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遗址,感知历史:湖湘的佛寺道观
湖南風光秀麗,名山勝水甚多,而且文化發達,古代有名建筑也下少。正像俗語說的“天下名山寺(觀)占盡”,因而,自古以來這里的佛寺道觀不但數量可觀,而且有些甚為值得注意。據不完全統計,湖南省內至今可供旅游、觀賞的佛寺道觀、寶剎禪林,大約有三四十處之多。其中如南岳大廟、祝圣寺、黃庭觀均在衡山,古麓山寺、開福寺(均在長沙)、關圣殿(湘潭〕、云門寺(湘鄉)、柳子廟(永州)、尤興寺(沅陵)、夾山寺(石門)、普光寺 (張家界)、云麓道觀 (長沙)、蘇仙觀(郴州)、舜廟(寧遠)、陽升觀 (攸縣)等,都是遐邇聞名的。有些(如舜廟,柳子廟,蘇仙觀等)。我們已在前面有關的地方分別介紹過,這里還說其中的一部分。 古麓山寺,位于長沙岳麓山半山亭的上面,與白鶴泉相比鄰。這座古寺始建于晉武帝太始四年 (公元268年),原稱慧光明寺,后改為麓山寺。
在湖南眾多的佛寺中,麓山寺要算最古老的一座了。它的門聯為:“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不過,緣于歷遭兵火災難,原寺的主體部分早已化為灰燼,只剩下了殿后的一棟藏經樓,因而也就顯得十分珍貴。在古麓山寺,從漢魏至隋唐先后有天臺智者大禪師、曇提法師、智謙法師、摩訶衍禪師、首聘法師、慧性禪師等一些高僧相繼在此主持、進修或者講經說法。唐開元十八年 (公元730年),大書法家李邕撰寫了碑記,即著名的《麓山寺碑》。這塊古碑至今仍存。它長方圓頂,長2.72米,寬1.33米。碑文內容敘述了自晉太始年間創建麓山寺至唐立碑的這段時期內,寺的興廢修葺和歷屆禪師弘揚佛法的經過。全文共1400余字,文體系用唐代通行的駢體文,詞采華茂,字體秀勁。此碑集漢魏碑刻之長,素為書家所珍視。刻工黃仙鶴刻得十分傳神。碑文撰寫者李邕,曾為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傳說刻工黃仙鶴亦為北海的化名;由于文章、書法、刻工均為絕妙,故此碑有“北海三絕”之稱。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對“北海三絕”碑觀摩之后,特在碑側題有“襄陽米黻同廣惠道人來,元豐庚申元日”十余字。但因年代久遠,字跡剝落,故而已不復見。清光緒年間《湖南通志》中載述了此事,指出現在碑側的米芾題名是按拓本重刻上石的,不是他的原始手跡。 據清康熙年間修撰《岳麓志》載,自唐以后,古麓山寺的興廢情況“多無考”。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僧智檀等曾修復此寺,但不久又毀于兵。民國時期也有修葺,但抗戰中前殿化為灰燼。1955年,佛教會又予修葺,并把原存的寺碑拓本放大,制成一塊黑漆金字的大匾,作為正門橫額。上書 “古麓山寺”,邊款是“晉太始四年建,大唐開元十八年李邕書”。1980年,湖南省及長沙市有關方面再次對古麓山寺進行修整,恢復了原貌。 古麓山寺經過幾度修葺,依稀保留了昔日的面目。門上“古麓山寺”橫額赫然耀眼,門外古木參天,濃蔭撲地。再前則下臨深壑,一片林海,透過樹梢方可望見山下的田疇屋宇;門內即為前殿基址,過去為一片瓦礫所在,現在已經遍植花木。以前殿后曾有雙松,據《善化(屬長沙)具志》載,此松為六朝時所植,昔人呼謂“關松”,亦稱“六朝松”。其中左邊一株,蒼勁挺拔,樹齡在1700年以上,為岳麓山植物界的“元老”,老干新枝、紛繁翁郁;右邊一株已無,僅存遺址,原樹干清代被巨風拔去,現在的系后人所補植。殿后還有兩個方池,各深數尺,稱為“玉泉”。此為山泉匯流,所以清洌明透。傍玉泉拾級而上可到達藏經閣 (即藏經樓)。這是一排磚木結構的房屋,寬敞明亮。此閣又名“觀音閣”,廳堂神龕中置觀音像,供人觀賞或拜謁。閣內常舉辦小型書畫展覽。 唐代大詩人杜甫曾用“寺門高開洞庭野,殿腳插入赤沙湖”的詩句描繪古麓山寺殿字的宏大。盡管現在尚未完全恢復它的原貌,但杜甫的詩,李邕的“北海三絕”碑以及“六朝松”,都生動地留下了古麓山寺的歷史意義和湖湘勝地之輝澤。 再來說開福寺。開福寺在長沙舊城北門外二里許的地方,背靠著新河與湘江文匯之處——鳳嘴,這也是一座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古剎。