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C法则:互联网行业仅前三名可成功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VC法则:互联网行业仅前三名可成功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角色定位
秦朔(第一財經日版總編):VC、PE,股權進去很快退出管也不用管,人家給你創造很多價值,所謂最高境界是不管,我想問的是,你們的角色定位究竟是什么樣的?
李建光( IDGVC合伙人):其實剛才秦先生問的話,那是我們夢寐以求的生活,把錢給別人,就等著收獲。我昨天經歷了一個案例,我們投資的一個公司,兩年了,每一次我跟他交流他都說沒問題,全是好的消息,但昨天我剛剛從外地回來,他一連給了我超過十個壞消息。所有的東西大變樣,對我們來講是完全吃驚的消息。
我們特別特別希望,我們投了公司,我們什么都不管,他把所有的東西都做好了,我們靠我們的錢最后收到回報。那這樣的情況大概10%都不到。
第二種公司還好,告訴你好消息壞消息,也告訴你大家同心同力,把好的發揚光大,把壞的想辦法克服。大概50%的投資對象、投資公司是這樣的。
很可悲的就是剩下的20%和30%的公司,這樣的公司整天告訴你好消息,最后來一個你不可預期的意外的壞消息。這樣的公司往往都是我們最終投資失敗。
總而言之,我們這個職業,每天都生活在極度的不確定性、極度的焦慮中。一方面,希望知道企業,我們所投資企業的真實情況,另一方面始終得有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期待、等待,或者是遭遇這種不幸的消息。
所以,我個人覺得,牟先生那個時代跟我們不一樣,作為VC,我們的生活質量非常非常差。我們大概10%的時候有機會來享受這個成功的喜悅。大概90%的時間在處理各種各樣頭疼的問題,所以他的說法應該是不對。
宋安瀾( 軟銀中國創業投資):我非常同意李先生的觀點,管是一定要管的,不管是個夢寐的境界。軟銀在中國是2000年開始投資的,我們主要集中在初創階段和擴張階段。因為比較小,它剛剛起來,所以尤其要管得比較多一些。我們通常投進去以后還會放很多所謂的資源,我們不光投錢,包括幫它找商機,或者是后一輪融資。特別是在這些初創階段,他們需要很多輔導,另外,中國企業一些財務上的東西都會比較亂。我們這個基金里頭最大的一組人,就是財務,要幫他們做梳理工作。所以說,這樣管下來的話,我們的結果還好,2000年投下來的話,現在差不多第一個基金也是7倍了。第二個基金目前正在開始投。
王樹(鼎暉投資合伙人):他們把自己的酸甜苦辣都講了,我們也差不多。我補充一點,投資是跟人打交道的,是人的問題。而人是最講不清楚的,什么人都有。創業者和投資者,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風格,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性格,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脾氣。同樣一件事情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這個就可以演化出無窮的情況出來。對我們的很大影響就是,你要做一個項目的時候,雙方要互相理解。
風險投資和創業者之間是什么?是兩口子。兩口子開始好得如膠似漆,最后又吵又鬧又 離婚,什么都有。也有一直白頭到老,挺好的。
知人善任,你搞清楚這個人他的本質是什么,你能幫什么,幫到什么程度,什么時候幫,用什么方式來講話,這些都沒有一個模式可以講的,都是一種感覺。
“狩獵對象”
秦朔:有很多的在座的企業,其實都是很希望成為被投企業,我看我們每個人的資料袋里面就有好幾個項目,所以希望你們舉一個例子,就是什么樣的被投企業通過他們自身的努力,再加上你們又加了一點柴火又燒了燒,最后變成特別成功的企業。
