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新手买单反选套头好吗?
很多新手會咨詢單反怎么買?配什么鏡頭?小編首先會推薦套機,可很多人覺得標配的套頭太過于廉價。可在預算比較吃緊,剛剛摸到攝影門檻的情況下,安心用好套頭,不失為上策,至少沒有出軌。關于套頭,或許你真的不了解。
套頭的進化,廠商也是很拼的
從每代單反新品的推出,老狼首先接觸的就是套機。從對每代數碼相機新品的使用情況來,其實廠商也是花了很多心思的。就拿佳能來說,估計很多人不知道18-55mm套頭的歷史,僅僅在2003-2015年期間,佳能在國內共推出了六款18-55mm套頭。
第一代套頭更像是一張白紙,用“能用就好來形容”會比較貼切,之后針對機身開始慢慢加入非球面鏡片改善像差,加入防抖系統提升畫面穩定性,優化鏡頭鍍膜減低鬼影及眩光。尤其是第五代到第六代,采用全新設計的光學系統,比較大放大倍率從0.34倍提升至0.36倍,是EF-S鏡頭中除微距鏡頭外的高到規格,改用STM對焦馬達,提高對焦速度之余還消除了對焦噪音,使得視頻拍攝時自動對焦功能變得更為實用,并首次支持全時手動對焦,內對焦設計使得對焦時前鏡片不會跟著轉動。
尼康18-55mm這個焦段自2005年隨D50發布以來也是不斷升級,第二代就已經內置超聲波馬達和ED鏡片,第三代更是加入了VR光學防抖。第四代使用了可伸縮設計,瘦身效果明顯,重量直減26%,迎合單反輕量化的方向發展。
今年又升級到了第五代,對焦驅動改為步進式馬達,更安靜、快速,錄制視頻時不會受到對焦噪音的干擾。升級更明顯的要屬大套頭,從18-70mm到18-105mm,再到后來的18-140mm,是光學結構的妥協、畫質的妥協、畸變的妥協、重量的妥協、體積的妥協、生產成本的妥協、使用頻率的妥協。
大套機為什么更值得入?
理由一:覆蓋最常用焦段。
在下這個結論之前,老狼用軟件特別分析了一下這些年拍過的十幾萬張照片,得出的結果是約75%在28-120mm焦段拍攝,有6%是在120-300mm焦段拍的,只有19%是用10-28mm這個焦段拍攝。這組數據表明,用中焦段拍攝的頻率遠遠要大于廣角,隨著對攝影理解越來越透徹,中長焦段的鏡頭才是主力,拍攝風光和遇到突發情況的時候,會比別人有更多機會易捕捉到精彩的畫面。
理由二:不重復投資。
在寫這篇文章之前,老狼做了一個統計,購買18-55mm小套機的用戶一般會在一年內升級鏡頭,因為感覺到力不從心,佳能用戶不少會選擇24-105mm f/4L,尼康用戶有些會考慮18-200mm,還停留在“拍到就好”的階段。購買18-135mm大套機的用戶,優先添置的是定焦鏡頭,以50mm、85mm和100mm焦段為主,開始追求畫質和功能,另一個層面。
理由三:畫質。
不知道什么時候開始起,有一種言論將佳能18-55mm f/3.5-5.6 IS STM吹成和17-40mm f/4L USM一個檔次,似乎收了光圈之后,就能搖身一變。如果真是這樣,恐怕二手市場18-55mm鏡頭早就成了搶手貨。這兩款鏡頭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失真的校正、成像的銳度、鏡頭的分辨率等。如果不服,對著光源廣角端拍幾張看看色散,再去光線不理想的室內拍幾張看看局部銳度。
當然,18-135mm鏡頭并非只是比18-55mm焦距長一點,結合MTF圖可以發現18-135mm這個頭的優點就是清晰,銳度高(相對于邊緣),中心分辨率在諸多套頭中是較好的,色差控制也非常理想,只是在畸變控制以及暗角控制上要遜色于18-55mm。
理由四:殘值。
別的就不多說了,二手市場18-55mm套頭遍地都是,三四百就能買到成色很好的,而且價格還能還。18-135mm大套頭就不一樣了,成色好的都是搶手貨,很多預算不足的用戶,往往會選擇全新機身加二手套頭,就一個字“精”,弄不好日后出手還能賺錢。
再搭一個定焦好嗎?
玩攝影不久就會接觸到光圈、快門、ISO、白平衡這些基本概念,開始逛壇子,加攝影群,結識老法師,然后被灌輸一個觀點:“機身并不重要,鏡頭才是關鍵”!雖然這個時候,對器材有所了解,明白自己真正的需求,但下決心添鏡頭不會像買機身時那么果斷了。“值不值”、“性價比高不高”,甚至“近期會不會降價”,都讓你糾結到死。
其實有兩個鏡頭倒是可以在購機的時候一起買了。佳能用戶推薦50mmf/1.8,作為比較便宜大光圈,輕巧便攜,適應各種題材,掃街也行,人像也行。光圈收縮到F4,基本上分辨率和銳度能秒殺5K以內佳能任意變焦鏡頭。尼康用戶推薦35mm f/1.8G,比起50mm標頭,價格有誠意多了,雖然遮光罩太丑,也談不上完美,但F1.8光圈全開就能用,中央銳度足夠,邊緣也很不錯,拍人文一把好手,風光勉強也能上,室內人像才是強項。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摄影新手买单反选套头好吗?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家庭合影怎么拍?一张家庭合影要如何拍好?
- 下一篇: 如何深度解析曝光补偿 曝光补偿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