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装ubuntu10.04后的一些设置
1、簡介
針對新安裝的ubuntu10.04系統,用作開發需要設置的一些項目。包括TFTP安裝與設置,NFS安裝與配置,VIM安裝與配置,sudo設置,VMware Tools安裝等等。
新安裝ubuntu10.04后,不用設置,只要主機能上網,那么vm虛擬機下安裝的ubuntu系統也應該給上網才對,如果網絡連接方式為橋接上不了網,那改成NAT方式看看,應該有一個方式可以上網。如果安裝完后上不了網,換了連接方式后可以上了,最好重啟一下系統,否則后面在線安裝可能會有問題,總找不到源。下面的設置有一些要用到網絡功能,如果上不了網,那設置就成問題了。
以下操作除了特別說明外,均是以普通用戶進行的。
2、聲明
本文源自藍海@博客站:http://kevinxie.blog.51cto.com,原創作品,轉載請保留本聲明,以示對作者勞動的尊重。
博客上排版、格式處理等不太方便,所以幾乎每一篇博文,作者都會用Word整理出一個排版處理好的文檔,在作者的51CTO博客和CSDN博客兩資源下載處免費提供下載,同時與文檔相應的源碼和資料也提供下載,51CTO下載網址:http://down.51cto.com/2942897,CSDN下載網址:http://download.csdn.net/user/r051463438。
本文的附件處也提供下載。
3、設置root用戶密碼
在ubuntu10.04中,竟默認root用戶沒有密碼,為空,要自己后期給它設置一個密碼才可以使用root用戶登陸!
普通用戶在終端中:
sudo passwd root
然后輸入密碼,設置就完成了。
在設置了root用戶的密碼后,如果想切換當前用戶到root用戶,直接用命令:
su root
然后輸入root的密碼即可切換到root用戶。
4、設置普通用戶sudo時無需密碼
默認情況下ubuntu10.04安裝好后,sudo普通用戶是可用的,但每次用都要輸入一次普通用戶的密碼,比較麻煩,通過設置可以不用輸入密碼,畢竟用sudo時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終端下:
sudo vi /etc/sudoers
以前在fedora10系統中,找到
root ? ? ? ALL=(ALL) ? ? ALL
這一行,直接拷貝一行在放在該行下面,并將root修改成kevin(我的普通用戶名),同時在最后一個ALL前加上“NOPASSWD:”,這樣就可以了,可是這在ubuntu10.04里面不起作用,還是要輸入用戶密碼,很是奇怪,后來百度了一下,終于在網上找到原因。原來在ubuntu10.04中,sudoers文件中的這些配置是后面的會覆蓋前面的配置,sudoers文件的最后有這么一行:
%admin ?ALL=(ALL) ?ALL
我的普通用戶就是admin組的,該組的所有成員都被這最后一行給設置成了要輸入密碼了,所以我在前面設置的kevin用sudo時不用輸入密碼變成了無效的了。
知道原因后就好辦了,直接在sudoers文件的最后加入這么一行:
kevin ? ? ALL=(ALL) ? ? NOPASSWD:ALL
就可以達到目的了。
sudoers文件在退出時必須強制保存退出,加上!。
:wq!