李建光(IDGVC合伙人):我認為差不多有三類企業,第一類企業是好團隊,在好的行業,趕到好的時候,對這種企業我們VC喜歡得不得了,他很容易拿到錢,他也不受我們的煩。所以最后大家一起分享這個勝利果實,IDG投資典型的 百度、攜程、如家、騰訊這樣的企業,說實在的,我們也感到很榮幸有機會投資他們。這個過程中,基本上他們也不太需要我們去幫他,但是最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這種“三好學生”只能占我們投資案例的20%。
那第二種大概50%,就是說有一個好的機會,但可能是人員不齊整,可能是戰略不清楚,這個缺腿或者說有缺陷的公司,在中國這個市場環境下大量面對的是這樣的公司。這個時候就像剛才王樹講的,就是說VC在這里面除了錢,起了很大很大的作用。
第三種就是那些很有可能投資失敗的企業,很多創業者把自己的融資成功就看作創業成功,拿到錢就算達到一個目標,從此就不思進取。那么最后的結果是我們賠了錢,對這些創業者來講,丟掉了他的信譽,丟掉了他未來成功的機會。
周樹華(北極光創投合伙人):我們北極光創投成立兩年了,從一開始的TMT(互聯網、新媒體、通訊、半導體)到現在擴展到生命科學、環保、節能等相關的方面。第四個方面,是做這個為消費品相關的這種服務,尤其像連鎖之類的。
我們現在投的這個技術類的公司,基本上是早期就已經參與,甚至在他的所謂這個天使投資階段我們都參與。因為技術類公司就是以技術為驅動的,跟人的相關性是最大的。
另外我們投到的一些成功的案例,包括紅孩子是我們早期發現的。到現在為止成長非常快,已經每年有幾個億的收入,而且這個商業模型非常清楚、團隊的執行力也非常好,而且我們最喜歡的就是這種。
進入成本的博弈
秦朔:中國的被投企業,在跟你們進入的時候,其實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可能有些早期年少無知,或者說那個時候求錢若渴,讓的股份就多了。最近我接觸一些企業就說,那時候不懂,就我們最寶貴的是股權,就給了他們很多。現在人家就覺得砸鍋賣鐵都再多熬一陣,把價值熬大一點再讓你們進來。你們覺得跟這些中國的被投企業打交道的過程中,這幾年發展下來,股指的水平有一些什么樣的變化?他們的心態有一些什么樣的變化?
周樹華(北極光創投合伙人):VC這個行業,包括高科技創業是有周期的,所以這個時候我想大家還是要保持冷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現在融資的環境的確也相對寬松。我有幾個VC界的朋友,在2003年融資的時候就是怎么都拿不到錢。現在對創業者融資也比較容易。
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你看清楚你是在一個什么樣的行業。如果你做的是跟零售、跟這些服務相關的行業,我認為你還可以堅持堅持。這種行業相對來說比較穩,當然可能成長的速度也沒那么快。
但是互聯網行業,可能只有第一名或者前三名能夠成功。如果互聯網企業拿不到錢或者得不到最有經驗的VC的支持,做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現在大家看到的成功案例,Google、雅虎、百度、新浪等,隨便哪一個,如果沒有VC支持的話,沒有一家能成功到現在。
對于創業者,尤其是新興技術類等高競爭,但是高回報、高成長的行業,我認為現在是一個非常好的融資的環境,VC應該有一個好的心態去拿項目。VC本身就是智力的投資,不僅僅是錢的投資。在這方面,很難說這個市場能不能一直堅持下去。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前,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那么準確的判斷。現在在Web2.0等方面,已經有一些泡沫了,但泡沫是不是會破裂?什么時候破裂?我想市場肯定是有周期的,這是必然的規律。
中國經驗與特色
秦朔:我在上海訪問閻炎的時候討論過一個問題,在中國做VC和PE,有一些中國特定的規律和經驗,不是簡單地拷貝國外經驗就行的。上個世紀末,麥肯錫還在幫中國的一些公司寫商業計劃。而當時國外的很多投資者都是空中飛人,飛來飛去找項目,但現在已經有一批既懂得海外市場,又了解本土的投資者。我覺得你們都是屬于這種類型的人,你們覺得中國的VC跟PE,相比海外同行的特點在哪里?我們的中國經驗究竟在哪里?
