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伦理与新造王者
本文主要是介紹兩本書的核心觀點,然后略加解釋和引申。
第一本書是《黑客倫理與信息時代精神》。
第二本書是《The New Kingmakers》。
這兩本書描繪了黑客的追求和他們的現狀,兩本書雖然都不是新書(第一本出版于2001年,第二本出版于2013年),但他們描述的事實和理論并不過時。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們所處的現實而言,仍然是超前的。
如果充分了解這些,你可以看到人類的未來。
注:以下不區分“開發者”、“開發人員”、“程序員”,黑客是指那些非常卓越的程序員,他們是高手中的高手。
硅谷第四季海報
到底什么是黑客
對“黑客”最權威的定義和解釋在jargon file(行話文檔)1里:
黑客,名詞,最早是指用斧頭做家具的人。
以下8類人都可以稱為黑客。
1.喜歡探索系統細節以及如何提升能力的人。黑客喜歡刨根問底,大多數人淺嘗輒止。在RFC1392(互聯網用戶術語表)中,說得更明白:黑客,就是一個特別喜歡了解系統內部工作原理的人,尤指計算機系統和網絡系統。
2.熱衷甚至于癡迷于編程的人。他們并不只是喜歡編程理論,他們喜歡編程。
3.能夠真正欣賞和理解黑客價值觀的人。(A person capable of appreciating hack value. )
4.編程又快又好的人。
5.一個特定系統的專家。比如“Unix黑客”。
6.任何學科或領域的專家或狂熱愛好者。比如“天文學黑客”。
7.喜歡智力挑戰以創造性攻破或繞過限制的人。
8.[已廢棄,建議不用]一個惡意的試圖通過各種胡搞亂試來獲取敏感信息的人。比如“密碼黑客”和“網絡黑客”,稱呼這類人的正確術語應該是cracker(駭客、攻擊者)。
即便你覺得自己是黑客,最好也不要自稱黑客,最好是讓別人這樣稱呼你,因為黑客是一種榮譽稱號,自稱黑客的話,有可能被認為是自吹自擂。
不是所有的極客(geek)都是黑客,有些黑客自稱是極客,是因為他們(很正確地)知道,“黑客”這個標簽應該由他人授予。
幾乎所有的黑客都認為:信息共享是至善的,并認為開放源碼和方便他人獲取信息是黑客的道德責任。
多數黑客認為,如果僅僅是為了好玩或探險,破解系統在道德上是OK的,只要你沒有盜竊、沒有故意破壞、沒有違反保密規定。
以上就是行話文檔里所定義的黑客。
這里特別說明一下,人稱黑客長老的Eric S Raymond特別討厭把網絡安全攻擊者稱為黑客(就是通過破解密碼或利用漏洞攻入他人系統的那種人),他覺得這類人根本不是黑客,原因在于:這些人,并不是創造者,而只是破壞者。這類人通常不善于編程,也做不出什么像樣的系統,在最善意的情況下,也只不過是幫助發現漏洞的人。
兩本書的作者
第一本書的作者派卡·海曼(Pekka Himanen,1973- )是一個技術神童,21歲(1994年)便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這正是Linus就讀的大學,而且在時間上應該有交集)獲得哲學博士學位,打破了當時芬蘭獲得博士學位最小年齡的記錄。他先后在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英國和美國(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過研究工作。
第二本書的作者Stephen O’Grady,是RedMonk公司(一個專注于研究開發者的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他的主要工作是了解開發者的需求和趨勢,并致力于幫助企業更有效地與開發者合作。他的作品經常在《紐約時報》、《商業周刊》和《華爾街日報》等刊物中引用。
第一本書:《黑客倫理與信息時代精神》
這本書的名字立刻讓人想起馬克思?韋伯的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馬克斯?韋伯(Max Weber, 1864—1920)是德國著名社會學家,現代最具影響力和生命力的思想家,社會學三大“奠基人”之一。
韋伯在該書中論述了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發展心理驅力之間的關系,并鮮明指出:
新教盛行導致了資本主義的興起和成功。
在傳統的西方宗教社會里,追求世俗職業并從中盈利致富的愿望,都會被看作是大逆不道并遭到蔑視的。
但新教的“天職觀”問世之后,牟利以及與發財致富有關的觀念都被納入了正統。用韋伯書中的原話就是,“在現代經濟秩序中,只要干得合法,掙錢就是職業美德和能力的結果和表現”。
新教倫理不僅為勤勉勞動和盡忠職守奠定了道德基礎,還使勞動成為衡量基督徒是否虔誠的重要標準,新教倫理鼓勵人們兢兢業業地去獲取財富,完成上帝賦予的天職,從而客觀上使個人的價值得以實現。
在新教倫理中,工作和金錢本身都被視為目的,韋伯指出,這種倫理的至善,就是“掙得越來越多的錢”。
黑客是這樣看的嗎?
