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面控制点的定义与作用_什么是地面塌陷
地
面
塌
陷
2020年1月13日,青海西寧市城中區一公交車站附近地面突然塌陷,一輛搭載乘客的公交車掉入坑中,致使9人遇難。
2019年12月12日,廈門呂厝路口地鐵1號線和2號線外的配套物業開發項目施工現場發生約500平方米地面塌陷,造成埋設在道路中的自來水管、污水管破裂,水流涌入地鐵1號線和2號線呂厝站。
2019年12月1日,廣州地鐵十一號線沙河地鐵站施工區域出現路面塌陷,一輛清污車和一輛電動單車掉落其中,造成3人失蹤。
地面塌陷對人類生命財產安全和交通出行造成了很大的威脅,今天由小編來帶領大家認識一下地面塌陷。
地
面
塌
陷
定義及危害
第①章節
地面塌陷指的是天然洞穴或人工洞室上覆巖土體失穩突然陷落,導致地面快速下沉、開裂的現象和過程。地面塌陷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四點:
1、破壞地面建筑、造成人員傷亡。如黑龍江鶴崗煤礦,開采70多年來,已塌陷土地41.97km2。
2000年4月6日,洪山區青菱鄉烽火村地面塌陷。陷坑18個,最大陷坑長63米、深約6~7米。有16棟民房出現不同程度的開裂、破損、倒塌。
2、損毀鐵路、公路和水利設施。2008年11月15日杭州地鐵一號線地面塌陷事故,造成75米的路面陷落了15米,正在行駛的十一輛汽車包括一輛公交車陷入坑內,致17人死亡,4人失蹤。
3、破壞農田
4、引發礦井水患。如:2009年7月22日,黑龍江雞西鑫永豐煤礦地面塌陷,引發礦井水災。
地
面
塌
陷
我國地面塌陷分布的特點
第②章節
巖溶地面塌陷分布
巖溶塌陷主要集中在揚子地臺和華北地臺的碳酸鹽巖分布區,可分為南、北巖溶塌陷高發區。
1、北方巖溶地面塌陷區
長江以北,除古代的巖溶洞穴系統有部分殘留外,現代巖溶主要以溶蝕裂隙為主。
巖溶地面塌陷大多集中在山區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如遼寧省的南部、山東的泰安、棗莊、萊蕪、河北的唐山、秦皇島柳江盆地、江蘇的徐州、安徽的淮南、淮北等地。也分布有古代巖溶塌陷的痕跡——陷落柱。
2、南方巖溶塌陷區
位于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是我國碳酸鹽巖分布最集中、面積最大的區域,總面積約176.08×104km2。氣候溫熱濕潤,植被茂密,地質構造多為緊密的褶皺和密集的斷塊,現代巖溶十分發育。
礦山采空區地面塌陷的分布
礦山采空區地面塌陷是我國地面塌陷中另一種重要形式。其中煤礦開采造成的地面塌陷比例最大。
目前我國采礦業造成的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全國20個省區市,塌陷點總數達17138個,占全國各種類型地面塌陷總點數44.4%,其中湖南省為12549個,再其次為內蒙古自治區2800個,再其次分別為山西、黑龍江、安徽、河南等省。
地
面
塌
陷
地面塌陷的形成條件
第③章節
巖土體的內部條件
1、地下存在空洞
地下存在空洞是地面塌陷發生的先決條件,地下空洞可分為天然洞穴和人工洞室兩類。天然洞穴是由自然地質作用形成的,包括巖溶洞穴、土洞(黃土洞穴、紅土洞穴、凍脹丘融化形成的土洞)。人工洞室是人工采掘活動所形成的,包括人防工程、地鐵、隧道、蝕洞和采礦形成的地下巷道系統。
2、洞穴圍巖狀況
地下洞穴的受力狀況如同梁的受力,洞的頂板相當于承載上覆巖土體自重的梁,洞的兩側如同位于梁端的兩個支點。是否發生塌陷取決于頂板能夠形成穩定的支撐拱。
一般而論,當洞穴埋藏深度與洞穴高度之比大于25:1時,洞頂上部就會形成三個變形特點不同的帶,即冒落帶、裂隙帶和彎曲帶。
