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站 NFC 蓝牙 RFID ETC 云计算 云桌面
文章目錄
- 計算機網絡
- 定義
- 歷史
- 應用
- IP數據包
- 網絡拓撲
- 覆蓋網絡
- 網絡連接
- 以太網
- 局域網
- 有線技術
- 無線技術
- 網絡接口
- 路由器
- 防火墻
- 防火墻功能
- 網絡層(數據包過濾型)防火墻
- 應用層防火墻
- 代理服務
- 網絡協議
- 基站
- 近距離無線通信(NFC)
- 三種模式
- 與藍牙比較
- 藍牙
- 工作方式
- 缺點
- 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 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
- 技術原理
- 技術特點
- 云計算
- 基本特征
- 云桌面
計算機網絡
定義
計算機網絡(英語:computer network),通常也簡稱網絡,是指容許節點分享資源的數字電信網絡[1]:1-3。在電腦網絡,電腦設備會透過節點之間的連接(數據鏈路)互相交換數據。傳輸介質可分為有線及無線兩類——有線的可用到雙絞線、光纖電纜等介質[1]:1-4;無線則可用到Wi-Fi、NFC[2]:4-32。
用于創建、路由及終止數據的電腦網絡設備即為網絡節點[3]。節點包括像個人電腦、電話、服務器般的主機及其他網絡硬件(如網關及路由器)[1]:2-15。它們一般以網絡地址作標識符[1]:2-15。當一個設備能夠與另一設備交換信息時,便可視它們倆已連接成網絡,不論它們是否直連[1]:1-3。專用通信協議在大多數分層中位于其他更通用的通信協議之上。要維持網絡的可靠性,便需要有一定的網絡管理技能。
電腦網絡為海量應用程序及服務背后的基礎。比如訪問互聯網、數字視頻、數字音頻[1]:4-p.21-29;共享打印機[2]:1-3;收發電子郵件及即時通信消息[1]:4-p.21-29。電腦網絡可依照傳輸介質、傳輸協議、 網絡大小、拓撲、流量控制機制、創建目的等因素區分。世界上最大的電腦網絡為互聯網[2]:1-5。
歷史
電腦網絡發展的里程碑包括:
1950年代后期,美軍開始使用指揮系統——賢者系統,其為早期的電腦網絡。
1959年,托利·伊萬諾維奇·基洛夫向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提出一個詳細的計劃——其目標是創建全國性的網絡中心OGAS,以重整對蘇聯武裝力量及經濟的控制[4]。
1959年,貝爾實驗室的穆罕默德·阿塔拉及姜大元成功研發出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晶體管[5]。它于后來成為了電腦網絡建設的基礎組件[6][7][8][9][10][11],比如收發器、基站組件、路由器、射頻功率放大器[12]、微處理器、存儲器芯片、電信電路[13]。
1960年,商業航空預訂系統——SABRE上線,其連接了兩臺大型計算機。
1963年,J·C·R·利克萊德向他的同事發送了一份備忘錄,于當中探討“星系間計算網絡”這一概念,即可用于一般用戶通信的電腦網絡。
1964年,達特茅斯學院的研究者開發出達特茅斯分時系統,以使大型機系統的用戶分流。同年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隊研究團隊在得到貝爾實驗室及通用電氣的支持下,成功以一臺電腦來路由及管理電話連接。
在1960年代間,保羅·巴蘭及唐納德·戴維斯各自提出了分組交換的概念,以把信息透過網絡在電腦之間傳輸。戴維斯率先把NPL網絡的概念在現實中實現。它是一個位于英國國家物理實驗室,線路速度為768kbit/s的局域網[14][15][16]。
1965年,西方電器向市面推出了第一個得到廣泛應用的電話交換機,其由電腦所控制。
