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80后”女科学家分享:科研、坚持与热爱
3月30日,公益科普活動“巾幗之美—女性科技論壇”在京舉行。兩位“80后”女科學家——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付巧妹、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穎,同臺侃談各自的奮斗歷程。
>>>>
付巧妹在分享中談到,一路走來最大的感受是“只有找到自己的熱愛,才能堅持下去”,并且認為做對選擇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勇于承擔選擇失敗后的結果,在過程中要盡力而為。
劉穎說,自己自幼就對生命充滿好奇,大學報考時更是只填報了生命科學一個志愿。但自己的“生命科學博士之路”最初并不順利,在艱苦地堅持和付出后終于得到回報。
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傳染病學專家李蘭娟,中國科學院院士、密碼學家王小云也分享了她們的科研成長故事。該活動由中國工程院指導,騰訊院士專家工作站發起,騰訊北京總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及中國女科技工作者協會等單位聯合舉辦。
以下為付巧妹和劉穎的演講實錄。
付巧妹
為了感興趣的事情,每天都在努力,覺得很幸福
人物名片
付巧妹,2007年畢業于西北大學,2009年在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獲碩士學位,2013年在德國馬普進化人類研究所獲演化遺傳學博士學位。現為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古DNA實驗室主任。2019年,獲首屆“科學探索獎”;2021年3月,獲“中央和國家機關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
?要點提示:
●回顧過去最大的感受:找到自己的熱愛,才能堅持下去。
●自己小時候都算不上“學霸”,只在數理化上有優勢。高中起變得努力,是因為“想讓腦子動起來”。
●曾在大學放棄保研、加入考研大軍:做選擇就要有承擔失敗的勇氣。
●本科階段積累的數理化、編程基礎,在看似不相干的博士階段發揮奇效。
●無論科研和生活,每天都在努力,覺得很幸福。
●不管怎樣,“活在當下,把想法變成行動”。
?
我為什么要研究古DNA?可能有很多人會說,因為這是一個很前沿的學科,所以去研究它。其實并不是,在我走上科研道路的過程里有很多不確定性。
我相信很多同學都曾面臨對自己人生迷茫的階段,比如“可能有學習的動力,但有時并不知道為什么要去學習它”等一系列的困惑。作為過來人,我也有過同樣的經歷。
回顧過去,最大的感受是:找到自己喜歡的,才能夠讓你更堅定地走下去。把你的研究當作生命去熱愛,在這個過程中你就不會感覺到辛苦。即便很辛苦,你也會感覺到幸福。為什么?我想用個人的一些經歷,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這些經歷其實也是身為一個平凡人很平凡的經歷,其中面臨過很多選擇、很多波折。我從這些經歷中得到的一些感悟,也是從現在的視角回看當時才有的一些體會。
小時候,我其實都不算是“學霸”,一直屬于由興趣驅動,看起來中規中矩、但還算有一點性格的人。我在一開始也不是那種非常努力的人,但是后來因為想去做一些事情,想讓自己的腦子動起來,便變得十分努力起來。
大學時,我的專業跟現在從事的領域差別很大——本科學的是“文物保護技術”,而現在從事的是遺傳學。大家可能會覺得跨度這么大,你是怎么“轉型”的呢?待會兒再說。
現在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在讀高中和大學時,我曾有過很長時間的迷茫和困惑,但慶幸的是即使迷茫,也在很多專業課和基礎課程上打下了“很煎熬”的功底,這些基礎在后來都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
那個階段的一個重要想法是,要做好當下我能做的事。可能夢想離我還很遙遠,但如果不把一些想法變成行動力,可能永遠沒辦法實現夢想。
可能有同學面臨另一種情況:不是沒有選擇,而是有很多選擇,比如要不要考研、要不要出國等等。面對這種情況,我的建議是,你要清楚你面對選擇的心態是怎樣的?是試試看嗎?選擇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清楚自己能否承擔后果。
在做選擇之前,要問問自己:你是否能承受選擇以后的失敗?是否能夠盡力地去做到?是否有盡力去做的勇氣和決心?
