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雪域高原:藏区最大苯教寺庙——孜珠寺
作者:白玉芬
編輯:李孝軍
孜珠寺是現西藏境內最大的雍仲苯教道場,位于西藏昌都丁青縣1覺恩鄉(xiāng)的孜珠山上。據考說孜珠山在古老時期,還是蘇毗(孫波)女兒國的宮殿之地。由此可見,孜珠山是一個古老的圣地。蘇毗(孫波)崇教也是苯教,稱之為“蘇毗苯教”.孜珠苯教寺與蘇毗(孫波)女兒國,有著某種的關聯。
孜珠寺始建于三千年前的悉補野部落2(后為吐蕃王朝)的第二代王穆赤贊普3時期,他為了推崇苯教4,在藏區(qū)建立了37個苯教道場,以此傳播苯教。孜珠寺據說也是那時所倡建之一。由于歷史的原因,現在你看到的孜珠寺是公元14世紀重建與恢復的,它是由苯教高僧再建的,孜珠寺最初的規(guī)模,如今已不得知。但是,現在的孜珠寺完全保留著雍仲苯教5的儀軌。如苯教經典、傳授中也包括那神秘而又古老的無上瑜伽等各種修習的方法;還保留著古老苯教裸體神舞6。
孜珠藏語之意是“六座山峰”。孜珠山異峰突起,險峻挺拔,怪石嶙峋,山間的禪洞重重疊疊。苯教這古老的西藏教派,曾經一度輝煌而顯赫于西藏大地之上,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后來被迫讓位于藏傳佛教,苯教不得遠行于偏僻的地方,開始隱藏起來,在狹長的偏靜之地頑強的生存著,它沒有沉默于歷史之中,而是以它涓涓細流而生存著。
孜珠寺是現存雍仲苯教規(guī)模較大、教徒最多的寺。
苯教據說有四大神山,阿里的崗底斯山、西藏林芝的本日神山、西藏昌都的孜珠山、云南玉龍的梅里雪山7。
孜珠寺由于地處險峻的高山之處,它遠離世俗,所以一直保持著純凈的修法之氛圍。但是在幾千年的歷史滄桑之中,它也經歷了許多磨難,保持至今,實屬不易。孜珠寺雍仲苯教從十四世紀至今已傳承四十三代法嗣,現任活佛是丁真俄色仁波欽,他是雍仲苯教佛法“譯師傳承的八大成就之一的”穆邦薩東大師的轉世。大師精通漢、藏、象雄文字。“丁真祖普俄色”在藏語之中是“佛光普照”。
孜珠寺保留著一種古老的本教神舞,它在西藏地區(qū),是唯一保留著古老舞的原貌。孜珠神舞,每十二年舉行一次,在雞山舉行。每逢此時,有苯教徒朝圣者,前往孜珠寺參加這盛大的法會,法會上的神舞為“極樂與地獄”(又稱為“極樂世界與地獄”),神舞法會非常盛大。“極樂與地獄”神舞是根據《桑阿林巴說閻羅十判善惡經》編排的。據說桑阿林巴是藏傳佛教著名的伏藏大師。神舞表演約15天,念經十多天,經過諸多的祈禱、消業(yè)、祈福
、超度等內容,到最后一天才跳神舞的表演。跳神舞者是由僧侶而表演,他們身穿長袍、戴著各種面具,扮著不同的角色,神舞具有普渡眾生之意,也有著濃郁的宗教色彩。孜珠寺保留原始雍仲苯教的教儀、儀軌、神舞,對研究古老的象雄王國8及藏民族原始的宗教——苯教有著極高的研究價值,對探尋青藏高原人類的發(fā)展、文字——象雄文,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因為藏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考古發(fā)現和歷史文獻記載,大約在千年至2萬年以前,在青藏高原比較廣泛的地區(qū),它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活。
