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谈院士增选:导师施一公让我特别受益的是:纯粹,做事情的纯粹
一個神經元能夠催生多少故事?香港中文大學信息工程系助理教授周博磊近日撰文介紹了他自 2015 年開始至今對神經元的研究經歷。最近,他與 David Bau、朱俊彥等人合作的神經元研究論文發表在了 PNAS 雜志上。
>>>>
近日,茅臺集團總工程師王莉入圍 2021 院士候選名單引起廣泛爭議,被人稱為 「白酒院士」。顏寧教授 2017 年落選中科院院士,被很多媒體與自媒體拿來與此做對比,甚至出現 「顏寧三次落選院士」 等許多謠傳。2 月 18 日,顏寧教授在微博疑似對此進行了回應,原文如下:
圖片來源:顏寧微博 @nyouyou
最近跟一些人聊天之后,忍不住想一個問題:我跟導師學到的最寶貴的是什么?
誠然,在科研上的批判性思維(比如每次組會 journal club 時候對于各種精選論文的各種就實驗論實驗的挑剔批評)、選擇課題時對于相關領域科學史的關注、對于自己日常實驗結果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 assessment,沒想好中文咋翻譯,上面的批判性思維也是這個詞 critical)、好的實驗習慣(參見施老師寫給研究生的一系列文章),等等……
但是年齡越大、自己的經歷越多之后越覺得,讓我特別受益的是:純粹,做事情的純粹。
做科研就是被探索本身的魅力以及培養年輕學者這兩個大目標驅動;做教育就是純粹地為了育人與探索高教體制...... 當然,在執行的過程中不免溝溝壑壑,但是方式方法路徑都是服務于純粹的目標。而純粹的做事其實從大的時間尺度上回看,是很幸福的事情。
我扯了半天大旗,其實是挺煩最近怎么又把我揪出來說院士增選的事了?
來,科普下: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兩院的院士增選每兩年一次,可以通過學會提名或者三位院士提名。本人從來沒有三次落選啊 -- 別這么侮辱人。我只在 2017 年被提名過一次,除了提名之外,并未與任何人交流過細節,所以對于程序啥的還是糊里糊涂的。
之后 2019 年和今年都有幾位院士基于我之前在國內的工作要提名,都被我婉拒了,原因嘛可能有點 naive:不想成為別人茶余飯后的談資。
我不在國內工作,名字出現在候選名單會被一半人罵;選不上則會被當成罵人的工具人。我樂呵呵地做科研,勿 cue
—THE END—
編輯?∑Gemini
來源:顏寧微博?@nyouyou
文章推薦
?數學原來這么有趣,一組圖喚醒你的思維!
?人類史上20個“最強大腦”
?重返數學史的黃金時代,由數學推動誕生的人工智能,一部人類智慧形成的歷史
?改善 Python 程序的 91 個建議
?二維空間彎曲會讓三角形內角和不等于180度,三維空間彎曲呢?
?當貝葉斯,奧卡姆和香農一起來定義機器學習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颜宁谈院士增选:导师施一公让我特别受益的是:纯粹,做事情的纯粹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她穿着由自己17封拒稿信做成的裙子,通过
- 下一篇: 真涨工资了:多所高校博士生资助标准大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