我曾在大學最后時刻放棄保研、鼓起勇氣考研,選擇了一條在別人看來比較有挑戰、有難度的路。回看這段歷程,當時的我知道這條路一定能成功嗎?當然不。其實當時的想法是,考不上也沒關系,只要我盡力就好。
這段經歷里,我想傳達的意思是,希望同學們能在選擇的同時,學會去承擔選擇以后的失敗。
最后再分享一下在德國馬普讀生物遺傳學博士學位的經歷。當時跨專業要學習的領域屬于古遺傳學,主要是古DNA研究。德國的規則是先考核半年, 如果通過考核,就可以留下來讀博,否則就會被淘汰,遣返回國。
我心里知道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與我一直想做的“生物學”工作更相關了。從殘存的考古遺跡提取出DNA,分析、研究人類的演化歷史,也就是去弄清我們祖先的故事,想到這個過程就覺得很有意思,是一件讓我覺得興奮的事情。
然而當時很有挑戰,雖然古DNA研究還是和骨骼打交道,是屬于考古學、生物學、遺傳學、統計學等交叉的學科,但本質上更偏遺傳。這對于僅有文物保護技術和穩定同位素背景的我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
組會上,團隊成員們討論尼安德特人基因組序列草圖,我就好像是聽天書一樣,“非常痛苦”。
當時的我面臨著非常大的壓力。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把壓力轉化為動力:唯一的想法是只要盡力就好!每天問一問:我是不是比昨天更有進步了?是不是盡力而為了?如果我盡力了,什么樣的結果都能接受。而這之后不到半年的時間里,我竟然得到實驗室的認可,在別人眼中“我很不錯”。
那一步雖然很難,但也走過來了;當走過之后還發現,每一步都沒有浪費。
比如我在本科讀的專業,跟博士階段的遺傳學完全不相關,是不是我在本科期間的努力完全沒有意義?事實上,我在本科時培養的數理化基礎、編程基礎,在博士階段起到了很大作用。
因為那時正處在生物信息大爆炸的時候,而我恰恰就是有這種數理化、編程等的基礎和一點天賦,讓我在這個領域里走得相對更遠一點。
而且當時本科的學科,在現在追尋一些關鍵科學問題時也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無形中體現出交叉學科的優勢。這些都是當時的我所想不到的。
所以,我想告訴大家一句話:“不必追問或設限于眼前的意義,每一步努力都有其價值,在不清楚方向的時候,只要做好當下、做好自己能做到的,盡力就好。”
我們最重要的就是要傾盡全力。直到現在走上科研崗位,我的心態從來沒有變過。
不管科研上還是生活中,每天都在努力。這個努力并不是別人告訴我“你需要變得更優秀”,所以要去努力,而是因為在努力滿足好奇心的過程中,我很開心,我在動腦子,我覺得很幸福。
說了這么多,其實就想告訴大家,不管你以后要做什么,重要的是把你的想法變成你的行動,不要讓它停留在想法階段;要有很強的執行力,才能讓夢想離你更近。
我們是很幸運的一代,有很多機會,但機會的同時必然伴隨很多壓力。正是因為這樣的機會和壓力,我們也可以做得非常好。
在座的每一位同學更是如此。你們會有更多的空間和平臺,有更多的可能讓你們去創新。在這個過程之中,可能有一些需要你們自己去考慮的堅持或問題,要你自己想清楚。不管怎樣,“活在當下,把想法變成行動”。
劉穎
在科研的精神世界做自由國王
人物名片
劉穎,2006年畢業于南京大學生物化學系,2006~2011年留學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獲生物化學博士學位。2013年底入職北京大學,現為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細胞應激與穩態調控研究室主任。2019年獲“科學探索獎”。
?
要點提示:
?
●從小對生命充滿好奇,中學的實驗課讓我和生命科學結緣,考大學只報了“生命科學”一個志愿。
●出國留學上課跟不上,每天反復聽課程錄音,學習到凌晨。
●在實驗室拿到不理想的結果,并沒有特別沮喪,反而更有興趣。
●諾獎得主“捧場”獲獎紀念,開始對“世界的邊界才是我們的邊界”有了理解。
●在異國他鄉領獎時唱起國歌,第一次真正感覺到作為中國人的歸屬感和責任感。
●做科研最大的感受是,生命科學研究本身帶來非常多的樂趣。
當我被問到想要分享什么主題時,腦海中閃現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你的未來是星辰大海。”因為我希望大家一直能夠保持著對宇宙,對生命最原始、最純粹的好奇心。
我們很小的時候,對周圍的一切都很好奇。我小時候就經常會想:樹葉為什么到了秋天會變黃、脫落?我也很喜歡蹲在地上去觀察螞蟻,看它們是如何發現食物、召喚同伴、把食物分成小塊然后再一起排著隊運回家。
我覺得生命是非常神秘的,我對它們有太多的好奇。直到中學的一次實驗課上,我們把一根香蕉搗碎,然后通過幾個簡單的實驗步驟分離出香蕉的DNA。
當我看到香蕉纖維狀的DNA大量出現在試管時,那一刻在我的心中是非常神圣的。
我想也就是在那個時刻,堅定了我學習生命科學的信念,讓我和生命科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于是,我上大學的時候只填報了生命科學作為唯一的志愿,并且在大學畢業之后選擇去美國留學,繼續生命科學研究的深造。
出國讀博士的道路并不一帆風順。雖然申請的是全獎,但這些學校的申請費加在一起,對于工薪階級的父母而言也不是一個小數字。
我爸也提出過質疑,他覺得女孩子留在國內好好找份工作,安安穩穩結婚生子挺好的。
但我知道我對科研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我希望能夠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所以我非常感謝我的媽媽在當時很堅定地支持我,讓我最終得以成行。
飛去美國的航班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坐飛機。當航班夜晚降臨在美國達拉斯的時候,整個城市華燈初上,我站在那里滿是無助感和疏離感。
