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第二章感悟
? 讀大道至簡第二章,其中主要講了懶人造就了方法,以愚公移山和李冰鑿山為引,李冰很懶,所以有時間發現快捷的方法,而愚公很勤勞,在按部就班的同時卻忽略了觀察和發現。
中國有句古話與本章意境相似:磨刀不誤砍柴工,人的精力有限,以自己的努力、勤勞來提高效率的方法總有其相應極限,當效率提高到某一水平的時候便出現了極限。而能夠突破這極限的方法也就只有改變方法。單純的加倍努力已經不能再適應這任務目標的提高。
??其實于我個人而言,我并不完全贊同本書的“懶人造就了方法”這一表達形式。我認為,方法的創造是那些按基本方法無法達到相應目的的人,從而刻意思考的產物。這樣的人并不懶,反而相當勤勞。
??本章的第二個分論題我概括為“分工的重要性”。原來時,所有的代碼都寫在一個文件,不僅不好改,而且必須一個人完成,若他人想要接手也要再去返回頭看一遍之前寫的長長的代碼。既費時,也費力,還容易出錯。之后出現了模塊這一概念,把大的模塊分成小的模塊,由不同的人分別完成,一部分人寫這幾個單元代碼,另一部分則寫那幾,加快個了工作效率。
而這個讓源代碼分散開來的人,是不是之前被那種又臭又長的代碼折磨的苦不堪言才開創的這種方法呢?
??本章第三部分則講的是思維整理的重要性,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反思和整理腦內的知識是很重要的。一堆沙土經過梳理可以變為一座城堡,一團線球經過梳理可以變成一條漂亮的圍巾,而學習也一樣,每一次梳理都可以讓你更上一層樓。
就如CPU指令的產生。CISC指令集和RISC指令集之爭在1979年爆發,前者被稱為復雜指令集,然而經過科學家研究,發現80%的CISC指令只有在20%的時間才會用到;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在最常用的10條指令中包含的流程控制只有“條件分支,條狀和調用返回”。
于是CISC被RISC替代了。動搖CISC指令地位的方法就是分類統計。正如CISC攪亂一代程序員思路一樣,應該嘗試一下分類,這樣會把復雜變簡單呢。
??第四部分講的是:程序=算法+結構+方法。這一部分因為有好多沒學過的專業術語,所以沒太看懂,但大體上說的是:“面向過程開發”其實是對“結構化程序設計”在代碼階段的習慣性說法。面向過程開發中,“過程”是CPU提供的,“單元”則是編譯器提供的,程序員不需要再造什么就可以進行愚公式的開發工作了。如果不出現面向對象的話,這樣的大工程可能還要再干一百年。
??而與“面向對象”完全無關的一個東西,卻因為“過程”和“單元”的出現而出現了。這就是工程。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hehejeson/articles/4840440.html
總結
- 上一篇: 读大道至简有感
- 下一篇: 第一道java编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