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opera王海良:大厂螺丝钉还是开源极客?年轻技术人如何选择?
?他因為追求創新毅然放棄了大廠穩定的工作,參與開源并成立了開源商業公司。他相信,開源可以極大地助力開發者成長。那么,對于年輕開發者而言,如何通過參與開源實現跳躍式發展?本期《開源訪談錄》邀請到了Chatopera CEO王海良來分享他的見解。
本期受訪嘉賓:
王海良,Chatopera CEO,曾就職于 IBM,三角獸和呤呤英語。在智能客服、智能對話機器人領域發布和參與多個開源項目和開放數據集,出版圖書《智能問答與深度學習》,曾運營北京 Node.js 開發者社區。
作為技術人,面對應接不暇的需求和層出不窮的bug,是什么驅動著他們坐在電腦前日復一日的“打怪升級”? 作為開源人,是什么支持著他們義無反顧的“為愛發電”?作為年輕人的技術人,又該如何做好職業規劃?
Chatopera CEO 王海良最初在IBM有著一份大多數人渴望的工作,收入穩定、可觀。但他對“發揮自身創造力”的渴求,驅使著他離開了大廠并加入創業公司、參與開源,直到后來成立了開源商業化公司,幫助企業上線智能客服系統。他相信,開源可以幫助開發者提升他們的技術、語言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從而極大地助力開發者成長。這也使他對開源的熱情貫穿了自己的職業生涯。如今,王海良仍然在開源的路上向著更遠的目標邁進。
那么,如何通過參與開源項目來實現跳躍式發展?本期CSDN《開源訪談錄》邀請到了王海良來分享他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大廠螺絲釘還是開源極客?人生要敢闖新路
CSDN:對如今的年輕技術人而言,職業規劃大體可以分為兩條路線:一種是追求創新、做開源的極客。還有一種是追求穩定,想進入大廠的螺絲釘。你如何看待這兩條路線發展?你當初又是如何選擇走上開源創新之路的?
王海良: 現在的年輕技術人們正處于一個非常好的時代,和我在2011年畢業時相比,現在整體技術氛圍有明顯的改善,我們肯定是在前進的。
身處現在這個時代,如果是一個還處在求學階段的年輕程序員,最好的方式就是到不同的創業公司或者是互聯網大廠實習。多積累一些實習經驗,多去體驗,這會幫助他找到自己喜歡的方向。當他加入了一家公司,開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以后,他可以將這個公司當作一個學習的平臺,大量的學習、積累,更深入地發展自己的某項技能。另外,在大廠和創業公司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是一種很好的職業選擇。比如在大廠里也有很多創業項目,它既能讓你接觸大廠中的一些好的工作方法,管理理念,甚至是一些優秀的學習資源,同時也不失創業公司中那種要求產出、鼓勵嘗試和創新的優點。
在我大二或大三時,發生了一件對我開源成長影響深遠的事。我記得當時是暑假,在實驗室里學習,偶然看了一部關于美國開源的紀錄片" Revolution OS"(操作系統革命),它主要講述Linux操作系統的誕生和發展過程。這個紀錄片讓我感觸頗深。那是我第一次理解了一個工程師的成長和貢獻之間的關系,以及開源的免費和自由的等等有關開源的文化。對我之后參與開源貢獻、開源創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CSDN:對于一個想要參與開源的技術新人而言,他的第一個開源項目應該如何選擇?