宋代洪邁《夷堅志》載述:“潭州(按,即今長沙〕城北開福寺,五代馬王所建,殿宇宏麗”。唐末,馬殷為武安軍節度使,后依附于五代之梁,得封為楚王。到唐朝莊宗時,正式獲得冊命,始建楚國于長沙,系當時在各地割據的十國之一。馬殷及其子馬希范,都是窮奢極欲、縱情聲色的君王,他們在長沙建造了不少的享樂場所,開福寺的修建,后又擴建為會春園、嘉宴堂、拔禊亭等,并在寺旁筑起紫徽山、開辟碧浪湖,即是馬殷父子倆揮霍沉緬的歷史罪證。 自然,社會上的事象是在不斷地變化和發展著的。昔日封建統治者專供自己聲色尋樂之地,經過歷史的滄桑,演變為人民大眾娛樂玩賞的場所。開福寺的嬗變,正是如此。宋代政和年間(公元1111年之后),民間巧匠張詢在開福寺里精雕了一套佛經故事中的轉輪藏,結構靈巧,光彩奪目,幾個人推著它轉,便如風馳電掣,一時傳稱絕藝,吸引了許多僧俗大眾圍觀。清代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湖南藩臺、著名書法家韓葑,為開福寺的牌坊中門書寫了一副對聯:“紫微棲鳳,碧浪潛龍”八個大字(楷書)。每個字約兩尺見方,銀鉤鐵畫,揮灑遒勁,刻工也很精到,它們(字與刻)均屬文物中之上品。 開福寺在全盛時期,僧徒多至數百。附近依賴寺院為生的百姓也有一兩千家,田租廟產甚多,也有過一點慈善事業(如慈兒院之類)。
直到解放以后,這所古剎才回到人民群眾手中。這塊由人民大眾 (包括僧俗群眾)的心血和智慧凝結的宗教主地,成了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且開辟為長沙的旅游勝地。 從長沙市舊北門口出城,過古吊橋不遠,就會看到一塊高大的石砌牌坊,它就是開福寺的山門。通過山門,便是一個開闊的場地,開福寺的殿宇巍然而立。以往,香煙繚繞,鐘磬輕揚,饒有佛寺莊嚴、神秘氣氛。門前一口長塘橫亙,只有中間一座拱橋跨渡,作為入寺的通道。這口塘,原稱“放生池”,里面有施主們投放的為數不少的魚鱉。這些樂得其所、悠然游弋的水生動物,倒是成了游客們盡情觀賞的對象,不失為寺中一個景觀。 走過門首紅墻,便是三重寶殿。前殿為“三圣殿”,是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世智菩薩——佛教稱之為“西方三圣”。正殿供奉佛祖釋迦牟尼,法身高大,金碧輝煌。最有特色的還是佛祖身旁的18尊較大的羅漢;靠左右兩側,還有500尊較小的羅漢。這些大大小小羅漢們,或喜或怒,或善或獰,各具一態,栩栩如生。后殿供的是毗那佛。樓上則是極其珍貴的藏經。正殿的丹墀中,還豢養了四只極大的老烏龜,它們每天聽到梆聲,就會爬出來就食,十分有趣。 更為有趣的似乎還不在此,而在于開福寺內外的動靜懸殊、夭壤之別上面。寺內,僧侶信徒 (兼及前來崇奉佛教的善男信女)眾多,香火旺盛;每當齋醮之期,更是四方云集,使這座古色古香、經聲喃喃的廟宇,有“世外桃源”和曠古遺風之余味。而寺外,現今卻是寬闊的馬路(離長沙湘江二號公路橋不遠)和林立的煙囪,一片繁華和騰飛的景象。寺內外形成強烈的反差和鮮明的對比。 南岳衡山不但是我國五岳中風景最秀麗的地方(素有“五岳獨秀”之說),而且也是歷史上著名的佛教圣地,久享“東南亞佛教圣地”的盛譽。南岳山上山下,寺觀林立,高僧輩出。解放前夕,這里有寺廟65處,庵觀52處,現存36處。其中列為湖南省級重點文物保擴單位的有南岳大廟、祝圣寺、福嚴寺、南臺寺、藏經殿、祝融殿、黃庭觀、忠烈祠等8處,尤以南岳大廟最具代表性。 南岳大廟(以下簡稱“大廟”)始建于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以后累有重建擴建。現今大廟力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重建,共分九進:欞星門、盤龍亭、正川門、御碑亭、嘉應門、御書樓、正殿、寢宮和北后門。其中嘉應門、御碑亭和寢宮等,尚保存宋明時代的建筑構件。千百年來,南岳大廟為僧俗信徒朝拜的圣地,也是廣大游客游覽的勝地。 大廟供奉的正神是南岳圣帝。南岳圣帝是什么樣的神呢?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三引《云筵七簽》:“……南岳衡山君領仙七萬七百人,南岳君服朱黨之袍,九丹日精之冠,佩夜光天真之印,乘赤龍,從群官。”