宋安瀾:VC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和我們的投資人(LP)溝通。我們要讓他們知道,現在中國很多好企業,企業家對外溝通能力不是特別強。我們清楚地知道怎么和企業家溝通。中國土生土長的企業家,直接對外打交道也不一定聽得懂國外人的那一套,國外人也聽不懂他們在做什么。所以溝通能力特別重要,就是需要我們這種兩邊都知道的。
另外,一般國外人了解中國都是說沿海,上海、深圳、北京等等,我們現在就往內地擴張,這部分就得靠我們這樣的,敢于到那些比較偏的地方去挖項目。
李建光:我也說兩點,第一點,作為中國的VC,我們把決策權拿到中國,LP和顧問委員會被遠遠地隔在決策層之外,大大地提高了在中國做投資的效率和成功率。
第二點,中國VC跟投資的企業之間的關系很不同。在國外有很嚴格的法律約定,大家很少有個人的往來。在中國,真是有一種一家人的感覺,這個不一定好,可能有的時候出了問題下手就沒那么狠,但是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一個特點。中國VC和創業者之間,相對來說建立了一種更超過商業約束、商業往來的很緊密的關系。我覺得這兩點是挺重要的。
王樹:現在在中國比較活躍的團隊,幾乎99%都本地化了。越早本地化的表現越好。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政策法律環境有自己的特點。一旦出了問題,我們能夠理解雙方,提出的建議比較切實可行,這是我們的優勢。
周樹華:我補充一下。在中國做VC的勞動強度,遠遠大于在美國等地方,因為中國的一些企業家在某些方面不夠成熟,我們要跟他們做很多的工作。交朋友也好、送東西也好,很多很多的工作,勞動強度極大。
但是在中國,最大的魅力在于你可以嘗試很多新的行業。
另外,中國未來的市場非常復雜,我們這樣的VC大部分還是美元,怎么樣跟中國市場融合,什么企業應該拿人民幣,什么企業應該拿美元,應該到A股上市,還是到納斯達克上市,還是去歐洲上市,可能這個以后會更加復雜,當然也會更加國際化,這個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中國會否會出現世界級VC?
秦朔:剛才閻炎說,未來的五年是中國VC、PE發展最好的時光。展望未來,你們覺得最重要的趨勢是什么?
周樹華:VC在其發源地美國也是屬于新興行業。比如VC相關的PE上市現在引起爭論,那么說明這個行業都在發展。
所以中國非常幸運,不管今天的創業者也好,VC也好,都非常幸運。中國VC,即使有周期性爆發,我認為不會像美國那樣嚴重,因為現在VC有30%~40%可能未來還要再多投到傳統行業。
另外,從資金來源也會更加全球化,同時更加本地化,會有人民幣的基金,而且退出也會相對靈活。從長期來看,我相信這是政府非常支持的一個行業。
中國會不會出現世界級的VC?我相信這百分之百沒有問題。中國VC的發展是兩條線會并重,因為中國是從農業化到工業化,到工業化結束,進入真正的信息化,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地創新。這給VC留下了巨大的發展的空間。
王樹:實際上我們有一個公司已經在按照A股的方式走上市程序了。如果沒有什么意外,今年就可以上市。另外,很幸運,遠光軟件是IDG第一個在A股上市的公司。
我相信一個強勢經濟在世界上已經占這么重要的地位,它的資本市場一旦成熟,也是世界性的,但是有些政策環境,主要是資本項目的開放問題,對VC影響很大。
但是,很大的一個問題是國內的LP的不成熟、缺位,他們不懂怎么做LP,我覺得。
李建光:我對前景謹慎樂觀。所謂樂觀,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現在經濟增長開始轉變為消費主導的經濟,一些行業,比如說TMT越來越開放,這肯定會有一些很好的機會。
我們IDG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在做這個市場,確確實實經歷了幾次繁榮到谷底又繁榮的輪回。我們非常期望VC和PE能維持下去,能持久下去。
但投資人也是非常現實的,比如說我們幾十億美元投下去,三四年以后,結果就會顯現出來,那個時候不管中國經濟是不是跟今天一樣的繁榮昌盛。如果我投的錢虧了,對這個市場的興趣馬上就會減弱。
宋安瀾:論回報的話,中國的VC肯定是世界級的,至于規模,目前差距還是比較大。
我覺得目前國內做VC還是有不少難處的。舉個例子,現在外匯要進來就很困難,有很多項目必須要人民幣投,這是我們覺得蠻難的事情。現在我們也在考慮用一些人民幣的基金,目前我們覺得是非常有希望的。
當然雖然有各種問題,但是我們總的覺得隨著財務環境、法律環境和整個企業家的圈子的壯大,中國的VC肯定是會越做越好,肯定是。
秦朔(第一財經日版總編):VC、PE,股權進去很快退出管也不用管,人家給你創造很多價值,所謂最高境界是不管,我想問的是,你們的角色定位究竟是什么樣的?
