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价值杂志:推荐阅读投资理财经典55本(上篇)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转)价值杂志:推荐阅读投资理财经典55本(上篇)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大半年前,讀書周報的一位編輯約我寫一篇推薦各類投資理財書籍的文章,被我謝絕了。但這事我一直放在心上,畢竟這么多年來,我一直在跟蹤閱讀乃至編輯這類書籍,還是有點心得的。《Value》經過一番謀劃,覺得此事可為,便有了這篇“投資理財經典55本”。
?? ?
Value建議閱讀的投資經典55本
金融機構類
《華爾街巨人》【美】華爾街日報編輯部 海南出版社
《沃爾特·瑞斯頓與花旗銀行》【美】費利普·L·茨威格 海南出版社
《摩根財團》【美】羅恩·徹諾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高盛文化》【美】里莎·埃迪里奇 華夏出版社
《投資商資本主義》【美】邁克爾·尤辛 海南出版社
《挑戰風險》【美】多米尼克·卡瑟利 商務印書館
《機構投資與基金管理的創新》【美】大衛·史文森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反傳統營銷》【美】查理·詹瑞特 海南出版社
《大交易》【美】布魯斯·瓦瑟斯坦 海南出版社
《悲觀博士考夫曼論貨幣價值》【美】亨利·考夫曼 海南出版社
傳記、小說類
《賊巢》【美】詹姆斯·斯圖爾特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美】羅杰·洛文斯坦 海南出版社
《股票作手回憶錄》【美】愛德溫·李費佛 海南出版社
《一個華爾街癮君子的自白》【美】詹姆斯·J·克拉默 中信出版社
《瑪莎的公司》【美】克里斯托弗·拜倫 中信出版社
《門口的野蠻人》【美】布賴恩·伯勒 機械工業出版社
《營救華爾街》【美】羅杰·羅文斯坦 上海遠東出版社
《客戶的游艇在哪里》【美】費雷德·施維德 海南出版社
《24天:安然垮臺真相》【美】麗貝卡·史密斯,約翰·R·埃姆什威勒
上海遠東出版社
全球市場
《世紀大拍賣》【英】克里斯蒂婭·弗里蘭 中信出版社
《時運變遷》【美】保羅·沃爾克 【日】行天豐雄 中國金融出版社
《蒙代爾經濟學文集》【加】蒙代爾 中國金融出版社
《開放社會》【美】喬治·索羅斯著 商務印書館
《在不確定的世界》【美】羅伯特·魯賓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大師作品
《戰勝華爾街》【美】彼得·林奇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美】彼得·林奇 約翰·羅瑟·查爾德 機械工業出版社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最佳金錢故事》【匈】安德烈·科斯托拉尼 海南出版社
《漫步華爾街》【美】伯頓·麥基爾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風險投資家環球游記》【美】吉姆·羅杰斯 上海人民出版社
《金融煉金術》【美】喬治·索羅斯 海南出版社
《證券分析》【美】本杰明·格雷厄姆 戴維·多德 海南出版社
《聰明的投資者》【美】本杰明·格雷厄姆 江蘇人民出版社
《價值再發現:走近投資大師本杰明·格雷厄姆》
【美】珍尼特·洛爾 機械工業出版社
《巴菲特:從100元到160億》【美】沃倫·巴菲特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投資革命》【美】彼得·伯恩斯坦 上海遠東出版社
《與天為敵》【美】彼得·伯恩斯坦 清華大學出版社
《怎樣選擇成長股》【美】菲利普·費舍 海南出版社
《非理性繁榮》【美】羅伯特·希勒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金融新秩序》【美】羅伯特·希勒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共同基金常識》【美】約翰·鮑格爾 百家出版社
《國際九大投資基金經理訪談錄》史振邦編著 學林出版社
《投資智慧論語》【美】彼得·克拉斯 機械工業出版社
技術分析類
《股市趨勢技術分析》【美】羅伯特·愛德華 約翰·邁吉 東方出版社
《江恩:華爾街四十五年》【美】江恩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艾略特名著集》【美】小羅伯特·普萊切特 機械工業出版社
社會心理學、金融行為學、管理學和社會學
《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英】查理斯·麥基 中國金融出版社
《經濟過熱、經濟恐慌及經濟崩潰》【美】查理斯·P·金德爾伯格 北京大學出版社
《泡沫的秘密》【美】彼得·加伯 華夏出版社
《烏合之眾》【法】古斯塔夫·勒龐 中央編譯出版社
《成事在天》【美】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波 中國經濟出版社
《風險規則》【美】羅恩·頓波 安德魯·弗里曼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金融心理學》【挪威】拉斯·特維德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英】凱恩斯 商務印書館
《銀元時代生活史》陳存仁 上海人民出版社
《漫步華爾街》
我手上有本英國人里奧·高夫寫的《一次讀完25本投資經典》(吉林人民出版社),里面有幾本書值得推薦給大家。里奧·高夫推薦的第一本書是《金錢游戲》(亞當·史密斯)。這本書在中國大陸沒有譯本,很奇怪,因為里面的一些故事情節還是蠻有意思的。比如身為投機客的作者為了賭贏可可的上漲期貨合約,派了一名“間諜”馬文去非洲加納,考察那里的蟲害是否嚴重。不幸的是,馬文在叢林中被水蛭叮滿了全身,又被村子的居民扔進了一個熱油鍋里。史密斯最后當然是損失慘重,但馬文并沒死,那些熱油是給他治傷的。
第二本書是《像大亨般思考》,我不敢恭維。這種勵志書與傳銷一樣,有著很大的市場,可我一點興趣都沒有。同樣,我也多次拿起羅伯特·清崎寫的《富爸爸窮爸爸》之類的書,可讀了幾行字,便覺得像個膚淺的騙子的巧舌如簧。當然我佩服這個美籍日本人通過《富爸爸》系列發財致富的本領,但他向人灌輸的“智慧” 實在小兒科。
《漫步華爾街》(伯頓·麥基爾)。這本書很棒,它是我的啟蒙書籍之一。我1991年進入上海證券交易所后,坊間還沒有什么合適和有趣的證券書籍,只有臺灣地區過來的一些圖書在充數。而《漫步華爾街》就是大陸最早翻譯的一批投資經典之一 (2002年的上海財大版是近年最新的譯本)。盡管十幾年過去了,我仍然對麥基爾從猩猩擲飛鏢得來的投資組合可以大勝基金經理人的例子記憶猶新,而且我贊同里奧·高夫的評論,《漫步華爾街》是對“股市不同的理論提出最詳盡、清楚解說的投資經典”。2004年麥基爾應博時基金公司的邀請,來到中國講演,似乎沒有引起像其他投資大師來華般的轟動,但我看了記者對他的訪談錄,還是倍感平實、親切。如果一個初入市的投資者想真正入門 “華爾街”的話,或不想被充斥著騙子的股評家蒙蔽,不妨先讀一下《漫步華爾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也曾出版了麥基爾與中國大陸在美國的學者梅建平合著的《全球獵商機》,卻遜色不少。
《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
《巴菲特:從100元到160億》
《巴菲特:美國資本家的特質》(羅杰·洛文斯坦),海南出版社的書名譯為《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世界首富沃倫·巴菲特傳》,這似乎更加貼切些。這本書是巴菲特傳記進入大陸最早也是最好的一本。當然后來出版的大量有關巴菲特的書籍也不錯,如《福布斯》評出的“全球最具響應力的二十部商業書”中的《沃倫·巴菲特之路》(小羅伯特·G·海格士多姆)。除了《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外,《投資圣經》(安迪·基爾帕特里克)和《巴菲特:從100元到160 億》頗值得一讀,前者未必精彩,但很細微很全面,簡直就是有關巴菲特的百科全書,可以當辭典翻查。后者由巴菲特寫的公司年報文章摘編而成,天底下可能沒有第二家公司的年報,會受到如伯克希爾公司年報那般的熱烈歡迎。這當然有著狂熱崇拜的成份,但巴菲特親筆寫的東西也確實引人入勝。而且,我以為比起各種巴菲特的傳聞軼事,年報是最偉大的投資教科書。遺憾的是,《巴菲特:從100元到160億》未收錄近幾年的巴菲特年報摘錄,也沒作過修訂。我們將近年的巴菲特年報放在了價值網站(www.valuegood.com)的“巴菲特俱樂部”中,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
《戰勝華爾街》
