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安娜是谁画的呢?
母馬利亞坐在她母親的膝上,外祖母圣安娜雖然也很年輕,但仍感到圣母的身軀太大些,她難以承受如此重量。可是圣安娜臉上展現的笑容,是對著眼前那個頑皮的小外孫——耶穌(耶穌正從母親的手中掙脫下來,想要騎在羔羊身上。)而發出的,馬利亞倒象坐在安樂椅上那樣,毫不介意地伸手要去抱耶穌。
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畫家主要有喬托·迪·邦多納、馬薩喬、保羅·烏切洛、多米尼哥·基蘭達奧、桑德羅·波提切利、列奧納多·達芬奇、拉斐爾·桑齊奧、提香·維切利和米開朗基羅。1、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約1267年-1337年1月8日)是意大利畫家與建筑師,被認定為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其代表畫作有《猶大之吻》、《最后審判》和《哀悼基督》。2、馬薩喬(Masaccio,1401年12月21日-1428年秋季)原名托馬索卡塞(Tommaso Cassai),是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偉大的畫家,他是第一位使用透視法的畫家。其代表畫作有《卡西亞圣壇三連畫》、《圣母、圣安娜和圣嬰》、《獻金》、《亞當被放逐出伊甸園》、《圣三位一體》。3、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1397年-1475年12月10日)原名保羅·迪·多諾(Paolo di Dono),意大利畫家,以其藝術透視之開創性聞名。其代表畫作有描述《圣羅馬諾之戰》的三件套油畫。4、多米尼哥:基蘭達奧(Domenico Ghirlandaio,1449年-1494年1月11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米開朗基羅是其學徒。5、系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ice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原名亞里山德羅,菲力佩皮(Alessandro Filipepi),是歐洲文藝復興早期的佛羅倫薩畫派藝術家。其代表畫作有《三博士來朝》、《香》、《圣母領》、《維納斯與馬爾斯》、《維納斯的誕生》、《圣母領報》、《誹謗》、《神秘的基督降生圖》、《帕拉斯和肯陶洛斯》。
列奧納多·達·芬奇,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之一,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寓言家、雕塑家、發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筑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于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為了真實感人的藝術形象,他廣泛地研究與繪畫有關的光學、數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多種學科。他的藝術實踐和科學探索精神對后代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畫家主要有喬托·迪·邦多納、馬薩喬、保羅·烏切洛、多米尼哥·基蘭達奧、桑德羅·波提切利、列奧納多·達芬奇、拉斐爾·桑齊奧、提香·維切利和米開朗基羅。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約1267年-1337年1月8日)是意大利畫家與建筑師,被認定為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其代表畫作有《猶大之吻》《最后審判》和《哀悼基督》馬薩喬(Masaccio,1401年12月21日-1428年秋季)原名托馬索·卡塞(Tommaso Cassai),全名為托馬索·迪·瑟·喬萬尼·迪·蒙·卡塞(Tommaso di serGiovanni di Mone Cassai),是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偉大的畫家,他的壁畫是人文主義一個最早的里程碑,他是第一位使用透視法的畫家,在他的畫中首次引入了滅點,他畫中的人物出現了歷史上從沒有見過的自然的身姿。其代表畫作有《卡西亞圣壇三連畫》、《圣母、圣安娜和圣嬰》、《獻金》、《亞當被放逐出伊甸園》、《圣三位一體》。 