巖土體的外部條件
1、自然影響因素
(1)大氣降水
降雨造成的滲水可以使洞頂覆巖的含水層增大,自重加大;下滲水流會濕潤裂隙面,降低巖石塊體間的抗滑阻力,從而引起洞頂和洞壁的進一步變形而失穩。降雨強度大、歷時較長時,入滲的水流進入圍巖中的寬大裂隙,形成較大的動水壓力和沖刷作用。在巖溶地區,降水入滲對補給封閉巖溶洞穴,快速上升的巖溶水會壓縮洞內,形成上擠的壓力,導致氣爆發生,引發洞頂塌陷。
(2)河、湖近岸地帶的側向倒灌作用
河、湖近岸地帶普遍分布著孔隙潛水與巖溶水組成的雙層含水介質。汛期洪水位急劇上升的情況下,河、湖水將向地下水產生側向倒灌,地下水位隨之上升。這時巖溶地下水對洞隙上覆蓋層土體產生正壓力或使浮托力增大。在洪水位迅速回落時,巖溶地下水位回落快于潛水位,對洞隙上覆蓋層的浮托力很快消減,通過洞隙開口處從潛水含水層向巖溶洞隙產生垂向的滲透潛蝕作用,在蓋層中形成土洞進而擴展形成塌陷。這種現象稱之為洪水倒灌潛蝕塌陷,簡稱為洪水塌陷。
(3)地震
一是地震力可使洞頂覆巖以及洞壁的裂隙進一步擴大,引起巖層破裂、位移加劇;
二是洞隙上覆松散飽水細粒物質發生“液化”,而形成地面塌陷。
2、人為活動的影響
人為激發活動主要表現在地面施加荷載、人為爆破、車輛振動、水庫蓄放水的人工調節等。對于巖溶地面塌陷,除上述人為活動外,地下水的抽排、回灌,尤其是快速、大降深的抽水活動往往是引發地面塌陷最普遍的原因。
地
面
塌
陷
地面塌陷的發生機理
第④章節
礦山采空區地面塌陷的機理
第一階段為掘進和回采的初期,存在冒落帶、斷裂帶和彎曲帶 ;
第二階段為地裂縫發展階段,僅存在冒落帶和斷裂帶;
第三階段為地面塌陷階段,僅存在冒落帶。
巖溶地面塌陷的機理
形成塌陷的原因很多。如潛蝕、真空吸蝕、振動、土體軟化、建筑荷載。因當地條件不同,產生塌陷的原因而不同,也可能是以一種原因為主導,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1、 潛蝕作用
潛蝕論是1898年俄國學者巴浦洛夫提出。
在覆蓋型巖溶區,下伏存在溶蝕空洞,地下水經覆蓋層向空洞滲流(或地下水位下降時,水力梯度增大)。在一定的水壓力作用下,地下水對土體或空隙中的充填物進行沖蝕、掏空。從而在洞體頂板處的土體開始形成土洞,隨著土洞的不斷擴大,最終引發動洞頂塌落。當土層較厚或有一定深度時,可以形成塌落拱而維持上伏土層的整體穩定。當土堆較薄時,土洞不能形成平衡。
2、真空吸蝕效應
真空吸蝕效應是我國徐衛國等在1979年提出,且國內也普遍接受的論點。
巖溶網絡的封閉空腔(溶洞或土洞)中,當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到空腔蓋層底面下時,地下水由承壓轉為無壓,空腔上部便形成低氣壓狀態的真空,產生抽吸力,吸蝕頂板的土顆粒,同時內外壓作用,覆蓋層表面出現一種“沖壓”作用,從而加速土體破壞。
3 、壓強差效應
壓強差是指巖溶空腔與松散介質(或土洞)接觸面上下側水、氣流體,因巖溶管道水位變化而產生相應的壓強差值。
4、自重效應
雨水入滲后,蓋層飽和容重比干容重一般增加30%-40%。使土拱承受更大的重量,導致塌陷。
5、浮力效應
巖土體位于地下水位之中,當地下水位下降時,除產生壓強差效應外,土體的浮托力也隨之減小,產生塌陷。
6、土體強度效應
土體吸水飽和后,土體抗剪強度降低,土拱抗塌力減小,產生塌陷。
7、其他效應
振動效應、 荷載效應、酸液效應。
地
面
塌
陷
地面塌陷的預防
第⑤章節
巖溶地面塌陷災害預防
1、查明洞穴分布
調查工作應在查明區域地質、水文地質背景的基礎上,運用鉆探和物探手段確定淺表洞穴的分布情況,并從危險性的角度進行分區。對松散堆積物厚度不大,且直接覆蓋在溶洞和隙寬較大溶隙開口處的那些地段,要予以高度重視,不應布設任何建筑物。
