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发C刊与拿冠军相比,哪个更难?
9.83秒的亞洲記錄也讓全世界記住了他。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在備戰的時候,還完成了博士論文。
>>>>
8月8日晚上,東京奧運會迎來閉幕式。蘇炳添擔任中國代表團閉幕式旗手。在本屆奧運會上蘇炳添創造了歷史,他是首位闖入百米決賽的亞洲選手。9.83秒的亞洲記錄也讓全世界記住了他。但很多人不知道,他在備戰的時候,還完成了博士論文。
不說博士論文,本科畢業論文是不是都虐哭了廣大學子,查重率一直都是居高不下。撰寫博士論文,絕大部分博士都是身心俱疲,不論是論文題目沒有創新,還是課題沒有突破,甚至寫作工具的好壞都足以讓一位博士生崩潰。并且在寫作博士論文期間絕大部分博士生都是沒有時間做其他事情的。
蘇炳添還能邊參加國際賽事,邊寫論文,著實令人欽佩。
黃種人百米跑進10秒意味著什么
自10年前在大運體育場上獲得了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的銅牌之后,蘇炳添便與跑步有了不解之緣。一直到現在,蘇炳添成為了亞洲記錄保持者,甚至可以說,蘇炳添代表的就是亞洲速度。
可能大家并不知道黃種人百米跑進10秒意味著什么。這么說吧,到目前為止上過太空的地球人已有近550人但百米跑進10秒的不超過135人。
發表于中國體育科技的論文《人類種族與體育運動》(作者:李力研)顯示,人體測量材料表明:蒙古人種的軀干明顯高于尼格羅人種和歐羅巴人種。“黃種人在身體骨架大小、身體重量、肢體力量等方面均比白種人小一些,但是黃種人軀干對四肢長度的比例值又大于白種人。所有這些特征都極大地限制了中國人等蒙古人種在速度、彈跳、田徑、大球等競技方面的取勝,但在講究靈巧、平衡或柔摔等各種“短、平、快”項目上占有一定的優勢。
嚴格意義上說,即便是在中國人運動員選材的規范中,蘇炳添可能都不特別適合跑短跑。但競技的美妙之處就是如此,他突破了黃種人的短跑極限。
“一切可能之事皆不可得你只有執著地堅持世上看似不可能的事”——蘇炳添。
為逃避補課進入田徑隊
從2009年成為暨南大學的本科生,2017年研究生畢業,到2018年走上大學講臺,蘇炳添在暨大完成了從本科生到研究生再到大學教授的蛻變。
然而,很多人可能想象不到,在初中時候,蘇炳添卻是為了逃避補課而進入的田徑隊。
蘇炳添的啟蒙教練楊永強說,蘇炳添初二的時候學習成績不算好,每天放學后被老師留下來進行例行的“留堂補課”。為了避免“留堂”,蘇炳添才參加了學校的田徑隊,因為每天下午都要定時訓練就可以避免“留堂”。
為了逃避補課而進入田徑隊的蘇炳添“歪打正著”,他的短跑天賦迅速展現出來,一路高歌猛進,成為中國短跑和亞洲短跑的第一人。
拿冠軍易,混文憑難
10多年前,我們會把有體育特長的同學叫體育生,在同學眼里,只知道他們高考會有加分,甚至會有特招。但大部分人對這些招生政策并不了解,只覺得他們平時訓練也很辛苦。
跟大部分體育生一樣,蘇炳添就是以這種體育特長生的身份進入暨南大學的。當年的招生政策使這位短跑選手進入了更好的平臺,憑借自身的勤學苦練,蘇炳添的學業和事業都蒸蒸日上。
有很多人會有疑問了,進入211大學,有著冠軍頭銜,蘇神能“躺”著畢業嗎?