從此神的服飾、色調來看,顯然是尚火崇赤的南方之神,似即炎帝或祝融——火神,從五行來說,南岳位于南方,南方屬丙丁,正是火神職司的范圍,也是完全符合的。但在唐代以前,一直被人們籠統地稱為“岳神”。從唐代開始,歷代帝王為了借助神力鞏固自己的統治,于是不斷地給他加封,唐初封“司天霍王,”唐中封”南岳真君”,宋代則封為“司天昭圣帝”。而且,皇帝們還經常派出欽差大臣,有時甚至親自前來,舉行隆重的祭祀,祈求南岳圣帝“衛社稷”、“福生靈。” 自古以來,南岳既是佛教圣地,同時又是道家要地(唐代衡山城外的商道王十八,清代南岳華嚴峰下的“王十八洞”,均屬力證)。佛道并立,各施其數,可以說是南岳宗教的特色之一。因此之故,南岳大廟的西側有八個佛寺,東側則有八個道觀,不偏不倚,平分秋色。與此關聯的,南岳的佛道傳說也都流傳甚多甚廣。當然,從現今保存的佛寺、道觀來說,南岳的佛寺還是多得多,而且名氣也大,比如著名的南岳六大佛教叢林——祝圣寺、南臺寺、福嚴寺、上封寺、清涼寺、大善寺,就遠非南岳道觀(僅存的黃庭觀)所能相提并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限于體例和篇幅,不能不從略。 現在,來說三巖寺。它位于醴陵市南45公里的賀家橋鄉寺沖村,雖居僻野,卻名噪日本。這座古剎的創建和出名都富傳奇性。傳說,醴陵、攸縣、株洲縣交界的賀家橋附近聳立一塊大巖石,常有彩云環繞,高僧曇晟云游到此,視其祥瑞,就窟會禪,劈石建寺,因名“云巖寺”。此寺初建大約是在唐元和末年(公元820年)至長慶年間(公元821—824年),始為茅庵,歷經宋、元、明初擴建,規模漸大,明未被毀。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重修,雍正年間 (公元1723—1735年)復作修葺。云巖寺座北朝南,入山門,左右有鼓樓。共三進:第一進系“曹洞祖庭”,第二進為大雄寶殿,第三進是觀音堂。寺內有“千人鍋”、“萬人床”、“飛來鐘”等古跡,留下了昔日鼎盛之時的余痕。
三巖寺云巖寺的創建者曇晟,為我國佛教禪宗兩大宗派之一的“曹洞宗”的奠基人之一。宋宣和五年 (公元1123年),日僧水平道元來我國師承曹洞宗,學成歸國,開立日本“曹洞宗”,綿延至今,并成為日本佛教的主要教派。因此,醴陵云巖寺榮膺佛教曹侗宗發源地的美名,被尊為”曹洞祖庭”(云巖寺第一進的名稱緣此)。1983年,日本佛界曾派人來云巖寺尋根拜祖,聲名大振。 1957年,醴陵水口山林場設場部于云巖寺,寺廟幾被毀沒,只有觀音堂幸存。1986年,株洲市人民政府和醴陵縣人民政府撥款修復了曇晟舍利塔,同時,維修了觀音堂。現在,云巖寺附近的放生池、晟龍井、九峰五柏等一些古跡猶存;云巖寺的38株古松經過修剪,依然郁郁蒼蒼,遮天蔽日。這些正像佛教禪宗之一的“曹洞宗”一樣,云巖寺的生命力仍在延續。 陽升觀,在湘東攸縣東北25公里的涼江鄉司空山上。這里,風景秀麗,傳說神奇,為一道教勝地。 南朝梁代任彥升《述異記》中載述了張岊一家白日升天的傳說故事。傳說,官居司空的張岊因“君主皆庸,上不修禮制,下不聽諫臣,縱恣穢行,害虐生民”,便掛冠東門,辭官而去。他遍訪天下名山勝跡,履洞庭,入湘江,溯洣水,巡攸河,到達攸縣麒麟山,發現了這個勝境。張岊對這里的山山水水十分滿意,遂將全家數十人接來,筑壇朝斗,結廬修道,還經常為四周老百姓治病。20余年后,功就道成,于梁代天監二年(公元503年)農歷八月十五日,張岊及全家80余口白日升天,羽化成仙。自此,人們將麒麟山改為“司空山”。至唐代,還在張岊修煉的地方修建了一座道觀,起名“朱陽觀”,后改為“陽升觀”。 據查,歷史上并無張岊岊其人其事。那么,為什么會出現張岊白日升天、羽化成仙的道教色彩十分濃厚的傳說故事呢?原來,唐代李淵得天下后,就與道教的鼻祖老子李耳攀上了同宗關系,并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親謁老子廟。唐玄宗時,對道教的崇敬更是不遺余力,他召追士81人入禁中,有的甚至還參與了國事。唐玄宗兩次加封老子,那時,全國有道觀1600余座。在這其間,下令敕建一個“朱陽觀”(取南岳朱陵洞在司空山之南,故名)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后來,改名為“陽升觀”,自然是附會張岊全家白日飛升之意。 