剛到美國時,我在學習、生活上都很不適應,花了很久時間才適應。那時候每天一大早要去趕校車、去學校上課,下午和晚上去輪轉的課題組做實驗。
到了晚上,還要再把白天課程的內容重復放幾遍——因為老師語速非常快,上課時根本跟不上——坐在自己的小房間里,一直學習到凌晨。
有的時候實驗做晚了,就趕不上回家的最后一班校車。走過雜草叢生的荒地,自己一個人回家。所以在美國的前幾年,各方面都很難。
但我一直在跟自己說,我希望自己勇敢一點、努力一點,我想看看我的極限到底在哪里。
在美國讀博士的前兩年,科研也不是很順利,接連做了幾個課題,沒有一個是成功的。所以經常發生的一件事就是,到了晚上十點、十一點,我在實驗室拿到一個與最初預想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但我并沒覺得特別沮喪,反而感覺生命科學研究越來越有趣。它對我像是一次次的智力挑戰,需要我不斷去假設,然后通過設計實驗、開展實驗、拿到實驗結果后去驗證、修正假設,然后再一輪實驗。
在每一次等待這些實驗結果的過程中,我都充滿著希望。
在博士二年級下半學期,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并開始尋找導致這個現象的蛋白質。由于實驗材料保存時限很短,所以每當拿到材料之后都要“連軸轉”完成一系列的實驗。那段時間,在實驗室熬通宵成為常態。
所有的堅持不懈,最終都有回報。在我追尋了大概兩個多月以后,我還是發現了那個蛋白質,我們的科研成果也很順利發表了。
科研教會我一件事情:不是因為有了希望你才去堅持,而是因為堅持了你才會有希望。
因為博士研究期間的這些成果,我獲得了斯坦福大學生物化學系的優秀博士生獎。
到斯坦福領獎時,包括1980年因重組DNA技術而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保羅·伯格教授在內的斯坦福生物化學系的幾位創系人為我頒獎——我出生于一個小城鎮,在我此前的這么些年里,我從來沒有或者說我不敢想象在我的人生中還能有這樣的時刻。
所以我覺得這些年的經歷、在科研上的成長,讓我越來越理解那句話:“世界的邊界才是我們的邊界”。
這讓我敢于去追尋我自己的星辰大海,去設想自己未來的種種可能。
另外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時刻,是我在獲得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時,去中國駐休斯頓總領館去領獎。
因為當時已在國外待了多年沒有回國,在總領館領獎時,現場突然開始放起國歌,然后所有領獎人一起唱。
真的,那一刻我情不自禁地開始流眼淚。那是我在異國他鄉第一次真正感覺到我作為中國人的那種歸屬感和責任感。
因為這些經歷,我在哈佛大學做了一年多博士后,堅定地選擇了回國,在北京大學創建自己的實驗室,做感興趣的研究。
這么多年科研做下來,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命科學研究本身給了我非常多的樂趣,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
在我從事科研的時候,我經常會有這樣的感覺:自己置身于一個小小的世界,這個世界只有我一個人,我是這精神世界的自由國王。那種感覺,非常的爽。
在從事生命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因為這是自己喜愛的工作,所以我的各方面精神狀態、人生的狀態很好,我覺得這份工作能夠很好地去反哺我的生活。比如我也在不斷去開發自己的興趣愛好,包括長跑、包括做一些蛋糕裝飾去做裱花,最近又開始迷上了跳舞。
另外,我也會非常開心地去參加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這讓我能夠體會到不同的人生,做獨一無二的自己。
我是非常幸運的——因為生命科學研究讓我找到了一個精神上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當下的社會處于一種高壓、高速、不停旋轉的狀態中,大多數的人可能就是被動地隨波逐流,一晃幾十年就過去了。
很多人到了中年之后開始對生活疲倦、麻木,所以相比很多人,做科研讓我有一個精神依靠,能夠讓我在這種現實的社會里找到自己的精神依托。
所以最后想跟大家分享的是,這個社會上的某些標準,包括大眾的眼光有時候是很難忽視的,但我還是希望在今后成長的過程中,心中能有一桿秤,你能夠對自己期望的生活和期望的工作做出一些取舍。
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堅持愛我所愛,行我所行,聽從我心,無問西東,希望你的未來是星辰大海。
—版權聲明—
來源:中國科學報,編輯:nhyilin
僅用于學術分享,版權屬于原作者。
若有侵權,請聯系微信號:Eternalhui或nhyilin刪除或修改!
—THE END—
文章推薦
?完美數:數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15歲進少年班,21歲打破西方技術壁壘!這位95后正在改變世界
?名校博士被撤銷學位,只因7行文字抄襲及1張互聯網圖片……
?我見過最糟糕的代碼
?數論大牛John Coates:如果我建數學系,將采用劍橋模式
?央行這篇工作論文火了!房價太高“逼走年輕人”,中等收入陷阱“文科生太多”…
創作挑戰賽新人創作獎勵來咯,堅持創作打卡瓜分現金大獎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两位“80后”女科学家分享:科研、坚持与热爱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创立微积分的两场风波
- 下一篇: 全面取消校园全封闭管理!这个省发通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