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offer的成长之路与经验感悟分享❤️
Alex ☆ 想要改變世界的007程序員
前情提要:熱乎的京東數科面經
京東的offer下來了,說實話,拿到的那一刻又興奮又彷徨,興奮是因為自己終于也能拿到這種大廠的offer了,彷徨是因為馬上就要去北京開始工作了,有點不知所措。
So,決定寫一篇blog,一方面是審視一下自己這大學三年,另一方面也是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
大學經歷
我高考報的志愿是電氣工程,后來考入了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實驗班,相當于是轉了專業(yè),但當初其實并不知道AI是做什么的,編程連Hello World都不會,電腦對我來說就是一個打游戲的工具,純小白。
至于為什么會選擇AI呢,也不知道,家里有個姐姐推薦我去,說人工智能以后會發(fā)展的越來越好,所以就去了。
所以有的時候我其實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大概源于在大學之前對這個世界上的各種信息攝入的太少,一個中學生而已,除了上上課學學習考考試其它時間基本上都是在打游戲,也不怎么讀書不怎么看新聞,對這個世界知之甚少,所以面臨選擇的時候很不知所措,完全是被推進來的。
我很感激,當初幫我做決定的家人,讓我走上了計算機這條路,既然已經選擇了,那么接下來就靠我自己繼續(xù)努力前行。
據我所知我好像是天秤座,人家都說天秤座有選擇困難癥,感覺還挺準的,這星座還挺神奇。
所以,如果你也有選擇困難癥的話,不妨在面臨選擇的時候,去請教一下已經做出選擇的前輩的經驗,也許會更有幫助,不過也不要請教的太多,不然又是選擇困難癥的開始。
大學開始之后,其實壓力還是挺大的,啊對,因為我們班當時是報道之后又參加了一次選拔性考試才進入的嘛,所以其實是有一個成績排名的,很榮幸,據說我排倒數第一。三年之后的今天,雖然沒有冠絕一時,但也算是中等偏上,只能說是各方面能力均等,到了某一個具體的方面還差些氣候。
回想大學這三年,突然間跟高中三年產生了共鳴,高一的第一次月考,印象特別深刻,全年級1500+人我考了1050,按照那個成績我連個大專都上不來了,后來因為一些原因,開始努力學習,經過三年不斷的努力,最后高考成功進入全校前一百,考了一個還可以的大學。我的高中經歷后來也成為老師給學弟學妹們講的故事,還記得我有一次去生物老師辦公室的時候,有個老師聽了我的名字之后特別驚訝的說了一句:哦,原來你就是誰誰誰,我還經常給我們班學生講你的光輝事跡。哈哈哈,當時還挺驕傲的,如果我的經歷,可以給其他人帶來一些激勵或者啟發(fā),那也挺好的。
其實進入大學之后壓力也很大,我發(fā)現周圍好多同學都是要么沒考好進來的,要么就是高中玩了三年隨便考進來的,這時候才開始慢慢認識到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當時還自卑了好一陣子,不跟人說話,自己獨來獨往,也不敢去一些公眾場合(圖書館),就喜歡自己一個人待在四繪(學校給實驗班單獨配的自習室),周末可以一個人待一天。
我發(fā)現我的很多經歷都是逆襲,不管是高中、大學還是社團,都是以一個極其垃圾的開局開始,七點賊低,然后不斷努力,默默攀爬,厚積薄發(fā),最后達成一定的成就,正應了那句游戲廣告:開局一條狗。
我有的時候很羨慕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大佬,一直會當凌絕頂,站在萬人矚目的地位,還繼續(xù)努力,真的是比你優(yōu)秀的人還比你更努力,比如說田大佬,哈哈哈。
不管怎樣,我覺得我的大學生活已經很充實,也挺完美的了,雖然還沒有結束,但我就要踏上另外一條路了,一句話總結我的大學: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之前寫的大學兩年經歷
Matrix工作室
Matrix工作室是學院的一個學生組織,由一位后來考研北航的學長創(chuàng)建,我從大一就加入了工作室,可以說我大學有一大半的時光都是在工作室度過的,一直到到現在,我已經成為了工作室的第六屆負責人,雖然也快換屆了,感覺時間過的好快啊。
如果說我大學做的最正確的一個決定,那應該就是加入工作室了,一個好的技術社區(qū)能帶來極大的提升,目前為止我的所有技術實力都是在工作室構建的。
我還記得當時加入工作室之后,鈺哥給了我一個方向:算法,還是跟田大佬一個方向,哈哈,好榮幸。算法這個東西,真的是越早準備越好,LeetCode堅持每日一題,打好算法的基礎,后面可以省很多事。
我大一上學期基本上就是學習C語言,然后寒假開始刷《信息學奧賽一本通》,下學期開始刷藍橋杯真題,當時大一就拿了個藍橋杯C/C++省賽A組二等獎,還挺高興。
后來鈺哥考研上岸,巖哥開始帶我們,我從巖哥那開始接觸AI這個方向,不過當時我連線代和概率都還沒學,看的一知半解的,后來慢慢就放棄了理論研究,就拿百度AI開放平臺的接口做點小東西玩玩。
