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p sso
P3P是一種被稱為個人隱私安全平臺項目(the Platform for Privacy Preferences)的標準。能夠保護在線隱私權,使Internet沖浪者能夠選擇在瀏覽網頁時,是否被第三方收集并利用自己的個人信息。
假設一個站點不遵守P3P標準的話,那么有關它的Cookies將被自己主動拒絕,而且P3P還能夠自己主動識破多種Cookies的嵌入方式。
p3p是由全球資訊聯盟網所開發的。
P3P
隨著Internet的發展。電子商務發展勢頭也異常迅猛。這樣的新的貿易方式在帶給人們難以想象的便利前提下。也給人們帶來了以往現金交易模式下所沒有的麻煩——通過網絡泄露個人隱私數據。(Platform for Privacy Preferences)正是一種能夠提供這樣的個人隱私保護策略,而且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技術人員接受的新技術。用途舉例
舉個樣例,進入藥店。店員彬彬有禮的笑臉相迎:“尊敬的XX。歡迎您第X次光臨本店,上次您在我們這里購買XX藥品,本店對這樣的病又進了一些療效突出的新藥,須要我帶路嗎?”雖然店員微笑服務,但大家是否有一種隱私被窺探的感覺?在家中,我們能夠放下厚厚的窗簾,可是在網上,我們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出賣。當我們進入站點,就開始被跟蹤,機器忠實地記錄著你所瀏覽過的網頁和商品,而這一切都是我們不希望發生的。
事實上,用戶對網絡隱私的操心和憂慮。主要是缺乏對所填寫信息是否受到保護的了解。假設網絡能夠讓用戶清晰地明確站點會將用戶個人信息做何種處理,用戶就會感覺到放心多了工作方式
P3P提高了用戶對個人隱私性信息的控制權。用戶在P3P提供的個人隱私保護策略下,能夠清晰地明確站點對自己隱私信息做何種處理。而且P3P向用戶提供了個人隱私信息在保護性上的可操作性。P3P(Platform for Privacy Preferences)正是一種能夠提供這樣的個人隱私保護策略,而且正在被越來越多的技術人員接受的新技術。從技術上看。P3P包含了兩個組件:一個放在server端。另外一個放在client。形成一個用戶代理。當用戶登陸站點的時候,server端的組件依據站點的要求,會自己主動生成XML語言形式的用戶個人處理策略,這就像是貼在商店櫥窗外的公眾告示。而client的組件就將這個“公眾告示”提供給用戶。P3P是一個擴展語法和數據元集。它受RDF(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資源描寫敘述框架) 語言的規范。
它同意用戶通過瀏覽器與站點。通過暫時或是成對的ID(TU ID/PU ID)進行協商,以明確能夠透露哪些個人信息而且作何用途 。暫時ID僅能夠持續一個用戶對話期。而成對的ID則能夠維持多個對話期,這些ID并不帶有輔助數據,而且不會被儲存。
兩方終于通過一個雙向的選擇達成用戶個人隱私策略。
P3P并不會使現有的PICS(Platform for Internet Content Selection因特網內容選擇平臺)標準失效。它不過一個內容標記方案。
RDF和XML眼下雖然并未被PICS採用,但會在其未來的版本號中派上用場。
P3P的工作方式為:得到P3P軟件的用戶能夠將他的個人隱私偏好設定在該軟件的選項中,軟件默認值設定為:當不論什么站點收集或販賣個人網上信息的時候,禁止進入該站點或者提醒用戶。一旦設定,該軟件將同用戶的瀏覽器程序一同執行,每個受訪的站點都會發送某種形式的機器語言提議到用戶的電腦中,這個提議包含了站點須要用戶提供的個人隱私信息以及對這些信息所做的處理。
假設該站點的信息收集行為同用戶的P3P中設定的標準相符。則兩者之間關于個人隱私信息的協定就能夠自己主動地締結,而用戶亦可毫無阻礙地瀏覽該站點;可是假設不符,P3P將會用紅綠燈的簡單方式提醒用戶。用戶必須迅速地決定是否對自己制定的個人隱私策略作出改動以進入該站點,這一般會以對話框的形式出現。目的是方便用戶做出選擇。
P3P并不向全部的用戶提供不論什么的強制力。那么當站點的行為違背了它自己的承諾怎么辦呢?比方:它向用戶承諾不將用戶的個人隱私數據做不論什么第二用途,因此用戶向它提交了個人隱私數據,然而站點卻私下又將這些數據轉賣給其它的商業組織或個人。P3P在內部設置了一個仲裁小組。這個仲裁小組要求站點向它提供用戶和站點對個人隱私數據的第二用途發生爭執時的解決方法,而且還包含當用戶發現站點違反了兩方達成的個人隱私策略時,站點應該向用戶提供的補償辦法。
假設在線個人隱私能夠真正得到切實有效的保護。則有望使很多其它的消費者對基于Internet的電子商務充滿信心并參與當中。從而為電子商務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石。?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zfyouxi/p/5367998.html
總結
 
                            
                        - 上一篇: 6大设计模式(4):接口隔离原则
- 下一篇: Qunit 和 jsCoverage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