王海良: 作為想要參與開源的技術人,他可以參與一個已有的開源項目,也可以自己發布一個新的開源項目。
那么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題材?或者是參與哪個方面的開源項目?在我們工作或者學習的過程中會接觸到一些商業軟件,我們可能會感覺到這個軟件對我們非常有價值,那么它是不是也應該有一個對應的開源版本?如果沒有對應的開源版本,我們可以去嘗試開發、發布一個新的項目。這是第一種方式。
第二種方式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會需要一些工具,比如個人財務管理或者圖片剪輯的軟件。我們可以在開源社區上去尋找一些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但還沒有做得非常成熟項目來完善。這種基于我們自身需求或者愛好而參與開源的方式是非常有自驅力的,能使我們長期的堅持下去。當我們參與這些由我們興趣驅動的項目時,我們也很容易遇到和我們興趣相同的人,可以從開源社區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所以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
開源技術與商業化技術的關系更像太極圖
CSDN:開源技術和商業化的解決方案,在用戶的使用方式上有很大差別。開源軟件需要用戶自己去搭建,而商業化的方案追求開箱即用。如若要滿足這兩方面需求,做出用戶喜歡的產品,在開源和商業化兩個方面分別需要做出什么樣的努力?
王海良: 我們可以把開源和商業化看作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而這枚硬幣就是如何幫助用戶更好地使用這個軟件。關于這枚硬幣的兩面,我現在感到的不是矛盾,也不是挑戰,而是一個絕佳的機會讓我們能夠創造價值。
當我們做開源系統時,主要有兩類用戶,一類是企業用戶,他們是真正有系統上線需求的一方。還有一類是開發者,他們更希望我們來提供定制化開發相關的技術,在我們提供的開源系統之上,去滿足更多各行業細分的特有需求。有時,這兩類用戶會同時出現在一個場景中。拿客服系統舉例,比如某一公司它既需要上線客服系統,同時也有研發人員。這類用戶其實是我們最歡迎的用戶。因為作為一家開源商業公司,我們能提供的支持不僅有免費的代碼,我們也有社區的技術支持,同時我們也提供不同的云服務,來讓整個開發過程更快,成本更低。因此,在開源和商業上,我們所做的努力在我看來是一致的。開源技術和商業化技術更像是一個太極圖,開源當中有閉源,閉源當中也有開源。
CSDN:若想基于開源軟件做好一個商業化的企業級應用,其難點與價值是什么?
王海良: 就以我們正在做的開源客服系統為例,它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但也需要我們長期投入。只有當我們不斷獲得其商業上的收入,才能支持它不斷地發展下去。
開源客服系統的商業化之路,在云計算以及云原生技術成熟之前尚不明晰,但是從2014年以后,隨著底層的云計算技術以及企業購買軟件的模式改變,企業的財務結構更傾向于租用軟件。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以后,企業需要處理的客戶請求體量大,需要租用軟件。在這個背景下,做開源軟件的企業就可以為客戶提供云上的軟件服務租用,實現商業模式的轉化。因此市場現狀對發展企業級的應用非常友好,很多與我們類似的企業在做企業應用,或是中間件,也不乏成功案例
我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企業應用級別的開源軟件出現,賦能不同行業,而企業也不用重復造輪子,在創新上去追求更多突破。
海內與海外開源是同一個圈
CSDN:基于之前在您海外工作的個人經歷以及與海外開源社區的接觸,所了解的中國的開源圈與海外有差異嗎?如果有,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王海良: 從整體上來看,我覺得最大的差異是國內開源社區治理方面還比較落后,主要表現在我們輸出的開源項目質量比較低。我們有一些項目是有亮點的,是有創新的,但是也掩蓋不了我們整體還處于落后水平的現狀。形成如此現狀的原因其實也非常簡單,就是我們起步晚。
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就有非常多的公司或機構加入了互聯網技術的研發,比如貝爾實驗室等等。因此,我們可以看到Linux這種項目能夠在全球召集到優秀的技術精英來參與。而中國則是在2000年以后,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興起,開源才流行起來并開始被大家關注。有人可能也會從文化、經濟或者習慣的角度探討這個問題,但我認為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我認為我們中國的開發者從學習能力、創新能力,還有想要做好一個開源項目熱情,都和海外的開發者沒有差異。而且我也相信我們可以在很近的未來把中國的開源項目做得更好、更多,甚至會出現一些好的開源型軟件企業、上市企業。
CSDN:如果我們想要趕超國際水平,需要在哪些方面更加努力?