5、vim安裝與配置
默認ubuntu10.04安裝完后,只有vi,沒有vim, vim要后期自己安裝,在終端輸入命令:
sudo apt-get install vim
等待幾分鐘安裝完成。
vim是linux命令行終端下最常用的一個編輯軟件,但是對于我這個寫了四年Windows程序才轉去學習linux的人來說,十分的不習慣這個編輯器,因為在默認的配置下,用vim進行編輯時,編輯界面上既不支持鼠標定位,又沒有智能縮進,沒有行號顯示、沒有語法高亮度顯示等等在Windows下幾乎所有的代碼編輯軟件都有的功能。這樣的情況下使用vim編輯器真是一大痛苦,為了更好的在vim下進行工作,我們需要手動新建一個vim編輯器的配置文件,讓它具有一些Windows端編輯器那樣好用的功能。
首先要了解,用戶在使用vim進行編輯時,程序會在當前用戶的根目錄下查找文件名為.vimrc的配置文件,所以,我們只需要新建一個.vimrc配置文件配置vim即可。
普通用戶下,在終端輸入如下命令,新建一個配置文件:
vim ~/.vimrc
按下鍵盤上的i鍵,進入插入模式,輸入以下內容(雙引號之后的是注釋,不用輸入):
set ?nocompatible ? ?"關閉vi兼容模式
syntax on ? ? ? ? ? "自動語法高亮
set ?number ? ? ? ?"顯示行號
"set ?cursorline ? ? ?"突出顯示當前行
set ?history=1000 ? ?"記錄歷史行數
"下面幾行是設置編碼,這樣中文可顯示
set ?encoding=utf-8
set ?fileencoding=chinese
set fileencodings=ucs-bom,utf-8,chinese
set ?ambiwidth=double
set ?mouse=a ? ? ? "支持鼠標定位光標,真好用
set ?shiftwidth=8 ? ?"縮進值是8個空格
set ?tabstop=8 ? ? ?"Tab鍵寬度是8個空格
"set ?expandtab ? ?“縮進和tab鍵時用空格替代
set ?noexpandtab ? ?"縮進和tab鍵時不用空格替代
set ?autoindent ? ? ?"回車換行時保持與上一行的縮進值相同
"set ?noautoindent ? ?"取消上面的設置
set ?smartindent ? ? "開啟新行時智能縮進
set ?cindent ? ? ? ? "使用C語言方式的縮進,自動縮進
"set ?nocindent ? ? ?"取消上面的設置
set ?showmatch ? ? ?"設置匹配模式,類似于輸入一個{時會自動匹配相應的}
"set ?paste ? ? ? ? ?"粘貼代碼時保持原有格式,不按我的設置改變粘貼過來的代碼
set ?nopaste ? ? ? ? "取消上面的設置
set ?novisualbell ? ? "
set ?noerrorbells ? ? "關閉錯誤信息響鈴
set ?t_vb= ? ? ? ? ?"去掉命令錯誤時發出的響聲
set ?ruler ? ? ? ? ? "在右下角顯示光標位置的狀態欄
set ?incsearch ? ? ? "搜索時在輸入搜索內容即顯示搜索結果
set ?hlsearch ? ? ? ?"搜索時高亮顯示被找到的文本
set ?nobackup ? ? ? "不備份修改的文件
set backspace=start,eol,indent ? "設置退格鍵和正常用的一樣
set ?autoread ? ? ? ?"當文件被外部編輯器改變時,自動加載
set ?lbr ? ? ? ? ? ? "當輸入的程序太長時會自動換到下一行顯示
保存退出,現在再用vim打開這個配置文件,用鼠標點擊試試,哈哈,終于可以鼠標定位了,還顯示了行號,如果寫C語言的代碼的話,回車換行時會自動智能縮進了。
如果現在切換到root用戶,再使用vim編輯器,會發現,這個配置對root用戶沒有作用!這是正常的,因為,root用戶在使用vim編輯器時,默認root用戶的vim配置文件是在root用戶的根目錄/root/下,而剛剛新建的vim配置文件是普通用戶的根目錄下的,即在/home/<username>/目錄下,所以root用戶的vim編輯器實際上還沒有配置,可以用像普通用戶一樣的方法,新建一個.vimrc文件,并輸入配置內容。不過應該使用快捷的方法,直接拷貝一份普通用戶的配置文件到root用戶的根目錄下:
先切換到root用戶:
su root
拷貝vim配置文件到root用戶根目錄下
cp /home/<username>/.vimrc /root/
username用實際的用戶名替換,現在,root用戶的vim也已經配置了。
6、ll命令的原型問題
不管是紅帽還是fedora,它們的ll命令原型都是:
ls –l
而在ubuntu10.04中,ll的原型卻是:
ls –alF
把所有文件都顯示了,隱藏文件不需要顯示出來,所以顯示有點亂,不容易從中找到自己想找的文件或目錄。
解決方法:
普通用戶
在用戶根目錄下,
vim .bashrc
打開文件后,找到這一行
alias ?ll=‘ls -alF’
修改為
alias ?ll=‘ls -l’
root用戶的設置也和普通用戶一樣,也是修改.bashrc文件。
修改完成后,要關閉終端,重新打開終端才會生效!!