1、黑客對人生動機的看法
黑客是喜歡思考的人,他們著迷于想清楚一切問題。像人生意義這種問題,黑客們怎么會想不清楚呢?
Linux發明人Linus認為,人類所有的動機可分為三種基本類型:
“生存”(survival)、“社會生活”(social life)、“娛樂”(entertainment)。
蘋果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Stephen Gary Wozniak,以下簡稱沃茲)在1986年給加尼福利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做演講時,總結了他的行為動機的要素:
“你不會去做任何事情,除非它能帶來快樂……這就是我的生活法則,一個簡單的公式:H=F的3次方。”
這里的H就是Happiness,F的3次方就是Food、Fun、Friends。
Linux和沃茲的想法是差不多的,生存對應著Food,社會生活對應著Friends,娛樂對應著Fun。
這可以看作是馬斯洛需求理論的簡化版,生存對應著“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生活對應著“歸屬與愛的需求、被尊重的需求”,娛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考慮對應“自我實現”,雖然還不太一樣,但至少讓人容易理解。
黑客們不喜歡用大詞,像“自我實現”這種大詞,專家都不一定說得明白,黑客怎么會用呢。
Linus有一本自傳,書名就是Just for fun,我覺得這本書倒不用專門找來看,看看書名足矣!Linus開發Linux的動機就是為了樂趣!
沃茲發明了Apple電腦,其動機是因為激動人心(下面可以看到),而Apple電腦很多讓人喜愛的特點,都源自沃茲太想把自己給雅達利做的breakout游戲(類似于打磚塊)在Apple上轉起來!
這不禁讓人想起,UNIX的發明者,湯普森,一開始,也是為了能在一臺PDP-7上玩Space and Travel游戲,而這游戲,正是他在Multics(一個并未獲得成功的操作系統項目)上開發的!
1975年,喬布斯20歲,沃茲25歲,兩人都還是雙手握空拳的窮小子。沃茲是電腦奇才,喬布斯的才華表現為非凡的洞察力。下班后的業余時間,沃茲經常逗留在喬布斯的車庫里鉆研電腦,也常常攜手參加“家釀(homebrew)電腦俱樂部”的活動。看到伙伴們炫耀自己的“牛郎星(altair)”電腦,沃茲心中羨慕不已,喬布斯就鼓勵他自己動手做一臺更好的機器。制造微電腦首先需要微處理器,兩人跑到商店詢問價格,每塊8080芯片要賣270元。經過反復比較,他們驅車來到舊金山威斯康電腦展銷會碰運氣,結果只用20元的價格就買回摩托羅拉公司的6502芯片,與英特爾8080的功能也差不離。?
沃茲后來回憶說,在他們買回6502的當天晚上,他和喬布斯又來到“家釀”參加聚會。有人帶來一臺能與電視相聯的電腦,向大伙展示一幅彩色圖像。沃茲看呆了,目不轉睛地看電腦在屏幕上畫彩色圓環。后來,他躲在惠普的實驗室偷偷制成有同樣功能的芯片,但拿不定把握是否應該裝進那臺自制電腦里。喬布斯得知后卻說:“為什么不裝呢?我們要把所有的新技術都用上。”他不知道用什么辦法說服了惠普的主管,允許沃茲把芯片“借”回家使用。喬布斯對好友鼓勁說:“這臺電腦會使‘家釀’的小子們大吃一驚。”?