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1397年-1475年12月10日)原名保羅·迪·多諾(Paolo di Dono),意大利畫家,以其藝術透視之開創性聞名。其代表畫作有描述《圣羅馬諾之戰》的三件套油畫。多米尼哥·基蘭達奧(Domenico Ghirlandaio1449年-1494年1月11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米開朗基羅是其學徒。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原名亞里山德羅·菲力佩皮(Alessandro Filipepi),是歐洲文藝復興早期的佛羅倫薩畫派藝術家。其代表畫作有《三博士來朝》《春》《圣母頌》《維納斯與馬爾斯》《維納斯的誕生》《圣母領報》《誹謗》《神秘的基督降生圖》《帕拉斯和肯陶洛斯》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全名列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是一位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多項領域博學者,其同時是建筑師、解剖者、藝術家、工程師、數學家、發明家,他無窮的好奇與創意使得他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典型的藝術家,而且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畫家之一。其代表畫作有《基督受洗》《受胎告知》《吉內薇拉·班琪》《柏諾瓦的圣母》《持康乃馨的圣母》《三博士來朝》《巖間圣母》《抱銀貂的女子》《音樂家肖像》《哺乳圣母》《拉·貝爾·菲羅奈瑞》《最后的晚餐》《圣母子與圣安妮、施洗者圣約翰》《紡車邊的圣母》《蒙娜·麗莎》《巖間圣母》《圣母子與圣安妮》《施洗者圣約翰》《巴卡斯》。
達芬奇(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科學家。生于佛羅倫薩郊區芬奇鎮,1519年5月2日卒于法國昂布瓦斯附近。達芬奇15歲開始在畫家A。del韋羅基奧的作坊學藝。1472年入畫家行會。15世紀70年代中期個人繪畫風格逐漸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國,除為米蘭公爵服務外,還從事其他藝術和科學活動。這期間他的繪畫作品不多,但《巖間圣母》、《最后的晚餐》則是他的代表作。1500年出 游曼圖亞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羅倫薩,創作《圣母子與圣安娜》和《蒙娜麗莎》,還著手為市政廳繪制壁畫。1507年再去米蘭 ,并服務于法國宮廷。1513年移居羅馬,1516年又到法國,最后定居昂布瓦斯。晚年極少作畫,潛心科學研究,死后留下大量筆記手稿,內容從物理、數學到生物解剖,幾乎無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繪畫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并善于將藝術創作和科學探討結合起來,這在世界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學術界一般將其創作活動分為早期和盛期兩個階段。 早期創作 當他在韋羅基奧的作坊學藝時 ,就表現出非凡的繪畫天才。約1470年他在協助韋羅基奧繪制《基督受洗》時,雖然只畫了一位站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態、表情和柔和的色調,已明顯地超過了韋羅基奧。現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構圖雖沒有創新,而背景山水的描繪卻已 注意到了空氣氛圍的表現。這表明他一開始就致力于解決寫實與典型加工的辯證關系。稍后創作的《吉內夫拉德本奇像》,一反15世紀藝術追求線條分明的傳統,以逆光夕照的 色調渲染他所倡導的透視效果。1481年創作的《博士來拜》(又譯《三王來拜》),是標志其藝術風格達到成熟期的作品。該畫雖由于他動身去米蘭而沒有完成,但從原稿上可以看出其構圖和形象塑造所顯示的藝術創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師和同輩:由圣母嬰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穩定構圖,按精確的透視法畫的建筑遺跡和奔騰飛躍的馬群等背景,說明他已不再從敘事的角度簡單地羅列有關人物,而是對傳統的題材進行徹底的改造。他所采用的色調幽暗的畫法,使人物形象從陰影中突出,突破了傳統繪畫明晰透露的特點,預示著文藝復興的到來。 