7、安裝minicom
默認ubuntu10.04安裝完后,沒有minicom,要后期自己安裝,在終端輸入命令: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minicom
第一條命令是更新packet database,第二條命令才是安裝minicom,等待兩分鐘安裝完成。
安裝完后,設置一下:
cd /dev/
ll | grep ttyUSB
sudo minicom –s
到/dev目錄下,查看串口設備有什么,用ttyUSB過濾列表項,只取其中的USB轉串口設備,當然,如果是本身機子帶的串口,可用ttyS來過濾。
然后設置minicom,通過上下方向鍵選擇到“Serial port setup”,回車進入,出現的串口參數中,一般只修改A、E、F這三項,通過按字母來選擇要修改哪一項。修改好參數后,回到上一級菜單,選擇“Save setup as dfl”,回車,以后打開minicom就是以這個參數來打開了。
打開minicom只需在終端輸入命令
minicom
即可。
8、終端顯示完整路徑問題
默認情況下,Ubuntu10.04終端會輸出完整路徑,在路徑名很長的時候,提示方式很不友好,通過設置可以讓ubuntu10.04終端顯示路徑像紅帽和Fedora那樣的簡約風格。
修改思路:將w修改為W。
修改文件:root用戶和普通用戶的根目錄下的.bashrc文件 (~/.bashrc)
修改內容:
if [ "$color_prompt" = yes ]; then
? ?else
fi
上面這條件之間的兩個PS1變量,將其中的小寫w改成大寫的W,如下所示(原來的屏蔽保留):
#PS1=’${debian_chroot:+($debian_chroot)}\[033[01;32m\]\u@\h\[\033[00m\]:\[\033[01;34m\]\w\ [\033[00m\]$ ‘
PS1=’${debian_chroot:+($debian_chroot)}\[033[01;32m\]\u@\h\[\033[00m\]:\[\033[01;34m\]\W\ [\033[00m\] $ ‘
#PS1=’${debian_chroot:+($debian_chroot)}\u@\h:\w\ $ ‘
PS1=’${debian_chroot:+($debian_chroot)}\u@\h:\W\ $ ‘
以上內容修改完后,要關閉終端重新打開才能看到修改之后的效果。此種修改方法保留了終端標題欄顯示完整路徑的功能。
9、激活重啟 X-Window 快捷鍵
默認安裝完ubuntu10.04,重啟X-Window的快捷鍵“Ctrl + Alt+ Backspace”是被禁用的,要設置開啟,以方便一些軟件包安裝后要重啟X-Window才生效時快捷地重啟。
啟用的方法:
選擇“System->Preferences->Keyboard”(系統->首選項->鍵盤),彈出的對話框中,選擇“Layouts”(布局)標簽。
點擊“Option”(選項)按鈕,然后展開“Key sequence to kill the X server”,
選中 “Control + Alt + Backspace” 前面的復選框,選好后可以close關閉對話框了。
現在,重啟X-Window的快捷鍵“Ctrl + Alt + Backspace”可以使用了。
10、nfs安裝與配置
在線下載安裝NFS服務器:
sudo apt-get install nfs-kernel-server
打開配置文件:
sudo vim /etc/exports
配置文件如下配置:
#/etc/exports: the access control list for filesystems which may be exported
# ? ? ? ? ? ? ? ?to NFS clients. ?See exports(5).
#
# Examplefor NFSv2 and NFSv3:
#/srv/homes ? ? ?hostname1(rw,sync,no_subtree_check) hostname2(ro,sync,no_subtree_check)
#
# Examplefor NFSv4:
#/srv/nfs4 ? ? ? gss/krb5i(rw,sync,fsid=0,crossmnt,no_subtree_check)
#/srv/nfs4/homes ?gss/krb5i(rw,sync,no_subtree_check)
#
/home/kevin/nfsroot*(rw,no_root_squash,sync)
其中的各個參數說明如下:
/home/kevin/nfsroot表示NFS的工作目錄,即被其它計算機mount的目錄,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修改;
*表示客戶機的IP地址范圍不限制,如果是192.168.1.*則為客戶機的必須是IP地址是192.168.1這個網段的;
rw表示掛載此目錄的客戶機對該目錄有讀寫權限;
no_root_squash表示允許掛接此目錄的客戶機享有該主機的root身份,即如果客戶機上用戶是用root用戶登錄的,那么在NFS服務器上用戶也享有root權限;
sync 表示客戶機對NFS工作目錄的操作是同步寫入磁盤的,而不是暫存于內存中。
修改完后,保存退出,回到命令終端。在終端輸入如下命令以查看剛設置的NFS工作目錄是否成功:
sudo exportfs -rav
正確應該會看到終端有這一句回顯:
exporting *:/home/kevin/nfsroot
到此,NFS服務已經配置完成。
重啟端口映射:
sudo /etc/init.d/portmap restart
重啟NFS服務:
sudo /etc/init.d/nfs-kernel-server restart
11、tftp安裝與配置
下載安裝TFTP相關軟件包,tftp-hpa、tftpd-hpa和xinetd,在終端輸入如下命令:
sudo apt-get install tftp-hpa tftpd-hpa xinetd
下載和安裝完后,打開TFTP配置文件:
sudo vim /etc/default/tftpd-hpa
原始內容如下所示:
#/etc/default/tftpd-hpa
TFTP_USERNAME="tftp"
TFTP_DIRECTORY="/var/lib/tftpboot"
TFTP_ADDRESS="0.0.0.0:69"
TFTP_OPTIONS="--secure"
主要修改的是兩項,分別是TFTP_DIRECTORY(TFTP工作目錄)和TFTP_OPTIONS(工作目錄屬性):
TFTP_DIRECTORY="/tftpboot"
TFTP_OPTIONS="-l-c -s"
建立TFTP工作目錄(上傳與下載文件的位置)并更改其屬性:
sudo mkdir /tftpboot
sudo chmod 777 /tftpboot -R
修改好后,重啟服務:
sudo service tftpd-hpa restart
sudo /etc/init.d/xinetd reload
sudo /etc/init.d/xinetd restart
12、VMware Tools安裝
啟動VM7.1.3虛擬機,然后啟動ubuntu10.04系統,圖形界面方式登陸,單擊你的用戶名并輸入密碼進行登陸
在VMware虛擬機的菜單中點擊:VM->Install VMware Tools
ubuntu會自動掛載VMware Tools的虛擬光驅,并已經自動將VMTOOLS的鏡像文件linux.iso裝載進去,同時會在桌面上顯示
打開一個終端,并切換到root用戶
切換當前工作目錄到“/media/VMware Tools/”,可以看到該目錄下有一個文件“VMwareTools-8.4.5-324285.tar.gz”,將其拷貝到“/tmp”目錄下,并對其進行解壓解包,最后會在/tmp/目錄下得到一個目錄“vmware-tools-distrib”,這就是解壓解包后得到的目錄。
切換當前工作目錄到“vmware-tools-distrib”下,執行命令./ vmware-install.pl,進行安裝VM TOOLS。
安裝過程是文本式的,會有一些提示,直接回車即可,直到安裝完成。
安裝完成后,都不用重啟,直接在VM虛擬機菜單上點擊:VM->Settings,在彈出的對話框中,切換到“Options”選項卡,選擇其中的“Shared Folders”,在對話框的右側會出現共享文件夾的相關設置,默認是“Disabled”,即不使能文件夾共享的,現在我們要選中“Always enabled”,即一直使能。接著,點擊右下方的“Add…”按鈕,選擇一個Windows下的目錄,然后名字那個框隨便寫個名字,以后這個目錄下的文件在Fedora10下全都可以直接看到,這樣就方便了兩個系統間傳送文件。
在終端里用命令切換當前工作目錄到/mnt/hgfs/,在這里就可以看到剛剛上一步中我們隨便寫的那個名字命名的一個目錄了,再進入這個目錄,就可以看到共享目錄里的所有文件了。
到此,所有操作完工,盡情享用吧。
轉載于:https://blog.51cto.com/kevinxie/1206929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新装ubuntu10.04后的一些设置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ostgreSQL在何处处理 sql查
- 下一篇: 关于js中的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