到了宋代,陽升觀的香火仍然興旺。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自封為教主道君皇帝的宋徽宗于七月十五日遣使至陽升觀,敕封張岊為“太素真人”;過了40天,八月二十五日,宋徽宗再下敕命,加封張岊為“太素沖升真人”。 明、清兩代,陽升觀香火依然。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3年),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先后又對陽升觀作了較大規模的修復。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清朝還加封張岊為“保惠真人”。現在山門內檐柱楹聯上寫的“唐宋敕建以來,名山不朽;慶光重修而后,福地長留”。便是厚待陽升觀的歷史概括和活的見證。 緣于各代王朝的倡導,又有張司空白日飛升傳說的傳播,因而,攸縣司空山在歷史上確實熱鬧了相當一段時期。據該縣縣志載,司空山曾經修了許多道教建筑,計15觀、16庵、12亭館、12石室、2書院等等。但是,歷史滄桑,眾多的道觀庵室相繼毀圮,至建國前,僅存陽升觀了。1982年,攸縣公布陽升觀為該縣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株洲市人民政府公布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1989年,株洲市政府撥款兩萬元,加上群眾集資,對陽升觀大殿、戲臺、兩廂客房等處修行修茸、使陽升觀再展昔日風采。 最后,說說南岳山上的黃庭觀。據《湖南省志》載,黃庭觀是唐初武德元年(公元816年)所建。宋徽宗崇尚道教,道教中最著名的真經為《黃庭經》,因而賜名為“黃庭觀”。歷代雖然累經重修,但卻一直沿用此觀名。
黃庭現在道教中名望頗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東晉咸和九年(公元334年)有著名女道士南岳魏夫人在禮豐壇白日飛升成仙。魏夫人名華存,字堅安,山東任城人,東晉司徒劇陽文康公魏舒之女。她幼年便熟讀“莊老之書”, “篤意求神仙之術”,發誓不嫁。后在父母的脅迫下,24歲時嫁給南陽劉幼彥。據《南岳志》中所錄《南岳魏夫人傳》云:婚后,華存夫人時常“閑齋別寢,入室百日不出”,每日念經修道。傳說由于精誠所至,感動上天,四位仙君在同一天降臨到她的家里,授予 《太上寶文》、《八索隱書》三十一卷和《黃庭經》。她得到經卷后,日夜誦讀,潛心修行。丈夫死后,天下大亂。魏夫人與侍女麻姑于晉大興年間(公元318~321年)來到南岳。在集賢峰下,結茅廬居住,潛心修道。在她修行的16年中,緣于心誠志堅,傳說西王母曾約請她到朱陵山上一起吃靈瓜,并得到西王母所賜《玉清隱書》四卷。因而,“時年八十,仍顏如少女”。她83歲時,“閉目寢息,飲而不食”,七天后的一個夜里,被西王母派眾仙來迎接她升天。杜甫在《望岳》詩中說的“恭聞魏夫人,群仙夾翱翔”寫的就是此事。存華夫人升天后,被玉帝封為“紫虛元君領土真司命南岳夫人”,與西王母共同管理天臺山、緱山、王屋山、大霍山和南岳衡山的神仙洞府。傳說魏夫人升天后,她的侍女麻姑繼而列入天庭仙班,她的弟子夷則成為花神,掌管天下名花。由于這些仙話傳說,使黃庭觀成為南岳道教史上的神奇之地,魏夫人和黃庭觀在中國道教中也聲名顯赫。 湖湘道觀,限于篇幅,其他如云麓道觀(長沙岳麓山)、南武當遺址(慈利縣五雷山五尤捧圣、龍頭勝境、舍身巖)等,只好從略。
旅行閬中,一座獨具魅力的旅游城
尋古探今:白帝城與永安宮
悠悠古青州·青州昭德古街
和氏壁何在?空傳抱璞巖
西來古鎮:相伴千年古榕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探秘遗址,感知历史:湖湘的佛寺道观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房间歌词新版歌词(房间歌词)
- 下一篇: 奥拓二手车的价格(奥拓二手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