李建光( IDGVC合伙人):其實剛才秦先生問的話,那是我們夢寐以求的生活,把錢給別人,就等著收獲。我昨天經歷了一個案例,我們投資的一個公司,兩年了,每一次我跟他交流他都說沒問題,全是好的消息,但昨天我剛剛從外地回來,他一連給了我超過十個壞消息。所有的東西大變樣,對我們來講是完全吃驚的消息。
我們特別特別希望,我們投了公司,我們什么都不管,他把所有的東西都做好了,我們靠我們的錢最后收到回報。那這樣的情況大概10%都不到。
第二種公司還好,告訴你好消息壞消息,也告訴你大家同心同力,把好的發揚光大,把壞的想辦法克服。大概50%的投資對象、投資公司是這樣的。
很可悲的就是剩下的20%和30%的公司,這樣的公司整天告訴你好消息,最后來一個你不可預期的意外的壞消息。這樣的公司往往都是我們最終投資失敗。
總而言之,我們這個職業,每天都生活在極度的不確定性、極度的焦慮中。一方面,希望知道企業,我們所投資企業的真實情況,另一方面始終得有很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期待、等待,或者是遭遇這種不幸的消息。
所以,我個人覺得,牟先生那個時代跟我們不一樣,作為VC,我們的生活質量非常非常差。我們大概10%的時候有機會來享受這個成功的喜悅。大概90%的時間在處理各種各樣頭疼的問題,所以他的說法應該是不對。
宋安瀾( 軟銀中國創業投資):我非常同意李先生的觀點,管是一定要管的,不管是個夢寐的境界。軟銀在中國是2000年開始投資的,我們主要集中在初創階段和擴張階段。因為比較小,它剛剛起來,所以尤其要管得比較多一些。我們通常投進去以后還會放很多所謂的資源,我們不光投錢,包括幫它找商機,或者是后一輪融資。特別是在這些初創階段,他們需要很多輔導,另外,中國企業一些財務上的東西都會比較亂。我們這個基金里頭最大的一組人,就是財務,要幫他們做梳理工作。所以說,這樣管下來的話,我們的結果還好,2000年投下來的話,現在差不多第一個基金也是7倍了。第二個基金目前正在開始投。
王樹(鼎暉投資合伙人):他們把自己的酸甜苦辣都講了,我們也差不多。我補充一點,投資是跟人打交道的,是人的問題。而人是最講不清楚的,什么人都有。創業者和投資者,每個人有每個人的風格,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性格,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脾氣。同樣一件事情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理解,這個就可以演化出無窮的情況出來。對我們的很大影響就是,你要做一個項目的時候,雙方要互相理解。
風險投資和創業者之間是什么?是兩口子。兩口子開始好得如膠似漆,最后又吵又鬧又 離婚,什么都有。也有一直白頭到老,挺好的。
知人善任,你搞清楚這個人他的本質是什么,你能幫什么,幫到什么程度,什么時候幫,用什么方式來講話,這些都沒有一個模式可以講的,都是一種感覺。
“狩獵對象”
秦朔:有很多的在座的企業,其實都是很希望成為被投企業,我看我們每個人的資料袋里面就有好幾個項目,所以希望你們舉一個例子,就是什么樣的被投企業通過他們自身的努力,再加上你們又加了一點柴火又燒了燒,最后變成特別成功的企業。
李建光(IDGVC合伙人):我認為差不多有三類企業,第一類企業是好團隊,在好的行業,趕到好的時候,對這種企業我們VC喜歡得不得了,他很容易拿到錢,他也不受我們的煩。所以最后大家一起分享這個勝利果實,IDG投資典型的 百度、攜程、如家、騰訊這樣的企業,說實在的,我們也感到很榮幸有機會投資他們。這個過程中,基本上他們也不太需要我們去幫他,但是最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這種“三好學生”只能占我們投資案例的20%。