《征服股海》(彼得·林奇)這本書在上海財大版上譯成了《戰勝華爾街》。彼得·林奇是共同基金經理的杰出代表,為了基金營銷,有些基金公司會花功夫包裝“明星經理”,彼得·林奇也是由富達基金公司推出的明星。不過,大多數明星基金經理都隨風消逝,像彼得·林奇那般有自己的投資哲學并至今被人認可的經理可謂鳳毛麟角。彼得·林奇有一個投資觀點我一直很受用,那就是你不必千里迢迢或費盡心思去調研自己不熟悉的上市公司,好股票就在你身邊,比如你夫人愛穿的服裝自己孩子愛喝的飲料。彼得·林奇和巴菲特有一點是共通的,不買自己搞不懂的產品和公司股票,比如一些“神秘”的高科技產品。我最近又細讀了他的另一部作品《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覺得林奇真是個很平實通達的人物,不偏不倚,高人啊。一般來說,基金經理都不會倡導散戶自己投資,否則他們收誰的管理費呢。林奇卻不然,他談到散戶投資有很多優勢,沒有必要去買基金。另外,一般基金經理也喜歡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專家”,至少要“專業”,讓傻傻的客戶肅然起敬,而林奇強調“我將繼續盡可能地像一個業余投資者那樣思考投資上的問題”。大多數投資股票的人還有一個偏見,就是對買房興趣不大,可是林奇勸大家投資股票前先買房,他認為,同樣是買股票和房產,后者大多時候不會像投資股票那般讓你后悔不已。
彼得·林奇有些直覺很深刻。有一次,林奇到一家名為Tandon的熱門軟件公司去,見到一位投資者關系辦公室的人員,他來公司的時間不長,卻持有公司股票和期權的市值達2000萬美元。一位普通工作人員因公司變得如此富有,讓林奇頓生警覺。Tandon股價已上漲了8倍,市盈率極高,若再漲一倍,他的資產不是變成了4000萬美元?林奇果斷地拒絕了購買Tandon的建議。后來, Tandon從35多美元跌到1美元多。
《金融煉金術》
《開放社會》
投資大師都挺有風格的,索羅斯和林奇迥然不同。林奇評論索羅斯“是通過制造讓人難解的頭寸,如賣出黃金,買進看跌期權,對澳大利亞證券進行套期保值,賺了一大筆錢”。而且林奇坦承,他也搞不懂索羅斯的把戲。相對而言,林奇和巴菲特卻是很美國化的投資大師,林奇評論巴菲特“是所有人中最為出色的投資者,他所尋找的機會類型跟我的幾乎一樣,惟一的不同之處在于一旦他找到了這樣的機會,就會把這家公司的股票全部買下來。”
比起美國式的實用主義文化,索羅斯顯得很玄,他是典型的“老歐洲產物”。除了《超越指數》外,坊間有不少關于索羅斯的傳記和“如是說”,可我覺得可以盡量讀投資大師自己的著作,尤其是像索羅斯這種很難用“他人”語言概括的人。
正如林奇所言,索羅斯的許多市場舉動令人費解難懂,人們便抓住他狙擊英鎊等故事,大肆渲染,這就把他下降到一個狡詐的對沖基金經理的層面上了。我很幸運,因為索羅斯的著作言必稱波普爾,而后者是我大學時代花過功夫研究的科學哲學大師。
由于本文不是專門討論索羅斯更不是波普爾思想介紹,我長話短說,索羅斯對波普爾的 “證偽理論”和開放哲學大為贊賞,決心將它們用到金融市場上去。索羅斯認為自己不僅沒擁有絕對真理,而且也沒必要通過“實踐”來檢驗自己的理念是不是真理,他的行動哲學就是要不斷被“證偽”,也就是說隨時準備出錯,然后修正之,因為這對一個在瞬息萬變的全球市場上的投機客太重要了。
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確實不好懂,不過,我曾把這本書作為陪我游走世界各地的“休閑書”,且讀得津津有味!商務印書館出了他的另兩本專著《開放社會》和《索羅斯論全球化》,要好讀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拿來一讀。
如果讀者想對波普爾有研究,坊間有許多他的譯著,但我建議讀讀《維特根斯坦的拔火根》(長春出版社),里面的兩個主人公之一就是波普爾。這書寫得非常有趣,可以看出發現開放理論的人未必是開放的人物。
《國際九大投資基金經理訪談錄》
這是里奧·高夫推薦的三本書,我覺得沒什么大意思。《專業投機原理》(維克多·斯波朗迪)是本暢銷書,大陸由宇航出版社出版,書名起得很吸引人,但放在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的副標題上才合適。因為《專業投機原理》是本大雜燴,拿出許多東西來唬弄人,類似的投資理財書極多,只不過該作者更會包裝而已。《股市大亨》/《新股市大亨》(約翰·崔恩)也是暢銷書,收集了許多投資大師的故事。不過,我還是建議大家讀這些投資大師的原作,原因是故事并不能反映投資智慧和理念。《金融怪杰》(杰克·史瓦杰)描述的是交易員的故事,這類書有不少,隨便翻翻而已。
里奧·高夫在選擇《股市大亨》時,曾談到它曾對海外有過較大的影響,但在中國大陸卻沒有。在九十年代初期,倒是在《上海證券報》的專題版上連載過《國際九大投資基金經理訪談錄》(史振邦編譯),當時這類書籍在大陸根本沒有,所以引起不小的轟動,后來由我們將它編成書籍,很是暢銷。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我們又將《上海證券報》上的“實戰經典”專版上的文章匯成《國際投資基金經理談股論道》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但影響力已經明顯不如前書。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一次讀完25本投資經典》的第十本書是《論凱恩斯》(羅伯特·史卡斯基著)。里奧·高夫認為凱恩斯是投資大師,非常正確。經濟學家一般在投資方面是屢戰屢敗,像大經濟學家費雪在1929年大崩潰前夕仍樂觀過頭,已成為經典案例。而1998年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直接操盤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覆滅,使人們對經濟學家的實踐能力的懷疑更是雪上加霜。但凱恩斯是個例外。這倒不是說凱恩斯曾從事期貨、股票、外匯等多種投資,而且成績似乎不錯(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但有人也認為凱恩斯最終的投資結果并不成功),而是因為凱恩斯在他的著作中時時顯露了對投資市場復雜性的深刻理解,如“選美女理論”、“搶座位”,已深入到行為金融學和心理學層面。坊間有凱恩斯文集,其中一本就是《投資的藝術》(江蘇人民出版社),不過真正的精華還是那本經典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股票作手回憶錄》
接下來的《股票作手回憶錄》(愛德溫·李費佛)盡管作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卻經久不衰,它確實像一部經典的西部片般魅力長存。后來很多書有意無意地模仿《股市作手回憶錄》,偏偏就是缺了那種感覺和深入人心的激烈。這本書描寫的是美國早年的市場環境,充滿了欺詐和操縱,但許多教訓和經驗值得后人借鑒。按高夫的說法,最讓人感慨的是書中的原型交易員大敗于1929年的股市崩盤,一蹶不振,在 1940年飲彈自盡,真是自古“紅顏”多薄命啊(在許多方面,出色的交易員與紅顏不乏相似之處)。在中國大陸,《股票作手回憶錄》從來沒有暢銷過,卻是一本常銷書。
《證券分析》
《聰明的投資者》
《價值再發現:走近投資大師本杰明·格雷厄姆》
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更多地被譯成《聰明的投資者》,它是巴菲特向崇拜者推薦的必讀書。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是基本面分析派的開山力作,當然經典,不過我卻幾番猶豫是否要列入55本書目中去,因為我自己也沒讀完!在我籌劃期間,就定下一個標準,那就是無趣的或硬啃的書都不列入進去,如威廉·夏普的《投資組合理論與資本市場》也許很重要,可是我只是選了一部分閱讀而已。我雖然讀過許多大部頭的金融投資教科書,卻總覺得不少論述華而不實。
《證券分析》太晦澀,《聰明的投資者》好讀點,但我還建議大家讀一本叫《價值再發現:走近投資大師本杰明·格雷厄姆》(機械工業出版社),這本書精選了格雷厄姆的一些文章、演講及訪談,如在1932年《福布斯》雜志上發表的《美國企業是否值得活下去?》,當時紐交所掛牌的公司中,超過30%的公司股票的價值低于其解散并清算出售的價值,格雷厄姆向大家發出信號,現在該是安全地回到股票中去的時候了。還有一篇是1955年3月格雷厄姆在美國參議會銀行貨幣委員會上的證詞,主要是討論影響股票買賣的因素是哪些,它的轟動性當然不能和老摩根在去世前不久的國會證詞相比,但非常有趣,值得一讀。《價值再發現》還發表了格雷厄姆在紐約金融學院的演講稿,共有十講,也是清晰了解這位證券分析之父思路的好辦法。
格雷厄姆的著作在大陸翻譯得較全,如《儲備與穩定》和《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解讀》都有中譯本。
《怎樣選擇成長股》
《非常潛力股》(費利普·費舍),海南出版社的譯名是《怎樣選擇成長股》。眾所周知,巴菲特將自己成功的理論基礎歸于兩個人,一個是恩師格雷厄姆,另一個就是費舍。通俗地說,格雷厄姆教巴菲特如何拾起還能吸上幾口的煙蒂,而費舍教他如何發現味道極佳的好煙。價廉物美的股票固然好,可不易找,尤其是在大牛市中,而費舍認為,價貴物美的股票也可以買,因為隨著企業的成長,價貴會變得相對便宜。格雷厄姆與巴菲特面臨的市場環境迥然不同,一個是二次大戰前且遭遇大蕭條的熊多牛少的市場(格雷厄姆在1929年的大崩盤后喪失了35%的價值),另一個是戰后美國走向全球經濟獨霸的階段,投資策略和方法當然會改變。關于費舍的成長股理論,我曾在幾年前的《財經》雜志上長文介紹過,以新聞報道為價值取向的主編胡舒立對我不厭其煩的一期又一期的文章失去了耐心,終于一次在我的文章最后加上“本文完”的字樣,強行停止長篇大論,有趣得緊啊。
從閱讀效果看,熊市里讀格雷厄姆、牛市里讀費舍比較合適。
《江恩:華爾街四十五年》、《股市趨勢技術分析》
高夫下面推薦的兩本書是有關技術分析的——《江恩:華爾街四十五年》(江恩)和《股市趨勢技術分析》(羅伯特·愛德華和約翰·邁吉)。對這兩本書,高夫與其說是將信將疑,還不如說是基本否定,勉強推薦只是因為它們對不少投資者有影響力。好笑的是,高夫竟把《股市趨勢技術分析》比作希特勒的《我的奮斗》,原因是它們都有歷史價值!
