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天性法则定律
帕金森定律
英國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國·帕金森1995年闡述:完成一件工作的時間并不取決去工作本身,而是取決去有多少時間。
本人理解:完成一件工作的決定性因素不是什么工作,而是完成這件工作需要花費的時間。可不可以反過來理解就是,如果有足夠的時間的話,工作是可以完成的,帕金森這樣說的目的是在強調時間,為什么要強調這個時間,旨在說明時間的重要性嗎?感覺既淺顯易懂,又有點不好理解。
瑣事法則:討論一件事情所用的時間與事情的重要程度成反比。他認為,因為害怕犯錯,人們不敢在重要的事情上長篇大論;相反,對于無關痛癢的瑣事,每個人倒都愛侃侃而談。
本人理解:所謂禍從口出,如果說的過多的話,別人就會很容易從你說的話中來判斷你是個什么樣的人,或者你的弱點,不輕易亂說話的人,往往讓人捉摸不透,就不會輕易別抓到把柄。越是重要的事情,大家越不敢輕易評價和下定論,原因歸結為:@1,怕說錯話,被抓到把柄。 @2,怕出丑,被別人鄙視,面子上過不去。
?無效率系數:用以定義保證一個團隊有效發揮作用所能容納的最大人數。經過反復驗證,這一系數被確定在“19.9~22.4之間”,更多的現代研究表明,如果一個團隊人數超過20人,就會完全喪失效率。
?思考:超過20人就會完全喪失效率的原因是什么?是人多,性格不同,意見太多,不好管理嗎?
學生綜合癥
?“不拖到最后一分鐘,事情肯定做不完”。也只有極為嚴格的組織才能打破這一定律。
????事實上,拖延癥是一部分人的主要問題,尤其是容易分心或信心不足的人群。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學生綜合征。任何一個當過學生的人都有體會:通常都是到了最后關頭才著手工作。
????學生綜合征非常普遍,工程管理方面的專家甚至建議對于特定工作應該縮短工期,因為人們總是會把事情拖到最后才做,從而使工程超時。
????有人把學生綜合征歸結于計劃失誤,人們低估了完成工作的時間。如果你對于完成工作的時間不甚明了,那么推薦你了解一下霍夫施塔特定律:在一件事上花的時間總是要比你想像的要多。
帕雷托法則
????帕雷托法則原本是經濟學上的名詞,指在社會中,通常80%的財富掌握在20%的人手中。然而這一法則不僅體現在財富上,對于大多數系統來說,80%的事情是由20%的原因引起的。例如,對于一個網頁,80%的點擊率是由20%的訪客完成的。
????商業中經常將此法則奉為經典,如選擇最重要的20%的任務而得到80%的回報。
賽倫假說
????賽倫假說認為“工科教育會助長有神論的傾向”。后來這一假說又被解讀為“高學歷的有神論者通常都是工科工作者”。1982年《衣阿華州科學院雜志》的一篇文章提出,許多有神論的領軍人物都是工科出身。
????迭戈·甘貝塔和史蒂芬·霍金曾指出,在一些極端宗教組織中,工科人員所占比例相當大。他們認為相比其他人來說,工科出身的人更容易被這些組織招募。
????盡管這些都不足以證明賽倫假說的正確性,但確實為這一假說提供了充分的細節證據。
梅斯-加諾法則
????這一法則認為,對于未來某個令人欣喜的科學技術的預測,其預測時間僅限于預測人的壽命之內。換句話說,這些預測人都不愿意預測自己死后的事情。
????法則的創始人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員帕蒂·梅斯,上世紀80年代,帕蒂研究了她的男性同事們關于神奇科技的預測,發現預測時間總是在他們70歲左右。
????看來,大多數人還是很現實的,只預測生前能實現的東西,至于死后的事情——于我何干呢?
?
(“·”這個點的輸入方式:shift+option+9)
?
?
?
?
?
?
?
?
?
額外小知識補充:(“·”這個點的輸入方式:shift+option+9)Mac電腦上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AnnieBabygn/p/5607376.html
總結
- 上一篇: 软件工程课小结
- 下一篇: SUBSTRING的用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