那第二種大概50%,就是說有一個好的機會,但可能是人員不齊整,可能是戰略不清楚,這個缺腿或者說有缺陷的公司,在中國這個市場環境下大量面對的是這樣的公司。這個時候就像剛才王樹講的,就是說VC在這里面除了錢,起了很大很大的作用。
第三種就是那些很有可能投資失敗的企業,很多創業者把自己的融資成功就看作創業成功,拿到錢就算達到一個目標,從此就不思進取。那么最后的結果是我們賠了錢,對這些創業者來講,丟掉了他的信譽,丟掉了他未來成功的機會。
周樹華(北極光創投合伙人):我們北極光創投成立兩年了,從一開始的TMT(互聯網、新媒體、通訊、半導體)到現在擴展到生命科學、環保、節能等相關的方面。第四個方面,是做這個為消費品相關的這種服務,尤其像連鎖之類的。
我們現在投的這個技術類的公司,基本上是早期就已經參與,甚至在他的所謂這個天使投資階段我們都參與。因為技術類公司就是以技術為驅動的,跟人的相關性是最大的。
另外我們投到的一些成功的案例,包括紅孩子是我們早期發現的。到現在為止成長非常快,已經每年有幾個億的收入,而且這個商業模型非常清楚、團隊的執行力也非常好,而且我們最喜歡的就是這種。
進入成本的博弈
秦朔:中國的被投企業,在跟你們進入的時候,其實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可能有些早期年少無知,或者說那個時候求錢若渴,讓的股份就多了。最近我接觸一些企業就說,那時候不懂,就我們最寶貴的是股權,就給了他們很多。現在人家就覺得砸鍋賣鐵都再多熬一陣,把價值熬大一點再讓你們進來。你們覺得跟這些中國的被投企業打交道的過程中,這幾年發展下來,股指的水平有一些什么樣的變化?他們的心態有一些什么樣的變化?
周樹華(北極光創投合伙人):VC這個行業,包括高科技創業是有周期的,所以這個時候我想大家還是要保持冷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現在融資的環境的確也相對寬松。我有幾個VC界的朋友,在2003年融資的時候就是怎么都拿不到錢。現在對創業者融資也比較容易。
但是我要提醒大家,你看清楚你是在一個什么樣的行業。如果你做的是跟零售、跟這些服務相關的行業,我認為你還可以堅持堅持。這種行業相對來說比較穩,當然可能成長的速度也沒那么快。
但是互聯網行業,可能只有第一名或者前三名能夠成功。如果互聯網企業拿不到錢或者得不到最有經驗的VC的支持,做成功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現在大家看到的成功案例,Google、雅虎、百度、新浪等,隨便哪一個,如果沒有VC支持的話,沒有一家能成功到現在。
對于創業者,尤其是新興技術類等高競爭,但是高回報、高成長的行業,我認為現在是一個非常好的融資的環境,VC應該有一個好的心態去拿項目。VC本身就是智力的投資,不僅僅是錢的投資。在這方面,很難說這個市場能不能一直堅持下去。
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前,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那么準確的判斷。現在在Web2.0等方面,已經有一些泡沫了,但泡沫是不是會破裂?什么時候破裂?我想市場肯定是有周期的,這是必然的規律。
中國經驗與特色
秦朔:我在上海訪問閻炎的時候討論過一個問題,在中國做VC和PE,有一些中國特定的規律和經驗,不是簡單地拷貝國外經驗就行的。上個世紀末,麥肯錫還在幫中國的一些公司寫商業計劃。而當時國外的很多投資者都是空中飛人,飛來飛去找項目,但現在已經有一批既懂得海外市場,又了解本土的投資者。我覺得你們都是屬于這種類型的人,你們覺得中國的VC跟PE,相比海外同行的特點在哪里?我們的中國經驗究竟在哪里?