絕大多數投資大師對技術分析派不屑一顧,乃至于認為他們在行江湖騙術,我過去也如是想。在十多年的中國股市中,股價波動主要是由政策、人為操縱和偶然的公司盈利因素決定,技術分析如何有用武之地?我曾有一個觀點,讀懂技術圖形只對想和莊家一賭的人有用,這與如何辨識地下錢莊的地址一樣。莊家在每天股價的行走上做足功夫,劃出技術分析經典圖型,讓參與者一起入局賭一把。
至少從中國股市的經驗看,技術分析派中出的騙子最多,像寫《短線是銀》的唐能通之流數不勝數,對散戶的傷害也最深,但接受所謂技術分析的土壤很肥沃,因為不勞而獲賺快錢是人的欲望。
我現在仍沒有改變上述看法,但試圖對技術分析做點研究,因為它是金融心理學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不了解它,做不好投資。技術分析的重點是研究趨勢,雖然它未必能清晰地指出趨勢。但絕不能和趨勢作對,是一條重要的控制風險原則,很多人知道卻經常做不到這點,如果利用技術分析的“教條”督促一下自己,未必是件不妙的事情。又如,技術圖型有種“自我實現”效應,很多人拋售股票的原因僅僅是別人在拋,反之亦然。
《江恩:華爾街四十五年》中最好的章節可能是“歷史上的大炒家”,江恩舉了不少大炒家的故事,其中一個就是上述股票作手利文摩爾。江恩稱利文摩爾是個有信用的人,他雖然屢屢破產,但只要恢復元氣,一定還債(包括欠江恩的錢)。高夫曾提到利文摩爾在1929年便徹底失敗,而江恩說他在1934年再次破產后又賺了錢,當然最后確實在破產狀態下自殺。《金融心理學》的作者拉斯·特維德還提到過利文摩爾是如何逃過1929年大崩盤的,當時他雇傭40名“統計員”作為助手,在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下,對下跌和上漲的股票家數進行計算。在他們廣泛選取的 1002只股票中,有614只同一時期下跌,只有338只上漲,所以盡管工業指數成份股漲勢喜人,利文摩爾感到大勢不妙,趕緊走人。
江恩對這位大炒家的總結是:“利文摩爾的弱點之一是他除了學習如何賺錢之外,什么都不學。他從不學習保存資金的方法。他貪心,有權力欲,所以當他賺了一大筆錢以后,就不再穩妥地進行交易。他試圖讓市場跟著他的意愿走,而不是等待市場自然地轉勢”。這也是所有最終失敗的大炒家的通病,當他們賺到大錢后,就忘卻了遇事小心謹慎的成功之道,變得過度交易,沒考慮意外的出現,忘乎所以,最后市場經常只有他一個買家,其他都是賣家。
江恩的下面一段話已超出了技術分析的范疇:“任何投資者都應在交易的時候記住,他可能是錯的。那么他怎樣才能糾正錯誤呢?答案是設置止蝕單,這樣可以減少損失。除非一個人知道他要冒多大的風險,以及在一筆交易中他的資金要冒多大的風險,否則他就不應該開始投機。因為如果不知道這些基本的規則,那么他遲早會因為意外的出現而爆倉”。
要掌握技術分析勢必要了解心理學,《股市趨勢技術分析》的作者之一約翰·瑪吉還有一本《戰勝華爾街》的書也由機械工業出版社譯出。坊間有無數的“戰勝華爾街”,這本敘述的是“成功投資的心理學與哲學”,有點意思。比如書中講了很多有關地圖的故事,不失為一種理解技術圖形的哲學涵義的方法。
《與天為敵》
里奧·高夫推薦的第十六本書是彼得·伯恩斯坦的《與天為敵》。伯恩斯坦是《投資組合管理期刊》的創辦者(1974年),更是一位將復雜的投資理論和觀念注釋成風格清新的故事的高手。我每每讀伯恩斯坦的書,就覺得是在讀歷史小說,極有快感。《與天為敵》的副標題是“風險探索傳奇”,從希臘、文藝復興一直聊到現代,主要涉及不少概率問題,但寫得極人性化。伯恩斯坦的另一本《投資革命》(上海遠東出版社)講的是馬克維茨、默頓、薩謬爾森、米勒、莫迪格里亞尼等經濟學家是如同把高深莫測的理論用于華爾街的實踐上的,讀者看完之后,就不會被所謂的“火箭科學”之流的金融工程蒙得暈頭轉向了。伯恩斯坦的另一本書《黃金的魔力》沒有中譯簡體字本,寫的是黃金的歷史,大家之作。
《投資組合管理期刊》對伯恩斯坦的助益很大,他坦承:“是這份雜志使我更年輕了,而非別的什么東西,因為學習的過程是很緊張的,當你必須要讀所有那些材料──是你細讀,而不是瀏覽,并且好的壞的都讀──你就不能不從中學到東西”。
伯恩斯坦近年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過一篇《投資的核心》的短文,描述不確定性始終圍繞著我們,其中不乏警句般的風格:
“在投資者頭腦比較冷靜的時候,投資者知道他們沒有能力預知未來。然而,在處于極端恐慌或狂想的心理狀態下時,他們對其預測變得非常大膽:他們的行為使人感覺好像不確定性已經消失了,結果是毫無疑問的一樣。現實突然轉變成了那個假象的未來,其中結果是已知的。這種情況是很少發生的,但他們也是難以讓人忘記的:市場的大起大落就是由投資者的心里從懷疑到確定的轉變形成的”
“歷史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多的有關市場行為的教訓,盡管如此,以延伸不可重復的過去的長期因素適用范圍方式來預計長期期望收益是非常危險的。盡管沒有人會懷疑老摩根的推測,即資本市場永遠是在波動的,但是并沒有事先確定的市場必定會恢復到的均值。在20年或者30年中收益率即使只有1—2個百分點的差異,也會造成最終財富的巨大差別”
“投資不像許多其他的領域:因為不確定性是根深蒂固的,大多數的勝利都會屬于烏龜,而不屬于兔子”。
《24天:安然垮臺真相》
《瑪莎的公司》
我不明白高夫接下來為什么推薦《戰勝道瓊斯》(麥克·歐希金斯/約翰·道恩士),因為它的內容很普通,沒看出什么成功之道來。而下面的《放空巧術》 (凱薩琳·史丹利)和《統計會說謊》(達倫·霍夫)被上海財大出版社譯成《賣空的藝術》和《統計陷阱》。《統計陷阱》是本很有趣的小冊子,由一位有統計背景的新聞記者所寫,但它首先最適合的是廣大的新聞工作者,因為他們稍有統計常識,不會犯很多低級錯誤。《賣空的藝術》也不錯,有許多個案,可是缺乏具體的情境。我建議大家讀兩本有助賣空的書,一本是《24天:安然垮臺真相》(上海遠東出版社),另一本是《瑪莎的公司》(中信出版社)。
安然公司欺詐案早已真相大白,似乎沒什么可深挖的地方。我當時見到《24天:安然垮臺真相》,也是這個意思。但有位朋友建議我一讀,我看后才發現安然公司垮臺有相當的偶然性,它肇始于公司的CEO斯基林的辭職,《華爾街日報》的兩位記者覺得有點奇怪,便想寫點東西,后來他們又很偶然地發現了公司年報中的“相關合作交易”的欄目,這些東西早被許多分析人員和基金經理讀過,記者們卻找到了公司財務總監法斯托在關聯公司兼職的情況,本想抓些“小辮子”,沒想越攪越渾,事情一發不可收拾。當然,在書中也介紹了一些放空者竭力幫助記者的故事,他們是揭穿黑幕不可缺少的一環。
放空的真正藝術在于不僅能夠看空一家公司或一個市場,還得在合適的時機放空,這確實需要“一葉知秋”的本領,乃至運氣使然。對于喜歡人文歷史思索的朋友,還可以看看林達寫的《總統是靠不住的》(三聯書店),“水門事件”直接導致了尼克松下臺,而人們是如何放空政府的,可以看其中的詳細敘述,看后也許會和我有同樣的感慨:現實遠比故事要離奇,有許多事情非我們人力所及。
《瑪莎的公司》反映的是另一個故事。女主人公瑪莎是美國家居時尚的代言人,她的瑪莎 ·斯圖爾特多媒體公司于1999年10月18日開盤交易,發行價是18美元/股,當天開盤價為37美元/股,上漲了107%,但在隨后的6個月里,股價下跌了48%。事情并沒完,她又因內幕消息,拋售了一家生物制藥公司的股票,而被法院審判。整個過程也是離奇、精彩,讓人深思。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與其是主動賣空,不如說是要防天有不測風云。
里奧·高夫最后推薦的六本書都很有價值。《一九二九年股市大崩盤》經常被人提及,自是一本經典之作。作者加爾布雷思并不為主流經濟學所接受,可是對社會大眾有影響力,文筆也很淺顯易懂,這本書即將由上海財大出版社譯出,我們靜候佳音。
《混亂中的困惑》(喬瑟夫·迪加維加)收入海南出版社的《投機與騙局》中。這本書在1688年已出版,用的是對話形式來解釋當時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市場的運作,但書中所描述的種種現象似乎也發生在今天的市場中——混亂、瘋狂,充斥著人性弱點的暴露。
《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
《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麥里斯·麥基)不單是本投資經典,也是一本人類愚行的總記錄,如十字軍東征、“女巫”、占卜術、催眠術、圣物崇拜、決斗等歷史故事。《投機與騙局》只收錄南海公司、郁金香和密西西比計劃的幾個大泡沫,相比之下,視野狹小了些。在中國九十年代初的上市狂潮和九十年代末的世界科網泡沫中,我們都會看到南海泡沫的影子。當時的“股份公司申請”中有:馬匹保險公司、頭發貿易公司、為所有男女主人因為仆人造成的損失而保險的公司以及“經營和承攬巨大好處,但是沒有人知道它是什么公司”。
《客戶的游艇在哪里》
《股票市場顯相實錄》(費雷德·施維德)明顯沒有《客戶的游艇在哪里》的譯名那般直奔主題和生動,也就是說港灣里到處是經紀人的游艇,卻不見客戶的游艇。這書事實上講的是金融中介機構的盈利之道及隨時可能出現的忽視客戶利益的腐敗,比如基金可以虧得一塌糊涂,但基金經理照樣收取管理費等。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聰明的人不應該“買股票”,而是要么“賣股票”,要么做“交易中介”。也就是說,自己搞家公司上市或者為別人包裝上市,這樣就避免了投資風險。中國的絕大多數券商的死亡之旅是與自營有關,他們自己充當了交易主體,把自己的風險全部暴露卻無法防范。如果這些券商僅經營經紀業務,即使沒有賺大錢的投行業務,生存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說謊者的撲克牌》
《營救華爾街》
《世紀大拍賣——俄羅斯轉軌的內幕故事》
?? ?