盛期創作 1482年達芬奇來到米蘭,應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請繪制祭壇畫《巖間圣母》。這幅現藏于巴黎的作品,雖仍然是傳統題材,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巖窟幽深的刻畫及山巖間花草逼真的描繪,證明他使用的煙霧狀筆法已使其在傳真寫實和藝術加工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最后的晚餐》是他在這一時期創作中最負盛名之作。這幅表現基督被捕前和門徒最后會餐訣別場面的濕壁畫,繪制在米蘭圣瑪麗亞德拉格拉齊耶修道院飯廳。巧妙的構圖和獨具匠心的經 營布局,使畫面上的廳堂與生活中的飯廳建筑結構緊密聯結在一起,使觀者感覺畫中的情景似乎就發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于飯桌的形式,將基督獨立于畫面中央,其他門徒通過各自不同的手勢、表情,分別表現出驚恐、憤怒、懷疑、剖白和慌張的情緒。這種典型性格的描繪,突出了繪畫的主題,它與構圖的統一效果互為補充,堪稱美術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1500年達芬奇回到佛羅倫薩,隨著共和制度的恢復,文化氣氛一度活躍,畫壇上也先后出現了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杰出人物。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經過精心構思的《圣母子與圣安娜》素描草圖,立即引起轟動,其構圖原理和畫法對藝術界有極大影響,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等人也從中得到啟發。1503年他一面著手為市政廳大會議廳繪制壁畫(因再次去米蘭而始終未完成),一面創作《蒙娜麗莎》和《圣母子與圣安娜》。這是兩幅他極為珍愛的作品,始終帶在身邊,晚年移居法國也不離左右,最后遺存巴黎。 在達芬奇的藝術遺產中,大量的素描習作也頗值得重視,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樣,同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被譽為素描藝術的典范。其特點是:觀察入微,線條剛柔相濟,尤善于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線,表現光影的微妙變化, 他的每一件作品以素描作基礎 。其藝術理論散見于他的 5000多件筆記和未完稿的《畫論》中,也是文藝復興時代理 論研究的重大成果。 1452年4月15日 意大利佛羅倫斯共和國的文西村近郊,賽爾皮耶洛達文西與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進入維落琪奧的工作室成為入門弟子(13~14歲) 1473年 創作《圣告圖》 1476年 被告密與維落琪奧的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戀之罪,由于他矢口否認,最后被釋放(24歲) 1482年 繪《三賢王的膜拜》,返往米蘭(30歲) 1483年 接受圣佛郎西斯克,格蘭德教會訂作《巖石上的圣母》(31歲) 1495年 開始繪制《最后的晚餐》(43歲) 1502~03年 回到佛羅倫斯,開始繪制《蒙娜麗莎》(50歲) 1516年應法王之邀,赴法國安伯瓦茲(64歲) 1519年5月2日 去世于安伯瓦茲(67歲) 1502年,達芬奇為土耳其橫跨兩大洲的伊斯坦布爾市繪制了一幅美妙絕倫的拱形橋設計草圖。該橋長346米,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如果能建成,它將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橋。但土耳其蘇丹卻拒絕建造此橋,他認為該工程難度太大、造價太高。于是,這座橋在圖紙上呆了500年。 1995年,挪威藝術家韋比約恩桑德因一次偶然的機遇見到了這張設計草圖。他回憶說:“我第一次見到她,就被她精美的造型征服了。她是功能與審美的完美結合。”桑德通過種種努力,終于使挪威公路管理局相信,達芬奇設計該橋的原理完全成立,這座橋是可以被造出來的。經過一翻考察,建橋地點被確定為挪威首都奧斯陸以南30多公里的奧斯,正好毗鄰從斯德哥爾摩到奧斯陸的歐洲18號公路。 目前落成的這座步行橋,共耗資136萬美元,除扶手使用了不銹鋼之外,完全采用木料建造。其實,達芬奇當年的設計是用石頭作材料,但是挪威人覺得石頭太貴了,所以將建橋的材料改為木料。 據悉,這是達芬奇的建筑設計首次被付諸實施,這個設計在美學和設計學上都是經典的范例。桑德自豪地說:“5個世紀前,人們認為這座橋不可能建起來,但我們把它建起來了。