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简介阮是什么乐器
阮是一種漢族傳統(tǒng)樂器,阮咸的簡稱。相傳西晉阮咸善彈此樂器,因而得名。四弦有柱,形似月琴。始于宋代,元代時在民間廣泛流傳,成為人們喜愛的彈撥樂器,有了廣闊的音域和豐富的表現(xiàn)力。
阮的品種有大阮、中阮、小阮、低阮,包括高音、中音、中音、低音四個部分,形成了一系列的樂器。阮,是阮咸的簡稱,還有一個意思,就是長頸琵琶,類似于今天的,不同于龜茲的樂器琵琶。
阮的音箱是圓的,有十二個品,四根弦。都是假指甲或者撥片玩的。可用于獨奏、合奏、歌舞伴奏或民族樂隊演奏。他們有豐富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
漢代,許多馬樂器被引入中國。公元前115年,張騫出使烏孫王國(今烏茲別克族),烏孫王以打獵為生,與漢族通婚。在烏孫公主結(jié)婚前,梁武帝命令懂音樂的工匠參考鋼琴、鄭、建筑、臥具等。他發(fā)明了一種可以在馬上演奏的樂器,一種圓形揚聲器。
關(guān)于出處眾說紛紜。從漢代至魏晉的文獻史料來看,阮是漢代人自己創(chuàng)造的一種圓體、直體、四弦、十二柱的樂器。起源于公元前217年左右至公元前105年,漢代稱秦琵琶或秦漢字。
西晉時,阮咸善彈此琵琶,故名阮咸。唐朝盛行琵琶,約350年前從西域傳入中國,在樂部排名第一。漸漸地,曲頸的琵琶叫琵琶,直柄圓的琵琶叫阮咸。直到清代,阮仍保持著古制,但音域只有一個八度以上。民間流行的老阮,退化為二三弦。
西晉“竹林七賢”(公元266-316年)之一的阮咸是一位杰出的音樂家,他最喜歡演奏這種樂器。當時他演的阮,有八股傾向。由于阮咸的演奏技術(shù)好,加上當時社會對竹林七賢的推崇,這種樂器在全國各地流行起來,成為和聲歌曲獨奏、合奏或伴奏的主要樂器。后來阮因為社會動蕩一度失守。
阮由頭、頸、身、弦軸、山口、琴段、琴碼、弦、弦組成。
鋼琴頭和琴頸用兩塊硬木粘在一起。琴頭頂部裝飾有民族風(fēng)格的雕刻。琴頸上貼有指板,指板上嵌有24個音符。音符按十二平均律排列。
琴體是一個扁圓形的共鳴箱,由面板、背板和框板膠合而成。面板上粘有鋼琴片,并設(shè)有出音孔。弦軸有四根,除了普通弦軸,還可以使用齒輪銅軸。琴弦使用絲線、套管弦或金屬弦。
阮的材料和琵琶大致相同。頸部和身體框架板也可以由椴木或楊木制成。桐木用于前后板。指板用紅木。弦軸可以是紅木、黃楊木或降香木。琴身圓度應(yīng)準確,背板應(yīng)平整光滑,琴頸與琴身應(yīng)在同一平面上,各部分應(yīng)膠合緊密牢固,音響產(chǎn)品的音高應(yīng)準確,表面應(yīng)涂刷均勻,木紋應(yīng)清晰。
總結(jié)
- 上一篇: 小龙虾炸多久肉才不散
- 下一篇: 摩托平衡3D怎么切换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