1966年,托馬斯·馬里爾及勞倫斯·羅伯茨發表了一篇論文,其內容有關一個用于電腦分時的試驗性廣域網[17]。
1969年,ARPANET的首四個節點經已用電路連接,其速度為50kbit/s,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斯坦福大學研究中心、加利福尼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猶他大學這四個地點之間創建網絡[18]。在分組交換網絡的理論中做出許多杰出貢獻的倫納德·克萊因羅克協助了ARPANET的研發[19][20]。1970年代后期,他與其學生法魯克·卡莫恩針對分層路由的理論性研究對當下互聯網的實際運行仍有一定重要性。
1972年,使用X.25的商業服務經已投入運作,其于后來成為了TCP/IP網絡的基礎。
1973年,法國的CYCLADES網絡為第一個使主機可靠地傳遞數據的網絡[21]。
1974年,文頓·瑟夫等人寫出了首個TCP的規格RFC 675(Internet傳輸控制程序的規范),他們在當中首次把“Internet”視作互聯網絡的簡寫[22]。
1976年,Datapoint Corporation的約翰·墨菲開發了ARCNET,第一個用于共享存儲設備的令牌傳遞網絡。
1977年,GTE開發了首個遙距光纖網絡。
1977年,羅伯特·梅特卡夫和尤根·達拉爾開發出施樂網絡系統[23]。
1979年,羅伯特·梅特卡夫致力使以太網成為開放標準[24]。
1980年,羅恩·克蘭等人開發出一種新的以太網協議,使其速度從2.94Mbit/s升級至10Mbit/s[25][26]。
1995年,以太網的傳輸速度從10Mbit/s升至100Mbit/s。從1998年起, 以太網支持1Gb/s的傳輸速度。以太網的可擴展性是其得以繼續應用的重要因素[24]。
應用
電腦網絡有著不同的應用,包括分享應用程序[2]:1-3、瀏覽新聞、收發電子郵件、傳遞即時消息、撥接網絡電話、影音分享[1]:4-p.21-29。用戶可透過網絡共享周邊設備,例如共享網絡打印機[2]:1-3。用戶亦可透過網絡分享文件給同一網絡上的其他電腦[1]:1-6。
攻擊者可利用網絡散播電腦病毒或蠕蟲至網絡上的其他節點[1]:16-p.7-8,或實行拒絕服務攻擊,占據網絡的帶寬[1]:16-p.7-8。
IP數據包
由于網絡的最大傳輸單位會因技術而異,故在過程中IP數據包可能需要切割成較小的數據包,然后在目的地重組[2]:7-6[1]:9-3。此一方式的傳輸效率高,但也容易發生壅塞[1]:6-6。
IP數據包分為兩部分:表頭及承載數據[2]:7-6。表頭包含了目的及來源地址、上層協議、存活時間等信息[2]:7-7。
網絡拓撲
常見的網絡拓撲有:
總線拓撲:所有節點共享一個介質,以此連接其他節點[2]:1-18、19。早期的以太網10BASE5及10BASE2會應用此一拓撲[1]:4-15。
星狀拓撲:所有節點集中連接至一個特殊的設備,例如交換器、集線器[1]:4-15[2]:1-20。
環狀拓撲:所有節點以形成一個環狀的方式連接,節點間需以順序的方式發送信息。應用此一拓撲的有IBM Token Ring、IEEE 802.5 Token Ring。[2]:1-22[1]:4-17
網狀拓撲:所有節點連接至一個以上的節點[1]:4-20。
樹狀網絡:所有節點一層一層地以分支形式連接[1]:4-20。
混合式拓撲:將上述拓撲混合使用[1]:4-21。在布置網絡時,一般會混合多種拓撲[2]:1-24。
覆蓋網絡
覆蓋網絡是指創建在其他網絡之上的網絡。覆蓋網絡內的節點會透過虛擬或邏輯鏈路連接。每個鏈路對應于基礎網絡中一條或多條的路徑。覆蓋網絡的拓撲一般會跟基礎網絡的不同。比如很多點對點網絡皆屬覆蓋網絡。點對點網絡內的節點運行在互聯網之上,并組織成一個虛擬鏈接系統。[27]
早期互聯網本身就是覆蓋網絡的一個例子。它創建在電話網絡之上[27]。
網絡連接