《悲觀博士考夫曼論貨幣價值》
《說謊者的撲克牌》的作者邁克爾·劉易斯是個極機智的寫手。他曾是所羅門兄弟公司的債券交易員,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敘述出來,有黑色幽默風格,讓人忍俊不禁。所羅門公司是80年代華爾街極富個性的公司,它出了很多人才,后來又演繹了許多故事。例如,已超過路透社的財經信息商彭博創始人、紐約市市長布隆伯格就出自所羅門公司,當時年已不惑的他被炒魷魚,不得不自創事業。《說謊者的撲克牌》寫到 1988年、1991年所羅門公司因操縱政府債券丑聞而差點倒閉,后被巴菲特解救,故事情節可見《華爾街黑幕》(四川人民出版社),作者是馬丁·邁耶,海南出版社推出了他的很多著作。邁耶的文風應屬通俗財經類,可總透露一股陳腐味,讓人難以卒讀。如果把他的著作與伯恩斯坦比較,高下立見。
債券丑聞的主角之一是梅利韋瑟,他是所羅門公司的董事和王牌債券交易員,《說謊者的撲克牌》就是以他登場亮相為開頭的。巴菲特接手所羅門后,對公司的交易文化頗為感冒,梅利韋瑟不得不離開,創辦了后來轟動一時的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于是又成為《營救華爾街》一書的主角。當公司面臨破產,很想出資營救的巴菲特最終沒有動手,可能是與他對梅利韋瑟的交易文化不以為然有關。《營救華爾街》和《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的作者同是羅杰·洛文斯坦,他將復雜晦澀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前因后果寫得如此扣人心弦,真是有本事。坊間還有一本英國作者尼古拉斯·鄧巴的《創造金錢》(上海人民出版社),說的也是長期資本管理公司興衰錄,遜色不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失敗應該說是曾讓華爾街傳統交易員目瞪口呆的“金融工程”之王們的滑鐵盧,它讓人們真正反思所謂的科學在充滿人性與偶然性的金融市場能走多遠?
給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這只駱駝壓上最后一根草的是俄羅斯金融崩潰,而由《金融時報》女記者弗里蘭寫的《世紀大拍賣——俄羅斯轉軌的內幕故事》是介紹這場災難前因后果最清楚的書。
所羅門公司還出了一個大人物考夫曼,他是80年代美國金融市場頭牌宏觀經濟分析員,當時的影響力不亞于格林斯潘。海南版有他的自傳《悲觀博士考夫曼論貨幣價值》,書名實在不引人注目,內容其實非常扎實且好讀,是思維縝密的人的上品讀物。
但另一位歐洲的老投機家科斯托拉尼對考夫曼不以為然。“他總是在美聯儲的決定之后發表其利息預測,這每個學徒都能做到。著名的所羅門兄弟公司用大量金錢和公關旅行把他支撐起來,以便日后發表分析,從而能把證券市場引向這個或那個方向,幸運的是他今天早已被人遺忘了,但肯定沒被那些由于他的預言而損失錢財的人們遺忘”。
《門口的野蠻人》
《大交易》
里奧·高夫推薦的第二十五本投資經典是《門口的野蠻人》(布賴恩·伯勒和約翰·希利亞爾),機械工業出版社的版本是新譯本,中譯本早在1997年由海南出版社出版,書名是《大收購》,在九十年代初就有了。我還記得當時讀完此書的感受,真是回腸蕩氣,對大收購的魅力佩服不已。為了爭奪RJR和納貝斯克公司這塊掌上明珠,由公司自己的管理團隊、KKR公司團隊與第一波士頓團隊三方爭奪。由于這個案子幾乎匯集了所有的華爾街大投行(如所羅門、摩根士坦利、高盛等公司),所以這場收購戰夠經典的。書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貪得無厭的公司管理層,如果讓他們MBO的話,讀者會很不痛快。其實,這本書也可以作為席卷中國大地的MBO熱潮的教科書,讓人們真正清楚認識到MBO在什么條件下才能發生,尤其是它需要透明公正,這就是引來競爭團隊競價交易。
這場發生在1988年的歷史上最著名的大收購的贏家是KKR團隊,其核心是科爾伯格─克拉維斯─羅伯茨公司(簡稱KKR)。一戰成名的他們也因此遭到不少非議,上海財大版的《新金融資本家》就是后來為他們辯護之作,這本書寫得并不很優秀,但對喜歡購并的人來說,可讀。
當時身為KKR團隊的布魯斯·瓦瑟斯坦后來也寫了一本書叫《大交易》,就不同凡響了,他當然也提及那場大收購,可是對收購與反收購的歷史、戰略及技術闡述得更多。把這書和《門口的野蠻人》一并閱讀,能獲得理智與情感的平衡。
《機構投資與基金管理的創新》
《非理性繁榮》
《金融新秩序》
《經濟過熱、經濟恐慌及經濟崩潰》
摩根士坦利網站上推薦了《資產配置的藝術》、《市場,烏合之眾和崩潰》、《機構投資與基金管理的創新》、《非理性繁榮》、《巴菲特文集》、《投資革命》、《經濟過熱、經濟恐慌及經濟崩潰》、《瘋狂的歲月:60年代華爾街牛市的戲劇崩潰結局》、《聰明的投資人》、《客戶的游艇在哪里》、《投資存亡戰》、《投機的藝術》、《股票作手回憶錄》、《隆巴德街:金融市場的象征》、《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混亂中的困惑》十六本經典書籍,我們上面還未介紹的中譯本有三。《機構投資與基金管理的創新》的作者大衛·史文森是耶魯基金的投資主管,他從1985年到2001年將10多億美元的資金運作到107億美元,保持了凈(除去費用)年均滾動收益率18.3%的驕人業績。此書中譯本封面其貌不揚,書名也無新意,當時我在書店里翻閱看看目錄,估計不錯。回來后細讀,拍案叫絕,覺得它是機構投資者必讀書。大衛·史文森曾師從諾獎獲得者托賓,早年在華爾街工作,后又返回母校耶魯理財,兼職耶魯大學商學院。如此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能像教科書那般系統,又有實戰者有血有肉的體會,能不力透紙背?看完此書后,我一直想將它介紹給《Value》讀者,現在終于如愿。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羅伯特·希勒一定會獲得諾獎,因為他太出色了。《非理性繁榮》還沒出版幾年,已被業內人士紛紛推薦為經典,殊為不易。羅伯特·希勒的套路很多,底子是行為金融學,他的研究方向值得跟蹤。希勒作過一個很有意義的調查,他詢問機構和個人投資者,1987年10月的全球股市大崩盤是什么原因導致的?促使他們拋售的原因又是什么?答案都是一樣的,既不是經濟消息,也不是政治新聞,影響最深的就是價格變化本身。債券和股票價格前期下跌的影響比媒體上任何其他新聞的影響都要大得多,也就是說,投資者拋售的主要原因是別人也在拋售!
《非理性繁榮》有許多讓人耳目一新的見解。如“龐氏騙局”原來是指金融詐騙,即用高息誘惑人們投資某個不存在或沒價值的項目、然后把錢揮霍一空的古老騙術。但希勒把它推廣至由于貪欲和恐懼而引起自發的金融泡沫,并非人為操縱,這是非常深刻的。遺憾的是,每次泡沫崩潰后,人們總是試圖找到金融操縱之手。對,在很多的情況下,金融市場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操縱,但人們自身的貪婪和盲從經常是投機失敗的主要原因。
希勒的另一本書《金融新秩序》,對二十一世紀的各方面風險管理作出了金融創新安排,分析框架很是壯闊,在世界各地好評如潮。我們曾將它評為《Value》2003年10本最佳商業圖書,并作了推介。
《經濟過熱、經濟恐慌及經濟崩潰》的作者金德爾伯格應該是希勒的前輩了,副標題“金融危機史”很清楚地點明了內容。此書的特點是細微,史料眾多,看后讓人覺得金融危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只要金融市場繼續存在下去。
摩根士坦利推薦的五本書沒有大陸版。從《市場、烏合之眾和崩潰》的書名可以看出,它也是一本對歷史上的金融市場繁榮與崩潰進行剖析的書,作者羅伯特· 門斯特在高盛工作了五十多年。《瘋狂的歲月:60年代華爾街牛市的戲劇崩潰結局》,美國 60年代的股市類似于90年代的股市,多頭樂觀氣氛濃厚,股市新概念層出不窮,如“漂亮50”股票、多元化綜合類的企業集團極度受寵等等,最終以70年代初的大熊市告終。《投資存亡戰》早在1935年已出版,現在仍然在投資領域流行。亞馬遜書店的介紹是:該書作者加德·里伯在華爾街擔當經紀人40多年,享有豐富的投資經驗,他以自己切身的體會告訴投資者:“投資沒有捷徑和快速致富的公式,并將自己對市場的一些真實體會和第一手經驗提供給讀者”。里伯這本書的語言淺顯活潑,所以第一版就賣出25萬冊以上,比它早一年出版需要很高的智力閱讀的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暢銷得多。作為一個1929年大崩潰的幸運兒 (在災難來臨前,他把自己的和他的委托人的股票全賣了),里伯強調:“止損是惟一一個人們可以教給你的,而且永遠正確的市場準則”。《投機的藝術》比《投資存亡戰》早出版5年,作者菲利普·卡萊特是美國先鋒基金(1928年)的創辦人,曾被巴菲特譽為“如果有一個投資顧問名人榜的話,他應在前十名之列”。卡萊特非常勤奮,101歲還到辦公室上班。他有許多獨特的觀點,如不喜歡發放股息的公司,因為這說明它們不知道如何投資,只能還給股東。他也不覺得了解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有什么必要,“管理只是有許多的現金需要安排”。盡管身為投資顧問,他卻告誡人們:“沒有人因別人的忠告而獲得財富”。
倫敦的隆巴德大街是近代金融市場的發源地,是昨日的華爾街。《隆巴德大街:貨幣市場的象征》的作者巴杰特是一名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的前編輯。“書中對銀行系統從經紀人、貨幣到信用等各個角度進行了描述。這些關于隆巴德大街當年貨幣市場的觀察、內情和真相,直到一個多世紀后的今天,仍在我們耳邊回想起許多警世之言”。亞馬遜網如是評論。
金德爾伯格對巴杰特極為重視,認為是他首先提出了“最后貸款人”解決金融危機的重要性,并圍繞巴杰特的觀點在《經濟過熱、經濟恐慌及經濟崩潰》中寫了整整一章。
《資產配置的藝術》是本新書,作者為摩根士丹利個人投資部首席策略師。
這些書在亞馬遜書店有售,有興趣引進版權的內地出版社也可一試。當然,其中也許已有內地版,若是,請告知我。
?? ?
