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 90 后还有半个月就 30 岁了!那些 30 岁前就成博导的人都怎样了...
前段日子,一個名為 #第一批 90 后 30 歲倒計時#的話題被頂上了微博熱搜,無數網友參與了討論。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轉眼 2019 年 12 月已快過半,筆者掐指一算,第一批 90 距離 30 歲只剩十幾天了... 不禁有點惘然。
最早的那一批 90 后,不乏杰出之輩,最近幾年「90 后」當教授、博導的新聞經常刷屏各大社交平臺,這批年輕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在學術上已經取得了令人艷羨的成績。當真是「出名要趁早」啊!
筆者也借著 #第一批 90 后 30 歲倒計時 #這個熱度替大家整理一下那些優秀的 90 后科研工作者。
雖然有點酸,但是很好的榜樣啊!
統計數據及圖片來源:青塔
筆者很欣喜的發現有 3 位來自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的 90 后教授 / 博導,終于不用再無奈地安慰自己:這只是學科的差異...
浙江大學90后博導劉婉璐
大家最有印象的應該是上個月走紅的浙大 27 歲博導劉琬璐。
據錢江晚報 11 月 6 日報道,今年年僅 27 歲的劉琬璐正式成為浙江大學最年輕的 PI(獨立研究員)。劉琬璐 2013 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之后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博士、博士后研究,6 年內發表 20 余篇國際權威期刊論文。
圖片來源:浙江大學
劉琬璐 1992 年 3 月出生,今年 3 月剛滿 27 歲時加入浙江大學,任浙江大學愛丁堡大學聯合學院研究員、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
這位地道的「川妹子」曾在親歷汶川地震后立志學醫,報考浙大醫學院基礎醫學專業,2013 年本科畢業。
2018 年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學位,之后一年留校做博士后,走上科研道路。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國際頂級 SCI 期刊 Cell、PNAS 等多次發文,SCI-E 總引次數超 500 次。
她的研究方向為表觀遺傳學、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干細胞及再生醫學。主要方向包括轉座子在細胞命運決定過程中的作用,以及相關生物信息算法開發。
教學上,劉琬璐擔任生物信息學專業三門課的主講老師,以及 2019 級生物信息學專業班導師。
科研上,她組建了獨立的 Lab W 實驗室,有 1 位博士生和 5 位本科實習生。
劉琬璐與博士生同為 90 后,朋友的年齡,導師的身份,她正在引導這名博士生進入科研世界。
和顏寧一樣,她最大愿望也是能睡到自然醒。
南方醫科大學90后博導李琳
同樣是基礎醫學專業的還有來自南方醫科大學的李琳教授。
圖片來源:南方醫科大學
據澎湃新聞報道,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官網 9 月 16 日更新信息顯示,出生于 1991 年的女博士李琳已于 2019 年 7 月起任該學院教授,并擔任博士生導師。
據官方簡歷介紹,李琳主要從事單細胞表觀基因組學研究,2014 年獲電子科技大學學士學位,2014 年 9 月至 2019 年 6 月在北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李琳的研究領域包括開發單細胞多組學測序技術、研究哺乳動物生殖系細胞發育和疾病發生發展進程中的表觀遺傳學調控。
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Nature Cell Biology 發表題為 Single-cell multi-omicssequencing of human early embryos 的論文。
在 Cell 合作發表 he Transcriptome and DNA MethylomeLandscapes of Human Primordial Germ Cells 一文。
在 Cell Research 合作發表 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of mouse early embryos and embryonic stem cells 一文。
作為李琳的引進單位,南方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官網顯示其人才類別為「優秀學術骨干」。
南京農業大學最年輕教授李珊
2019 年 9 月 10 日,在南京農業大學教師節典禮的現場,92 歲的陸家云教授和一位年輕女孩正在鏡頭前合影。
圖片來源:南京農業大學
今年 29 歲的李姍,真實身份是南京農業大學的教授、博導,同時,她也是南農最年輕的教授。
2018 年底,李姍加入南京農業大學農學院趙云德團隊,被評為教授,同時擔任博士生導師。
年紀輕輕便擔任教授,李姍表示,自己要感謝南京農業大學,她說:「學校沒有嫌棄我沒有海外經歷,博士畢業后能夠直接把我引進,這是南農一個非常好的體系,不拘一格降人才。」
李姍老師本科就讀山東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2 年在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傅向東研究員。
2018 年 8 月 16 日,由李姍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協同調控植物生長 — 發育平衡》發表于世界頂級期刊 Nature,該研究得到了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重點研究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資助,并且獲選為 2018 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之一。
筆者插一句話:她 25 歲就結婚了。
看完這些,是不是感覺無比扎心?
越來越多「90 后」年輕學者稱為教授、博導,研究隊伍年輕化已經成為常態,筆者很希望這些具有年齡優勢又有能力的大佬們在這樣一個時代舞臺上能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為國家的高校教學科研作出更多的貢獻。
而像筆者這樣的 90 后學術咸魚,除了滿嘴的檸檬味,還是更希望自己能見賢思齊。
30 歲前成博導就先不奢求了,但是希望能自己安安穩穩畢業~
————
編輯?∑Gemini
?來源:德先生
?92年的小哥,985的特聘教授:3年博士期間發表40篇SCI
?數學家家譜之可視化
?曾撿破爛為生,窮到沒飯吃,現在身家395億,給員工發3億年終獎!
?“四院院士”新任北大理學部主任,這位頂尖科學家有多牛?
?假如有人把支付寶存儲服務器炸了(物理炸),大眾在支付寶里的錢是不是就都沒有了呢?
?又一位!發40篇SCI,90后博士受聘985教授
算法數學之美微信公眾號歡迎賜稿
稿件涉及數學、物理、算法、計算機、編程等相關領域,經采用我們將奉上稿酬。
投稿郵箱:math_alg@163.com
創作挑戰賽新人創作獎勵來咯,堅持創作打卡瓜分現金大獎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第一批 90 后还有半个月就 30 岁了!那些 30 岁前就成博导的人都怎样了...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学位论文是根,学术论文是叶
- 下一篇: 名校博士被撤销学位,只因7行文字抄袭及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