傳輸介質是指發送數據時所用到的媒體介質[1]:4-3,其包括電纜、光纖、電磁波[28]:182-183[2]:2-23。它們屬OSI模型的第一層(物理層)及第二層(數據鏈接層)[2]:2-20、4-2。
以太網是局域網的主流傳輸介質技術[1]:5-1。以太網的標準行業規格為IEEE 802.3[2]:3-11。以太網可以銅線或光纖電纜傳輸數據[2]:3-15。無線局域網則一般會以無線電作傳輸介質[1]:8-5,不過也有以紅外線作傳輸介質的[1]:7-7。電力線網絡以既有電力線來傳輸數據[29]。
以太網
以太網(英語:Ethernet)是一種計算機局域網技術。IEEE組織的IEEE 802.3標準制定了以太網的技術標準,它規定了包括物理層的連線、電子信號和介質訪問層協議的內容。以太網是當前應用最普遍的局域網技術,取代了其他局域網標準如令牌環、FDDI和ARCNET。
以太網的標準拓撲結構為總線型拓撲,但當前的快速以太網(100BASE-T、1000BASE-T標準)為了減少沖突,將能提高的網絡速度和使用效率最大化,使用交換機(Switch hub)來進行網絡連接和組織。如此一來,以太網的拓撲結構就成了星型;但在邏輯上,以太網仍然使用總線型拓撲和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即載波多重訪問/碰撞偵測)的總線技術。
以太網的優缺點
局域網
局域網(Local Area Network,簡稱 LAN)是連接住宅、學校、實驗室、大學校園或辦公大樓等有限區域內計算機的計算機網絡 [1]。相比之下,廣域網(WAN)不僅覆蓋較大的地理距離,而且還通常涉及固接專線和對于互聯網的鏈接。 相比來說互聯網則更為廣闊,是連接全球商業和個人電腦的系統。
優點:較高數據傳輸率、較低誤碼率、較低時延
有線技術
計算機網絡會用到的有線技術如下:
- 同軸電纜是一種廣泛應用于有線電視系統及早期局域網的傳輸介質[2]:2-20[28]:183。以標準10Base2及10Base5來計,其最高速度為10Mbps[28]:183。
- 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化部門的G.hn技術能利用既有的家庭布線(同軸電纜、電話線、電源線)來架設高速的局域網[30]。
- 雙絞線是一種得到廣泛應用的傳輸介質[2]:2-20[1]:4-5。它一般由四對銅線所組成[1]:4-9[28]:184,并可用于傳輸語音及數據[1]:4-6。雙線纏繞的目的在于減少串擾及雜音的情況[1]:4-4[28]:184。其速度從2Mbps到40Gbps不等[1]:4-6[31]。雙絞線可分為兩類—— 遮蔽式雙紐線及無遮蔽式雙紐線[2]:2-p.20-21。
- 光纖是一種玻璃纖維或塑膠[2]:2-23。其以光為傳遞的介質[1]:4-13。它的好處為速度快、信號難以衰減[1]:4-13。其傳輸速度可超過2Gbps[2]:2-23;AT&T曾制作一條速度為400Gbps,橫跨12.07008公里的光纖電纜[28]:186。其可在保有很高的數據傳輸率的情況下,擁有很遠的傳輸距離[1]:4-14,因此可用于作為海底電纜的傳輸介質。光纖大致分為兩種——單模光纖與多模光纖。單模光纖適合長距離傳輸(數十至一百公里);多模光纖相對較便宜,但其傳輸距離僅限于幾百米的距離,甚至只有幾十米[32]。
無線技術
利用無線電等電子通信手段也可連接至網絡。
陸上微波通信會以地上發送站來把微波發送至類似衛星的天線接收器。陸上微波的頻譜在千兆赫以內——因此所有通信限制在無阻礙的情況下才能順利進行[1]:7-5。基站最高可分開約40公里。
通信衛星通信亦會透過微波來實現通信。該些衛星位于太空,一般距離地球地面約36000公里。其可發送語音、GPS、視頻等信息[1]:7-5。
蜂窩網絡利用了好幾種的無線電通信技術。該網絡以蜂嵌套的形式規劃,每一個區域的中心為一個基地臺。[2]:6-p.2-3
無線電與擴頻技術——利用了功率較低的無線電技術的無線局域網。使用了擴頻技術的無線局域網可使之間距離不遠的設備互相溝通。IEEE 802.11定義了一種十分盛行的無線電技術的開放式標準——Wi-Fi[2]:6-p.2-7。