Value建議閱讀的投資經典55本
金融機構類
《華爾街巨人》【美】華爾街日報編輯部 海南出版社
《沃爾特·瑞斯頓與花旗銀行》【美】費利普·L·茨威格 海南出版社
《摩根財團》【美】羅恩·徹諾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高盛文化》【美】里莎·埃迪里奇 華夏出版社
《投資商資本主義》【美】邁克爾·尤辛 海南出版社
《挑戰風險》【美】多米尼克·卡瑟利 商務印書館
《機構投資與基金管理的創新》【美】大衛·史文森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反傳統營銷》【美】查理·詹瑞特 海南出版社
《大交易》【美】布魯斯·瓦瑟斯坦 海南出版社
《悲觀博士考夫曼論貨幣價值》【美】亨利·考夫曼 海南出版社
傳記、小說類
《賊巢》【美】詹姆斯·斯圖爾特 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美】羅杰·洛文斯坦 海南出版社
《股票作手回憶錄》【美】愛德溫·李費佛 海南出版社
《一個華爾街癮君子的自白》【美】詹姆斯·J·克拉默 中信出版社
《瑪莎的公司》【美】克里斯托弗·拜倫 中信出版社
《門口的野蠻人》【美】布賴恩·伯勒 機械工業出版社
《營救華爾街》【美】羅杰·羅文斯坦 上海遠東出版社
《客戶的游艇在哪里》【美】費雷德·施維德 海南出版社
《24天:安然垮臺真相》【美】麗貝卡·史密斯,約翰·R·埃姆什威勒
上海遠東出版社
全球市場
《世紀大拍賣》【英】克里斯蒂婭·弗里蘭 中信出版社
《時運變遷》【美】保羅·沃爾克 【日】行天豐雄 中國金融出版社
《蒙代爾經濟學文集》【加】蒙代爾 中國金融出版社
《開放社會》【美】喬治·索羅斯著 商務印書館
《在不確定的世界》【美】羅伯特·魯賓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大師作品
《戰勝華爾街》【美】彼得·林奇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美】彼得·林奇 約翰·羅瑟·查爾德 機械工業出版社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最佳金錢故事》【匈】安德烈·科斯托拉尼 海南出版社
《漫步華爾街》【美】伯頓·麥基爾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風險投資家環球游記》【美】吉姆·羅杰斯 上海人民出版社
《金融煉金術》【美】喬治·索羅斯 海南出版社
《證券分析》【美】本杰明·格雷厄姆 戴維·多德 海南出版社
《聰明的投資者》【美】本杰明·格雷厄姆 江蘇人民出版社
《價值再發現:走近投資大師本杰明·格雷厄姆》
【美】珍尼特·洛爾 機械工業出版社
《巴菲特:從100元到160億》【美】沃倫·巴菲特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投資革命》【美】彼得·伯恩斯坦 上海遠東出版社
《與天為敵》【美】彼得·伯恩斯坦 清華大學出版社
《怎樣選擇成長股》【美】菲利普·費舍 海南出版社
《非理性繁榮》【美】羅伯特·希勒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金融新秩序》【美】羅伯特·希勒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共同基金常識》【美】約翰·鮑格爾 百家出版社
《國際九大投資基金經理訪談錄》史振邦編著 學林出版社
《投資智慧論語》【美】彼得·克拉斯 機械工業出版社
技術分析類
《股市趨勢技術分析》【美】羅伯特·愛德華 約翰·邁吉 東方出版社
《江恩:華爾街四十五年》【美】江恩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艾略特名著集》【美】小羅伯特·普萊切特 機械工業出版社
社會心理學、金融行為學、管理學和社會學
《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英】查理斯·麥基 中國金融出版社
《經濟過熱、經濟恐慌及經濟崩潰》【美】查理斯·P·金德爾伯格 北京大學出版社
《泡沫的秘密》【美】彼得·加伯 華夏出版社
《烏合之眾》【法】古斯塔夫·勒龐 中央編譯出版社
《成事在天》【美】納西姆·尼古拉斯·塔勒波 中國經濟出版社
《風險規則》【美】羅恩·頓波 安德魯·弗里曼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金融心理學》【挪威】拉斯·特維德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英】凱恩斯 商務印書館
《銀元時代生活史》陳存仁 上海人民出版社
《漫步華爾街》
我手上有本英國人里奧·高夫寫的《一次讀完25本投資經典》(吉林人民出版社),里面有幾本書值得推薦給大家。里奧·高夫推薦的第一本書是《金錢游戲》(亞當·史密斯)。這本書在中國大陸沒有譯本,很奇怪,因為里面的一些故事情節還是蠻有意思的。比如身為投機客的作者為了賭贏可可的上漲期貨合約,派了一名“間諜”馬文去非洲加納,考察那里的蟲害是否嚴重。不幸的是,馬文在叢林中被水蛭叮滿了全身,又被村子的居民扔進了一個熱油鍋里。史密斯最后當然是損失慘重,但馬文并沒死,那些熱油是給他治傷的。
第二本書是《像大亨般思考》,我不敢恭維。這種勵志書與傳銷一樣,有著很大的市場,可我一點興趣都沒有。同樣,我也多次拿起羅伯特·清崎寫的《富爸爸窮爸爸》之類的書,可讀了幾行字,便覺得像個膚淺的騙子的巧舌如簧。當然我佩服這個美籍日本人通過《富爸爸》系列發財致富的本領,但他向人灌輸的“智慧” 實在小兒科。
《漫步華爾街》(伯頓·麥基爾)。這本書很棒,它是我的啟蒙書籍之一。我1991年進入上海證券交易所后,坊間還沒有什么合適和有趣的證券書籍,只有臺灣地區過來的一些圖書在充數。而《漫步華爾街》就是大陸最早翻譯的一批投資經典之一 (2002年的上海財大版是近年最新的譯本)。盡管十幾年過去了,我仍然對麥基爾從猩猩擲飛鏢得來的投資組合可以大勝基金經理人的例子記憶猶新,而且我贊同里奧·高夫的評論,《漫步華爾街》是對“股市不同的理論提出最詳盡、清楚解說的投資經典”。2004年麥基爾應博時基金公司的邀請,來到中國講演,似乎沒有引起像其他投資大師來華般的轟動,但我看了記者對他的訪談錄,還是倍感平實、親切。如果一個初入市的投資者想真正入門 “華爾街”的話,或不想被充斥著騙子的股評家蒙蔽,不妨先讀一下《漫步華爾街》。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也曾出版了麥基爾與中國大陸在美國的學者梅建平合著的《全球獵商機》,卻遜色不少。
《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
《巴菲特:從100元到160億》
《巴菲特:美國資本家的特質》(羅杰·洛文斯坦),海南出版社的書名譯為《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世界首富沃倫·巴菲特傳》,這似乎更加貼切些。這本書是巴菲特傳記進入大陸最早也是最好的一本。當然后來出版的大量有關巴菲特的書籍也不錯,如《福布斯》評出的“全球最具響應力的二十部商業書”中的《沃倫·巴菲特之路》(小羅伯特·G·海格士多姆)。除了《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外,《投資圣經》(安迪·基爾帕特里克)和《巴菲特:從100元到160 億》頗值得一讀,前者未必精彩,但很細微很全面,簡直就是有關巴菲特的百科全書,可以當辭典翻查。后者由巴菲特寫的公司年報文章摘編而成,天底下可能沒有第二家公司的年報,會受到如伯克希爾公司年報那般的熱烈歡迎。這當然有著狂熱崇拜的成份,但巴菲特親筆寫的東西也確實引人入勝。而且,我以為比起各種巴菲特的傳聞軼事,年報是最偉大的投資教科書。遺憾的是,《巴菲特:從100元到160億》未收錄近幾年的巴菲特年報摘錄,也沒作過修訂。我們將近年的巴菲特年報放在了價值網站(www.valuegood.com)的“巴菲特俱樂部”中,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
《戰勝華爾街》
《征服股海》(彼得·林奇)這本書在上海財大版上譯成了《戰勝華爾街》。彼得·林奇是共同基金經理的杰出代表,為了基金營銷,有些基金公司會花功夫包裝“明星經理”,彼得·林奇也是由富達基金公司推出的明星。不過,大多數明星基金經理都隨風消逝,像彼得·林奇那般有自己的投資哲學并至今被人認可的經理可謂鳳毛麟角。彼得·林奇有一個投資觀點我一直很受用,那就是你不必千里迢迢或費盡心思去調研自己不熟悉的上市公司,好股票就在你身邊,比如你夫人愛穿的服裝自己孩子愛喝的飲料。彼得·林奇和巴菲特有一點是共通的,不買自己搞不懂的產品和公司股票,比如一些“神秘”的高科技產品。我最近又細讀了他的另一部作品《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覺得林奇真是個很平實通達的人物,不偏不倚,高人啊。一般來說,基金經理都不會倡導散戶自己投資,否則他們收誰的管理費呢。林奇卻不然,他談到散戶投資有很多優勢,沒有必要去買基金。另外,一般基金經理也喜歡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專家”,至少要“專業”,讓傻傻的客戶肅然起敬,而林奇強調“我將繼續盡可能地像一個業余投資者那樣思考投資上的問題”。大多數投資股票的人還有一個偏見,就是對買房興趣不大,可是林奇勸大家投資股票前先買房,他認為,同樣是買股票和房產,后者大多時候不會像投資股票那般讓你后悔不已。