喬布斯的預言十分靈驗,當他倆帶著沃茲的自制電腦再次出現在“家釀”聚會時,到會者都坐不住了。“電腦玩家”里三層外三層把沃茲圍得水泄不通。沃茲的電腦雖說僅是一塊較大的電路板,但它有8K存儲器,也能發聲和顯示高分辨率圖形。“家釀小子”豈止是“大吃一驚”,他們紛紛向沃茲提出要訂購這種機器。?一直站在圈外觀看動靜的喬布斯,此情此景啟動了頭腦里“計算機”飛快運轉,“計?算機”頓時成了一臺“算計機”。他默默地算計著:“俱樂部500人中間大約會有100人買沃茲的寶貝,第一臺賣出,我們能有50元利潤,然后就賣第二臺,第三臺……”?
上面這段故事摘自《電腦史話》2,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沃茲和喬布斯發明蘋果電腦時的心理驅力,那就是:好奇、興奮、創造的激情,以及炫耀的快感。
但沃茲是如何擁有這般技術的?
也是因為樂趣。3
沃茲在小學4年級的時候,他通過父母送給他的圣誕禮物「電子玩家工具箱」學到了很多實用的電子學知識。然后利用這個工具箱建立了一個連接六戶人家的內部對講系統。六戶人家的小孩利用這個秘密的通訊系統瞞著大人做了好多惡作劇。
可能是源于這種小小的成就感的激勵,沃茲對電子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沃茲在6年級的時候和父親一起拿到了業余無線電執照,成為最年輕的獲得這個執照的人。要獲得這個執照要學習大量的知識,難度非常大。
沃茲自己說,正是這些早期的的實踐和積累,他掌握了設計和制作APPLE I主板所需要的技能。
小時候的沃茲
2、黑客對工作的態度
新教倫理直接發展出資本主義的精神動力,那就是:有系統且理性地追求合法利得。
加爾文認為上帝毫無例外的為每個人都安排了各自的出路,人應該竭盡自己所能做好上帝安排的職業,并將自己在塵世中的工作看成是為增加上帝榮耀的機會。
新教倫理認為人應該為了工作獻身,反對享樂主義,認為在工作中沒有玩耍時間。
富蘭克林說:“總是做有益的事情,砍掉一切沒有必要的活動”。
蓋茨用新教倫理的觀念來描述他對工作的態度:“如果你不想努力工作、集中精力并竭盡全力,那么,這不是工作的地方。”馬云則說:“能夠996是修來的福報。”
這種追求最大合法利得的主導思想,導致人們總是試圖獲得時間的“最優化”利用,所以各種時間管理的理論和工具層出不窮。他們優化時間,總是有著理性的、積極的目標,而不是為了閑逛、無所事事、發呆、玩樂。
這帶來什么問題?海曼尖銳地指出:“娛樂從工作中被排除掉,接著,娛樂性又從娛樂中被排除掉。”
在《等待周末(Waiting for the Weekend)》一書中,Witold Rybczynski提供了關于這種變化的一個極好的例子,人們過去常常玩網球('play' tennis); 現在他們干反手擊球('work' backhand volleyball)。即便人們娛樂,也要把它弄的很專業,以一種下苦功的方式去學習和練習技巧,而不是單純的就是玩玩。
黑客不喜歡這樣,黑客不喜歡沒有樂趣的事。
黑客愿意把時間花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如果工作的項目正好是自己喜歡的,那沒有問題,黑客可以高度投入;如果不是,黑客厭惡“以工作之名”而被迫努力勞動。
黑客說:“my life is my life”。
3、黑客對資本的態度
黑客不傻,黑客完全了解:在資本主義社會里,除非一個人擁有足夠的個人資本,否則很難做到完全自由。但如果他是有能力的資本家,他就能決定自己的生活。
所以有許多黑客開辦公司,或者工作幾年,利用擁有的股票和認股優先權獲得經濟上的獨立。
沃茲就是一個這樣的典型,作為蘋果兩個聯合創始人之一,他擁有大量蘋果的股票,他這樣描述他離開蘋果公司后的生活的:“我請來會計師和秘書為我打理一切,這樣我就能把盡可能多的時間花在我想做的事情上:這就是與電腦、學校和孩子一起工作。”
伯克利分校的比爾·喬伊和三個斯坦福大學的學生,其中包括出生于德國的科技奇才安德利亞·貝赫托什, 1982年創建SUN公司,名字是斯坦福大學網絡(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首字母縮寫。貝赫托什回想起當年:“我們是20歲左右的一班人,開著一個公司,雖然我們剛剛相遇,但我們確實在分享激情。”
韋伯說,從新教徒創辦的有影響的企業開始,新教倫理發展成為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精神。