2、對已出現地面變形,但尚未塌陷的地點,要圈圍出警戒區,及時撤離人員。
3、擬建的以巖溶水為開采對象的供水源地布設地點,場地選擇時,應事先進行致塌危險性的充分論證,并盡可能遠離村鎮和人口密集區。
4、對分散開采的農村井機,應強調小流量小降深逐漸過渡到預定開采量的操作方法,以避免洞穴負壓的形成。
5、在可能出現塌陷的地段,要防止地表水的進入,對嚴重漏水的河溪、庫塘進行鋪底防漏或人工改道。
6、加強對巖溶水位,尤其是地面變形的監測,要注意宣傳,加強群測群報的工作。
采空區地面塌陷危害的預防
1、礦山開采前應結合開采方式、開采進度,運用采動理論估算不同開采期,地面變形的范圍和程度,做出風險評估,必要時修改原有開采方式和流程。
2、要明確禁采區和限采區,對地表重要建筑物、水庫和城鎮所在地要結合采深采厚和地質條件分析,拿出危害后果最小的開采方案。
3、開采過程中要對不同區塊的地面變形進行監測預報,及時撤離人員。
4、礦坑排水設計必須考慮地面塌陷的可能地點、規模,避免單純追求疏干工期的做法。
5、改進井巷頂板管理方法,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采用充填法。在一般情況下,為減少地面變形造成的損失,應留有足夠數量的礦柱,而且禁止對礦柱的回采。
地
面
塌
陷
地面塌陷的治理
第⑥章節
巖溶地面塌陷的治理
1、清除填堵法
常用于相對較淺的塌坑或埋藏淺的土洞。清除其中的松土,填入塊石、碎石形成反濾層,其上覆蓋以粘土并夯實。
2、跨越法
用于較深大的塌陷坑或土洞。對建筑物地基而言,可采用梁式基礎、拱形結構,或以剛性大的平板基礎跨越、遮蓋溶洞,避免塌陷危害。對道路路基而言,可選擇塌陷坑直徑較小的部位,采用整體網格墊層的措施進行整治。
3、強夯法
在土體厚度較小、地形平坦的情況下,采用強夯砸實覆蓋層的方法消除土洞,提高土層的強度。
4、鉆孔充氣法
隨著地下水位的升降,溶洞空腔中的水氣壓力產生變化,經常出現氣爆或沖爆塌陷,設置各種巖溶管道的通氣調壓裝置,破壞真空腔的巖溶封閉條件,平衡其水、氣壓力,減少發生沖爆塌陷的機會。
(湖南白洋灣水庫用臥管和煙筒通氣法防治巖溶塌陷)
5、灌注填充法
在溶洞埋藏較深時,通過鉆孔灌注水泥砂漿,填充巖溶孔洞或縫隙、隔斷地下水流通道,達到加固建筑物地基的目的。灌注材料主要是水泥、碎料(砂、礦渣等)和速凝劑(水玻璃、氧化鈣)等。
(山東泰安車站用灌漿堵塞巖溶裂隙
防治地面塌陷)
6、深基礎法
對于一些深度較大,跨越結構無能為力的土洞、塌陷,通常采用樁基工程,將荷載傳遞到基巖上。
7、旋噴加固法
在淺部用旋噴樁形成一“硬殼層”,其上再設置筏板基礎。“硬殼層” 厚度根據具體地質條件和建筑物的設計而定,一般10~20 m 即可。
(鐵道部門用旋噴樁加固軟土地基
防治巖溶塌陷)
采空區地面塌陷的治理
1、對破壞的土地應進行整理、平復,以防滑坡、崩塌的出現。
2、危房改造必須到位,嚴重損毀的房屋必須拆除。
3、對進入充分采動階段(冒落帶發育到地表)的地段,土地整理工作至少應在塌陷后兩年進行,由于殘余變形將持續很長時間,這些地段短期內一般不宜建造永久性建筑物。對仍處于非充分采動階段的地段,不宜開展正規的土地整理,以免前功盡棄,或采用鉆孔灌注法,填充地下空腔,使之達到穩定狀態。
校對:黃志偉
美編:羅鈺欽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地面控制点的定义与作用_什么是地面塌陷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对飞行前请求的响应未通过访问控制检查:它
- 下一篇: mysql57数据库命令_MySQL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