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睡眠分期中人工判读的一些个人总结
一.波類型
1 .α 波
頻率:每秒8~13Hz。
振幅:20~100μV。
出現狀態:正常安靜、清醒閉目思考問題時出現。睜開眼睛或者接受其它刺激時會消失。
2.β 波
頻率:每秒14~30Hz。
振幅:5~20μV。
出現狀態:睜眼視物,或突然聽到音響,或思考問題時可出現此波。一般認為β波是大腦皮層興奮的表現。
3.θ波
頻率:每秒4~7Hz。
振幅:100~150μV。
出現狀態:在困倦、缺O2或深度麻醉時出現。深度輕松狀態,注意力高度集中,俗稱瞌睡波。
4. δ波
頻率: 每秒0.5~3Hz。
振幅: 20~200μV。
出現狀態:成人睡眠時可出現,清醒時無此波;在深度麻醉和缺O2亦可時出現。
5. K復合波
振幅頻率沒有明確規定,但是δ波增加,其他波減少。由倆個波組成,一個很小的正波和一個很大的負波(必須先向上后向下),持續時間大于0.5s,最小的峰值不低于100μV,最大不超過400μV,出現頻率一般為每分鐘0.7-3.2個。
K復合波密度,波幅等增減現象以及頻段與δ波相同。
6.睡眠梭形波/紡錘波
頻率: 每秒11-16Hz(通常12-14Hz)。出現在N2或者N3。
二.波形狀
區分幾種波形:
(網絡截圖)
(網絡截圖)
三.判斷時期
W期
1 混合波,16-25Hz 振幅:10~30μV。
2α波且占屏距>50%。
3若無清晰可見的α波,出現眼動即為清醒。
N1期(入睡,頻率降低)
1 以α波所占比例降至整屏的50%以下,而以低波幅,混合頻率波為主。
2初期可出現慢眼動,后期出現不規則的高波幅皮質銳波(頂尖波,50-70uV),較W期時低。
3 若無清晰可見α波,腦電波在θ波(4-7Hz)范圍頻率較W期時慢不少于1Hz或出現頂尖波或緩慢眼動。
N2期
1 出現睡眠紡錘波或非覺醒相關K復合波,一個或更多個紡錘波或K復合波在一屏前半段或在前一屏后半段出現。
非覺醒相關K復合波:K復合波出現后1秒內并無覺醒出現。
通常無眼球運動,但慢眼球運動可以持續出現。
2 有紡錘波或覺醒相關K復合波出現后為一段低波幅,混合頻率腦電波。
N3期
1 當δ波活動占屏20%以上時(低頻率高波幅)。
REM期
1 低波幅,混合頻率腦電波,表現為低電壓的θ波(3-7Hz)以及低頻α波(較W期時的α波慢1-2Hz),間有典型鋸齒波出現。
2 一屏或多屏R期睡眠后,若腦電波仍為低波幅,混合頻率,無覺醒相關K復合波或紡錘波出現,仍為R期。
3 快速眼動。
四.影響因素
心電,眼電,肌電等。
(網絡截圖)
補充:
(1)腦電波圖和振幅沒有關系。
(2)在睡眠分期波形判讀時,識別α波與睡眠梭形波比較重要。由于α波頻率為8-12Hz,睡眠梭形波頻率為11~16Hz,在頻率上兩者相差不明顯,而且在幅度上也基本差不多,所以區分兩種波形比較困難,我們可以把握一個特點就是睡眠梭形波的梭形特征,梭形特征是兩邊幅度略小,并向中間逐漸增大,類似紡錘狀的紗錠。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关于睡眠分期中人工判读的一些个人总结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OpenSesame示例源码
- 下一篇: Python自制日常办公辅助工具之: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