王海良: 首先我不認為我們跟國外的開源社區之間是競爭關系,我認為我們與海外是一起處在一個大開源社區之中,是合作的關系,我們可以一起去追求更宏大的目標。比如我們在GitHub上能看到很多海外優秀的人工智能項目,我們國內的開發者也可以去為其做貢獻。所以我們不應該以兩個陣營的視角來看待國內和海外的開源社區,只有合作才能更好的提升自己,才能更好地承擔我們在整個開源世界的責任。
其次,要敢于做不同的事情。當我們看到了一些優秀的海外項目,我們能否基于它有新的想法,并敢于對我們的想法進行實踐,這一點很關鍵。以芯片產業為例,做芯片的過程中會需要使用軟件技術模擬芯片的制作流程,這些軟件我們的自研能力其實是非常落后的,都是依賴于進口。我們要想做得更好,就得敢于創新,敢于嘗試不同的思路,如果一直在模仿,可能我們永遠會處在二流的水平。
技術人的浪漫與創想
CSDN:在Chatopera來自CEO的一封信中,你曾用“玫瑰”來比喻我們熱愛且甘愿為之奉獻的對象,這樣的表達非常浪漫,你認為程序員的浪漫是什么?他們該如何找到屬于自己的玫瑰?
王海良: 我覺得每個人都會有對浪漫的追求,程序員的浪漫并不特殊,他們從事創造性的工作,需要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力。他們可能從其它領域汲取靈感,并將這種浪漫表達在產品的外在和內在。
“玫瑰”的形象來自于我所喜愛的一本書——《小王子》,相信很多朋友也都對這個故事有所耳聞。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找到了這朵“玫瑰”,就找到了我們可以為之奉獻,為之熱愛,點燃我們激情的目標。作為開發者也一樣,每個人無比渴望能夠找到這朵玫瑰,它不僅僅是兢兢業業的從事技術工作這么簡單。如何找到自己的玫瑰?
我認為首要是專注。專注可以體現在很多方面,真正成為一個專注的人是贏得“玫瑰”非常關鍵的基礎。第二點是增強溝通,包括傾聽、寫作。我個人在大學的時候就會用博客來記錄學習心得和體會。如今當我再去回顧那些博客的時候,我受益良多。回顧那時我記錄的技術想法,給了我很多反思。寫博客的過程中我也把自己的想法通過文章的形式分享給別人,也結識了更多的朋友。
總的來說做好這兩點,假以時日,你一定能夠找到自己心中的玫瑰。
CSDN:您曾不止一次提起對未來技術發展的暢想,包括如今經常被談到的元宇宙。您認為在未來,智能問答、智能客服技術會承擔怎樣的角色?會有哪些具象的應用場景?
王海良: 未來,在元宇宙中會有很多虛擬角色。我們可以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應用到虛擬角色身上,做好聊天機器人,賦能客服系統。
其實VR技術在2014年左右就已經火爆。那時我們就能感受到聊天機器人有非常多的應用場景。比如在虛擬世界中的虛擬地圖上進行室內導航,或者是虛擬個人助手。
如果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理解成一個數據決策的過程。那么基于這種數據決策,我們可以用常用的口語與機器交互,而這種交互最符合日常生活體驗。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包括Siri在內的一些語音助手將越來越智能。
可以期待在未來的10年到20年之內,我們能真正接觸到元宇宙中非常智能的虛擬人形象。
《開源訪談錄》是一檔聚焦開源發展的訪談類欄目,每周將邀請1位具代表性及影響力的開源專家,探討大家廣泛關注的開源話題,從不同角度還原開源圈真實面貌。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Chatopera王海良:大厂螺丝钉还是开源极客?年轻技术人如何选择?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windows配置端口映射
- 下一篇: php中smarty模板下载,Sm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