孜珠寺從此來看對考研藏民的歷史,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孜珠寺位于海拔4800米左右的孜珠山之際,當你站在它那滄桑而古老的文化之地,感慨萬千,在這古老的圣地,可以遐想它那千年萬年的歷史浮在眼前。寺內保留的《象雄大藏經》不光是宗教,還包括哲學、天文、地理、醫(yī)學、藝術、建筑等象雄文明的大百科,內容涵蓋極為豐富。孜珠寺在公元前十世紀,悉補野聯盟部落第二代王穆赤,在藏區(qū)各地修建的三十七處的苯教道場,“如拉九處”、“無垢潔凈林”,它就是后來的孜珠寺。
孜珠寺第一代活佛穆邦薩東大師是本教“譯師傳承”八大成就者之一,后來的活佛把大師的舍利子,是各活佛隨身戴著的圣物。當時的孜珠寺有僧眾3000多人。孜珠寺有許多本教圣賢、上師修行之地,如東迵圖欽、占巴南喀、才旺仁增、杰欽拉貢、龍欽穆它、東欽穆解察吉美等先后都在孜珠山上修行,他們也在孜珠寺留下了各自的修行之處和圣跡。那時在孜珠山修行得道的有八十位,世稱之為“孜珠八十”。
公元八世紀,第三十代吐蕃王國贊普赤松德贊(按藏族史籍的說法,他是第37代贊王)滅本,孜珠寺此時也失去往日的輝煌。后來隨著吐蕃王朝的覆滅,孜珠寺在公元十四世紀,本教掘藏大師和大圓滿成就者羅丹寧布大師恢復了孜珠寺。據說大師是“耳傳”的高僧,大師就開始在孜珠寺開壇講修,弘揭本教弘法,經典預言的許多高僧出自大師門下,大師還恢復了丁青其它的苯教寺院。大師傳留了許多經法寶藏,他還神奇地把一塊頑石攥成膠泥被握之形,成為了他證道的法身舍利。
在公元十七世紀時,桑吉林巴大師主持孜珠寺,此時,孜珠得到發(fā)展。他傳法利生事跡非常的神奇,據說一尊十一面觀世音,曾經對他說,你愿意隨我去孜珠山度眾生嗎?于是大師隨觀音去了孜珠寺,于是大師將那尊觀音置于孜珠寺,孜珠寺把該尊觀音像視為珍寶,“圣者我去自語像”。于是大師在孜珠寺開啟了大量伏藏所得的修供儀軌、經卷、法器,傳留至今;大師在丁青之外的地方恢復了許多本教寺廟,據說羅丹寧布活佛也像桑吉林巴大師一樣,將一塊頑石握成“法身舍利”。大師圓寂后留下了舍利、靈骨和自顯“阿”字的頭骨。
1926年時,孜珠寺將桑阿林巴大師迎進寺廟,據說他在孜珠山掘出了《經藏》、《大般若藏》、《總持經》、《孜珠山佛跡錄》等重要經典。大師把在家中親眼目睹六道景象,創(chuàng)化了“靜猛教導”,這就是寺廟現在保留下來的神舞“天堂與地獄”,向眾生展示因果報應;由此以后,孜珠寺延續(xù)了這種每逢雞年(12年一次)的大法會,在藏歷五月舉行。孜珠寺在文革期間,也遭到了毀壞,中斷了一切宗教活動。
在20世紀80年代,也就是1982年孜珠寺由格旺南杰、仁欽江參兩位活佛主持修復了,在文革中被拆毀的寺廟。寺廟的圣物,在文革中由信教群眾偷偷保護下來,寺廟恢復后,信教群眾又送還于寺廟,如多位大師的舍利、自語觀音像、明代御賜的法器以及伏藏的金剛撅、法鈴、手鼓、班瑪奧巴身像、占巴南喀大師印章、歷代經書等。還有敦巴·辛繞祖師留下的左旋白色的法螺也回到了寺廟。寺廟也逐步得到恢復,從此時開始孜珠寺開始恢復本教的宗教活動,繼續(xù)雍仲本教的香火,幸好當地的信教徒們,在文革中保護了寺廟的文物。寺廟本教傳統(tǒng)的儀軌得以恢復,神舞《極樂與地獄》也得以重現于世。
丁真俄色活佛,在1993年繼任四十三世活佛,大師繼承大雍仲本教教儀、教法及神舞。丁真俄色活佛繼續(xù)努力,恢復了寺廟的扎倉、辯經場、禪修場新的三座學校,而且又多方籌資修通了上山的公路,逐步改善了寺廟僧人的生活條件。現寺廟內有僧人200多名,他們延續(xù)著雍仲本教的修習與儀軌等教法,還恢復了各地的居寺二十多座,把本教傳入漢地與國外,使這在西藏本土的原始宗教發(fā)揚。在2005年的雞年,丁真俄色活佛主持了十二年一次的雞年大法會,信徒達到20多萬人。在法會召開之際,孜珠山上的天空之中升起壯麗的彩虹。
