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育日志,信息技术日志1
我國的計算機普及教育起步較晚,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學體系。盡管已經把學科名稱由“計算機”更名為“信息技術”,且已經成為課程設置中的一門必修課,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各地千差萬別,大部分學生學會的也只是對計算機本身的操作,只有小部分的學生會把計算機作為一種信息處理工具應用到日常生活與學習中。盡管已經對學科整合進行了初步的研究,便不少專職計算機教師僅僅是對課題研究感興趣,信息技術的教學多數還僅僅局限于自身學科的教與學上。如何徹底改變目前傳統學科教學與計算機教學分道而行、難以維系的窘境,如何使現有的信息技術課堂揮發新的生機,將成為我們廣大專職計算機教師共同探究的新課題。
一、學習新課標,樹立新理念,拓深新思維,構建新課堂。
隨著基礎教育新課程的發展,教師不僅要考慮教什么和怎樣教的問題,而且思考為什么教的問題。要讓學生學有用的信息技術,必須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切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保證學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學習落到實處。同時,也要認識到推行信息技術整合是以其小學充足的基礎設施以及師生較高的信息技術素養為前提。反之,如果脫離我國國情和各地實際情況,試圖跨越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和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盲目鼓吹信息技術整合,甚至取消信息技術必修課提前推行徹底的信息技術整合,則信息技術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將成為
在目前環境下(廣大學科教師的計算機應用技術普遍薄弱),作為信息技術教育的專職計算機教師,應帶頭轉變原有的工作方式,認識到自己不只是一個只知“教書”的匠人,而應是擁有現代教育觀念、懂得反思技術、善于合作的探究者。在教好計算機基礎知識的同時,主動跳出只教計算機知識的誤圈,對現有的信息技術教育(更多的是計算機教育)的課堂重新進行審視、認識,對課堂進行必要的革新。主動向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等學科教師伸出橄欖之手,邀請他們、并協助他們把課搬到機房里來,以共同構建信息技術的“新課堂”。
所謂信息技術的“新課堂”:即以生本教育理念為架構的基石,以學生好學和學有用的信息技術為基本價值取向。突破“教本”限制,突破“課堂”限制,打破學科界限,走進一個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構建起開放的、綜合的學習資源系統,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信息技術;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信息技術;不同的人在信息技術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新課堂”構建的意義
1.課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受目前教材編寫難以突破、課程設置守舊、軟件相對缺乏、硬件條件限制等各種原因,小學計算機課與傳統學科的完全整合尚有待時日。但在信息時代,知識更新速度極快,這就使得課程和教學形式不可避免地發生變化。為了跟上這種變化,教師應具備課程設計和開發的能力,要以先進的媒體技術為基礎,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努力構建符合課改要求的信息技術的“新
課堂”。改革課程結構,制定最佳教學策略和信息組織形式,重組課程傳遞方式,使之適應時代的變化,使課改落到實處。
2.信息技術教育自我發展的必要條件
從現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信息技術,為操作計算機而學計算機,對計算機能幫你干些什么?怎樣幫助你學習?還只局限在理論上的認識。有人甚至因為計算機課枯燥、沒意思而做小動作、玩游戲。
我們承認每門課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同樣有其局限性,沒有一門課程能夠包打天下,實現所有的課程目標。因此,實現計算機教學與傳統學科教學的協調與合作,是當前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改革和嘗試、實破傳統教學模式束縛的有效途徑,是發揮課程整體功能,全面實現課程目標的必然要求,是信息技術教育自我發展的必要條件。整合可有效地改進對課程的教學,即能實現下述目標:①進一步體會學習信息技術的有用性,提高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操作技能。②使信息技術的運用成為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從而便于學生掌握信息的收集、檢索、分析、評價、轉發和利用等技能。③不僅促進了班級內學生的合作交流,而且還促進了本校學生間以及與社會的合作交流,從而大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所謂“創生”:即創造新的教材、使舊教材富有新的生命力。所謂“加工”:即調整教材、補充教材、拓展教材、開發教材。信息技術教育不僅包含計算機教育課程本身,還應包括運用計算機進行輔助教學的其他學科教育;對小學生興趣和意識的培養,實際上是培養學生對現代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學生智力的開發,就是培養學生獲取、分析、處理各種信息,最后內化為主動探究的學習主
體上來。然而,現實的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并沒有促使學生把所學的計算機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與學習中去、沒有感受到作為一門工具的計算機對他有什么幫助。因此,我們在反思我們的教育時,要充分認識到目前信息技術教育的這種特殊性。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的整合,將會徹底顛覆我們習慣的“教學”和我們的教學習慣。將喚起學生的經驗,打開學生的想象,啟動學生的情感,還需要教師的經驗和情感的投入,甚至需要其他相關的學科的介入來引起共鳴。如將思品課請進來,與班隊課整合,那將進一步加強學生的信息技術法制觀念和網絡倫理道德觀念,提高他們對假、丑、惡的分辨能力等。這樣的一個互動、對話的過程已經不再是我們習慣的“教學”了,而是一個以文本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過程,是一個課程內容不斷創生,課程意義不斷提升的過程。
計算機網絡對人們學習的影響越來越大,特別是對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起著重大作用,幾乎所有的學生對網絡都有極高的興趣,如當學生掌握網頁制作、電子郵件、電子公告欄等網絡知識后,把語文、英語等課請進來,讓學生利用互聯網(Internet)這個信息庫,通過網絡進行課外閱讀,擴大學生知識面。通過因特網網絡的高容量,可以給他們廣闊的視野空間,在寫觀
察類作文、知識性小論文時,可以到網絡上查閱相關資料,觀看各種動植物的介紹、聽取老師的評論,與網上、網下的同學相互討論、交流,寫出較為全面的文章。還可充分利用校園網來發表信息、交流信息,便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時間、空間的跨越,情感與信息的交流,擴大了學生知識獲得的范圍,通過討論,增強了他們網絡知識,更增強了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3 “ 新課堂”是學生自主活動的“操作車間”
一堂好課應當是一堂學生“學”得好的課。課堂上,學生具有充分自主學習、探究的機會;學生能從學習操作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得到充分的發展。學生學會運用計算機能為學好當前的課程及為今后更高層次的學習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礎,正如小學生學習語文并不是為了當作家,但如果不學習語文就無法完成其它各科課程的學習一樣,小學計算機教育也同樣不是為了培養計算機專家,只是為學生提供一種交流和處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學的效率和效益。
試想,如果寫文章時運用它;學英語時運用它;找資料時運用它……那它還會被忘掉嗎?教師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后,使學生在 “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理解,在“操作”中提升。
在“新課堂” 里學習,學生把學到的信息技術學科知識應用到其它學科的學習和生活中去,以真實的、具有挑戰性的“任務驅動”為指導,強烈地刺激著他們的學習動機,使他們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為了完成任務而主動對各種知識進行積
極的探索與學習。
未來的“新課堂”是師生從事知識建構與發展的“實驗室”,不是單純接受知識的“講課室”,教師要盡可能從知識和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維度去設計。課堂不是教師表演的舞臺,而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的舞臺,要盡量多的讓學生提出自己的質疑和困惑,然后在學生之間進行討論,分享彼此之間的智慧。課堂不是對學生進行機械訓練的場所,而是引導學生發展的場所,除了對教材文本的處理以外,努力促成學生新的思維的形成。課堂不是教師教學行為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教師教育教學智慧充分展現的場所。
與50位技術專家面對面20年技術見證,附贈技術全景圖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计算机教育日志,信息技术日志1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html2canvas导出地图,Leaf
- 下一篇: 测试手机信号格数软件,超详细教程之教你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