彼得·林奇有些直覺很深刻。有一次,林奇到一家名為Tandon的熱門軟件公司去,見到一位投資者關系辦公室的人員,他來公司的時間不長,卻持有公司股票和期權的市值達2000萬美元。一位普通工作人員因公司變得如此富有,讓林奇頓生警覺。Tandon股價已上漲了8倍,市盈率極高,若再漲一倍,他的資產不是變成了4000萬美元?林奇果斷地拒絕了購買Tandon的建議。后來, Tandon從35多美元跌到1美元多。
《金融煉金術》
《開放社會》
投資大師都挺有風格的,索羅斯和林奇迥然不同。林奇評論索羅斯“是通過制造讓人難解的頭寸,如賣出黃金,買進看跌期權,對澳大利亞證券進行套期保值,賺了一大筆錢”。而且林奇坦承,他也搞不懂索羅斯的把戲。相對而言,林奇和巴菲特卻是很美國化的投資大師,林奇評論巴菲特“是所有人中最為出色的投資者,他所尋找的機會類型跟我的幾乎一樣,惟一的不同之處在于一旦他找到了這樣的機會,就會把這家公司的股票全部買下來。”
比起美國式的實用主義文化,索羅斯顯得很玄,他是典型的“老歐洲產物”。除了《超越指數》外,坊間有不少關于索羅斯的傳記和“如是說”,可我覺得可以盡量讀投資大師自己的著作,尤其是像索羅斯這種很難用“他人”語言概括的人。
正如林奇所言,索羅斯的許多市場舉動令人費解難懂,人們便抓住他狙擊英鎊等故事,大肆渲染,這就把他下降到一個狡詐的對沖基金經理的層面上了。我很幸運,因為索羅斯的著作言必稱波普爾,而后者是我大學時代花過功夫研究的科學哲學大師。
由于本文不是專門討論索羅斯更不是波普爾思想介紹,我長話短說,索羅斯對波普爾的 “證偽理論”和開放哲學大為贊賞,決心將它們用到金融市場上去。索羅斯認為自己不僅沒擁有絕對真理,而且也沒必要通過“實踐”來檢驗自己的理念是不是真理,他的行動哲學就是要不斷被“證偽”,也就是說隨時準備出錯,然后修正之,因為這對一個在瞬息萬變的全球市場上的投機客太重要了。
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確實不好懂,不過,我曾把這本書作為陪我游走世界各地的“休閑書”,且讀得津津有味!商務印書館出了他的另兩本專著《開放社會》和《索羅斯論全球化》,要好讀很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拿來一讀。
如果讀者想對波普爾有研究,坊間有許多他的譯著,但我建議讀讀《維特根斯坦的拔火根》(長春出版社),里面的兩個主人公之一就是波普爾。這書寫得非常有趣,可以看出發現開放理論的人未必是開放的人物。
《國際九大投資基金經理訪談錄》
這是里奧·高夫推薦的三本書,我覺得沒什么大意思。《專業投機原理》(維克多·斯波朗迪)是本暢銷書,大陸由宇航出版社出版,書名起得很吸引人,但放在索羅斯的《金融煉金術》的副標題上才合適。因為《專業投機原理》是本大雜燴,拿出許多東西來唬弄人,類似的投資理財書極多,只不過該作者更會包裝而已。《股市大亨》/《新股市大亨》(約翰·崔恩)也是暢銷書,收集了許多投資大師的故事。不過,我還是建議大家讀這些投資大師的原作,原因是故事并不能反映投資智慧和理念。《金融怪杰》(杰克·史瓦杰)描述的是交易員的故事,這類書有不少,隨便翻翻而已。
里奧·高夫在選擇《股市大亨》時,曾談到它曾對海外有過較大的影響,但在中國大陸卻沒有。在九十年代初期,倒是在《上海證券報》的專題版上連載過《國際九大投資基金經理訪談錄》(史振邦編譯),當時這類書籍在大陸根本沒有,所以引起不小的轟動,后來由我們將它編成書籍,很是暢銷。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我們又將《上海證券報》上的“實戰經典”專版上的文章匯成《國際投資基金經理談股論道》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但影響力已經明顯不如前書。
《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一次讀完25本投資經典》的第十本書是《論凱恩斯》(羅伯特·史卡斯基著)。里奧·高夫認為凱恩斯是投資大師,非常正確。經濟學家一般在投資方面是屢戰屢敗,像大經濟學家費雪在1929年大崩潰前夕仍樂觀過頭,已成為經典案例。而1998年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直接操盤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覆滅,使人們對經濟學家的實踐能力的懷疑更是雪上加霜。但凱恩斯是個例外。這倒不是說凱恩斯曾從事期貨、股票、外匯等多種投資,而且成績似乎不錯(這是大多數人的看法,但有人也認為凱恩斯最終的投資結果并不成功),而是因為凱恩斯在他的著作中時時顯露了對投資市場復雜性的深刻理解,如“選美女理論”、“搶座位”,已深入到行為金融學和心理學層面。坊間有凱恩斯文集,其中一本就是《投資的藝術》(江蘇人民出版社),不過真正的精華還是那本經典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股票作手回憶錄》
接下來的《股票作手回憶錄》(愛德溫·李費佛)盡管作于上世紀二十年代,卻經久不衰,它確實像一部經典的西部片般魅力長存。后來很多書有意無意地模仿《股市作手回憶錄》,偏偏就是缺了那種感覺和深入人心的激烈。這本書描寫的是美國早年的市場環境,充滿了欺詐和操縱,但許多教訓和經驗值得后人借鑒。按高夫的說法,最讓人感慨的是書中的原型交易員大敗于1929年的股市崩盤,一蹶不振,在 1940年飲彈自盡,真是自古“紅顏”多薄命啊(在許多方面,出色的交易員與紅顏不乏相似之處)。在中國大陸,《股票作手回憶錄》從來沒有暢銷過,卻是一本常銷書。
《證券分析》
《聰明的投資者》
《價值再發現:走近投資大師本杰明·格雷厄姆》
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更多地被譯成《聰明的投資者》,它是巴菲特向崇拜者推薦的必讀書。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是基本面分析派的開山力作,當然經典,不過我卻幾番猶豫是否要列入55本書目中去,因為我自己也沒讀完!在我籌劃期間,就定下一個標準,那就是無趣的或硬啃的書都不列入進去,如威廉·夏普的《投資組合理論與資本市場》也許很重要,可是我只是選了一部分閱讀而已。我雖然讀過許多大部頭的金融投資教科書,卻總覺得不少論述華而不實。
《證券分析》太晦澀,《聰明的投資者》好讀點,但我還建議大家讀一本叫《價值再發現:走近投資大師本杰明·格雷厄姆》(機械工業出版社),這本書精選了格雷厄姆的一些文章、演講及訪談,如在1932年《福布斯》雜志上發表的《美國企業是否值得活下去?》,當時紐交所掛牌的公司中,超過30%的公司股票的價值低于其解散并清算出售的價值,格雷厄姆向大家發出信號,現在該是安全地回到股票中去的時候了。還有一篇是1955年3月格雷厄姆在美國參議會銀行貨幣委員會上的證詞,主要是討論影響股票買賣的因素是哪些,它的轟動性當然不能和老摩根在去世前不久的國會證詞相比,但非常有趣,值得一讀。《價值再發現》還發表了格雷厄姆在紐約金融學院的演講稿,共有十講,也是清晰了解這位證券分析之父思路的好辦法。
格雷厄姆的著作在大陸翻譯得較全,如《儲備與穩定》和《上市公司財務報表解讀》都有中譯本。
《怎樣選擇成長股》
《非常潛力股》(費利普·費舍),海南出版社的譯名是《怎樣選擇成長股》。眾所周知,巴菲特將自己成功的理論基礎歸于兩個人,一個是恩師格雷厄姆,另一個就是費舍。通俗地說,格雷厄姆教巴菲特如何拾起還能吸上幾口的煙蒂,而費舍教他如何發現味道極佳的好煙。價廉物美的股票固然好,可不易找,尤其是在大牛市中,而費舍認為,價貴物美的股票也可以買,因為隨著企業的成長,價貴會變得相對便宜。格雷厄姆與巴菲特面臨的市場環境迥然不同,一個是二次大戰前且遭遇大蕭條的熊多牛少的市場(格雷厄姆在1929年的大崩盤后喪失了35%的價值),另一個是戰后美國走向全球經濟獨霸的階段,投資策略和方法當然會改變。關于費舍的成長股理論,我曾在幾年前的《財經》雜志上長文介紹過,以新聞報道為價值取向的主編胡舒立對我不厭其煩的一期又一期的文章失去了耐心,終于一次在我的文章最后加上“本文完”的字樣,強行停止長篇大論,有趣得緊啊。
從閱讀效果看,熊市里讀格雷厄姆、牛市里讀費舍比較合適。
《江恩:華爾街四十五年》、《股市趨勢技術分析》
高夫下面推薦的兩本書是有關技術分析的——《江恩:華爾街四十五年》(江恩)和《股市趨勢技術分析》(羅伯特·愛德華和約翰·邁吉)。對這兩本書,高夫與其說是將信將疑,還不如說是基本否定,勉強推薦只是因為它們對不少投資者有影響力。好笑的是,高夫竟把《股市趨勢技術分析》比作希特勒的《我的奮斗》,原因是它們都有歷史價值!
