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组构建之法团队心得(2)
范佳怡:通過本周的學習,發現了其他隊員的學習積極性,在我們學習第二章的時候有的隊員已經率先學到了第三章。這是值得大家學習的。確實,軟件工程是一個需要知識積累與學習熱情的東西。此外,對于c#語言的一些例子,大家都普遍有著或多或少的疑惑,這和我們的課程安排有著必然的聯系,沒有學習過c#對于這些例子總是不如那些學過的理解的透徹。可能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們也要著手于c#語言知識的學習與探討。
黃真:讀完本書的第二章,由于沒有學習過C#,對于“用VSTS寫單元測試”還是有一些困惑,只是了解了一些基本概念,即單元測試、回歸測試等。例如軟件需要單元測試,讓自己負責的模塊定義明確,保證模塊的質量。雖然繁瑣,但是為了不在后期發現更難處理的bug,單元測試是十分必要的。而回歸測試舊時回歸到以前不正常的狀態,避免了bug的遺漏,確保所有修復過的bug都已經解決。而最后,關于個人開發流程方面,工程師與學生相比較有明顯的差別,工程師比學生要少花1/3長的時間。從學生到職業程序員,不能把學校里那一套寫代碼的方法搬到工作上,要在“需求分析”和“測試”兩方面花更多的時間。
張振嘉:讀了第三章,我知道一個想成為一個軟件工程師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需要掌握許多相關知識,提示自己的技術技能、知識水平,并且還可以去考取各種證書來證明自己。?總結來說,這章從個人的角度,詮釋了軟件工程師個人的能力發展以及職業發展。后面以魔方為例,詳細介紹了“技能”的概念,從技能的反面——解決問題來從本質上理解“技能”。我們作為學生,要把基礎打好,這樣能力就會得到提升了。
嚴琬琳:本章不僅學習了用VSTS寫單元測試,同時通過其提供的效能分析工具來找到程序的效能瓶頸,優化程序。在不斷的“效能測試,分析,改進,再效能測試”的過程中,程序的效能可以不斷提高,同時我們的編程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在效能分析工具的幫助下修改程序,可以幫助我們改變原有固化的思維方式,獲得新的靈感,對程序進行優化。僅僅一個數據的定義,也可以對程序的效能有著很大的影響。經過案例的實踐,通過顯示的調用關系樹,了解程序其中函數的調用次數及時間,能更好地進行效能提高。但是不能盲目地優化,一定要經過分析,否則會事倍功半。
博陵弘恒:本周學習的內容是第二章——個人技術和流程。雖然是與個人相關的內容,但經過小組討論學習之后,我們能更加理解個人與團隊之間的關系。本章主要介紹了一些個人開發軟件時的流程以及一些實用的技術,比如單元測試和效能分析。每個人都應該熟悉自己的工作流程,這樣在日后的團隊合作中才能更好配合,完成更好的項目。第二章結尾有要求做一些實踐,只有實踐與理論結合,才能更好的掌握本章內容。
于云亭:
這周我學習了《構建之法》第二章,主要講了個人技術和流程,因為團隊需要一定的流程來管理開發活動,每個工程師在軟件生命周期所做的工作也應該有一個流程,這一章中著重介紹PSP,即個人軟件開發流程。PSP起源于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和CMMI),是用來衡量一個團隊能力的一套模型。CMU的專家們針對軟件工程師也有一套模型,就叫 Personal Software Process(PSP),PSP和任何其他方法論一樣,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PSP讓我更直觀的了解了軟件開發過程中各步驟的耗時,讓我受益匪淺。
?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yytred/p/6718921.html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第15组构建之法团队心得(2)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在一个tomcat 里面 两个相同的项目
- 下一篇: 1021. Deepest Ro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