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美少女!浙大学姐两年发14篇论文! 一作10篇,顶刊4篇!
嗨嘍,大家好呀!我叫齊俏,一個可可愛愛的美少女(嘿嘿。有點不好意思呢),是浙江大學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也是2020年竺可楨獎學金獲得者。
我嘛,一直跟隨著無線通信的發(fā)展歷程,在科研之路上,努力交出了一份還算亮眼的成績單:兩年發(fā)表14篇論文,其中一作10篇,包括4篇Top SCI,2篇SCI和4篇EI;持有2項發(fā)明專利,出版1部英文專著,斬獲2020年度學生學術十大新成果獎第三名。(嗯,好像還可以吧 ^o^?)
至于在學校里的我,曾經(jīng)連續(xù)幾年擔任兼職輔導員、學生黨支部書記,所在的黨支部連續(xù)兩年成為“優(yōu)秀黨支部”。當然啦,我也積極投身公益,服務社會,努力做一名“看得見”的黨員。
對于科研與生活,我始終堅信:科研的進階淬煉初心,生活的螺旋演繹精彩!
>>>>
行遠自邇
走“百里挑一”的路
About
2018年入學浙大之時,中興正面臨美國制裁,這讓我意識到自己的所學正契合國家發(fā)展的需要。于是,我沒有跟隨主流選擇時下最熱的專業(yè)方向,而是選擇了相對冷門的傳統(tǒng)通信。知易行難,將心中的熱忱真正付諸于實踐,需要一個人對自我的確認。未來的路有一百種選擇,我只選擇“百里挑一”的這一條,并錨定了自己的發(fā)展方向:從事無線通信B5G/6G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致力解決制約萬物互聯(lián)的瓶頸問題。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科研是一個從零開始逐漸積累的過程。從本科生到研究生,從廣涉學習到專精研究,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專業(yè)知識的缺口,文獻閱讀的障礙,也曾讓我焦頭爛額。在一段時間的嘗試和摸索后,我逐漸找到了方向,“在閱讀文獻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帶著思考和質疑的眼光去看,這篇文章的動機是什么,創(chuàng)新點是什么,做出了什么貢獻,得到了什么樣的結果。”
?▲ 我的推導手稿
回憶起寫期刊論文的過程,我也是感觸良多的。我從模仿一些Top文章的結構和寫法開始,積累一些常用短語,邏輯連接詞,勉勉強強寫完了第一篇論文。我的導師陳曉明研究員在給我修改的文檔里,寫滿了密密麻麻的批注,甚于論文的內容。寫第二篇、第三篇時,批注雖然少了,卻收到了導師的批評與鞭策:“你已經(jīng)不是第一次寫文章了,不能還寫得那么粗糙。”
于是我意識到,科研是一個精益求精的過程,錘煉細節(jié)需要靠自己的思考。在之后的論文撰寫中,我便開始懷著一顆匠心,精雕細琢每一個細節(jié),文章反復閱讀5遍以上再發(fā)給導師修改。我們一般需要從一個很細小的問題出發(fā),向里、向內進行深究。
“研究的開始往往始于小小的發(fā)端,從了解相關背景,閱讀文獻,尋找創(chuàng)新點,抽象建模,推導數(shù)學公式,設計算法,最后到仿真驗證結果,每一個步驟都少不了科研者的鉤深索隱。”
我認為,對于科研者而言,不僅需要高水平的學術專注和科研產(chǎn)出,還要有較高的學術表達與溝通能力,“我們不僅要會寫論文,更應該會表達”。在研究生期間,我曾先后四次在美國夏威夷、韓國首爾等地舉辦的頂級國際會議作口頭報告,這些交流經(jīng)歷讓我受益匪淺。
?▲ 參與夏威夷會議的我
篤行不怠
持“勤奮樂觀”的信條
About
初入浙大時,我第一次觀看國獎答辯,欽羨于臺上熠熠發(fā)光的優(yōu)秀學姐學長,導師告訴我v說:“只要你踏實做好工作,不斷努力,你也可以成為這樣的人。”導師的話給了我莫大的鼓勵,同時也讓我意識到,想要成為優(yōu)秀的人,只能靠日復一日的勤奮與努力。
在我的實驗室里,導師不僅是指路人,更是和學生并肩的奔跑者,每隔三五天,導師便會和學生進行一次交流,“你過來一下”成了導師與學生之間的“通訊密碼”。
科研路途上常伴隨著競爭和壓力,沒有想法、實驗失敗或者論文被拒是家常便飯,作為科研者,必須不斷思考、不怠交流,不懈實踐。但這條路,我從來不是一個人,我有耐心給予指導的導師,和諧融洽的實驗室大家庭,永遠支持著我的父母和姐姐,這些來自身后的溫暖一直鼓勵著我在科研中樂觀地闊步向前,“越挫越勇,笑口常開,好運自然來”成了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
?▲我們的實驗室大家庭
除了在科研上,我更是將“勤奮樂觀”的信條注入生活與工作中。
