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用户数”、“系统用户数”和“同时在线用户数”的计算公式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并发用户数”、“系统用户数”和“同时在线用户数”的计算公式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 ? ? ? 與并發用戶數相關的概念還包括“并發用戶數”、“系統用戶數”和“同時在線用戶數”,下面用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它們之間的差別。
? ?? ???假設有一個OA系統,該系統有2000個使用用戶——這就是說,可能使用該OA系統的用戶總數是2000名,這個概念就是“系統用戶數”,該系統有一個“在線統計”功能(系統用一個全局變量記數所有已登錄的用戶),從在線統計功能中可以得到,最高峰時有500人在線(這個500就是一般所說的“同時在線人數”),那么,系統的并發用戶數是多少呢?
? ?? ??根據我們對業務并發用戶數的定義,這500就是整個系統使用時最大的業務并發用戶數。當然,500這個數值只是表明在最高峰時刻有500個用戶登錄了系統,并不表示實際服務器承受的壓力。因為服務器承受的壓力還與具體的用戶訪問模式相關。例如,在這500個“同時使用系統”的用戶中,考察某一個時間點,在這個時間上,假設其中40%的用戶在較有興致地看系統公告(注意:“看”這個動作是不會對服務端產生任何負擔的),20%的用戶在填寫復雜的表格(對用戶填寫的表格來說,只有在“提交”的時刻才會向服務端發送請求,填寫過程是不對服務端構成壓力的),20%部分用戶在發呆(也就是什么也沒有做),剩下的20%用戶在不停地從一個頁面跳轉到另一個頁面——在這種場景下,可以說,只有20%的用戶真正對服務器構成了壓力。因此,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服務器實際承受的壓力不只取決于業務并發用戶數,還取決于用戶的業務場景。
? ?? ?在實際的性能測試工作中,測試人員一般比較關心的是業務并發用戶數,也就是從業務角度關注究竟應該設置多少個并發數比較合理,因此,在后面的討論中,也是主要針對業務并發用戶數進行討論,而且,為了方便,直接將業務并發用戶數稱為并發用戶數。
? ?? ??(1)計算平均的并發用戶數:C = nL/T
? ?? ?(2)并發用戶數峰值:C’ ≈ C+3根號C
? ?? ???公式(1)中,C是平均的并發用戶數;n是login session的數量;L是login session的平均長度;T指考察的時間段長度。
? ?? ??公式(2)則給出了并發用戶數峰值的計算方式中,其中,C’指并發用戶數的峰值,C就是公式(1)中得到的平均的并發用戶數。該公式的得出是假設用戶的login session產生符合泊松分布而估算得到的。
實例:
? ?? ???假設有一個OA系統,該系統有3000個用戶,平均每天大約有400個用戶要訪問該系統,對一個典型用戶來說,一天之內用戶從登錄到退出該系統的平均時間為4小時,在一天的時間內,用戶只在8小時內使用該系統。
則根據公式(1)和公式(2),可以得到:
? ?? ?? ?? ?? ?C = 400*4/8 = 200
? ?? ?? ?? ?? ?C’≈200+3*根號200 = 242
? ?? ?? ?? ?? ?F=VU * R / T
其中F為吞吐量,VU表示虛擬用戶個數,R表示每個虛擬用戶發出的請求數,T表示性能測試所用的時間
R = T / TS
TS為用戶思考時間
計算思考時間的一般步驟:
A、首先計算出系統的并發用戶數
C=nL / T? ?? ?F=R×C
B、統計出系統平均的吞吐量
F=VU * R / T R×C = VU * R / T
C、統計出平均每個用戶發出的請求數量
R=u*C*T/VU
D、根據公式計算出思考時間
TS=T/R
缺陷檢測有效性百分比DDE=TDFT/(TDFC+TDFT)×100%
其中:TDFT=測試過程中發現的全部缺陷(即由測試組發現的),TDFC=客戶發現的全部缺陷(在版本交付后一個標準點開始測量,如,半年以后)?