同樣地,通過黑客創辦的這些技術企業,黑客倫理慢慢地擴散到其他行業。
4、黑客對勞動的態度
對于在工作中找不到感覺的人,他們會期待周末,以便有更多的時間看電視和感性娛樂。
而黑客把他們的休息時間(周末或假期)作為實現不同于他們工作中所追求的個人激情的機會。
黑客不喜歡工作中心論,也不喜歡休閑中心論。因為在枯燥乏味的閑暇中度過假期,是令人難以忍受的,與其這樣,不如投入到自己喜歡的勞動之中。
黑客總是渴望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他們渴望創造。
Tom Pittman在“Deus Ex Machina, or The True Computerist”一文中表達了黑客在體驗創造力時的感受:“那一刻,作為一個基督徒,我可以在某種程度上感受到上帝創造世界時的滿足感。”
在一切都實現自動化之后,未來世界可能會像天堂一樣。
但即便如此,勞動,仍然是人們生活的核心。
而勞動的目的只有一個,感受創造的樂趣,如同造物主所感受的那樣。
馬克思早就預見到這點,他說:在共產主義社會,勞動是人們生活的第一需要。
5、對黑客倫理的總結
黑客希望充滿激情的行為。
他們希望完成充滿快樂的、內在有趣的工作。
他們希望創造有價值的東西。
他們希望和小伙伴們一起創造有價值的東西。
黑客希望有支配時間的自由。
這樣,他們可以把時間用在他們最感興趣的事情上面。
第二本書:《The New Kingmakers》
Kingmaker這個詞對國人來說有些陌生,用英語解釋,就是a person who has a very strong political influence and is able to bring sb else to power as a leader,也即可以扶植領導人的有影響人物。
針對此書,Kingmaker就是讓公司獲得巨大成功的人,也就是開發者。本文將Kingmaker直譯為“造王者”。
該書的作者O’Grady觀察到兩個現象:
1、進入本世紀后,企業的CIO往往不知道他們企業的員工以及開發人員,都在用些什么軟件,他們總以為員工們用的都是公司買來的軟件,而實際上,員工或開發人員經常使用一些他們自己喜歡的軟件,而且往往是免費的。
2、多年來,企業是IT技術的主要消費者,廠商贏得企業的訂單,只需要說服少數幾個人即可。(如果員工發現產品難以使用,那就忍著吧。)相比之下,現在的IT巨頭,比如蘋果,需要說服的是個人客戶。所以,iPhone在易用性上,比普通商業軟件要好上一個數量級。
這說明了兩個問題:
1、技術越來越受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推動。
2、想要獲得廣泛的市場,就要學會討好民眾。
而巨頭可以仰仗的,正是開發者。
O’Grady還發現:
1、企業通過收購來獲取黑客
Steve Jobs認為,天才開發者是其他一般開發者價值的25倍,很多人說是100倍,而比爾·蓋茨認為,是10,000倍。
這些天才開發者,就是黑客。(他們至少是第4類黑客:編程又快又好的人。)
黑客和優秀開發團隊的獲取,很多是通過收購完成的,收購的目的不是產品,而是人。
這種事情頻頻發生,以至于人們創造了acqhire這個詞來描述它。
執行這一策略最狠的是Facebook,他們買下了大量的創業公司,比如Gowalla,Parakey,Hot Potato,Octazen等,無一例外的是這些產品都被關掉了(或者開源了),而人才卻留下了。
一位名叫Sam Lessin的創業者將自己的創業公司以幾百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Facebook,可沒想到很快該產品就被Facebook關掉了,因為在這個收購過程中,只有Lessin他本人是Facebook最希望獲得的。
2、開發者自主的能力提高了
整個20世紀下半葉,開發人員都是依賴于雇主的,因為他們自己負擔不起硬件和軟件,像操作系統、數據庫、Webserver這些,都需要買,都需要有人花錢。
然而,新世紀開始,開發者不再受限于雇主的資金了。
四個因素在背后推動了這一轉變:開源、云計算、互聯網和種子期融資。
由于開源和云計算,開發人員有史以來第一次,能夠以個人經費支付云上的硬件費用,然后用免費的開源軟件搭建起自己的基礎架構。(和Google用的一樣!)
