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幕(Iron Curtain)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3%81%E5%B9%95
鐵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冷戰時期的歐洲,紅色為蘇聯的勢力范圍或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藍色為美國的盟友或保持中立的國家鐵幕(Iron Curtain)指的是冷戰時期將歐洲分為兩個受不同政治影響區域的界線。當時,鐵幕以東的東歐屬于蘇聯(共產主義)的勢力范圍,包括蘇聯本土、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東德、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後與蘇聯鬧翻)及南斯拉夫(不與蘇聯同盟)和部份奧地利領土,這些國家為了與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對抗,則組成華沙公約組織。而西歐則屬于美國(資本主義)的勢力范圍,包括英、法、西德、義大利、冰島、挪威、西班牙、葡萄牙、盧森堡、丹麥、比利時、荷蘭、愛爾蘭(中立國)、瑞典(中立國)、芬蘭(中立國但在立場上暗自傾向蘇聯)、瑞士(中立國)、奧地利(中立國)、希臘(南歐)和土耳其(南歐及小亞細亞)及其他位於西歐的微型國家等國,這些國家組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 目錄?[隱藏]?
 | 
由來
這個詞出自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1946年3月在美國密蘇里州富爾敦城的威斯敏斯特學院所發表的題為《和平砥柱》的演講中:
| “ | “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副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這張鐵幕后面坐落著所有中歐、東歐古老國家的首都——華沙、柏林、布拉格、維也納、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亞。這些著名的都市和周圍的人口全都位于蘇聯勢力范圍之內,全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不僅落入蘇聯影響之下,而且已受到莫斯科日益加強的控制。 | ” | 
而納粹德國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在一年之前所發表的《2000年》一文中已經用過這個詞了[1]:
| “ | 如果德國人民放下他們的武器,根據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的協議,蘇聯人就將控制歐洲東部和南部,包括帝國的大部分地區。在蘇聯控制的大片領土上,一副鐵幕即將降下,鐵幕后面所有的國家都會被屠殺。 | ” | 
前美國中情局局長艾倫·杜勒斯在1945年12月3日的演說中也用過這個詞,但是僅指德國:
| “ | 我們很難說清楚現在發生了什么,但是總體而言,俄國人的行徑只比暴徒好一些。他們洗劫了所有的流動資產。那些被迫用雙腳走入蘇聯控制區的德國人拿不到糧票,只剩一口氣。在這些人的命運中,鐵幕已經降下,情況很可能非常糟糕。與雅爾塔的承諾相反,大約800到1000萬人被奴役。 | ” | 
但是大多數人是從丘吉爾的演說中才得知“鐵幕”一詞的。
使用
鐵幕一詞在當時并不十分流行,但隨著冷戰中情勢的升級,這個詞開始被廣泛采用來形容歐洲的分裂。鐵幕限制了人員與信息的流通,這個比喻最終在西方世界獲得廣泛接受。另一個與鐵幕相似的詞是“竹幕”(Bamboo Curtain),被用來形容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中華民國戒嚴時期亦有將「鐵幕」一詞擴展而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上[1]。
隨著共產主義國家的陸續轉變及開放和冷戰的結束,資本主義國家與鐵幕或竹幕背后國家的差異逐漸消失,這個詞也成為了歷史名詞,今天已經很少使用了。
其他用法
在電腦遊戲《紅色警戒》系列中,蘇聯陣營有一種稱作「鐵幕」的超級武器設施,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將一定範圍內的任何建築、車輛、船隻等進入無敵狀態,使它們在任何一方的任何轟擊下仍毫髮無傷,併使盟軍陣營的超時空傳送無效。但用在步兵、警犬等生物單位會立即死亡。
?參見
- 竹幕
-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 華沙公約組織
?參考文獻
?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铁幕(Iron Curtain)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上海退休金计算方法
- 下一篇: Eclipse常用技巧总结:热键,自定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