科學家”轉而談論“做科學”,引導學生認為更多的人可以參與科學,有助于改變學生對科學的信念和態度。
其二,經過長期的考什么就學什么的思維訓練,人或多或少用考不考或有沒有用來取舍所有學習經歷和內容,也就是用功利心對待所有學習,特別是較難的學習,例如科研(科研也是study)。
縱觀國內學生(包括老師自己)的求學經歷,從讀小學、中學、大學直至研究生,每個階段的最大動力基本上來自于下一步的目標:下一站的入口考什么就學什么,絕不多學與考試無關的東西。
讀大學和研究生的出口是社會,目標是“飯碗”,考什么就學什么的思維難免使人迫切想知道:當下的科研對未來的“飯碗”有用嗎?
身處大學,不難發現,不少學生甚至在修每一門課程時都會問:這門課程有用嗎?課程即使被判定沒用,但因為要考,所以學生也不得不學。
而科研在許多大學本來沒有被納入本科生的培養方案(至少不是必修),如果被認為沒用,鐵定很難受青睞。
盡管不少“前浪”說,學習做科研,你能更自由地去選擇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以及你以后想做什么事,但固守考什么就學什么思維的“后浪”往往是不見兔子絕不撒鷹的,他們即使認可“前浪”所說,也要在他們自己成為“前浪”之后。
老文十分贊同學生為未來而學,包括為未來的“飯碗”而學。
但未來的職業或“飯碗”究竟是排除還是越來越需要科研能力,值得盡早明白并銘記在心。
如果說將來不當化學家,今天就不必做化學研究,這問題不大。
但如果說將來不當科學家,今天就不必做科研,這可以說誤人誤己。我們可以排除某個專業領域的科研,但不能排除一般意義上的科研訓練。科研早已似“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人人能做的家務般的活。拒絕科研訓練,相當于拒絕一種基本的生活能力。
大量關于職業及其所需技能變化的研究表明,盡管未來的工作需要的技能各種各樣,但排在前幾位的始終是:解決復雜問題(Complex Problem Solving)、創造性(Creativity)、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與他人合作(Coordinating with Others)等能力。特別是,人類正在從信息時代進入智能時代,這些能力愈發成為自己未來的工作不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護身符”。
顯然,這些能力都屬于科研能力范疇。或者說,科研是訓練和提升這些能力的最有效方式。
編輯?∑Gemini
來源:中國科學報
文章推薦
?最全數學各個分支簡介
?十大中國數學之最
?數學和編程
?機器學習中需要了解的 5 種采樣方法
?北大讀博手記:怎樣完成自己的博士生涯?非常具有指導性!
?施一公:為什么要獨立思考、為什么要尊重科學?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将来不当科学家,今天不必做科研?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哪些事是你当了大学老师之后才知道的?
- 下一篇: 1.5亿元奖金,给了这50位青年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