以前,開發人員創業的融資選擇很少,他們主要靠朋友、家人和銀行貸款。即使風險資本家有興趣,他們提出的條件也往往不利于創業者:他們提供的資金超出創業者想要的,目的是獲得盡可能多的公司股權份額。
2008年,Y Combinator出現了,他提供的資金大幅減少(通常不到20000美元),以換取相應較小的公司份額(其平均持股比例為6%),而這種小額投資也足以讓公司起步。
有了這些條件,只要愿意,開發者就可以自主創業了。
3、開發人員喜歡開放和簡單的技術
在2005年左右,那時的觀點普遍認為,企業將只在兩個技術棧之間選擇:Java或.NET。
然而,實踐證明,完全不是這樣,雖然Java和.NET仍被使用,但它們與其他十多種語言共同競爭。
技術棧已經不會再由哪家公司把持了,程序員喜歡的技術棧,總是來自互聯網,總是來自開源。
考慮一個問題:如果開發人員可以選擇他們想用的技術,而不是公司命令他們使用的技術,將會發生什么?
十多年前,當IT巨頭發現互聯網大有前途之時,開始試圖將業務擴展到互聯網,他們的重磅舉措是:聯合推出“Web Service”標準。
IBM、微軟和SUN等公司推動了一百多個獨立標準,但只不過是將互聯網轉變為一個看上去更像企業網的嘗試。
從SOAP到WS-Discovery到WS-Inspection到WS-Interoperability到WS-Notification到WS-Policy到WS Reliable Messaging到WS-ReliableMessaging(沒錯,這兩個看著很像,但卻是不同的標準)到WS-Transfer,都是和Web Service相關的標準,由OASIS或W3C等標準機構維護,由大廠商開發。
更糟的是,這一百多個標準,每個標準都有自己的一套文檔,并且每個標準的文檔說明通常超過一百頁。
開發人員從來不喜歡這些宏大敘事,不喜歡這種刻意的繁雜設計,更不喜歡大企業專門給開發者搞的東西,他們喜歡自己人搞出來的東西:比如,REST。
一位微軟程序員告訴Tim O’Reilly:“微軟是刻意把SOAP搞得這么復雜的,只有工具可以讀寫這些東西,這些不是給人看的。”
Gartner的Nick Gall早在2007年就這樣攻擊 WS-* 技術棧:“基于SOAP和WSDL的Web服務僅是名稱上的'Web',實際上,它們仍然是傳統企業中間件體系結構的樣式。”
Programmable Web是一個提供API目錄的網站,據報告,截至2012年3月,在5287個API中,有71%基于REST,SOAP的占有率還不到五分之一。
到了2017年,這個差距進一步拉大,REST占比81%,SOAP則不到10%。
現在,我們可以給出答案:
給定兩個技術,那個更容易獲得、更容易配置、更容易使用的勝出。
如果你想推出一個新的技術平臺,如果你想讓程序員選用你的東西,請記住,一定要開源,一定要簡單易用。
否則,你無法成為一個新的競爭者。
4、大公司如何拉攏開發者
O’Grady觀察到如下五家公司吸引開發者的方式。
蘋果吸引開發人員的方法是,提醒開發人員,成千上萬的其他開發人員已經依靠iOS成功了。如果你給iOS平臺開發APP,意味著你將獲取更高的利潤、更好的曝光、進而可以轉化為其他機會。
亞馬遜吸引開發者的方式很獨特,他們靠的是AWS和API。在人們還只是談談SOA的時候,亞馬遜已經將其整個公司建立在基于服務的接口之上。
這最早源自2002年貝索斯向全公司發布的一道指令4。
現在看來,這可真是技術天才般的先見之明。
如果亞馬遜允許,亞馬遜以外的任何人都可以與其基礎設施進行交互,就好像他們是公司的一部分一樣。人們可以用Amazon上租來的硬件(服務器、存儲),用Amazon提供的API服務,搭建自己的店面,搭建自己的服務,從而又將業務帶回亞馬遜。