絕大多數投資大師對技術分析派不屑一顧,乃至于認為他們在行江湖騙術,我過去也如是想。在十多年的中國股市中,股價波動主要是由政策、人為操縱和偶然的公司盈利因素決定,技術分析如何有用武之地?我曾有一個觀點,讀懂技術圖形只對想和莊家一賭的人有用,這與如何辨識地下錢莊的地址一樣。莊家在每天股價的行走上做足功夫,劃出技術分析經典圖型,讓參與者一起入局賭一把。
至少從中國股市的經驗看,技術分析派中出的騙子最多,像寫《短線是銀》的唐能通之流數不勝數,對散戶的傷害也最深,但接受所謂技術分析的土壤很肥沃,因為不勞而獲賺快錢是人的欲望。
我現在仍沒有改變上述看法,但試圖對技術分析做點研究,因為它是金融心理學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不了解它,做不好投資。技術分析的重點是研究趨勢,雖然它未必能清晰地指出趨勢。但絕不能和趨勢作對,是一條重要的控制風險原則,很多人知道卻經常做不到這點,如果利用技術分析的“教條”督促一下自己,未必是件不妙的事情。又如,技術圖型有種“自我實現”效應,很多人拋售股票的原因僅僅是別人在拋,反之亦然。
《江恩:華爾街四十五年》中最好的章節可能是“歷史上的大炒家”,江恩舉了不少大炒家的故事,其中一個就是上述股票作手利文摩爾。江恩稱利文摩爾是個有信用的人,他雖然屢屢破產,但只要恢復元氣,一定還債(包括欠江恩的錢)。高夫曾提到利文摩爾在1929年便徹底失敗,而江恩說他在1934年再次破產后又賺了錢,當然最后確實在破產狀態下自殺。《金融心理學》的作者拉斯·特維德還提到過利文摩爾是如何逃過1929年大崩盤的,當時他雇傭40名“統計員”作為助手,在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下,對下跌和上漲的股票家數進行計算。在他們廣泛選取的 1002只股票中,有614只同一時期下跌,只有338只上漲,所以盡管工業指數成份股漲勢喜人,利文摩爾感到大勢不妙,趕緊走人。
江恩對這位大炒家的總結是:“利文摩爾的弱點之一是他除了學習如何賺錢之外,什么都不學。他從不學習保存資金的方法。他貪心,有權力欲,所以當他賺了一大筆錢以后,就不再穩妥地進行交易。他試圖讓市場跟著他的意愿走,而不是等待市場自然地轉勢”。這也是所有最終失敗的大炒家的通病,當他們賺到大錢后,就忘卻了遇事小心謹慎的成功之道,變得過度交易,沒考慮意外的出現,忘乎所以,最后市場經常只有他一個買家,其他都是賣家。
江恩的下面一段話已超出了技術分析的范疇:“任何投資者都應在交易的時候記住,他可能是錯的。那么他怎樣才能糾正錯誤呢?答案是設置止蝕單,這樣可以減少損失。除非一個人知道他要冒多大的風險,以及在一筆交易中他的資金要冒多大的風險,否則他就不應該開始投機。因為如果不知道這些基本的規則,那么他遲早會因為意外的出現而爆倉”。
要掌握技術分析勢必要了解心理學,《股市趨勢技術分析》的作者之一約翰·瑪吉還有一本《戰勝華爾街》的書也由機械工業出版社譯出。坊間有無數的“戰勝華爾街”,這本敘述的是“成功投資的心理學與哲學”,有點意思。比如書中講了很多有關地圖的故事,不失為一種理解技術圖形的哲學涵義的方法。
《與天為敵》
里奧·高夫推薦的第十六本書是彼得·伯恩斯坦的《與天為敵》。伯恩斯坦是《投資組合管理期刊》的創辦者(1974年),更是一位將復雜的投資理論和觀念注釋成風格清新的故事的高手。我每每讀伯恩斯坦的書,就覺得是在讀歷史小說,極有快感。《與天為敵》的副標題是“風險探索傳奇”,從希臘、文藝復興一直聊到現代,主要涉及不少概率問題,但寫得極人性化。伯恩斯坦的另一本《投資革命》(上海遠東出版社)講的是馬克維茨、默頓、薩謬爾森、米勒、莫迪格里亞尼等經濟學家是如同把高深莫測的理論用于華爾街的實踐上的,讀者看完之后,就不會被所謂的“火箭科學”之流的金融工程蒙得暈頭轉向了。伯恩斯坦的另一本書《黃金的魔力》沒有中譯簡體字本,寫的是黃金的歷史,大家之作。
《投資組合管理期刊》對伯恩斯坦的助益很大,他坦承:“是這份雜志使我更年輕了,而非別的什么東西,因為學習的過程是很緊張的,當你必須要讀所有那些材料──是你細讀,而不是瀏覽,并且好的壞的都讀──你就不能不從中學到東西”。
伯恩斯坦近年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過一篇《投資的核心》的短文,描述不確定性始終圍繞著我們,其中不乏警句般的風格:
“在投資者頭腦比較冷靜的時候,投資者知道他們沒有能力預知未來。然而,在處于極端恐慌或狂想的心理狀態下時,他們對其預測變得非常大膽:他們的行為使人感覺好像不確定性已經消失了,結果是毫無疑問的一樣。現實突然轉變成了那個假象的未來,其中結果是已知的。這種情況是很少發生的,但他們也是難以讓人忘記的:市場的大起大落就是由投資者的心里從懷疑到確定的轉變形成的”
“歷史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多的有關市場行為的教訓,盡管如此,以延伸不可重復的過去的長期因素適用范圍方式來預計長期期望收益是非常危險的。盡管沒有人會懷疑老摩根的推測,即資本市場永遠是在波動的,但是并沒有事先確定的市場必定會恢復到的均值。在20年或者30年中收益率即使只有1—2個百分點的差異,也會造成最終財富的巨大差別”
“投資不像許多其他的領域:因為不確定性是根深蒂固的,大多數的勝利都會屬于烏龜,而不屬于兔子”。
《24天:安然垮臺真相》
《瑪莎的公司》
我不明白高夫接下來為什么推薦《戰勝道瓊斯》(麥克·歐希金斯/約翰·道恩士),因為它的內容很普通,沒看出什么成功之道來。而下面的《放空巧術》 (凱薩琳·史丹利)和《統計會說謊》(達倫·霍夫)被上海財大出版社譯成《賣空的藝術》和《統計陷阱》。《統計陷阱》是本很有趣的小冊子,由一位有統計背景的新聞記者所寫,但它首先最適合的是廣大的新聞工作者,因為他們稍有統計常識,不會犯很多低級錯誤。《賣空的藝術》也不錯,有許多個案,可是缺乏具體的情境。我建議大家讀兩本有助賣空的書,一本是《24天:安然垮臺真相》(上海遠東出版社),另一本是《瑪莎的公司》(中信出版社)。
安然公司欺詐案早已真相大白,似乎沒什么可深挖的地方。我當時見到《24天:安然垮臺真相》,也是這個意思。但有位朋友建議我一讀,我看后才發現安然公司垮臺有相當的偶然性,它肇始于公司的CEO斯基林的辭職,《華爾街日報》的兩位記者覺得有點奇怪,便想寫點東西,后來他們又很偶然地發現了公司年報中的“相關合作交易”的欄目,這些東西早被許多分析人員和基金經理讀過,記者們卻找到了公司財務總監法斯托在關聯公司兼職的情況,本想抓些“小辮子”,沒想越攪越渾,事情一發不可收拾。當然,在書中也介紹了一些放空者竭力幫助記者的故事,他們是揭穿黑幕不可缺少的一環。
放空的真正藝術在于不僅能夠看空一家公司或一個市場,還得在合適的時機放空,這確實需要“一葉知秋”的本領,乃至運氣使然。對于喜歡人文歷史思索的朋友,還可以看看林達寫的《總統是靠不住的》(三聯書店),“水門事件”直接導致了尼克松下臺,而人們是如何放空政府的,可以看其中的詳細敘述,看后也許會和我有同樣的感慨:現實遠比故事要離奇,有許多事情非我們人力所及。
《瑪莎的公司》反映的是另一個故事。女主人公瑪莎是美國家居時尚的代言人,她的瑪莎 ·斯圖爾特多媒體公司于1999年10月18日開盤交易,發行價是18美元/股,當天開盤價為37美元/股,上漲了107%,但在隨后的6個月里,股價下跌了48%。事情并沒完,她又因內幕消息,拋售了一家生物制藥公司的股票,而被法院審判。整個過程也是離奇、精彩,讓人深思。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與其是主動賣空,不如說是要防天有不測風云。
里奧·高夫最后推薦的六本書都很有價值。《一九二九年股市大崩盤》經常被人提及,自是一本經典之作。作者加爾布雷思并不為主流經濟學所接受,可是對社會大眾有影響力,文筆也很淺顯易懂,這本書即將由上海財大出版社譯出,我們靜候佳音。
《混亂中的困惑》(喬瑟夫·迪加維加)收入海南出版社的《投機與騙局》中。這本書在1688年已出版,用的是對話形式來解釋當時阿姆斯特丹股票交易市場的運作,但書中所描述的種種現象似乎也發生在今天的市場中——混亂、瘋狂,充斥著人性弱點的暴露。
《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
《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麥里斯·麥基)不單是本投資經典,也是一本人類愚行的總記錄,如十字軍東征、“女巫”、占卜術、催眠術、圣物崇拜、決斗等歷史故事。《投機與騙局》只收錄南海公司、郁金香和密西西比計劃的幾個大泡沫,相比之下,視野狹小了些。在中國九十年代初的上市狂潮和九十年代末的世界科網泡沫中,我們都會看到南海泡沫的影子。當時的“股份公司申請”中有:馬匹保險公司、頭發貿易公司、為所有男女主人因為仆人造成的損失而保險的公司以及“經營和承攬巨大好處,但是沒有人知道它是什么公司”。
《客戶的游艇在哪里》
《股票市場顯相實錄》(費雷德·施維德)明顯沒有《客戶的游艇在哪里》的譯名那般直奔主題和生動,也就是說港灣里到處是經紀人的游艇,卻不見客戶的游艇。這書事實上講的是金融中介機構的盈利之道及隨時可能出現的忽視客戶利益的腐敗,比如基金可以虧得一塌糊涂,但基金經理照樣收取管理費等。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聰明的人不應該“買股票”,而是要么“賣股票”,要么做“交易中介”。也就是說,自己搞家公司上市或者為別人包裝上市,這樣就避免了投資風險。中國的絕大多數券商的死亡之旅是與自營有關,他們自己充當了交易主體,把自己的風險全部暴露卻無法防范。如果這些券商僅經營經紀業務,即使沒有賺大錢的投行業務,生存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說謊者的撲克牌》
《營救華爾街》
《世紀大拍賣——俄羅斯轉軌的內幕故事》
?? ?
《悲觀博士考夫曼論貨幣價值》
《說謊者的撲克牌》的作者邁克爾·劉易斯是個極機智的寫手。他曾是所羅門兄弟公司的債券交易員,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敘述出來,有黑色幽默風格,讓人忍俊不禁。所羅門公司是80年代華爾街極富個性的公司,它出了很多人才,后來又演繹了許多故事。例如,已超過路透社的財經信息商彭博創始人、紐約市市長布隆伯格就出自所羅門公司,當時年已不惑的他被炒魷魚,不得不自創事業。《說謊者的撲克牌》寫到 1988年、1991年所羅門公司因操縱政府債券丑聞而差點倒閉,后被巴菲特解救,故事情節可見《華爾街黑幕》(四川人民出版社),作者是馬丁·邁耶,海南出版社推出了他的很多著作。邁耶的文風應屬通俗財經類,可總透露一股陳腐味,讓人難以卒讀。如果把他的著作與伯恩斯坦比較,高下立見。
債券丑聞的主角之一是梅利韋瑟,他是所羅門公司的董事和王牌債券交易員,《說謊者的撲克牌》就是以他登場亮相為開頭的。巴菲特接手所羅門后,對公司的交易文化頗為感冒,梅利韋瑟不得不離開,創辦了后來轟動一時的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于是又成為《營救華爾街》一書的主角。當公司面臨破產,很想出資營救的巴菲特最終沒有動手,可能是與他對梅利韋瑟的交易文化不以為然有關。《營救華爾街》和《一個美國資本家的成長》的作者同是羅杰·洛文斯坦,他將復雜晦澀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前因后果寫得如此扣人心弦,真是有本事。坊間還有一本英國作者尼古拉斯·鄧巴的《創造金錢》(上海人民出版社),說的也是長期資本管理公司興衰錄,遜色不少。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失敗應該說是曾讓華爾街傳統交易員目瞪口呆的“金融工程”之王們的滑鐵盧,它讓人們真正反思所謂的科學在充滿人性與偶然性的金融市場能走多遠?
