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微信背后的产品观》
“存在感”是指人離開了sns就覺得自己與人群脫節被孤立而無價值。
國際大的sns在中國不能普及,是因為中國人面臨的問題比存在感還低一個層次,是“生存感”,但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既有生存感的壓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這群人就是“屌絲”,中國互聯網的主體用戶心理和需求,應從了解屌絲群生存和心理狀態入手,搞清了屌絲,就把握住了用戶群。
從日常體驗中發現本質,偉大的產品應該滿足人的情感需求。
需求是滿足人們的貪嗔癡。
產品的終極目標就是滿足人性需求。
需求不來自調研,不來自分析,不來自討論,不來自競爭對手,來自你對用戶的了解。
從微博上感受用戶潮流。
你無法真正理解他人,你無法滿足海量的個體的個性需求,滿足自己需求由于滿足用戶需求。
需求的本質往往可以歸納為心理訴求,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訴求。
欣慰是一個生活方式,反映的是心理滿足之上的東西。心理滿足的驅動力遠勝于工具類甚至省錢。
為群體效用而做:附近的人:
案例:附近的人。不是為了陌生人交友,是為了好奇心。他們會發生什么?他是有群體效應的,每個人在觀察別人,也在被別人觀察。他們第一次在現實當中大規模相互看到。
為想法而做:朋友圈:
想法:人人需求在朋友關注中獲得存在感,照片是手機最佳互動載體,人只需要三五好友,人需要不暴露好友但又要扎堆。想法比功能重要。為自己要用而做。
只抓主場景,不做全功能:
1做大而全很容易,做少很難。2如果沒有化繁為簡的能力,就克制自己做多的欲望。3做多源于不自信。4每天砍掉幾個需求的爽,遠大于提出幾個需求。5朋友圈只能發照片,發140個字的難度遠勝于一張圖片。
調研獲得需求是騙人的。
世界是新的:忘記過去的數據甚至經驗,對當前和未來趨勢的洞察才重要。
將用戶分為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做人人都愛用的產品,通用產品做的低齡化是不專業的體現,產品面前人人平等。
先做產品結構之后才是功能細節:1產品結構是骨骼,不可多變和復雜。2創作從骨骼開始,而不是先造肌肉。
設計就是分類:1分類是人類大腦的識別模式。2分類是化繁為簡的方式之一。3PM每天都應該思考如何讓事情更有條理。
面對場景來做設計而非功能列表:不堆砌功能,功能服務于場景和整體體驗,沒有孤立的功能。
讓功能存在于無形之中:讓新版看不出變化,只有新手才將所有的功能羅列在顯眼的地方。
手機和PC的區別:1手機是肢體的延伸,手機和人是一體的,PC是外物,即外部環境。2移動互聯網產品不是簡單的PC到收集的移植。3如果沒有手機,就沒有這份PPT(手機evernote隨時記錄想法)。4做沒有web的移動互聯網產品。
不過度設計:1做的越多可能錯的越多。2對主干精雕細琢,對枝葉不做深。
寧愿損失功能也不損失體驗:不為了流量而到處加入口。
做產品還是做運營:好產品會召喚用戶。
讓用戶推動用戶。For:如何讓用戶設置頭像。
極簡方能不被超越:搖一搖很難被超越,因為已經做到極簡。
面向兩年后的場景來設計:for已發送狀態,2年后?網絡好,必然能發送。
如果一個特性不能讓人興奮,不如不做:1你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不感興趣的需求。2好奇心是PM的驅動力。3邏輯的完美也是令人興奮的。4在單點獲得口碑,而不是一些列可有可無的特性。
尊重用戶:1保護用戶隱私(通訊錄上傳要經過同意,lbs暴露位置要告知)。2不誘導用戶。3在每個體驗點上以用戶為重。
如果沒有自然增長就不必推廣:硬導入用戶,只會給用戶留下壞印象,以后再也不來了。KPI是好產品的副產品,不為KPI而改變產品。
保持粗放,保持笨拙:1如果沒有好的解決方案,就先放著不做。2抓大場景,忽略小場景。3非重要特性就放到設置里,放到設置里不如不做。
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就是創新。
你的價值觀(態度)決定產品特性。1如何決定“是否值得做,怎么做”。2理性的分析時反而是不完美的。3取決于你對照片的態度,生活照片是有濾鏡更美,還是沒有更美。
改變用戶的習慣:1電話發明一百年來,一直都在騷擾人,你無法重新發明電話,但是可以改變打電話的方式。新的習慣,讓用戶更適應。
拋棄不人性的創新:1創新不是基于推理。2創新是為了人服務的。3for:耳機的按一下開始說話而不是一直按住說話。
避免戰略行為代替真實需求:
1避免“打通”,需要打通的,說明不是需求。
2避免“整合”,需要整合的,說明都不行了。
3避免“拉動”,需要拉動的,說明是KPI了。
4避免“導入”,需要導入的,說明沒生命力。
5避免“多平臺”,不為平臺而平臺。
6避免“全面”,全面的東西是平庸的。
????????????????????----------------------------------張小龍《微信背后的產品觀》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张小龙《微信背后的产品观》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UNIX网络编程的5种IO模型
- 下一篇: 高等数学复习要点(期末考试同济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