2009年5月,第二屆谷歌I/O大會結束時,公司副總裁Vic Gondotra為與會者帶來了“one more thing” : 給每個與會者一部全新的手機,HTC Hero。雖然成本不菲,但其用意很明顯了:希望開發者拿到Andriod手機后,回家就開始倒騰琢磨,盡快掌握并盡快發開出Andriod應用。
微軟近些年經常說:“微軟愛開源”,但它以前對開源的態度,可是非常差的。
2001年5月,微軟高級副總裁Craig Mundie在紐約大學商學院發表題為“商業軟件模型”的演講時說,GPL“對任何使用它的組織的知識產權構成了威脅。”
一個月后,在接受《芝加哥太陽報》采訪時,微軟CEO Steve Ballmer將Linux描述為“一種癌癥,它以知識產權的形式附著在它所接觸的一切事物上。”
蓋茨直到退休前一周,才最終認識到:除了擁抱開源,別無選擇。
2011年,在微軟的Build大會上,Steve Ballmer在臺上大汗淋漓,又跳又叫:Developers! Developers! Developers!.....
他知道,對開發者發號施令的日子已經結束了,現在,輪到微軟追求開發者了。
那時,微軟剛推出自己的手機和平板。
Netflix吸引開發者的方式更特別一些,他們設立獎項來吸引開發者改進算法。Netflix相信,全球數百萬開發人員中,一定有人能構建更好的算法,一定有人能做出更好的應用程序。
Netflix自己有一個算法叫Cinematch,用來預測某個用戶對某影片的評級。
2006年10月2日,Netflix宣布了Netflix獎:對于非Netflix團隊,誰能把評級預測算法的準確度提升10%,誰就能獲得100萬美元。10月8日,就有一個團隊超過了Netflix算法,但還沒有勝過10%。
最終,2009年,“BellKor’s Pragmatic Chaos”團隊超過了10%,贏得了100萬美元。該團隊成員來自AT&T Labs,Pragmatic Theory和Yahoo!的研究人員。
5、用分布式開發獲取人才
想找一份軟件開發工作又不想天天打卡?能找到這樣的公司嗎?
當然有。只要是開發者希望,就會有這樣的。
一些公司正是利用這點獲取人才。
Chess.com首席執行官Erik Allebest說:“我們很難在硅谷找到合格的人才,他們要么為另一家公司工作,要么自己創業。今天,我們的團隊完全是虛擬的,60個團隊成員遍布12個國家。我堅信遠程員工模式,我們希望給予我們團隊成員自由選擇他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的能力。”5
有觀點認為遠程辦公會降低生產力,但生產力是使合適的人與合適的工作相匹配的結果,并不是說人們呆在一個樓里生產力就高。
硅谷科技公司Instapage通過雇員和獨立人才的混合模式,確保了一流人才的安全。在任何時候,他們都會與硅谷以外的40名獨立專業人士合作。獨立人才不僅幫助Instapage保持了高質量的產品,而且每年為他們節省近230萬美元。
獨立專業人士通常具備特定的技能,例如專門從事移動應用程序開發,或是專門研究日本動畫設計。當你在項目中匹配到這樣的理想人才,生產力可能會更高。因為你的人不需要總是去學這些新東西。公司可以根據需要動態擴展和組建團隊,這是一種解放。
6、用快樂囚禁開發人員
公司如果想獲得開發人員,在招聘中使用的最重要的機制之一是為開發人員帶來快樂。
比如,公司最好不要對員工所選用的技術和架構干預太多,開發者的生活越輕松,就會帶來越高的生產力。
Zach Holman對雇主的建議是:“以快樂、美好的事情和可愛的工作流程來囚禁您的員工。”(imprison your employees with happiness and nice things and cuddly work processes.)
