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 上海交大 ppt,上海交大计算机网络2.ppt
上海交大計算機網絡2課件
計算機網絡講義 第2章 物理層 傳輸介質 電話系統(PSTN) Internet 的本地接入 傳輸介質 雙絞線 同軸電纜 光纜 無線傳輸 雙絞線 (twisted pair) 線間干擾較小、價格便宜、易于安裝 可傳輸模擬信號,也可傳輸數字信號 在電話系統的最后一公里,用于傳輸模擬信號 在計算機網絡中,用于傳輸數字信號,常用8芯無屏蔽雙絞線(UTP)通常的傳輸距離為100 m 如Cat3(10 Mbps)和Cat5(100 Mbps) 傳輸介質 雙絞線 同軸電纜 光纜 無線傳輸 同軸電纜 50Ω同軸電纜 50Ω同軸電纜用于數字信號傳輸,目前基本已被雙絞線所替代 75Ω同軸電纜 75Ω同軸電纜用于模擬信號傳輸,目前主要用于電視信號的傳輸 由于75Ω同軸電纜的帶寬極寬,所以,也被用于城域網,如有線通 傳輸介質 雙絞線 同軸電纜 光纜 無線傳輸 光纜 多模光纜:信號通過光的折射在光纖中傳輸,距離2 km 單模光纜:直線傳輸,距離10 km 光纜相對銅纜的特性 帶寬高 距離遠 損耗低 重量輕無電磁干擾 防竊聽 端口設備價格高 傳輸介質 雙絞線 同軸電纜 光纜 無線傳輸 無線傳輸 無線電傳輸 微波傳輸 紅外線和毫米波 光波傳輸 用于通信的電磁波頻段 地面無線通信模型 傳輸距離:天線的高度、類型和信號強度 傳輸可靠性:障礙物 傳輸正確性:氣象條件 衛星通信模型 VSAT:甚小孔徑衛星終端 very small aperture satellite terminals 第2章 物理層 傳輸介質 電話系統(PSTN) Internet 的本地接入 電話系統(PSTN) 公用電話交換網,簡稱:PSTN 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電話系統的樹狀結構 每部電話完全互聯是不可能的,所以一般為樹狀結構 電話系統的數字化趨勢 與模擬傳輸相比,數字傳輸具有明顯的優勢,所以電話系統數字化是發展趨勢 本地回路 電話系統中的電話局間都已采用光纜連接,并大多已實現數字傳輸 本地回路要實現光纖到戶成本太高且無必要,因為家庭電話毋需復用,也不允許復用 Internet 是OVER在電話系統上的,所以必須實現遠距離數字數據的傳輸,并且應用對帶寬的需求必將對本地回路的信道復用提出要求 Internet 可通過本地回路的接入方法接入 電話系統的數字化趨勢 與模擬傳輸相比,數字傳輸具有明顯的優勢,所以電話系統數字化是發展趨勢 主干線 PCM 采樣和量化 T1線路 E1線路 SONET和SDH PCM(Pulse Code Modulation) 脈沖編碼調制PCM 由于數字傳輸的明顯優勢,所以,主干線都采用數字傳輸,于是終端用戶(如電話的語音信號)的模擬數據到達本地局后,都必須轉換成數字數據,以適合主干線的傳輸 PCM以采樣定理為基礎 采樣定理:如果在規定的時間間隔內,以有效信號f(t)最高頻率的二倍或二倍以上的速率對該信號進行采樣,則這些采樣值中包含了全部原始信號信息 主干線 PCM 采樣和量化 T1線路 E1線路 SONET和SDH 采樣和量化 采樣速率:8000次/秒 電話系統的歷史及其對整個世界的覆蓋決定了計算機網絡必須OVER在電話系統的承載網上 根據人的聽覺功能,電話系統中每個信道的頻寬為4000 Hz,根據Nyquist定理,對于4000 Hz的信號,多于8000次/秒的采樣是無意義的 采樣值的量化 一次采樣值分成多少個等級,將決定量化后的數據量,如等分成256個等級,則必須用8 bit表示 采樣和量化舉例 主干線 PCM 采樣和量化 T1線路 E1線路 SONET和SDH T1線路 1.544M b/s T1線路由24個多路復用信道組成 主干線 PCM 采樣和量化 T1線路 E1線路 SONET和SDH E1線路 2.048M b/s E1線路由32個多路復用信道組成 多個T1或E1線路的復用 一次群:T1 = 1.544M b/s E1 = 2.048M b/s 二次群:T2 = T1 x 4 + … = 6.312M b/s E2 = E1 x 4 + … = 8.848M b/s 三次群:T3 = T2 x 6 + … = 44.736M b/s E3 = E2 x 4 + … = 34.304M b/s 四次群:T4 = T3 x 7 + … = 274.176M b/s E4 = E3 x 4 + … = 139.264M b/s 主干線 PCM 采樣和量化 T1線路 E1線路 SO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计算机网络 上海交大 ppt,上海交大计算机网络2.ppt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计算机用户的特点,计算机应用基础 Win
- 下一篇: 用计算机自我介绍,计算机个人简历: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