宋安瀾:VC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和我們的投資人(LP)溝通。我們要讓他們知道,現在中國很多好企業,企業家對外溝通能力不是特別強。我們清楚地知道怎么和企業家溝通。中國土生土長的企業家,直接對外打交道也不一定聽得懂國外人的那一套,國外人也聽不懂他們在做什么。所以溝通能力特別重要,就是需要我們這種兩邊都知道的。
另外,一般國外人了解中國都是說沿海,上海、深圳、北京等等,我們現在就往內地擴張,這部分就得靠我們這樣的,敢于到那些比較偏的地方去挖項目。
李建光:我也說兩點,第一點,作為中國的VC,我們把決策權拿到中國,LP和顧問委員會被遠遠地隔在決策層之外,大大地提高了在中國做投資的效率和成功率。
第二點,中國VC跟投資的企業之間的關系很不同。在國外有很嚴格的法律約定,大家很少有個人的往來。在中國,真是有一種一家人的感覺,這個不一定好,可能有的時候出了問題下手就沒那么狠,但是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一個特點。中國VC和創業者之間,相對來說建立了一種更超過商業約束、商業往來的很緊密的關系。我覺得這兩點是挺重要的。
王樹:現在在中國比較活躍的團隊,幾乎99%都本地化了。越早本地化的表現越好。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政策法律環境有自己的特點。一旦出了問題,我們能夠理解雙方,提出的建議比較切實可行,這是我們的優勢。
周樹華:我補充一下。在中國做VC的勞動強度,遠遠大于在美國等地方,因為中國的一些企業家在某些方面不夠成熟,我們要跟他們做很多的工作。交朋友也好、送東西也好,很多很多的工作,勞動強度極大。
但是在中國,最大的魅力在于你可以嘗試很多新的行業。
另外,中國未來的市場非常復雜,我們這樣的VC大部分還是美元,怎么樣跟中國市場融合,什么企業應該拿人民幣,什么企業應該拿美元,應該到A股上市,還是到納斯達克上市,還是去歐洲上市,可能這個以后會更加復雜,當然也會更加國際化,這個也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
中國會否會出現世界級VC?
秦朔:剛才閻炎說,未來的五年是中國VC、PE發展最好的時光。展望未來,你們覺得最重要的趨勢是什么?
周樹華:VC在其發源地美國也是屬于新興行業。比如VC相關的PE上市現在引起爭論,那么說明這個行業都在發展。
所以中國非常幸運,不管今天的創業者也好,VC也好,都非常幸運。中國VC,即使有周期性爆發,我認為不會像美國那樣嚴重,因為現在VC有30%~40%可能未來還要再多投到傳統行業。
另外,從資金來源也會更加全球化,同時更加本地化,會有人民幣的基金,而且退出也會相對靈活。從長期來看,我相信這是政府非常支持的一個行業。
中國會不會出現世界級的VC?我相信這百分之百沒有問題。中國VC的發展是兩條線會并重,因為中國是從農業化到工業化,到工業化結束,進入真正的信息化,在這個過程當中,不斷地創新。這給VC留下了巨大的發展的空間。
王樹:實際上我們有一個公司已經在按照A股的方式走上市程序了。如果沒有什么意外,今年就可以上市。另外,很幸運,遠光軟件是IDG第一個在A股上市的公司。
我相信一個強勢經濟在世界上已經占這么重要的地位,它的資本市場一旦成熟,也是世界性的,但是有些政策環境,主要是資本項目的開放問題,對VC影響很大。
但是,很大的一個問題是國內的LP的不成熟、缺位,他們不懂怎么做LP,我覺得。
李建光:我對前景謹慎樂觀。所謂樂觀,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宏觀環境,現在經濟增長開始轉變為消費主導的經濟,一些行業,比如說TMT越來越開放,這肯定會有一些很好的機會。
我們IDG從上世紀90年代初就在做這個市場,確確實實經歷了幾次繁榮到谷底又繁榮的輪回。我們非常期望VC和PE能維持下去,能持久下去。
但投資人也是非常現實的,比如說我們幾十億美元投下去,三四年以后,結果就會顯現出來,那個時候不管中國經濟是不是跟今天一樣的繁榮昌盛。如果我投的錢虧了,對這個市場的興趣馬上就會減弱。
宋安瀾:論回報的話,中國的VC肯定是世界級的,至于規模,目前差距還是比較大。
我覺得目前國內做VC還是有不少難處的。舉個例子,現在外匯要進來就很困難,有很多項目必須要人民幣投,這是我們覺得蠻難的事情。現在我們也在考慮用一些人民幣的基金,目前我們覺得是非常有希望的。
當然雖然有各種問題,但是我們總的覺得隨著財務環境、法律環境和整個企業家的圈子的壯大,中國的VC肯定是會越做越好,肯定是。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VC法则:互联网行业仅前三名可成功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全球五十家知名传感器制造商分布盘点、特点
- 下一篇: 【KALI使用】11 搜索引擎 SH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