自由空間光通信以可見光或不可見光來作通信[33]。
網絡接口
網卡是電腦硬件的一種,它使得電腦能夠訪問傳輸介質上的數據[1]:4-21。網卡可能會有連接適當線材的接口,擁有接收無線信號的接收器。兩者皆會配合適合的電路板。[1]:4-22、7-10
網卡會依據網絡地址來決定是否對流量回應。在以太網中,設備所安裝的每一片網卡都擁有一個獨一無二的MAC地址。為了避免網卡之間的地址有所沖突,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及廠商會共同確保網卡的地址為獨一無二的。一個以太網MAC地址的長度有6Bytes。前3Bytes為廠商向學會登記而得來。后3Bytes則為廠商自行賦予。[2]:3-12
路由器
路由器是一款互連網絡設備,兼具了中繼器、橋接器、集線器的功能[36]:12-25。其依照數據包內的消息及路由表中的信息來選擇數據包傳遞的路徑[28]:209。它必須擁有IP地址才可正常運作[36]:12-25。
防火墻
link
防火墻(英語:Firewall)在計算機科學領域中是一個架設在互聯網與企業內網之間的信息安全系統,根據企業預定的策略來監控往來的傳輸。防火墻可能是一臺專屬的網絡設備或是運行于主機上來檢查各個網絡接口上的網絡傳輸。它是當前最重要的一種網絡防護設備,從專業角度來說,防火墻是位于兩個(或多個)網絡間,實行網絡間訪問或控制的一組組件集合之硬件或軟件。
防火墻功能
防火墻最基本的功能就是隔離網絡,通過將網絡劃分成不同的區域(通常情況下稱為ZONE),制定出不同區域之間的訪問控制策略來控制不同信任程度區域間傳送的數據流。例如互聯網是不可信任的區域,而內部網絡是高度信任的區域。以避免安全策略中禁止的一些通信。它有控制信息基本的任務在不同信任的區域。 典型信任的區域包括互聯網(一個沒有信任的區域) 和一個內部網絡(一個高信任的區域) 。 最終目標是:根據最少特權原則,在不同水平的信任區域,通過連通安全政策的運行,提供受控制的連通性。 例如:TCP/IP Port 135~139是 Microsoft Windows 的【網上鄰居】所使用的。如果電腦有使用【網上鄰居】的【共享文件夾】,又沒使用任何防火墻相關的防護措施的話,就等于把自己的【共享文件夾】公開到Internet,供不特定的任何人有機會瀏覽目錄內的文件。且早期版本的Windows有【網上鄰居】系統溢出的無密碼保護的漏洞(這里是指【共享文件夾】有設密碼,但可經由此系統漏洞,達到無須密碼便能瀏覽文件夾的需求)。防火墻的本義,是指古代構筑和使用木制結構房屋時,為防止火災發生及蔓延,人們將堅固石塊堆砌在房屋周圍做為屏障,這種防護結構建筑就被稱為防火墻。現代網絡時代引用此喻意,指隔離本地網絡與外界網絡或是局域網間與互聯網或互聯網的一道防御系統,借由控制過濾限制消息來保護內部網數據的安全。
網絡層(數據包過濾型)防火墻
運作于TCP/IP協議堆棧上。管理者會先根據企業/組織的策略預先設置好數據包通過的規則或采用內置規則,只允許符合規則的數據包通過。
網絡層防火墻可分為:狀態感知(stateful)與無狀態感知(stateless)。
狀態感知(stateful)
狀態感知防火墻會針對活動中的連線維護前后傳輸的脈絡,并使用這些狀態信息來加速數據包過濾處理。
根據需求,現行的網絡連線由各種性質描述,包括:來源端IP位置,目的端IP位置、UDP或TCP端口口號碼,以及連線所處的狀態階段(連線初始化、交握中,數據傳輸中、或完成連線)。
如果有數據包與現存連線不符,防火墻會根據規則來評估此數據包是否該屬于另外一個新連線。如果數據包符合現存連線,防火墻會根據自己所創建的狀態表完成比對,該數據包就不必額外處理,即可通過兩端網絡。
無狀態感知(stateless)
無狀態感知防火墻所需較少的存儲器,針對欲通過的數據包,作比較簡易與快速的過濾。如此,相較于查詢對話工作期間(sesssion),無狀態感知防火墻所耗的時間也較少。