這可能是過度寵愛開發人員了。但是,開發人員想要的地方與善待開發人員的地方之間的相關性是顯而易見的。
對兩本書的總結
黑客希望有激情,希望有自由支配的時間。
其實,人人都希望這樣。
借助于他們自己創造、發展的開源、互聯網和云計算,黑客正越來越可以做到自己想要的。
現在,不需要多少資金,黑客就可以自己創業了。
他們創業的目的是投入激情,和他人共享激情,也是為了掙得大錢,然后獲取更多時間上的自由。
開發者現在比以前有了更多的選擇,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技術棧、選擇自己喜歡的公司、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選擇在家工作、選擇自己創業、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因為開發者是新的造王者,他們的地位已經越來越顯赫。
所有公司都想拉攏他們。因為所有公司都已經或將是軟件公司。
精靈已從瓶子中出來,并且不會再回去。
對這個世界的展望
這個世界將更加軟件化。
也就是更加自動化。
所以物質將更加豐富。
更多的人將從事軟件開發。(因為世界軟件化了)
開發會變得越來越容易。(由于人們厭惡復雜的東西)
所有的開發都將開源。(不開源無法被接受)
每個人只是挑選他喜歡的開源項目并投入其中。
分布式開發將越來越成為趨勢。(人們并不喜歡通勤和遠離家人)
人們將越來越使用自組織方式。(大多數人討厭層級式管理)
所以,最終,人們以分布式、自組織的形式(DAO),選擇他們喜歡的開源項目,共享創造的激情,開發出人們想要的東西,并通過算法自動獲得應有的權益。
這一切的背后動力在于:人們希望什么,最終,這個世界就會變成什么。
后記
按照馬克思的理論,以前,在資本主義社會,昂貴的生產資料(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開發平臺等)由資本家掌握。程序員,作為軟件企業的工人,沒有資本,沒有生產資料,沒有自主選擇權,只能按照資本家的命令行事,并被資本家洗腦:“努力工作就是你們的本分!”
然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少數極具創意和共享精神的黑客,獨立或者分布式合作,將勞動成果免費貢獻出來(開源),成為廣大開發者可以免費獲取的生產資料,加上他們創造的云計算和互聯網,勞動者終于能以個人支付得起的成本,開始創業或者成為獨立的專業人才。
他們中的很多人,繼續發揚這種共同生產、共同擁有、共同享用的思想,帶動更多的人,甚至是更多的公司,積極投身于開源的洪流之中,以他們的智慧和激情,從傳統的資本主義社會中脫胎出來,形成一個個蓬勃發展的開源社區(community),以全新的生產模式和生產關系,創造出一個全新的未來世界,在那里,每個程序員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發展,并最終促成了一切人的自由發展。
參考資料:
hacker(https://github.com/Jargonfile/jargonfile/blob/master/html/H/hacker.html)?
《電腦史話》葉平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蘋果公司的另一面:沃茲尼亞克(https://zhuanlan.zhihu.com/p/39788898)?
亞馬遜如何變成SOA(http://www.ruanyifeng.com/blog/2016/09/how_amazon_take_soa.html)?
Debunking Common Myths About Building Remote Teams(https://www.upwork.com/resources/debunking-myths-remote-teams?utm_campaign=echo&utm_source=Twitter&utm_content=23288&utm_medium=social)
總結
- 上一篇: [小甲鱼]汇编语言笔记 基础知识
- 下一篇: VS2010快捷键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