給長期資本管理公司這只駱駝壓上最后一根草的是俄羅斯金融崩潰,而由《金融時報》女記者弗里蘭寫的《世紀大拍賣——俄羅斯轉軌的內幕故事》是介紹這場災難前因后果最清楚的書。
所羅門公司還出了一個大人物考夫曼,他是80年代美國金融市場頭牌宏觀經濟分析員,當時的影響力不亞于格林斯潘。海南版有他的自傳《悲觀博士考夫曼論貨幣價值》,書名實在不引人注目,內容其實非常扎實且好讀,是思維縝密的人的上品讀物。
但另一位歐洲的老投機家科斯托拉尼對考夫曼不以為然。“他總是在美聯儲的決定之后發表其利息預測,這每個學徒都能做到。著名的所羅門兄弟公司用大量金錢和公關旅行把他支撐起來,以便日后發表分析,從而能把證券市場引向這個或那個方向,幸運的是他今天早已被人遺忘了,但肯定沒被那些由于他的預言而損失錢財的人們遺忘”。
《門口的野蠻人》
《大交易》
里奧·高夫推薦的第二十五本投資經典是《門口的野蠻人》(布賴恩·伯勒和約翰·希利亞爾),機械工業出版社的版本是新譯本,中譯本早在1997年由海南出版社出版,書名是《大收購》,在九十年代初就有了。我還記得當時讀完此書的感受,真是回腸蕩氣,對大收購的魅力佩服不已。為了爭奪RJR和納貝斯克公司這塊掌上明珠,由公司自己的管理團隊、KKR公司團隊與第一波士頓團隊三方爭奪。由于這個案子幾乎匯集了所有的華爾街大投行(如所羅門、摩根士坦利、高盛等公司),所以這場收購戰夠經典的。書中給人印象最深的是貪得無厭的公司管理層,如果讓他們MBO的話,讀者會很不痛快。其實,這本書也可以作為席卷中國大地的MBO熱潮的教科書,讓人們真正清楚認識到MBO在什么條件下才能發生,尤其是它需要透明公正,這就是引來競爭團隊競價交易。
這場發生在1988年的歷史上最著名的大收購的贏家是KKR團隊,其核心是科爾伯格─克拉維斯─羅伯茨公司(簡稱KKR)。一戰成名的他們也因此遭到不少非議,上海財大版的《新金融資本家》就是后來為他們辯護之作,這本書寫得并不很優秀,但對喜歡購并的人來說,可讀。
當時身為KKR團隊的布魯斯·瓦瑟斯坦后來也寫了一本書叫《大交易》,就不同凡響了,他當然也提及那場大收購,可是對收購與反收購的歷史、戰略及技術闡述得更多。把這書和《門口的野蠻人》一并閱讀,能獲得理智與情感的平衡。
《機構投資與基金管理的創新》
《非理性繁榮》
《金融新秩序》
《經濟過熱、經濟恐慌及經濟崩潰》
摩根士坦利網站上推薦了《資產配置的藝術》、《市場,烏合之眾和崩潰》、《機構投資與基金管理的創新》、《非理性繁榮》、《巴菲特文集》、《投資革命》、《經濟過熱、經濟恐慌及經濟崩潰》、《瘋狂的歲月:60年代華爾街牛市的戲劇崩潰結局》、《聰明的投資人》、《客戶的游艇在哪里》、《投資存亡戰》、《投機的藝術》、《股票作手回憶錄》、《隆巴德街:金融市場的象征》、《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混亂中的困惑》十六本經典書籍,我們上面還未介紹的中譯本有三。《機構投資與基金管理的創新》的作者大衛·史文森是耶魯基金的投資主管,他從1985年到2001年將10多億美元的資金運作到107億美元,保持了凈(除去費用)年均滾動收益率18.3%的驕人業績。此書中譯本封面其貌不揚,書名也無新意,當時我在書店里翻閱看看目錄,估計不錯。回來后細讀,拍案叫絕,覺得它是機構投資者必讀書。大衛·史文森曾師從諾獎獲得者托賓,早年在華爾街工作,后又返回母校耶魯理財,兼職耶魯大學商學院。如此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能像教科書那般系統,又有實戰者有血有肉的體會,能不力透紙背?看完此書后,我一直想將它介紹給《Value》讀者,現在終于如愿。
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羅伯特·希勒一定會獲得諾獎,因為他太出色了。《非理性繁榮》還沒出版幾年,已被業內人士紛紛推薦為經典,殊為不易。羅伯特·希勒的套路很多,底子是行為金融學,他的研究方向值得跟蹤。希勒作過一個很有意義的調查,他詢問機構和個人投資者,1987年10月的全球股市大崩盤是什么原因導致的?促使他們拋售的原因又是什么?答案都是一樣的,既不是經濟消息,也不是政治新聞,影響最深的就是價格變化本身。債券和股票價格前期下跌的影響比媒體上任何其他新聞的影響都要大得多,也就是說,投資者拋售的主要原因是別人也在拋售!
《非理性繁榮》有許多讓人耳目一新的見解。如“龐氏騙局”原來是指金融詐騙,即用高息誘惑人們投資某個不存在或沒價值的項目、然后把錢揮霍一空的古老騙術。但希勒把它推廣至由于貪欲和恐懼而引起自發的金融泡沫,并非人為操縱,這是非常深刻的。遺憾的是,每次泡沫崩潰后,人們總是試圖找到金融操縱之手。對,在很多的情況下,金融市場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操縱,但人們自身的貪婪和盲從經常是投機失敗的主要原因。
希勒的另一本書《金融新秩序》,對二十一世紀的各方面風險管理作出了金融創新安排,分析框架很是壯闊,在世界各地好評如潮。我們曾將它評為《Value》2003年10本最佳商業圖書,并作了推介。
《經濟過熱、經濟恐慌及經濟崩潰》的作者金德爾伯格應該是希勒的前輩了,副標題“金融危機史”很清楚地點明了內容。此書的特點是細微,史料眾多,看后讓人覺得金融危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只要金融市場繼續存在下去。
摩根士坦利推薦的五本書沒有大陸版。從《市場、烏合之眾和崩潰》的書名可以看出,它也是一本對歷史上的金融市場繁榮與崩潰進行剖析的書,作者羅伯特· 門斯特在高盛工作了五十多年。《瘋狂的歲月:60年代華爾街牛市的戲劇崩潰結局》,美國 60年代的股市類似于90年代的股市,多頭樂觀氣氛濃厚,股市新概念層出不窮,如“漂亮50”股票、多元化綜合類的企業集團極度受寵等等,最終以70年代初的大熊市告終。《投資存亡戰》早在1935年已出版,現在仍然在投資領域流行。亞馬遜書店的介紹是:該書作者加德·里伯在華爾街擔當經紀人40多年,享有豐富的投資經驗,他以自己切身的體會告訴投資者:“投資沒有捷徑和快速致富的公式,并將自己對市場的一些真實體會和第一手經驗提供給讀者”。里伯這本書的語言淺顯活潑,所以第一版就賣出25萬冊以上,比它早一年出版需要很高的智力閱讀的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暢銷得多。作為一個1929年大崩潰的幸運兒 (在災難來臨前,他把自己的和他的委托人的股票全賣了),里伯強調:“止損是惟一一個人們可以教給你的,而且永遠正確的市場準則”。《投機的藝術》比《投資存亡戰》早出版5年,作者菲利普·卡萊特是美國先鋒基金(1928年)的創辦人,曾被巴菲特譽為“如果有一個投資顧問名人榜的話,他應在前十名之列”。卡萊特非常勤奮,101歲還到辦公室上班。他有許多獨特的觀點,如不喜歡發放股息的公司,因為這說明它們不知道如何投資,只能還給股東。他也不覺得了解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有什么必要,“管理只是有許多的現金需要安排”。盡管身為投資顧問,他卻告誡人們:“沒有人因別人的忠告而獲得財富”。
倫敦的隆巴德大街是近代金融市場的發源地,是昨日的華爾街。《隆巴德大街:貨幣市場的象征》的作者巴杰特是一名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的前編輯。“書中對銀行系統從經紀人、貨幣到信用等各個角度進行了描述。這些關于隆巴德大街當年貨幣市場的觀察、內情和真相,直到一個多世紀后的今天,仍在我們耳邊回想起許多警世之言”。亞馬遜網如是評論。
金德爾伯格對巴杰特極為重視,認為是他首先提出了“最后貸款人”解決金融危機的重要性,并圍繞巴杰特的觀點在《經濟過熱、經濟恐慌及經濟崩潰》中寫了整整一章。
《資產配置的藝術》是本新書,作者為摩根士丹利個人投資部首席策略師。
這些書在亞馬遜書店有售,有興趣引進版權的內地出版社也可一試。當然,其中也許已有內地版,若是,請告知我。
|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 if (!document.phpAds_used) document.phpAds_used = ','; phpAds_random = new String (Math.random()); phpAds_random = phpAds_random.substring(2,11); document.write ("<" +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 document.write ("http://ad.blogchina.com/ads/adjs.php?n=" + phpAds_random); document.write ("&amp;what=zone:69"); document.write ("&amp;exclude=" + document.phpAds_used); if (document.referer) document.write ("&amp;referer=" + escape(document.referer)); document.write ("'><" + "/script>"); //--> </script><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ad.blogchina.com/ads/adjs.php?n=284804792&what=zone:69&exclude=," type="text/javascript"> </script> |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转)价值杂志:推荐阅读投资理财经典55本(上篇)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wacom数位板怎么调压感_数位板没有压
- 下一篇: 善用佳软:如何使用Beyond Co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