這種防火墻可處理無狀態網絡通信協議,這種協議并沒有對話工作期間(sesssion)的概念。
反之,這種防火墻無法根據溝通的兩端所處的狀態階段作出復雜的決策。
我們也能以另一種較寬松的角度來制定防火墻規則,只要數據包不符合任何一項“否定規則”就予以放行。現在的操作系統及網絡設備大多已內置防火墻功能。
較新的防火墻能利用數據包的多樣屬性來進行過濾,例如:來源 IP 地址、來源端口號、目的 IP 地址或端口號、服務類型(如 HTTP 或是 FTP)。也能經由通信協議、TTL 值、來源的域名或網段…等屬性來進行過濾。
應用層防火墻
應用層防火墻是在TCP/IP堆棧的“應用層”上運作,使用瀏覽器時所產生的數據流或是使用 FTP 時的數據流都是屬于這一層。應用層防火墻可以攔截進出某應用程序的所有數據包,并且屏蔽其他的數據包(通常是直接將數據包丟棄)。理論上,這一類的防火墻可以完全阻絕外部的數據流進受保護的機器里。
防火墻借由監測所有的數據包并找出不符規則的內容,可以防范電腦蠕蟲或是木馬程序的快速蔓延。實際上,這個方法繁復(因軟件種類極多),所以大部分防火墻都不會考慮以這種方法設計。
截至2012年,所謂的下一代防火墻(NGFW)都只是“拓寬”并“深化”了在應用棧檢查的能力。例如,現有支持深度分組檢測的現代防火墻均可擴展成入侵預防系統(IPS),用戶身份集成(用戶ID與IP或MAC地址綁定),和Web應用防火墻(WAF)。
代理服務
代理(Proxy)服務器(可以是一臺專屬的網絡設備,或是在一般電腦上的一套軟件)采用應用程序的運作方式,回應其所收到的數據包(例:連線要求)來實現防火墻的功能,而屏蔽/拋棄其他數據包。
代理服務器用來連接一個網絡(例:互聯網)到另一個特定子網(例:企業內網)的轉送者。
代理會使從外部網絡竄改一個內部系統更加困難,且只要對于代理有良好的設置,即使內部系統出現問題也不一定會造成安全上的漏洞。相反地,入侵者也許劫持一個公開可及的系統和使用它作為代理人為他們自己的目的;代理人偽裝作為那個系統對其它內部機器。當對內部地址空間的用途增加安全,破壞者也許仍然使用方法譬如IP欺騙(IP spoofing)試圖通過數據包對目標網絡。
防火墻經常有網絡地址轉換(NAT) 的功能,并且主機被保護在防火墻之后共同地使用所謂的“私人地址空間”,定義在RFC 1918。
防火墻的適當的配置要求技巧和智能,它要求管理員對網絡協議和電腦安全有深入的了解,因小差錯可使防火墻不能作為安全工具。
網絡協議
存在多種不同的網絡協議,傳輸介質由此也構成多種不同的計算機網絡
基站
基站(Base Station,縮寫BS,又稱基地臺)是固定在一個地方的高功率多信道雙向無線電發送機。它們典型的被用于低功率信道雙向無線通訊,如移動電話、手提電話和無線路由器。用手機打電話時,信號就會同時由附近的一個基站發送和接受。通過基站,電話被接入到移動電話網的有線網絡中。而移動電話如小靈通則是被直接接入到本地電話網。
基站包括基地收發機站(BTS)、基站控制器(BSC)。
基站最初是指廣播電臺用來發送節目信號的天線和一般家庭在屋頂上自行架設的衛星電視信號接收天線(俗稱“小耳朵”)。此外,因為移動電話的普及和無線網絡的興起,基站開始包括了移動電話和無線網絡運營商為了接收和發送信號而架設的天線。
近距離無線通信(NFC)
link
近距離無線通信(英語:Near-field communication,NFC),又簡稱近距離通信或近場通信,是一套通信協議,讓兩個電子設備(其中一個通常是移動設備,例如智能手機)在相距幾厘米之內進行通信。[1]
NFC,如同過去的電子票券智能卡一般,將允許移動支付取代或支持這類系統。NFC應用于社交網絡,分享聯系方式、照片、影片或文件。[2]具備 NFC 功能的設備可以充當電子身份證和鑰匙卡(英語:Keycard lock)。[3]NFC 提供了設置簡便的低速連接,也可用于引導能力更強的無線連接。[3]
三種模式
每一個完整的NFC設備可以用三種模式工作:
卡模擬模式(Card emulation mode):這個模式其實就是相當于一張采用RFID技術的IC卡[6]。可以替代現在大量的IC卡(包括信用卡)場合商場刷卡、IPASS、門禁管制、車票、門票等等。此種方式下,有一個極大的優點,那就是卡片通過非接觸讀卡器的RF域來供電,即便是寄主設備(如手機)沒電也可以工作。NFC設備若要進行卡片模擬(Card Emulation)相關應用,則必須內置安全組件(Security Element, SE)之NFC芯片或通過軟件實現主機卡模擬(Host Card Emulation,HCE)。
讀卡器模式(Reader/Writer mode):作為非接觸讀卡器使用,比如從海報或者展覽信息電子標簽上讀取相關信息。
點對點模式(P2P mode):這個模式和紅外線差不多,可用于數據交換,只是傳輸距離較短,傳輸創建速度較快,傳輸速度也快些,功耗低(藍牙也類似)。將兩個具備NFC功能的設備鏈接,能實現數據點對點傳輸,如下載音樂、交換圖片或者同步設備地址薄。因此通過NFC,多個設備如數字相機、PDA、計算機和手機之間都可以交換資料或者服務。
與藍牙比較
NFC和藍牙都是短距離通信技術,而且都被集成到移動電話。但NFC不需要復雜的設置程序。NFC也可以簡化藍牙連接。
NFC略勝藍牙的地方在于設置程序較短,但無法達到低功率藍牙Bluetooth Low Energy)的傳輸速率。在兩臺NFC設備相互連接的設備識別過程中,使用NFC來替代人工設置會使創建連接的速度大大加快:少于十分之一秒。NFC的最大數據傳輸量424 kbit/s遠小于Bluetooth V2.1(2.1 Mbit/s)。雖然NFC在傳輸速度與距離比不上藍牙(小于20 cm),但相應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干擾。這讓NFC特別適用于設備密集而傳輸變得困難的時候。
相對于藍牙,NFC兼容于現有的被動RFID(13.56 MHz ISO/IEC 18000-3)設施。NFC的能量需求更低,與藍牙V4.0低功耗協議類似。當NFC在一臺無供電的設備(比如一臺關機的手機,非接觸式智能信用卡,或是智能海報)上工作時,NFC的能量消耗會要大于低功率藍牙V4.0。
對于移動電話或是行動消費性電子產品來說,NFC的使用比較方便。NFC的短距離通信特性正是其優點,由于耗電量低、一次只和一臺機器鏈接,擁有較高的保密性與安全性,NFC有利于信用卡交易時避免被盜用。NFC的目標并非是取代藍牙等其他無線技術,而是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領域起到相互補充的作用。
藍牙
link
藍牙(英語:Bluetooth),一種無線通訊技術標準,用來讓固定與移動設備,在短距離間交換數據,以形成個人局域網(PAN)。其使用短波特高頻(UHF)無線電波,經由2.4至2.485 GHz的ISM頻段來進行通信[1]。1994年由電信商愛立信(Ericsson)發展出這個技術[2]。它最初的設計,是希望創建一個RS-232數據線的無線通信替代版本。它能夠鏈接多個設備,克服同步的問題。
工作方式
藍牙技術分為基礎率/增強數據率(BR/EDR)和低耗能(LE)兩種技術類型。其中BR/EDR型是以點對點網絡拓撲結構創建一對一設備通信;LE型則使用點對點(一對一)、廣播(一對多)和網格(多對多)等多種網絡拓撲結構。[6]
缺點
干擾 Bluetooth在2.4GHz的電波干擾問題一直為大家所詬病,特別和無線局域網間的互相干擾問題。有干擾發生時,就以重新發送數據包的方法來解決干擾。
安全性在JAVA和Symbian60平臺上,使用“藍牙黑客”或“藍牙間諜”軟件,對方同意配對就可以控制打開藍牙的手機。此種軟件可以實現的功能有:查看對方手機中的電話簿、短信、電量、序列號;更改對方手機的情景模式和界面語言、打開對方手機內置的JAVA軟件、控制手機多媒體播放器、遙控對方手機打電話、發短信等。[13]