我們成功地證明了達芬奇設計該橋的原理是可行的。”桑德說他還有一個夢想,“我們要在全世界推廣這種橋,讓每個大陸都架起‘蒙娜麗沙橋’”。 其實達芬奇的想法被現代人實現的遠不止以上兩個,還有很多,譬如前面提到的飛機、直升飛機、潛艇、紡車、自行車等。這些設想加在一起充分反映了達芬奇的思想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似乎時代局限性對他的思想不起作用一樣。我覺得這一點才是達芬奇最值得人們回味的地方。 1452年4月15日 意大利佛羅倫斯共和國的文西村近郊,賽爾·皮耶洛·達芬奇與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進入韋羅基奧的工作室成為入門弟子(13~14歲)? 1473年 創作《圣告圖》? 1476年 被告密與韋羅基奧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戀之罪,由于他矢口否認,最后被釋放(24歲)? 1482年 繪《三賢王的膜拜》,返往米蘭(30歲)? 1483年 接受圣佛郎西斯克,格蘭德教會訂作《巖石上的圣母》(31歲)? 1495年 開始繪制《最后的晚餐》(43歲)? 1502~03年 回到佛羅倫斯,開始繪制《蒙娜麗莎》(50歲)? 1516年 應法王之邀,赴法國安伯瓦茲(64歲)? 1519年5月2日 去世于安伯瓦茲(67歲)
名稱:《圣安娜與圣母子》 作者:達·芬奇 時間:1510年 規格:68×112厘米 材質:紙 現藏地:巴黎盧浮宮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列奧納多·達·芬奇 (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師、科學家、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他生于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卒于法國。其父為律師兼公證人,母為農婦,他15歲來到佛羅倫薩,學藝于韋羅基奧的作坊, 1472年入畫家行會,70年代中期個人風格已趨成熟。1482--1499年間一直作畫于米蘭,主要為米蘭公爵服務,進行了廣泛的藝術和科學活動。 [編輯本段]作品欣賞 達·芬奇擅長于以炭筆和色粉兩種工具交換使用來繪畫。他的素描往往形象飽滿,光線柔和,立體感極強。畫面上好像被蒙上一層薄霧,圣母女兩人就在這種霧一般的環境中相對地微笑著。加上畫家選用的是青灰色畫紙,因而炭筆所形成的朦朧感,又有一種月光下的大氣感。 1506年(一說1512年左右),達·芬奇回到米蘭以后的兩年,他又畫了同名的一幅油畫。這幅畫在板上的油畫與當年那幅素描雖屬于同一構思(油畫現藏于巴黎盧浮美術宮,尺寸為168×130厘米),但比較起來顯然不如素描來得親切和詩意盎然些。這主要是人物的安排過分受限于構圖,形式感考慮得多了些。在這里,畫家讓圣母馬利亞坐在她母親的膝上,外祖母圣安娜雖然也很年輕,但仍感到圣母的身軀太大些,她難以承受如此重量。可是圣安娜臉上展現的笑容,是對著眼前那個頑皮的小外孫——耶穌(耶穌正從母親的手中掙脫下來,想要騎在羔羊身上。)而發出的,馬利亞倒象坐在安樂椅上那樣,毫不介意地伸手要去抱耶穌。這種情緒傳遞是不很協調的,人物盡管處理得緊湊,卻并不顯得自然生動。圣家族這一類圣經題材,在宗教壁畫中是最常用的,因人而異,畫家們各有自己的表現特色。達·芬奇在這一幅油畫上的重點是放在圣安娜這一形象上,尤其是精心刻繪她的臉部表情。盡管這里再一次暴露出他的女性的微笑公式,但作為達·芬奇的現實主義的美學最高理想,他幾乎象對待自然界一切未知之謎一樣地去追求它。他曾說過:自然是那么博人歡心,那么多形形色色,取之不盡,即便是同一品種的樹,也決不會遇到這一棵與那一棵完全相似,……人也不會碰到這一個與另一個絲毫不差的模樣。達·芬奇要求畫家作自然的兒子。在他看來,科學與藝術,同屬于認識世界的過程。這也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價值所在。 《圣安娜與圣母子》繪畫的傳神,如果仔細觀察,達芬奇的圣安娜與圣母子,三個人的眼神是各不相同,圣安娜是慈祥,圣母是摒棄感情的圣潔,而圣子則是超越年齡和活動的慈愛和堅毅。這種細致的刻畫,將這一幅與其他家庭場景區分開來,看到他的人會第一時間感到它的與眾不同,亦是不可言喻的神圣和光輝充滿畫面。 [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達芬奇為代表,將神還原為人,籍著歌頌為名,賦予神凡心、俗軀,以極精致、極深刻、極細微的表現描繪,以致不朽。 1499年,法軍入侵米蘭,達·芬奇為躲避戰亂,移居威尼斯。滯留數月后,又于翌年到達曼圖亞,為當地的伯爵夫人,一位酷嗜文藝并廣泛收羅藝術珍品的鑒賞家畫了幾幅肖像,其中有一張素描頗象他后來那一幅《蒙娜麗莎》的側面像。1500年4月,達·芬奇再次回到故鄉佛羅倫薩。得知蘭則塔大教堂的主祭壇需要一幅祭壇畫,他表示愿意完成此任務。僧侶們興奮地把達·芬奇的全家請進了教堂,予以十分殷勤的款待,但達·芬奇久久沒有動筆。 最后,他完成了一幅素描,就是《圣母子與圣安娜》。這幅素描是以尋求人物的明暗調子為準繩來描繪的。畫家把圣安娜、馬利亞、基督和施洗約翰四人,作為一個融洽歡聚的家庭成員加以集中表現。群像中以圣安娜與圣母的對話形式為主題,表達了一種人間家庭的天倫之情(此畫作于1499~1501年間,是在茶色紙上用木炭,淡彩畫成的素描,有139×101厘米,現藏倫敦國立畫廊)。由于人物感情細膩,相互交疊的身軀也給人以親密無間的美好氣氛。