? ?? ???假設有一個OA系統,該系統有2000個使用用戶——這就是說,可能使用該OA系統的用戶總數是2000名,這個概念就是“系統用戶數”,該系統有一個“在線統計”功能(系統用一個全局變量記數所有已登錄的用戶),從在線統計功能中可以得到,最高峰時有500人在線(這個500就是一般所說的“同時在線人數”),那么,系統的并發用戶數是多少呢?
? ?? ??根據我們對業務并發用戶數的定義,這500就是整個系統使用時最大的業務并發用戶數。當然,500這個數值只是表明在最高峰時刻有500個用戶登錄了系統,并不表示實際服務器承受的壓力。因為服務器承受的壓力還與具體的用戶訪問模式相關。例如,在這500個“同時使用系統”的用戶中,考察某一個時間點,在這個時間上,假設其中40%的用戶在較有興致地看系統公告(注意:“看”這個動作是不會對服務端產生任何負擔的),20%的用戶在填寫復雜的表格(對用戶填寫的表格來說,只有在“提交”的時刻才會向服務端發送請求,填寫過程是不對服務端構成壓力的),20%部分用戶在發呆(也就是什么也沒有做),剩下的20%用戶在不停地從一個頁面跳轉到另一個頁面——在這種場景下,可以說,只有20%的用戶真正對服務器構成了壓力。因此,從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服務器實際承受的壓力不只取決于業務并發用戶數,還取決于用戶的業務場景。
? ?? ?在實際的性能測試工作中,測試人員一般比較關心的是業務并發用戶數,也就是從業務角度關注究竟應該設置多少個并發數比較合理,因此,在后面的討論中,也是主要針對業務并發用戶數進行討論,而且,為了方便,直接將業務并發用戶數稱為并發用戶數。
? ?? ??(1)計算平均的并發用戶數:C = nL/T
? ?? ?(2)并發用戶數峰值:C’ ≈ C+3根號C
? ?? ???公式(1)中,C是平均的并發用戶數;n是login session的數量;L是login session的平均長度;T指考察的時間段長度。
? ?? ??公式(2)則給出了并發用戶數峰值的計算方式中,其中,C’指并發用戶數的峰值,C就是公式(1)中得到的平均的并發用戶數。該公式的得出是假設用戶的login session產生符合泊松分布而估算得到的。
實例:
? ?? ???假設有一個OA系統,該系統有3000個用戶,平均每天大約有400個用戶要訪問該系統,對一個典型用戶來說,一天之內用戶從登錄到退出該系統的平均時間為4小時,在一天的時間內,用戶只在8小時內使用該系統。
則根據公式(1)和公式(2),可以得到:
? ?? ?? ?? ?? ?C = 400*4/8 = 200
? ?? ?? ?? ?? ?C’≈200+3*根號200 = 242
? ?? ?? ?? ?? ?F=VU * R / T
其中F為吞吐量,VU表示虛擬用戶個數,R表示每個虛擬用戶發出的請求數,T表示性能測試所用的時間
R = T / TS
TS為用戶思考時間
計算思考時間的一般步驟:
A、首先計算出系統的并發用戶數
C=nL / T? ?? ?F=R×C
B、統計出系統平均的吞吐量
F=VU * R / T R×C = VU * R / T
C、統計出平均每個用戶發出的請求數量
R=u*C*T/VU
D、根據公式計算出思考時間
TS=T/R
缺陷檢測有效性百分比DDE=TDFT/(TDFC+TDFT)×100%
其中:TDFT=測試過程中發現的全部缺陷(即由測試組發現的),TDFC=客戶發現的全部缺陷(在版本交付后一個標準點開始測量,如,半年以后)?
缺陷排除有效性百分比DRE=(TDCT/TDFT)×100%
其中:TDCT=測試中改正的全部缺陷,TDFT=測試過程中發現的全部缺陷
測試用例設計效率百分比TDE=(TDFT/NTC)×100%
其中:TDFT=測試過程中發現的全部缺陷,NTC=運行的測試用例數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tudou0318/archive/2011/09/27/2192773.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并发用户数”、“系统用户数”和“同时在线用户数”的计算公式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UVA 321 The New Vill
- 下一篇: 给亲人送礼物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