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CIO 就做首席架构师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不做CIO 就做首席架构师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導讀:精通IT技術的IT經理或IT總監、信息中心主任、科技部總經理如果不做CIO,還有別的職業選擇嗎?這個事關他們職業發展路徑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不做CIO,還可以做首席架構師”。
如今,國內各企業非常流行“分管IT的副總+信息部門總經理”的IT管理模式。這個模式的最大優勢是便于驅動IT項目,但卻不利于建立一整套完整而完善的IT制度。在這種模式下,IT項目一旦結束,IT總經理的“CIO”生涯大多也就到頭了。一旦IT總經理不得不面對項目結束后,資源與權利“脫手”的風險,出于對自身和手下利益的保護,一切關于“IT降低成本、推動業務發展”的價值將可能被不準確地夸大,組織也可能因此陷入不斷的IT追加投資與IT項目建設中。這給組織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本應該結束的項目將迎來更多的項目,已經形成的混亂將迎來更多的混亂。可見,給IT總經理以適合與多元的職業發展路徑,將直接優化IT的價值。 于是,問題又來了——如果不爭取做一名副總經理級別的CIO,那么技術背景出身的IT總經理的上升通道是什么?如今,隨著國內大中型組織紛紛進入“后IT建設階段”,IT管理的專業化分工管理日漸成為各組織必須面對的一個大問題。也許,不做CIO,有著深厚技術背景的IT總經理可以憑借多年的技術經驗和項目背景,成為組織的CA(Chief Architect,首席架構師),在新“首席”的崗位上找到更適合自己的位置。引入首席架構師制度不僅利于IT的專業化分工,還給了IT經理一條新的職業晉升路徑,畢竟不是所有IT經理都具備CIO必須擁有的管理能力,也不是所有IT經理都愿意“舍棄”自己醉心的技術。 實際上,在諸多信息化發展成熟的國家,首席架構師如今已成為IT建設不可或缺的力量。1999年前后,美國福特公司啟動了一個全球IT系統再造項目,在當時300人的開發團隊中,福特組建了類似首席架構師職能的架構師團隊。當時,這個再造項目涉及到了福特分布于全球的業務與IT架構,其復雜程度難以想象,這些架構師參與了福特所有的生產系統、采購系統、財務系統的重新規劃與整理。后來,這個項目組的幾任負責人都分別去了別的美國公司做CIO。 不過,新的職業路徑并不意味著轉變會輕而易舉,因為首席架構師是組織的IT發展到了比較高的階段后的產物?!癐T架構”的概念源于IBM工程師在1987 年發表的一篇名為“A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rchitecture”的文章。隨后,“信息系統”框架被重新命名為“企業體系結構”框架。在美國,首席架構師也是于2000年前后開始出現的,它也經歷了一個從需求到概念明確的過程。直到2003年,全球排名前2000名的企業中,已有70%的企業開始建立總體IT架構機制。 2010年3月,全球著名的市場咨詢和顧問機構IDC公司在北京正式發布《架構企業未來:2010企業架構中國管理者調查報告》。2010年1月至3月間,IDC公司對中國市場上不同行業、各種規模組織的CEO、CFO、CIO們進行了深度訪談,IDC的調查結論指出,面對日益變化的商業環境,相當數量的大型企業已經意識到企業架構對企業業務及戰略的支撐能力。其中超過73%的大型、超大型企業已經開始或已構建了企業架構,并以此作為企業實現未來競爭力的關鍵。此次研究中,近87%的中國受訪者都表示對企業架構有所了解。 以上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的信息化已經開始顯示出類似的“后IT建設階段”趨勢,但與美國相比,中國企業對“IT架構”的理解只能算剛剛起步,“企業架構”在中國的實施困難重重,而其中最為緊迫也最難逾越的難點之一,就是缺乏相應的人才。 IDC的數據也同時顯示,“不實施企業架構”的企業主要顧慮在于人才基礎、最佳實踐基礎以及成本和風險的可接受度上,其中“缺乏相應的人才”位列顧慮榜首。 目前,國內對EA的接受程度正在提高,在和企業的CIO或領導人溝通EA時,普偏的問題是什么是企業架構?什么是企業架構的效益?在了解企業架構及其效益后,CIO或領導人想要引入企業架構時,又因為沒有組織編制而進展緩慢。在中國,大量的IT人才具備成為“首席架構師”的條件,而阻礙他們成為“首席架構師”的困難是如何系統的學習掌握企業架構的相關知識,并保持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理念同步。 目前TOGAF架構已受到了國內企業的絕對認可。超過一半的企業已經了解TOGAF框架方法,并且37.5%的企業在構建企業架構時,會選擇TOGAF框架。TOGAF在企業中的核心價值體現在:支撐業務創新;提升企業效率;降低成本與控制風險。正如企業所述:“我們正在考慮設置企業架構師的可能性,幫助企業實現集中管理,減少內部損耗,提升了整個企業的一致性。”
