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是学生还是科研工作者?
博士生的身份界定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延遲退休政策、當下勞動力人口規模、博士點增設、博士生生活保障等各個方面,涉及人社、教育、人口等多個部門,值得系統性研究。
>>>>
2021年7月26日,2020年學位授權審核結果公示,各大公眾號和朋友圈轉發,學位授權審核也是我一直關注的重點(曾經寫個幾篇博士,重點以“資源與環境”領域為例分析了2020年工程博士的申請情況),同時不知多少學校從普通青年教師到校長幾十年來一直參與博士點申請,熱情高漲,屢敗屢戰。但是仔細研究,同時結合上一次學位授權審核,幾家歡喜幾家愁,有高校甚至一次性獲得近10個博士點,有高校可以說顆粒無收,為什么博士點如此熱?——身份界定是根本!
博士生到底是學生還是科研工作者,從國家留學基金委聯合培養的角度,已經定義為科研工作者,2012年我CSC訪問英國利物浦大學,教師訪問資助為1000磅/月,學生為950磅/月,而英國博士生的薪水大約為1100磅/月,1000磅/月對于利物浦地區的生活足夠了。2019年以后CSC訪問博士生和教師的待遇一樣,目前利物浦地區是1200磅/月,因而從CSC訪問的角度,把博士生當作科研工作者來對待。
但是國內就讀的博士生呢?每個月有多少收入?國家+學校+導師能有多少?這個沒有統計,但是超過5000的估計不多。那碩士畢業生的工作收入待遇大概是多少?因為剛畢業的碩士和博士生的工作能力、性質差不多,也許剛畢業碩士也從事研發。待遇多少涉及到博士生是學生還是科研工作者的界定問題,如果界定博士生是學生,學生是學習能力的階段,收入可以不用太多,但是如果界定博士生是科研工作者,那就要按工作的基本待遇來對待?收入自然要和社會對應,甚至繳納最基本的五險一金。
有幾個朋友在英國、瑞典,他們都告訴我,養活博士生很費錢,因而在他們的系統里面,博士生的各種費用,包括工資都很高,講的是salary,是工資,不是獎學金,所以博士生不是隨便招的,招了博士生,導師就要為其生計而奔波,招之前想好了未來三四年怎么辦?這也就是導師是boss的來源。歐美博士生拿的是薪水,所以沒有類似本科生的假期,而是和教師一樣的休假制度。
那碩士生到底是什么身份?國內確實不好界定,但在歐洲,感覺碩士生就是學生,因為其主要工作是上課,也許不做,也許做大約一個學期的畢業論文就完事了,所以并不存在系統性從事科研的階段,而國內碩士也做科研,例如材料、化學專業碩士生,畢業前夕基本都發過專業性論文,且國內學制長,一般為三年,但是碩士生是科研初始階段,所以真的不好界定。而博士生,無論國內國外,其大多數時間都在從事科學研究,實際就是做研究,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都是研究,所以博士生的身份應該界定為科研工作者,而不是學生。
博士生界定為科研工作者的另一個積極意義在于:厘清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年限的關系,如果博士生階段納入工作年限考慮,自然就不存在部分專家說的“當前高學歷分子畢業年齡通常是30歲”的問題。
如果博士生界定為科研工作者,按照科研工作者的薪酬待遇發放工資,那么還會有多少博導愿意招生多多益善呢?我想應該會一個釘子一個鉚的招,招幾個,干什么工作,提前考量好了再招。
如果博士生界定為科研工作者,按照科研工作者的薪酬待遇發放工資,會不會導致一些經費不足的導師招不到學生,那假設導師到企業打工,企業不發工資,或者待遇很低,導師會愿意么?會愿意長久的干么?
如果博士生界定為科研工作者,按照科研工作者的薪酬待遇發放工資,會不會大家不再瘋狂的追求博士點、博士生的規模?而會根據科研任務的需求理性的招生?好像聽說國外不存在博士點的概念,有經費招生,沒經費不招生。
那博士點授權審核怎么辦?建立標準,達標招生,備案審核,定期評估,淘汰差者。在博士點和博士生的方面,還是可以實現放管服的,關鍵是搞清楚博士點和博士生的牛鼻子在哪里?搞清了牛鼻子,自然一切就清楚了。
—版權聲明—
來源:馮培忠科學網博客,編輯:nhyilin
僅用于學術分享,版權屬于原作者。
若有侵權,請聯系微信號:Eternalhui或nhyilin刪除或修改!
—THE END—
文章推薦
?各種編程語言的優缺點
?史上最狠的論文評審意見(沒投過SCI,你簡直不知道reject這個詞有多可怕呀)
?理解矩陣背后的現實意義
?想追她?先算算你要等多久
?如何讓AI讀懂大佬的微表情?
?無窮存在嗎?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博士生是学生还是科研工作者?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卷起来了!DeepMind发布媲美普通程
- 下一篇: 华罗庚的数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