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畫家主要有喬托·迪·邦多納、馬薩喬、保羅·烏切洛、多米尼哥·基蘭達奧、桑德羅·波提切利、列奧納多·達芬奇、拉斐爾·桑齊奧、提香·維切利和米開朗基羅。1、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約1267年-1337年1月8日)是意大利畫家與建筑師,被認定為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其代表畫作有《猶大之吻》、《最后審判》和《哀悼基督》。2、馬薩喬(Masaccio,1401年12月21日-1428年秋季)原名托馬索卡塞(Tommaso Cassai),是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偉大的畫家,他是第一位使用透視法的畫家。其代表畫作有《卡西亞圣壇三連畫》、《圣母、圣安娜和圣嬰》、《獻金》、《亞當被放逐出伊甸園》、《圣三位一體》。3、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1397年-1475年12月10日)原名保羅·迪·多諾(Paolo di Dono),意大利畫家,以其藝術透視之開創性聞名。其代表畫作有描述《圣羅馬諾之戰》的三件套油畫。4、多米尼哥:基蘭達奧(Domenico Ghirlandaio,1449年-1494年1月11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米開朗基羅是其學徒。5、系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ice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原名亞里山德羅,菲力佩皮(Alessandro Filipepi),是歐洲文藝復興早期的佛羅倫薩畫派藝術家。其代表畫作有《三博士來朝》、《香》、《圣母領》、《維納斯與馬爾斯》、《維納斯的誕生》、《圣母領報》、《誹謗》、《神秘的基督降生圖》、《帕拉斯和肯陶洛斯》。
列奧納多·達·芬奇,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之一,也是整個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學識淵博、多才多藝的畫家、寓言家、雕塑家、發明家、哲學家、音樂家、醫學家、生物學家、地理學家、建筑工程師和軍事工程師。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熱心于藝術創作和理論研究,研究如何用線條與立體造型去表現形體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他也同時研究自然科學,為了真實感人的藝術形象,他廣泛地研究與繪畫有關的光學、數學、地質學、生物學等多種學科。他的藝術實踐和科學探索精神對后代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畫家主要有喬托·迪·邦多納、馬薩喬、保羅·烏切洛、多米尼哥·基蘭達奧、桑德羅·波提切利、列奧納多·達芬奇、拉斐爾·桑齊奧、提香·維切利和米開朗基羅。喬托·迪·邦多納(Giotto di Bondone,約1267年-1337年1月8日)是意大利畫家與建筑師,被認定為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開創者,被譽為“歐洲繪畫之父”。其代表畫作有《猶大之吻》《最后審判》和《哀悼基督》馬薩喬(Masaccio,1401年12月21日-1428年秋季)原名托馬索·卡塞(Tommaso Cassai),全名為托馬索·迪·瑟·喬萬尼·迪·蒙·卡塞(Tommaso di serGiovanni di Mone Cassai),是15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第一位偉大的畫家,他的壁畫是人文主義一個最早的里程碑,他是第一位使用透視法的畫家,在他的畫中首次引入了滅點,他畫中的人物出現了歷史上從沒有見過的自然的身姿。