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
link
射頻識別(英語: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縮寫:RFID)是一種無線通信技術,可以通過無線電信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者光學接觸。
無線電的信號是通過調成無線電頻率的電磁場,把數據從附著在物品上的標簽上傳送出去,以自動辨識與追蹤該物品。某些標簽在識別時從識別器發出的電磁場中就可以得到能量,并不需要電池;也有標簽本身擁有電源,并可以主動發出無線電波(調成無線電頻率的電磁場)。標簽包含了電子儲存的信息,數米之內都可以識別。與條形碼不同的是,射頻標簽不需要處在識別器視線之內,也可以嵌入被追蹤物體之內。
許多行業都運用了射頻識別技術。將標簽附著在一輛正在生產中的汽車,廠方便可以追蹤此車在生產線上的進度。倉庫可以追蹤藥品的位置。射頻標簽也可以附于牲畜與寵物上,方便對牲畜與寵物的積極識別(防止數只牲畜使用同一個身份)。射頻識別的身份識別卡可以使員工得以進入建筑鎖住的部分,汽車上的射頻應答器也可以用來征收收費路段與停車場的費用。
某些射頻標簽附在衣物、個人財物上,甚至于植入人體之內。由于這項技術可能會在未經本人許可的情況下讀取個人信息,這項技術也會有侵犯個人隱私之隱憂。
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ETC)
link
ETC( 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 ) ,中文翻譯是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是高速公路或橋梁自動收費。通過安裝在車輛擋風玻璃上的車載電子標簽與在收費站 ETC 車道上的微波天線之間進行的專用短程通訊,利用計算機聯網技術與銀行進行后臺結算處理,從而達到車輛通過高速公路或橋梁收費站無需停車而能交納高速公路或橋梁費用的目的。
技術原理
ETC系統是采用車輛自動識別技術完成車輛與收費站之間的無線數據通訊,進行車輛自動感應識別和相關收費數據的交換。采用計算機網絡進行收費數據的處理,實現不停車、不設收費窗口也能實現全自動電子收費系統。
ETC系統通過安裝于車輛上的車載裝置和安裝在收費站車道上的天線之間進行無線通信和信息交換。主要由車輛自動識別系統、中心管理系統和其他輔助設施等組成。其中,車輛自動識別系統有車載單元又稱應答器或電子標簽、路邊單元(Road side unit,RSU)、環路感應器等組成。OBU中存有車輛的識別信息,一般安裝于車輛前面的擋風玻璃上,RSU安裝于收費站旁邊,環路感應器安裝于車道地面下。中心管理系統有大型的數據庫,存儲大量注冊車輛和用戶的信息。當車輛通過收費站口時,環路感應器感知車輛,RSU發出詢問信號,OBU做出響應,并進行雙向通信和數據交換;中心管理系統獲取車輛識別信息,如汽車ID號、車型等信息和數據庫中相應信息進行比較判斷,根據不同情況來控制管理系統產生不同的動作,如計算機收費管理系統從該車的預付款項賬戶中扣除此次應交的過路費,或送出指令給其它輔助設施工作。
技術特點
不停車收費技術特別適于在高速公路或交通繁忙的橋隧環境下采用。在傳統采用車道隔離措施下的不停車收費系統,在無車道隔離情況下的自由交通流下的不停車收費系統通常稱為自由流不停車收費系統。實施不停車收費,可以允許車輛高速通過(幾十公里以至 100 多公里),故可大大提高公路的通行能力;公路收費走向電子化,可降低收費管理的成本,有利于提高車輛的營運效益;同時也可以大大降低收費口的噪聲水平和廢氣排放。由于通行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可以縮小收費站的規模,節約基建費用和管理費用。另外,不停車收費系統對于城市來說,就不僅僅是一項先進的收費技術,它還是一種通過經濟杠桿進行交通流調節的切實有效的交通管理手段。對于交通繁忙的大橋、隧道 , 不停車收費系統可以避免月票制度和人工收費的眾多弱點,有效提高這些市政設施的資金回收能力。