其實藍橋杯之后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迷茫期,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該學什么,在工作室待著的時候,聽學長學姐聊的都是什么框架、什么API,還有數據庫,頓感懵逼,感覺自己學的太少了,什么都不知道,感覺缺少一套系統(tǒng)的學習。
后來經大佬推薦了解到B站這個神奇的地方,自學知識的圣地,于是開始在B站上看老男孩的Python全棧系列的教程,但奈何很多教程參差不齊,還是很多年前的東西,有些API都已經更新了,又聽說工作室的大佬都是采用的氪金學習法,所以干脆去報名了路飛學城的Python全棧開發(fā)就業(yè)班,系統(tǒng)的學習Python開發(fā)。
總得來說氪金學習法對我來說還是比較管用的,有老師督促學習,通關式訓練,每個模塊看完視頻后必須完成相應的作業(yè)然后通過老師的面試才能繼續(xù)學習下一個模塊,完成的好的話還有獎勵,對于我精打細算的人來說,花了重金學習,能通過作業(yè)和考核的方式賺點回來簡直是無與倫比的動力。后面實習的時候,幾個月的工資就把前期的投入都賺回來了。
當時正好也是疫情在家,閑著也是閑著,大概花了五個多月吧,把原定六個月的課程學完結課了,期間還摻雜著學校的課程、各種比賽、其它項目開發(fā)等,不然還能更快。當然,學習到的知識自覺還是比較淺顯,還得花一段時間沉淀和鞏固。
后來看到工作室的一些同學都已經找實習了,再加上疫情在家也沒什么事,就在老師的推薦下去了某高校AI實驗室實習,做前端Vue開發(fā),后來又去安軟科技做web標注平臺,因為疫情的原因都是遠程實習,所以學到的更多的是開發(fā)能力和流程,倒是沒有感受到公司的氛圍。
很感謝這兩段實習經歷,真正開始把學到的東西應用到實際業(yè)務中,熟練了前后端開發(fā)和部署,不過最有價值的,是讓我確定了以后要走AI這個方向。
哈哈哈,這個反轉有點猝不及防。我給自己定下的是一專多能的路線,大學嘛,大而廣的學習,了解各種技術,前端、后端、AI都有一些了解,但是光學不練沒有用,還是要用工作來鍛煉自己的多能,等到了研究生嘛,在某一個方向(AI)鉆研,鍛煉自己的一專。
關于考研
這個其實是我拿到offer之后被問得最多的問題,因為我本來是圖書館考(shui)研(jiao)選手的,然后因為一些原因,突然之間就去面試了,結果還過了,然后很多人就以為我放棄考研了,其實并沒有,我復習資料都買完了,不考不可惜了嗎。
關于考研這件事情,我其實從一開始就目的不明確,大一剛報到的時候,什么都不知道,家里想讓考研,那尋思就考吧,所以大一的時候是想考研的。大二的時候,自己的技術開始突飛猛進,跟大四的一起參加校招完全不虛,覺得自己還可以(實際很垃圾),這時候就想干脆自己畢業(yè)直接參加工作得了,所以大二的時候又不想考研了。大三的時候,隨著逐漸涉及AI方向,興趣猛增,但是AI崗位基本上都會限制碩士學歷,再加上家里不斷的給我洗腦讓我去考研,我也就加入了考研大軍。
我大概是從一月份就開始復習數學和英語,到三月底的時候高數、線代和概率跟著李永樂考研團隊的視頻過了兩遍,《復習全書》過了一遍,課后題做了差不多一半,660也已經做完了80%,英語的話考研大綱5500詞也已經過了一遍。總之,復習進度還可以,復習計劃提前完成,然后一個漂移找工作去了。
剛開始準備考研的時候其實看了很多經驗貼,很多帖子都會有一個問題:“想清楚你到底為什么要考研?”,我也一直在問自己,其實我的答案很簡單,就是為了拿個研究生文憑然后找個好工作,如果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我完全可以隨便找個放實習的雙非,過線就行的那種,混完研究生兩年。所以,我覺得與其浪費三年的時間待在實驗室,我其實還是想沖在開發(fā)的第一線,享受思維碰撞和敲代碼的快樂。
關于考研這個問題,因人而異,有的人適合有的人不適合,如果你是很擅長學習課程內容的人,應對考試得心應手,那我還是推薦考研的,如果你是動手實踐能力比較強,做的項目比較多,而且非常喜歡開發(fā)的話,我推薦可以去嘗試一下工作,如果你是學習又好、實踐又強、項目又多的人,那你肯定是保研大佬,打擾了。
最后,雖然我決定去實習了,但考研應該也不會放棄,畢竟書都已經買了,應該會選擇考個在職吧。其實對于我來說考研的目的已經變了,并不是為了上岸一個好學校而去努力,而是為了找一個目標督促自己不斷學習,因為本身數學的學習對于AI來說就是基礎,408更是計算機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天搖,現在復習的目的對我來說是為了掌握更多的知識,讓自己更有競爭力,如果可以的話,考個研究生。
Alex ☆ 想要改變世界的007程序員,只爭朝夕,不負韶華。
與50位技術專家面對面20年技術見證,附贈技術全景圖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拿到offer的成长之路与经验感悟分享❤️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2018/Province_Java_A
- 下一篇: 选择最好用的PyCharm 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