其代表畫作有《卡西亞圣壇三連畫》、《圣母、圣安娜和圣嬰》、《獻金》、《亞當被放逐出伊甸園》、《圣三位一體》。 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1397年-1475年12月10日)原名保羅·迪·多諾(Paolo di Dono),意大利畫家,以其藝術透視之開創性聞名。其代表畫作有描述《圣羅馬諾之戰》的三件套油畫。多米尼哥·基蘭達奧(Domenico Ghirlandaio1449年-1494年1月11日)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家,米開朗基羅是其學徒。桑德羅·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1445年3月1日-1510年5月17日),原名亞里山德羅·菲力佩皮(Alessandro Filipepi),是歐洲文藝復興早期的佛羅倫薩畫派藝術家。其代表畫作有《三博士來朝》《春》《圣母頌》《維納斯與馬爾斯》《維納斯的誕生》《圣母領報》《誹謗》《神秘的基督降生圖》《帕拉斯和肯陶洛斯》列奧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全名列奧納多·迪·瑟·皮耶羅·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是一位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多項領域博學者,其同時是建筑師、解剖者、藝術家、工程師、數學家、發明家,他無窮的好奇與創意使得他成為文藝復興時期典型的藝術家,而且也是歷史上最著名的畫家之一。其代表畫作有《基督受洗》《受胎告知》《吉內薇拉·班琪》《柏諾瓦的圣母》《持康乃馨的圣母》《三博士來朝》《巖間圣母》《抱銀貂的女子》《音樂家肖像》《哺乳圣母》《拉·貝爾·菲羅奈瑞》《最后的晚餐》《圣母子與圣安妮、施洗者圣約翰》《紡車邊的圣母》《蒙娜·麗莎》《巖間圣母》《圣母子與圣安妮》《施洗者圣約翰》《巴卡斯》。
達芬奇(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科學家。生于佛羅倫薩郊區芬奇鎮,1519年5月2日卒于法國昂布瓦斯附近。達芬奇15歲開始在畫家A。del韋羅基奧的作坊學藝。1472年入畫家行會。15世紀70年代中期個人繪畫風格逐漸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國,除為米蘭公爵服務外,還從事其他藝術和科學活動。這期間他的繪畫作品不多,但《巖間圣母》、《最后的晚餐》則是他的代表作。1500年出 游曼圖亞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羅倫薩,創作《圣母子與圣安娜》和《蒙娜麗莎》,還著手為市政廳繪制壁畫。1507年再去米蘭 ,并服務于法國宮廷。1513年移居羅馬,1516年又到法國,最后定居昂布瓦斯。晚年極少作畫,潛心科學研究,死后留下大量筆記手稿,內容從物理、數學到生物解剖,幾乎無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繪畫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顯的個人風格,并善于將藝術創作和科學探討結合起來,這在世界美術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學術界一般將其創作活動分為早期和盛期兩個階段。 早期創作 當他在韋羅基奧的作坊學藝時 ,就表現出非凡的繪畫天才。約1470年他在協助韋羅基奧繪制《基督受洗》時,雖然只畫了一位站在基督身旁的天使,但其神態、表情和柔和的色調,已明顯地超過了韋羅基奧。現存他最早的作品《受胎告知》,構圖雖沒有創新,而背景山水的描繪卻已 注意到了空氣氛圍的表現。這表明他一開始就致力于解決寫實與典型加工的辯證關系。稍后創作的《吉內夫拉德本奇像》,一反15世紀藝術追求線條分明的傳統,以逆光夕照的 色調渲染他所倡導的透視效果。1481年創作的《博士來拜》(又譯《三王來拜》),是標志其藝術風格達到成熟期的作品。該畫雖由于他動身去米蘭而沒有完成,但從原稿上可以看出其構圖和形象塑造所顯示的藝術創新,大大超越了他的老師和同輩:由圣母嬰孩和三位博士所形成的三角形穩定構圖,按精確的透視法畫的建筑遺跡和奔騰飛躍的馬群等背景,說明他已不再從敘事的角度簡單地羅列有關人物,而是對傳統的題材進行徹底的改造。他所采用的色調幽暗的畫法,使人物形象從陰影中突出,突破了傳統繪畫明晰透露的特點,預示著文藝復興的到來。 盛期創作 1482年達芬奇來到米蘭,應圣弗朗切斯科教堂的邀請繪制祭壇畫《巖間圣母》。