一句話:拿冠軍易,混文憑難。
我們來看一些運動員的案例。
運動員等級一般分為:運動健將,一級運動員,二級運動員,三級運動員,少年級運動員這五個技術等級。
運動健將是可以免試的,運動成績優異并滿足以下任意一條:曾獲指定項目比賽全國前三名、亞洲前六名、世界前八名;獲得足球、籃球、排球、田徑和武術項目運動健將稱號;獲得國際級運動健將稱號。
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官方網站日前公布的《關于2021年優秀運動員本科保送推薦名單的公示》,今年共有703名運動員通過審核,獲得保送上大學的推薦資格。
運動健將都不一定能躺著畢業
學分不夠,誰都不能畢業。
被視為未來中國男泳領軍接班人的汪順結束六年本科學分長跑,順利地保送了研究生。
受限日程繁忙,“六邊形戰士”馬龍歷時6年終于完成了他的學業。
不然國家乒乓球隊教練劉國正不會拿不到畢業證被自動退學(當年被退學的還有乒乓球運動員林菱等人),王勵勤不會讀11年才畢業。
并且,碩博期間,想要順利畢業,有些學校還有發刊數量及質量的硬性指標。
據《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的研究顯示,整體而言,博士生的平均延期率為39.68%。
某985高校知名教授曾談到,“每年有3萬名文科博士生,2篇C刊都快把博士生包括導師逼瘋了”。
許多博士生接受采訪時也表示,文科博士發C刊確實較難,原因有三:第一,博士生連年擴招,但核心期刊有限,“僧多粥少”;第二,不僅是博士,所有大學人文社科類的老師也需要發C刊,C刊發表量關乎高校教師職稱評定晉升等方面,造成“擠過獨木橋”;第三,相對于其他學科,人文類學科需要更久的積累沉淀,尤其像歷史學等學科更是“慢工出細活”。
而已經有3篇C刊論文見刊的蘇教授,在訓練和比賽之余還能有如此高質量的學術產出,更是讓人望其項背。
寫論文“太難啦”!
蘇炳添在做客節目時,主持人問到:“對于您這樣的奧運健兒來說,是訓練難還是寫論文更難?”
蘇炳添毫不猶豫地回答:“寫論文更難。其實我主要是想把自己之前經歷的一些東西還有自己想要去探討的一些東西,把它寫下來,其實這個確實也是針對自己的?!?/p>
主持人:“寫論文您覺得哪個部分最難?”
蘇炳添回答到:“引用數據還有看文獻,還有包括自己想要突破的一些點也要去找到論證的東西,都是很難的?!?/strong>
蘇炳添接受三聯生活周刊記者采訪時曾說,“2007年我18歲,到了廣東省隊。現在想來,這是我人生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剛到專業隊時,我成績還不錯。練了近1年,成績沒有提高反而一直下降。我心里很不好受,為什么經歷了很長的訓練,比賽成績卻退步了?我當時想了很多,甚至不想再練了。教練袁國強讓我再堅持一下。他說:‘你之前不是跟我練習,所以這段時間肯定會有起伏,可能再過一段時間,你的成績就會慢慢體現出來。’我聽了他的這句話,又堅持了兩三個月,后來經歷了一場比賽,我才真正確定自己要繼續走下去。”
訓練亦是十分艱苦的,正是這樣的堅持,讓蘇炳添取得了今天這樣的成就。而今蘇老師坦言寫論文比訓練還難,也道出了絕大部分學子的心聲——“寫論文實在是太難啦!”
吐槽歸吐槽,作為科研工作者,論文還是要寫要發滴。在這里我們衷心祝愿蘇炳添老師學術事業勇攀高峰,體育競技再創佳績,為我國的體育科學事業增光添彩。
—版權聲明—
來源:中國青年報,編輯:nhyilin
僅用于學術分享,版權屬于原作者。
若有侵權,請聯系微信號:Eternalhui或nhyilin刪除或修改!
—THE END—
文章推薦
?程序觀點下的線性代數
?數學相關專業的你, 準備好做數據分析師了嗎?
?線性代數的本質
?赤裸裸的統計學:5大常見統計偏倚
?科技部等十三部門印發《關于支持女性科技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作用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趣文 | π里包含了所有可能的數字組合嗎?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苏炳添:发C刊与拿冠军相比,哪个更难?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苏炳添晋升教授!
- 下一篇: 平均年薪60.8万!拿下这个证书,算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