云計算
云計算(英語:cloud computing),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共享的軟硬件資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求提供給計算機各種終端和其他設備,使用服務商提供的電腦基建作計算和資源。
基本特征
互聯網上匯聚的計算資源、存儲資源、數據資源和應用資源正隨著互聯網規模的擴大而不斷增加,互聯網正在從傳統意義的通信平臺轉化為泛在、智能的計算平臺。與計算機系統這樣的傳統計算平臺比較,互聯網上還沒有形成類似計算機操作系統的服務環境,以支持互聯網資源的有效管理和綜合利用。在傳統計算機中已成熟的操作系統技術,已不再能適用于互聯網環境,其根本原因在于:互聯網資源的自主控制、自治對等、異構多尺度等基本特性,與傳統計算機系統的資源特性存在本質上的不同。為了適應互聯網資源的基本特性,形成承接互聯網資源和互聯網應用的一體化服務環境,面向互聯網計算的**虛擬計算環境(Internet-based Virtual Computing Environment,iVCE)**的研究工作,使用戶能夠方便、有效地共享和利用開放網絡上的資源。[4][5][6][7][8][9]
Cloud computing icon.svg
互聯網上的云計算服務特征和自然界的云、水循環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云是一個相當貼切的比喻。根據美國國家標準和技術研究院的定義,云計算服務應該具備以下幾條特征:[10]
- 隨需應變自助服務。
- 隨時隨地用任何網絡設備訪問。
- 多人共享資源池。
- 快速重新部署靈活度。
- 可被監控與量測的服務。
一般認為還有如下特征:
- 基于虛擬化技術快速部署資源或獲得服務。
- 減少用戶終端的處理負擔。
- 降低了用戶對于IT專業知識的依賴。
云桌面
link
近年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很多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隨之涌現出來。使計算機的應用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一般而言,人們會根據自身的最大需求選擇物理主機,因此很多原本不需要購買的物理設備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被忽視的情況,導致資源的利用效率受到制約。
云桌面就是利用虛擬技術,對各種物理設備進行虛擬化處理,從而使資源的利用率得到有效提升,以此節約成本、提高應用質量。在虛擬化技術的支持下,網絡軟件和硬件設備之間的聯系會更加靈活,可拓展性也會大大提升,因此在高校教學中得到普遍應用。云桌面利用虛擬化技術本質上是對各項用戶信息進行統一儲存和管理,通過簡單的網絡接入設備,用戶端就能夠進入云桌面實現集中管理,并且實現高效率的資源共享。另外,用戶還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對云桌面進行個性化的設置,以此滿足多元化的需求。 [1]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计算机网络--基站 NFC 蓝牙 RFID ETC 云计算 云桌面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盒子模型
- 下一篇: JUnit执行单元测试用例成功,mv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