這幅現藏于巴黎的作品,雖仍然是傳統題材,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巖窟幽深的刻畫及山巖間花草逼真的描繪,證明他使用的煙霧狀筆法已使其在傳真寫實和藝術加工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最后的晚餐》是他在這一時期創作中最負盛名之作。這幅表現基督被捕前和門徒最后會餐訣別場面的濕壁畫,繪制在米蘭圣瑪麗亞德拉格拉齊耶修道院飯廳。巧妙的構圖和獨具匠心的經 營布局,使畫面上的廳堂與生活中的飯廳建筑結構緊密聯結在一起,使觀者感覺畫中的情景似乎就發生在眼前。在人物布局上,一反平列于飯桌的形式,將基督獨立于畫面中央,其他門徒通過各自不同的手勢、表情,分別表現出驚恐、憤怒、懷疑、剖白和慌張的情緒。這種典型性格的描繪,突出了繪畫的主題,它與構圖的統一效果互為補充,堪稱美術史上最完美的典范之作。1500年達芬奇回到佛羅倫薩,隨著共和制度的恢復,文化氣氛一度活躍,畫壇上也先后出現了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等杰出人物。他向市民展出的一幅經過精心構思的《圣母子與圣安娜》素描草圖,立即引起轟動,其構圖原理和畫法對藝術界有極大影響,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等人也從中得到啟發。1503年他一面著手為市政廳大會議廳繪制壁畫(因再次去米蘭而始終未完成),一面創作《蒙娜麗莎》和《圣母子與圣安娜》。這是兩幅他極為珍愛的作品,始終帶在身邊,晚年移居法國也不離左右,最后遺存巴黎。 在達芬奇的藝術遺產中,大量的素描習作也頗值得重視,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樣,同樣達到了極高的水平,被譽為素描藝術的典范。其特點是:觀察入微,線條剛柔相濟,尤善于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線,表現光影的微妙變化, 他的每一件作品以素描作基礎 。其藝術理論散見于他的 5000多件筆記和未完稿的《畫論》中,也是文藝復興時代理 論研究的重大成果。 1452年4月15日 意大利佛羅倫斯共和國的文西村近郊,賽爾皮耶洛達文西與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進入維落琪奧的工作室成為入門弟子(13~14歲) 1473年 創作《圣告圖》 1476年 被告密與維落琪奧的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戀之罪,由于他矢口否認,最后被釋放(24歲) 1482年 繪《三賢王的膜拜》,返往米蘭(30歲) 1483年 接受圣佛郎西斯克,格蘭德教會訂作《巖石上的圣母》(31歲) 1495年 開始繪制《最后的晚餐》(43歲) 1502~03年 回到佛羅倫斯,開始繪制《蒙娜麗莎》(50歲) 1516年應法王之邀,赴法國安伯瓦茲(64歲) 1519年5月2日 去世于安伯瓦茲(67歲) 1502年,達芬奇為土耳其橫跨兩大洲的伊斯坦布爾市繪制了一幅美妙絕倫的拱形橋設計草圖。該橋長346米,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如果能建成,它將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長的橋。但土耳其蘇丹卻拒絕建造此橋,他認為該工程難度太大、造價太高。于是,這座橋在圖紙上呆了500年。 1995年,挪威藝術家韋比約恩桑德因一次偶然的機遇見到了這張設計草圖。他回憶說:“我第一次見到她,就被她精美的造型征服了。她是功能與審美的完美結合。”桑德通過種種努力,終于使挪威公路管理局相信,達芬奇設計該橋的原理完全成立,這座橋是可以被造出來的。經過一翻考察,建橋地點被確定為挪威首都奧斯陸以南30多公里的奧斯,正好毗鄰從斯德哥爾摩到奧斯陸的歐洲18號公路。 目前落成的這座步行橋,共耗資136萬美元,除扶手使用了不銹鋼之外,完全采用木料建造。其實,達芬奇當年的設計是用石頭作材料,但是挪威人覺得石頭太貴了,所以將建橋的材料改為木料。 據悉,這是達芬奇的建筑設計首次被付諸實施,這個設計在美學和設計學上都是經典的范例。桑德自豪地說:“5個世紀前,人們認為這座橋不可能建起來,但我們把它建起來了。我們成功地證明了達芬奇設計該橋的原理是可行的。”桑德說他還有一個夢想,“我們要在全世界推廣這種橋,讓每個大陸都架起‘蒙娜麗沙橋’”。 其實達芬奇的想法被現代人實現的遠不止以上兩個,還有很多,譬如前面提到的飛機、直升飛機、潛艇、紡車、自行車等。這些設想加在一起充分反映了達芬奇的思想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似乎時代局限性對他的思想不起作用一樣。我覺得這一點才是達芬奇最值得人們回味的地方。 1452年4月15日 意大利佛羅倫斯共和國的文西村近郊,賽爾·皮耶洛·達芬奇與卡特莉娜所生? 1465年 進入韋羅基奧的工作室成為入門弟子(13~14歲)? 1473年 創作《圣告圖》? 1476年 被告密與韋羅基奧的其他弟子犯了同性戀之罪,由于他矢口否認,最后被釋放(24歲)? 1482年 繪《三賢王的膜拜》,返往米蘭(30歲)? 1483年 接受圣佛郎西斯克,格蘭德教會訂作《巖石上的圣母》(31歲)? 1495年 開始繪制《最后的晚餐》(43歲)? 1502~03年 回到佛羅倫斯,開始繪制《蒙娜麗莎》(50歲)? 1516年 應法王之邀,赴法國安伯瓦茲(64歲)? 1519年5月2日 去世于安伯瓦茲(67歲)
