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随机抽取代码_问卷调查:定量研究中的抽样问题(2)- 非随机抽样介绍
所謂抽樣,就是從我們需要研究的所有目標群體中,按照某種原則,挑選出一定量的樣本,用他們的研究結果,代表目標群體整體結果。既然,抽樣的目的是通過對一部分被選擇的樣本來推斷總體,就要求我們抽取的樣本具有能夠代表總體質量特征的性質,也就是抽樣的代表性。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要研究一個城市男性的平均身高,我們在抽樣的時候,可以去抽取這個城市所有男性籃球隊員來代表嗎?顯然是不可以的,因為籃球隊員的身高普遍較高,不具有隨機代表性。
為此,我們就要采用合適、合理的,能夠使樣本更具有代表性特征的抽樣方法來抽取樣本。
抽樣方法從理論上看,有以下這樣的分類方式:
隨機抽樣: 在隨機抽樣中,總體中的每個個體都有相等的被選中的機會,給了我們最好的機會去創造一個真正代表總體的樣本。
非隨機抽樣:在非隨機抽樣中,所有元素被選中的機會都不相等。因此,有一個顯著的風險,即最終得到一個不具代表性的樣本,它不會產生可推廣的結果。
在之前的文章《定量研究中的抽樣問題(1)- 隨機抽樣介紹》中,我們已經給大家介紹過了隨機抽樣的幾種常見方式。該篇文章里,我們重點來說非隨機抽樣的幾種方式:
1、任意抽樣:也可以叫做便利抽樣、方便抽樣或者偶遇抽樣。顧名思義,這個抽樣方法是以便利為原則的,所以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隨意性。任意抽樣是所有抽樣技術中花費最小的(包括經費和時間),常見的街頭隨訪或攔截式訪問、郵寄式調查、雜志內問卷調查等都屬于便利抽樣的方式。這種方法能及時獲得信息數據,省時省力,能為非正式的探索性研究提供很好的數據源。但是,任意抽樣容易產生顯著的偏見,因為抽樣可能不能代表諸如宗教或人口的性別等具體特征。同時,許多可能的選擇偏差都會存在,如被調查者的自我選擇、抽樣的主觀性偏差等。這種抽樣不能直接代表總體和推斷總體。
比如下圖,假設編號為4、7、12、15和20的個體想要成為樣本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將把它們包含在樣本中。
2、配額抽樣:配額抽樣是非隨機抽樣中最為普遍運用的一種方式。在這種抽樣中,我們根據預先確定的總體特征來選擇樣本。跟隨機抽樣里的分層抽樣類似,它也需要先將總體按照一定的特性分成不同類別,然后在每個類別里選取樣本。例如根據人口的性別、年齡構成來給調查員規定不同性別、年齡的調查人數(即配額)。配額保證了在這些特征上樣本的組成與總體的組成是一致的。一旦配額分配好了,選擇樣本元素的自由度就很大了,唯一的要求就是所選的元素要適合所控制的特性。
這種抽樣方法的目的是使樣本對總體具有更好的代表性,但仍不一定能保證樣本就是有代表性的。如果與問題相關聯的某個特征未被考慮進配額,配額樣本可能就不具有代表性,但在實施中包括太多的控制特征是十分困難的。
比如,考慮到我們必須為我們的樣本選擇一個倍數為4的個體,因此,編號為4、8、12、16和20的個人已經為我們的樣本保留。
3、判斷抽樣:判斷抽樣是指基于調查人員的主觀意愿、經驗知識,依據對總體相關特征的了解,從目標總體中抽取有代表性的典型樣本的做法,也稱為選擇性抽樣。比如,從全體企業中選擇若干先進的、居中的、落后的企業作為樣本,來考察全體企業經營狀況。如果判斷準確,這個方法可能取得代表性較好的樣本,但這種方法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較大。適用于總體規模不大,樣本量小,以及樣本不易分門別類挑選的情況,較多用于探索性研究。
假設,我們的專家認為,應該將編號為1、7、10、15和19的人作為我們的樣本,因為它們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推斷人口。你可以想象,配額抽樣同樣也容易受到專家的偏見,不一定具有代表性。
4、滾雪球抽樣:這種方式,指的是以“滾雪球”似的方法,通過接觸少量樣本,再逐步通過這些少量樣本獲取大量樣本。它要求總體的樣本之間有一定的關聯性,才會產生這樣滾雪球的可能。比如要做寶媽樣本,調查人員先找到自己認識的幾個寶媽,然后通過這些寶媽,繼續尋找他們認識的寶媽。當抽樣框架難以識別時,這種采樣方法是有效的。
比如,我們隨機選擇了1個人作為樣本,然后他推薦了6個人,6個人推薦了11個人,依此類推:
滾雪球抽樣也有比較大的選擇偏見風險,因為被引用的個體將與推薦他們的個體具有比較共同的特征。
到這里為止,所有和抽樣有關的常見方法,就介紹完畢了。我們會在其它文章中,進一步介紹有關樣本量設計的話題。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判断随机抽取代码_问卷调查:定量研究中的抽样问题(2)- 非随机抽样介绍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ython函数库_10. 标准库简介
- 下一篇: python处理报错_python3报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