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一书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一书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微信背后的產品觀》
摘錄自:《微信背后的產品觀》一書一、微信回顧
- 成為移動互聯網的新入口
- 產品經理:
- 人性化: 以己推人(無法理解他人,只能理解自己)
- 有DNA的產品才會演化(dna是產品的價值觀,認知)
- 產品面前,人人平等(做人人都愛用的產品)
二、用戶篇
- 不要用戶說要什么就做什么
用戶反饋可只幫助你了解到他們的想法
- 大部分新功能是可以砍掉的
- 不從同類產品里找需求
三、需求篇
- 需求來自你對用戶的了解,不是來自討論,不是來自競爭對手
- 需求來自對當下生活潮流的理解(朋友圈,是和朋友的互動中獲得存在感,舒適感)
- 需求來自于建立新系統:讓二維碼普及起來,成為入口(PC上的入口在搜索框,手機上的入口在二維碼)
- 產品是演化出來的,非規劃出來的(每個版本的需求,取決于當時的整體用戶環境,以及當下環境的判斷,上個版本發布后才確定)
- 群體效應是社交產品的核心(通過對人內心欲望的的洞察,建立虛擬社會的規則,引發群體效應,群體在推動規則變化)
- 找到需求背后的本質需求(例如,通訊錄要做分組嗎,用戶說要分組,但屏蔽幾個人才是需求)
- 讓功能存在于無形之中(讓新版看不出有變化)
- 無法真正理解他人,無法滿足海量的個體的個體需求,只能從自身其捕獲大眾需求
- 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訴求,需求的本質往往歸結為心理訴求:
- 為群體效應而做:附近的 人-每個人在觀察別人,也在被觀察
- 只抓主場景,不做全功能:做多源自不自信,要么化繁為簡,要么克制自己做多的欲望
四、設計篇
- 設計就是分類(分類是人類大腦的識別模式;分類是化繁為簡的方法之一;),例如,app保證只有四個底部TAB
- 越簡單的分類越易于被接受(微信會不斷升級,但結構,界面會保持簡單)
- 手機 和 pc的區別(手機是肢體的延伸,pc是外物,即外部環境;移動互聯網產品不是簡單的pc到手機的移植)
- 不過度設計(做的越多可能錯的越多;對主干精雕細琢,對枝葉不做深深)
- 極簡方能不被超越(搖一搖很難被超越,因為我們已經做到極簡)
- 保留變化(不在1.0做2.0該做的;對不確定的,保留變化余地,先不做;上線是為了驗證想法,是改進的開始)
- 如果解決方案非常復雜,一定是問題錯了
- 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就是創新
五、氣質篇
- 自然觀,對產品的啟發:簡單,不用想
- 去技術化思維,復雜的技術要隱藏在極度易用性背后
- 產品是由理性搭建,卻用來表達感性
- 讓技術產品傳達人文意識(一千個人有一千種感覺:微信啟動畫面)
- 讓歡迎頁成為你的產品發布會(每一個歡迎頁就是一個故事)
- 與眾不同的思維,做與眾不同的事
- 文字反映氣質(產品中的文字是你和用戶在說話,反映了你的氣質;避免的文字:“吧”、“哦”,勉強用戶的句式-“還不邀請朋友”,不用“成功”,不用“您”,要用“你”)
- 沒有競爭對手(微信沒有競爭對手,他們不是我們的產品經理;與其關注同行,不如關注未來)
六、UI篇
- 做三秒就會用的特性(去掉一切文字說明,至少隱藏;清晰易懂勝過一切修飾)
- 不讓用戶選擇;不提供可選方案(每增加一種選擇,都讓用戶迷惑,產生不固定感)
- 成為傻瓜用戶(通過大量CE來了解人們是如何用產品的;從傻瓜用戶角度來體驗產品,才能發現問題)
- PM的心態(深入問題本質;用數據和調研來說話)
- UI是通過產品和用戶交談
- 可以體驗,但不應多用直接競爭對手產品
- UI是去滿足場景和特性,所以先特性,再UI
- 別讓我思考:每個對話框都有一個明顯的默認按鈕
- 需要文字解釋的功能不是好體驗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微信背后的产品观》一书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拆t460拆机图解_ThinkPad T
- 下一篇: ukey证书是什么意思_什么是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