名稱:《圣安娜與圣母子》 作者:達·芬奇 時間:1510年 規格:68×112厘米 材質:紙 現藏地:巴黎盧浮宮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列奧納多·達·芬奇 (1452-1519) da Vinci,Leonardo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負盛名的美術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師、科學家、科學巨匠、文藝理論家、大哲學家、詩人、音樂家、和發明家。他生于佛羅倫薩郊區的芬奇鎮,卒于法國。其父為律師兼公證人,母為農婦,他15歲來到佛羅倫薩,學藝于韋羅基奧的作坊, 1472年入畫家行會,70年代中期個人風格已趨成熟。1482--1499年間一直作畫于米蘭,主要為米蘭公爵服務,進行了廣泛的藝術和科學活動。 [編輯本段]作品欣賞 達·芬奇擅長于以炭筆和色粉兩種工具交換使用來繪畫。他的素描往往形象飽滿,光線柔和,立體感極強。畫面上好像被蒙上一層薄霧,圣母女兩人就在這種霧一般的環境中相對地微笑著。加上畫家選用的是青灰色畫紙,因而炭筆所形成的朦朧感,又有一種月光下的大氣感。 1506年(一說1512年左右),達·芬奇回到米蘭以后的兩年,他又畫了同名的一幅油畫。這幅畫在板上的油畫與當年那幅素描雖屬于同一構思(油畫現藏于巴黎盧浮美術宮,尺寸為168×130厘米),但比較起來顯然不如素描來得親切和詩意盎然些。這主要是人物的安排過分受限于構圖,形式感考慮得多了些。在這里,畫家讓圣母馬利亞坐在她母親的膝上,外祖母圣安娜雖然也很年輕,但仍感到圣母的身軀太大些,她難以承受如此重量。可是圣安娜臉上展現的笑容,是對著眼前那個頑皮的小外孫——耶穌(耶穌正從母親的手中掙脫下來,想要騎在羔羊身上。)而發出的,馬利亞倒象坐在安樂椅上那樣,毫不介意地伸手要去抱耶穌。這種情緒傳遞是不很協調的,人物盡管處理得緊湊,卻并不顯得自然生動。圣家族這一類圣經題材,在宗教壁畫中是最常用的,因人而異,畫家們各有自己的表現特色。達·芬奇在這一幅油畫上的重點是放在圣安娜這一形象上,尤其是精心刻繪她的臉部表情。盡管這里再一次暴露出他的女性的微笑公式,但作為達·芬奇的現實主義的美學最高理想,他幾乎象對待自然界一切未知之謎一樣地去追求它。他曾說過:自然是那么博人歡心,那么多形形色色,取之不盡,即便是同一品種的樹,也決不會遇到這一棵與那一棵完全相似,……人也不會碰到這一個與另一個絲毫不差的模樣。達·芬奇要求畫家作自然的兒子。在他看來,科學與藝術,同屬于認識世界的過程。這也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價值所在。 《圣安娜與圣母子》繪畫的傳神,如果仔細觀察,達芬奇的圣安娜與圣母子,三個人的眼神是各不相同,圣安娜是慈祥,圣母是摒棄感情的圣潔,而圣子則是超越年齡和活動的慈愛和堅毅。這種細致的刻畫,將這一幅與其他家庭場景區分開來,看到他的人會第一時間感到它的與眾不同,亦是不可言喻的神圣和光輝充滿畫面。 [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以達芬奇為代表,將神還原為人,籍著歌頌為名,賦予神凡心、俗軀,以極精致、極深刻、極細微的表現描繪,以致不朽。 1499年,法軍入侵米蘭,達·芬奇為躲避戰亂,移居威尼斯。滯留數月后,又于翌年到達曼圖亞,為當地的伯爵夫人,一位酷嗜文藝并廣泛收羅藝術珍品的鑒賞家畫了幾幅肖像,其中有一張素描頗象他后來那一幅《蒙娜麗莎》的側面像。1500年4月,達·芬奇再次回到故鄉佛羅倫薩。得知蘭則塔大教堂的主祭壇需要一幅祭壇畫,他表示愿意完成此任務。僧侶們興奮地把達·芬奇的全家請進了教堂,予以十分殷勤的款待,但達·芬奇久久沒有動筆。 最后,他完成了一幅素描,就是《圣母子與圣安娜》。這幅素描是以尋求人物的明暗調子為準繩來描繪的。畫家把圣安娜、馬利亞、基督和施洗約翰四人,作為一個融洽歡聚的家庭成員加以集中表現。群像中以圣安娜與圣母的對話形式為主題,表達了一種人間家庭的天倫之情(此畫作于1499~1501年間,是在茶色紙上用木炭,淡彩畫成的素描,有139×101厘米,現藏倫敦國立畫廊)。由于人物感情細膩,相互交疊的身軀也給人以親密無間的美好氣氛。
總結
- 上一篇: 合肥宠物医院排行榜
- 下一篇: AngularJS Select默认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