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程序控制的计算机涉及的两个层次,1.2 考试知识点分析
1.2.2 計算機組成原理
在計算機考研專業課統考中,計算機組成原理知識一共是45分,占整個考試比重的30%。對于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的考查,基于以下目標:
(1)理解單處理器計算機系統中各部件的內部工作原理、組成結構,以及相互連接方式,具有完整的計算機系統的整機概念。
(2)理解計算機系統層次化結構概念,熟悉硬件與軟件之間的界面,掌握指令集體系結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實現方法。
(3)能夠運用計算機組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對有關計算機硬件系統中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進行計算、分析,并能對一些基本部件進行簡單設計。
在計算機組成原理方面,主要考查計算機系統基礎知識、數據的表示和運算、存儲器層次結構、指令系統、中央處理器、總線、輸入輸出系統。
1.計算機系統概述
學習計算機組成原理之前,考生先要了解計算機的發展歷程,搞清楚計算機的系統層次結構,包括計算機硬件的基本組成(五大部件的構成)、計算機軟件的分類,以及計算機的基本工作過程。
從體系結構上來看,有多種不同類型的計算機,那么這些不同的計算機誰好誰壞?如何評價?所以,還需要考生了解計算機性能評價指標和相關參數,包括吞吐量、響應時間;CPU時鐘周期、主頻、CPI、CPU執行時間;MIPS、MFLOPS等。
2.數據的表示和運算
我們日常所使用的是十進制數據,但在計算機中,除了十進制外,還有二進制、八進制、十六進制,考生要掌握這些進位計數制及其相互轉換的方法,要搞清楚真值(實際的數值)和機器數(計算機中表示的數值)之間的關系,特別是負數的各種表示。另外,考生還要理解BCD碼、字符與字符串的編碼方法,以及數據的校驗碼(奇偶校驗、CRC冗余校驗等)。
不管是哪種進制和校驗方法,計算機中數據的表示有原碼、反碼、補碼等方法,考生要搞清楚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在計算機中對數據進行計算,分為定點表示和浮點表示。在定點數的表示和運算方面,考生要掌握定點數的表示(無符號數的表示、有符號數的表示)和定點數的運算,包括定點數的位移運算、原碼定點數的加/減運算、補碼定點數的加/減運算、定點數的乘/除運算、溢出概念和判別方法。在浮點數的表示和運算方面,考生要掌握浮點數的表示(浮點數的表示范圍、IEEE754標準)和浮點數的加/減運算。
本知識點的最后一個考點就是算術邏輯單元(ALU),考生要掌握串行加法器和并行加法器、算術邏輯單元的功能和結構。
3.存儲器層次結構
從整個計算機的存儲體系來看,可以看成是一個“Cache—內存—外存”三級結構,在這個層次化結構中,考生要掌握存儲器的分類及各類存儲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半導體隨機存取存儲器(SRAM、DRAM)、只讀存儲器(ROM),掌握主存儲器(內存)與CPU的連接和數據交換、雙口RAM和多模塊存儲器,以及外存儲器(硬盤存儲器、磁盤陣列、光盤存儲器、磁帶等)。
在存儲器這個知識點中,兩個很重要的考點是高速緩沖存儲器(Cache)和虛擬存儲器(在操作系統課程中,也會講解有關虛擬存儲器的知識點)。
在CPU和內存之間增加一層Cache,其目的是為了解決CPU和內存的速度匹配問題。在這一點,考生要掌握程序訪問的局部性原理(時間局部性、空間局部性)、Cache的基本工作原理(命中率)、Cache和主存之間的映射方式、Cache中主存塊的替換算法,以及Cache的寫策略。
虛擬存儲器的重點在于“虛擬”二字,考生要掌握虛擬存儲器的基本概念及種類,包括頁式虛擬存儲器、段式虛擬存儲器、段頁式虛擬存儲器、TLB(快表)等,理解這些虛擬存儲器的基本原理、碎片的處理,各種方法的優點和缺點。
4.指令系統
在指令系統知識點中,考生要掌握指令的格式(包括指令的基本格式、定長操作碼指令格式、擴展操作碼指令格式)和各種尋址方式,還要能夠區分數據尋址和指令尋址的區別。
本知識點的另外一個重要考點就是CISC(復雜指令系統計算機)和RISC(精簡指令系統計算機),考生要掌握它們的基本概念、特征,以及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
5.中央處理器
中央處理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CPU。在這個知識點,考生要掌握CPU的功能和基本結構,以及工作原理,具體包括指令執行過程、數據通路的功能和基本結構、控制器的功能和工作原理(硬布線控制器、微程序控制器)。特別是在微程序控制器考點中,要掌握微程序、微指令和微命令,微指令的編碼方式,以及微地址的形式。
在這個知識點中,一個最重要的考點是流水線(主要是指令流水線)。考生要搞清楚流水線的基本概念(包括超標量和動態流水線),為什么需要流水線,流水線有哪些優勢,哪些因素會影響流水線等。在這一點,有可能出現計算題,例如,求流水線的周期、求指令的執行時間。有關流水線,還有一些評價指標,例如流水線的吞吐率、加速比等。
6.總線
總線就是一組進行互聯和傳輸信息(指令、數據和地址)的信號線。首先考生要掌握總線的基本概念,總線的分類,以及總線的組成和性能指標(例如,各類總線的寬度會影響哪些部件的性能等)。
其次,就是要掌握總線仲裁方法(集中仲裁方式、分布仲裁方式),以及總線操作和定時(同步定時方式、異步定時方式)。
最后,就是要對總線的標準(正式標準、工業標準)有所了解,總線標準主要規定總線的機械結構規范、功能結構規范和電氣規范。
7.輸入輸出系統
在輸入輸出(I/O)系統知識點中,考生首先要掌握I/O系統的基本概念,理解各種外部設備,其中包括輸入設備(鍵盤、鼠標、掃描儀等)、輸出設備(顯示器、打印機等)、外存儲器(硬盤存儲器、磁盤陣列、光盤存儲器、磁帶等)。要理解這些設備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常見的性能指標。例如顯示器的分辨率、磁盤的讀寫時間等,特別是磁盤的有關讀寫過程(尋道時間、等待時間等),是一定要掌握的。
其次,考生要掌握I/O接口(I/O控制器)的功能和基本結構、I/O端口及其編址方式。在I/O方式中,主要掌握程序查詢方式、程序中斷方式、DMA方式、通道方式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過程,以及這些方式之間的區別、各自的優點和缺點、應用場合。在這些方式中,以程序中斷方式為考查重點,考生要掌握中斷的基本概念、中斷響應過程、中斷處理過程、多重中斷和中斷屏蔽的概念。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微程序控制的计算机涉及的两个层次,1.2 考试知识点分析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运行速度,电脑运行速度不
- 下一篇: 计算机系统唯一能识别的不需要翻译,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