成為黨支部書記后,我時時刻刻要求自己,做一個“看得見的黨員”。那些需要被看見的,不是黨員的身份,而是每一天的躬耕不輟。在黨支部內,我?guī)ьI黨支部成員定期開展“三會一課”加強黨性教育,督促大家堅持在“學習強國”上學習,鞏固理論知識,組織一系列立項活動尋訪紅色基因。
在日常生活中,我會給學弟學妹提供考研、完成本科畢業(yè)設計等多方面的指導,并曾在年級大會中進行經(jīng)驗分享;對學業(yè)困難的研究生施以援手,進行科研幫助與指導……我認為“每一個科研人都應該需要做到‘勤奮、樂觀’,哈哈,這也正是信電學院的院訓。”
?▲認真講黨課的我
跬步致遠
沿“螺旋推進”的軌道
About
回顧過去的學習生活,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并非是收獲榮耀的高光時刻,而是在“看文獻、做科研、寫論文”的循環(huán)中推進的每一步。說實話,在自己求學過程中,入學的時刻往往是低谷,需要保持不斷的積累和向上的態(tài)度。落于自洽和自律之間,沿著螺旋線向上前行,學習和生活就會漸入佳境。兩年來,我的科研成果越來越豐碩,有了更深層的目標,漸漸超越了入學時的自己(棒呆)。
我喜歡科研生活的收放自如:研究算法、寫論文是一年中的攻堅期,會很辛苦;另一段想idea的時間則是過渡期,相對放松。“在問題解決不了的時候,去放松一下”,充滿焦慮會導致慌不擇路,繼而產(chǎn)出大打折扣;“任務緊張的時候,一般在實驗室待到半夜”,碎片化處理重要的事往往事倍功半。
同時,平面設計是我的業(yè)余愛好,我曾作為浙大研創(chuàng)信息中心和多媒體工作室的成員,設計了AIoT主題分享會“萬物互聯(lián)·智慧時代”全部宣傳物料,線條勾勒、色塊填涂為她的生活帶來有條不紊以外的驚喜色彩。在學生工作和科研生活的平衡中,我也在不斷摸索和積累著利用時間的經(jīng)驗,“把事情分成一個個步驟,先急后緩,逐一完成”,我清晰地認識到,保持效率的最好方式是有規(guī)劃地行使每一天的時間,將任務融入生活與科研的雙螺旋中。
?▲我制作的宣傳品設計
談及學習,曾經(jīng),我也是熄燈后凌晨兩點才睡的“熬夜黨”。大跨度的學習時間容易陷入疲憊和低效的怪圈,我認為:“學習時足夠專注,沉浸式的學習比深夜熬到作息混亂更高效。”同時在不同狀態(tài)中熟練切換,是我的一項“特殊技能”。科研學習時,我精神高度集中,不受外物干擾;在累倦時,我也會追劇、打羽毛球來紓解壓力和疲憊。“學習的時候認真學,玩的時候盡興玩。”兩種狀態(tài)兼顧而不交雜,才能保障規(guī)劃中的事情穩(wěn)步推進。
我的生活,雖然忙碌,但仍舊如螺旋上升的曲線般井井有條,黨支部工作穿插其中,伴隨著平面設計的構圖和羽毛球的弧線,而構成我生活螺旋中心的仍舊是我對科研明晰而熱切的向往。
在信電樓實驗室中,我常常在電腦前推演,指尖躍動,純粹的科研初心融入繁復的仿真代碼。每一個科研項目,每一個算法,每一篇論文寫作,在我的心里已被分門別類地珍藏起來。每當談及實驗室科研項目,我總能如數(shù)家珍,描摹出自己理實交融的進階之路。
?# 寫在后面??
“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人,都值得被認真對待。”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生活中的每一步,我都走出了更加篤定的腳步,懷抱著對通信前景的堅定信心,我將繼續(xù)在浙大讀博深造,在無線通信方向躬耕不輟、矢志不渝,不斷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
—THE END—
編輯?∑Gemini
來源:?科研經(jīng)緯
文章推薦
?完美數(shù):數(shù)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15歲進少年班,21歲打破西方技術壁壘!這位95后正在改變世界
?名校博士被撤銷學位,只因7行文字抄襲及1張互聯(lián)網(wǎng)圖片……
?我見過最糟糕的代碼
?數(shù)論大牛John Coates:如果我建數(shù)學系,將采用劍橋模式
?央行這篇工作論文火了!房價太高“逼走年輕人”,中等收入陷阱“文科生太多”…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进击的美少女!浙大学姐两年发14篇论文! 一作10篇,顶刊4篇!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如何理解 Graph Convoluti
- 下一篇: 数学歌单:数学虐我千百遍,让我至今没初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