如今,國內各企業非常流行“分管IT的副總+信息部門總經理”的IT管理模式。這個模式的最大優勢是便于驅動IT項目,但卻不利于建立一整套完整而完善的IT制度。在這種模式下,IT項目一旦結束,IT總經理的“CIO”生涯大多也就到頭了。一旦IT總經理不得不面對項目結束后,資源與權利“脫手”的風險,出于對自身和手下利益的保護,一切關于“IT降低成本、推動業務發展”的價值將可能被不準確地夸大,組織也可能因此陷入不斷的IT追加投資與IT項目建設中。這給組織帶來的直接后果是,本應該結束的項目將迎來更多的項目,已經形成的混亂將迎來更多的混亂。可見,給IT總經理以適合與多元的職業發展路徑,將直接優化IT的價值。 于是,問題又來了——如果不爭取做一名副總經理級別的CIO,那么技術背景出身的IT總經理的上升通道是什么?如今,隨著國內大中型組織紛紛進入“后IT建設階段”,IT管理的專業化分工管理日漸成為各組織必須面對的一個大問題。也許,不做CIO,有著深厚技術背景的IT總經理可以憑借多年的技術經驗和項目背景,成為組織的CA(Chief Architect,首席架構師),在新“首席”的崗位上找到更適合自己的位置。引入首席架構師制度不僅利于IT的專業化分工,還給了IT經理一條新的職業晉升路徑,畢竟不是所有IT經理都具備CIO必須擁有的管理能力,也不是所有IT經理都愿意“舍棄”自己醉心的技術。 實際上,在諸多信息化發展成熟的國家,首席架構師如今已成為IT建設不可或缺的力量。1999年前后,美國福特公司啟動了一個全球IT系統再造項目,在當時300人的開發團隊中,福特組建了類似首席架構師職能的架構師團隊。當時,這個再造項目涉及到了福特分布于全球的業務與IT架構,其復雜程度難以想象,這些架構師參與了福特所有的生產系統、采購系統、財務系統的重新規劃與整理。后來,這個項目組的幾任負責人都分別去了別的美國公司做CIO。 不過,新的職業路徑并不意味著轉變會輕而易舉,因為首席架構師是組織的IT發展到了比較高的階段后的產物?!癐T架構”的概念源于IBM工程師在1987 年發表的一篇名為“A framework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architecture”的文章。隨后,“信息系統”框架被重新命名為“企業體系結構”框架。在美國,首席架構師也是于2000年前后開始出現的,它也經歷了一個從需求到概念明確的過程。直到2003年,全球排名前2000名的企業中,已有70%的企業開始建立總體IT架構機制。 2010年3月,全球著名的市場咨詢和顧問機構IDC公司在北京正式發布《架構企業未來:2010企業架構中國管理者調查報告》。2010年1月至3月間,IDC公司對中國市場上不同行業、各種規模組織的CEO、CFO、CIO們進行了深度訪談,IDC的調查結論指出,面對日益變化的商業環境,相當數量的大型企業已經意識到企業架構對企業業務及戰略的支撐能力。其中超過73%的大型、超大型企業已經開始或已構建了企業架構,并以此作為企業實現未來競爭力的關鍵。此次研究中,近87%的中國受訪者都表示對企業架構有所了解。 以上數據顯示,中國企業的信息化已經開始顯示出類似的“后IT建設階段”趨勢,但與美國相比,中國企業對“IT架構”的理解只能算剛剛起步,“企業架構”在中國的實施困難重重,而其中最為緊迫也最難逾越的難點之一,就是缺乏相應的人才。 IDC的數據也同時顯示,“不實施企業架構”的企業主要顧慮在于人才基礎、最佳實踐基礎以及成本和風險的可接受度上,其中“缺乏相應的人才”位列顧慮榜首。 目前,國內對EA的接受程度正在提高,在和企業的CIO或領導人溝通EA時,普偏的問題是什么是企業架構?什么是企業架構的效益?在了解企業架構及其效益后,CIO或領導人想要引入企業架構時,又因為沒有組織編制而進展緩慢。在中國,大量的IT人才具備成為“首席架構師”的條件,而阻礙他們成為“首席架構師”的困難是如何系統的學習掌握企業架構的相關知識,并保持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理念同步。 目前TOGAF架構已受到了國內企業的絕對認可。超過一半的企業已經了解TOGAF框架方法,并且37.5%的企業在構建企業架構時,會選擇TOGAF框架。TOGAF在企業中的核心價值體現在:支撐業務創新;提升企業效率;降低成本與控制風險。正如企業所述:“我們正在考慮設置企業架構師的可能性,幫助企業實現集中管理,減少內部損耗,提升了整個企業的一致性。”
轉載于:https://blog.51cto.com/joney/318905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不做CIO 就做首席架构师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10-穿墙代理的设置 | 01.数据抓取
- 下一篇: 中国移动:面向全业务运营的安全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