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管理过程
軟件生命周期:整個軟件從無到有的過程
瀑布型:市場調研—》需求--》設計--》開發/編碼--》測試--》上線發布--》運營維護--》下線
?
?
角色劃分,每個人有不同的職責:市場,需求,開發,測試,配置,運維
配置管理人員:編譯代碼,環境部署。
測試對象 軟件:文檔+數據+程序(代碼)
?
=========================================================================
學習目標:
1.了解需求管理過程
2.掌握需求評審過程和內容(需求評審會議)
3.測試需求分析
4.測試項和測試子項
?
=========================================================================
需求管理過程:
1.可行性研究-->可行性報告
?
?
2.需求導出和分析
系統模型-->需求描述-->用戶需求和系統需求-->需求有效性驗證-->需求文檔(系統需求規格說明書 SRS)
?
?
3.需求檢查、評審:
有效性檢查、一致性檢查(功能沖突)、完備性檢查(功能遺漏)、實現性檢查(判斷技術能不能實現)、可檢驗性檢查(模糊不明確的描述)
4.需求管理:
?
?
需求理解:保證項目組內和外部客戶對需求的理解達成一致。
需求承諾:書面承諾,統一需求文檔
需求變更:維護變更歷史(文檔記錄),為調整控制提供數據(有依據可尋)
需求變更后維護:??? 需求的雙向可追溯性,從軟件可維護的角度提出管理要求
標識項目工作:與需求的不一致性,若不一致,隨即啟動糾正措施(發現與需求的bug)
?
============================================================================
需求評審會議:
參與人員:人員不是固定的
?
目的:組織各部門人員共同檢查需求文檔
召開前:會議主題、發送會議資料、通知責任人、準備常見應對問題
會議中:闡明會議內容、會議記錄、明確爭論原則、講解需求、需要支持、總結需求責任人復述、預計上線時間 責任人。
會議后:總結爭論點、確認調整方案,是否需要再次召開、發送會議記錄、落實行動計劃、確定任務安排、任務排期、定稿發送
?
=========================================================================
測試需求分析
?
軟件質量模型:外部和內部質量
?
?
1.功能性--適合性(適合用戶需要)、準確性(功能正確實現)、互操作性(接口互用)、保密安全性、功能依從性(合法)
2.可靠性--成熟性、容錯性(容錯機制)、易恢復性(恢復能力)
3.易用性--易于理解、易學性、吸引性
4.效率--時間、資源利用率
5.維護性--易分析性(日志信息記錄 快速定位問題)、易改變性、穩定性、易測試性
6.移植性--適應性(不同系統)、易安裝性、共存性(其它軟件共存)、易替換性(替換其他同類軟件)
?
怎樣分析需求:了解軟件質量特性,進行測試需求分析定義測試范圍,明確測試項和子項,便于后續設計測試用例。
?
點-->功能點:輸入-->處理-->輸出
線-->多個功能點串聯 業務場景:模擬用戶的操作場景
面-->非功能性 隱形需求
體-->系統接口測試 輸入參數--處理 接口定義--輸出 實現
?
原始需求分析:
來源:srs 軟件需求規格說明書、開發需求、協議標準規范、用戶需求、繼承性需求、經驗庫、同行競爭分析等等。
原始需求(口述、記錄)-->原始需求細化(需求規格)-->開發需求:需求細化,明確實現方式。-->測試需求:測試角度更加細化,做到 可度量、可實現、可驗證。
?
?
=============================================================================
如何獲取測試項、測試子項
根據測試需求?
?
了解需求跟蹤矩陣的內容、目的
需求跟蹤矩陣(RTM)
管理需求變更和驗證需求是否得到實現的工具,可追蹤每個需求的狀態。
RTM作用:1.變更可以快速識別到各個環境的變更(需求變更,設計變更,開發代碼變更,測試用例變更),防止遺漏某些變化而導致的連鎖變化。
??? ?????? ????2.證需求是否得到了實現,跟蹤每個需求的狀態
?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lswbh/p/8506468.html
總結
- 上一篇: LeetCode 215 Kth Lar
- 下一篇: 28个MongoDB经典面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