現瓊波丁青的三十九族地區(qū),也逐步成為本教寺廟和教徒最多之地,孜珠寺本教的影響也逐步擴大。孜珠寺的教徒為西藏教徒最多、雍仲本教儀軌保存最完整的寺廟之。現有200多個僧人之中,寺內為他們開辦了內明、辯論、禪定等學習場所。
孜珠寺是現保存雍仲本教儀軌最完整的寺廟,他的存在對研究青藏高原始宗教、歷史、文化、文字、藝術、醫(yī)學、哲學等方面的發(fā)展過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及珍貴資料。
【注釋】
1.丁青縣:位于西藏昌都市,它地處西藏東北部,昌都市的西部,他念他翁山之麓。丁青,藏語之意是“大臺地”,在古時稱“瓊布”。它歷史上曾經多次變化屬地管理。
在唐朝之時屬于吐蕃王朝管轄;元代時屬于路宣慰使司都帥府管轄;明代時屬于蒙古王東宮武藏管理。原來有六十個族(部落),后把六十個部族中的二十五個部族劃給了青海玉樹,剩下的三十五部族,逐步演變?yōu)榱怂氖孔濉C晒磐鯑|宮武藏去逝后,他的妻子,將索宗(縣)地區(qū)的三個部落獻給達賴喇嘛,剩余了霍爾三十九部族;清代順治四年(1647年)由清政府管轄;清雍正三年(1725年)委派三十九部族基巧(專署)總管,隸屬于清理藩院夷情衙門管理;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駐藏大臣管理;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三十九部族實行了改正歸流(指土司制為流管制);民國元年(1912)年西藏地方政府將該地區(qū)分為上、下三十九部族。
上部族歸河(那曲)管轄,下部族歸昌都管轄,后來下三十九部族為西康省的一部分;1916年又歸西藏地方政府管轄;1940年西藏地方政府將三十九部族分為:丁青、色扎、尺牘、巴青、索宗、比如、聶榮、嘉黎、沙丁、邊壩等十個宗。實行宗東制度,由拉薩直接委派宗東(縣長);1951年8月成立昌都人民解放委員會,駐三十九部族地區(qū)第一辦事處;1959年4月,將丁青、色扎、尺牘三宗合并為丁青縣,隸屬于昌都至今。
2.悉補野部落:西藏古老部落之一,是原始氏族公社時期,生活在西藏山南雅礱河谷一帶的瓊結、澤當的聯盟部落。吐蕃早期部落,又稱為雅礱部落,它的圖騰為牦牛,又被稱為六牦牛部落。悉補野部落在史籍中又稱為:鵑提悉補野部落。后來逐步兼并西藏的各個部落,統(tǒng)一西藏,成為強大的吐蕃王國。
3.第二代王穆赤贊普:準確之稱是悉補野部落第二代首領。穆赤贊普又譯為木赤贊普,他是藏民族悉補野傳統(tǒng)等系中的第二代首領,是吐蕃王朝早期的天赤七王中的第二位。
4.本教:西藏古老的原始宗教。本為藏語音譯。
5.雍仲本教:創(chuàng)始人是辛繞彌沃,也被稱為古象雄佛法,發(fā)源于西藏古象雄的“岡底斯山”與“瑪旁雍措”一帶。
6.裸體神舞:它是西藏古老宗教——雍仲本教的神舞,是目前保留的最古老的一種宗教活動。目前只有西藏昌都丁青縣孜珠寺保留著這一宗教儀式,每12年(雞年)一次,在藏歷的5月舉行。
7.梅里雪山:位于云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德慶縣西部的一座南北走向的大雪山群,全長有150公里,藏語稱為“卡瓦格博雪山”。“梅里”德慶藏語音譯,漢譯為“藥山”。
8.象雄王國:它是吐蕃王朝之前的西藏著名的國度,其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18000年前(本教大藏經記載的),學者認為2500年的歷史。它是西藏早期歷史的古國,疆域中心位于今天的西藏阿里。漢史學家在歷史的后期稱為“羊同”。
作者簡介
白玉芬,女,漢,藏二代,生于西藏那曲。
幼時隨父母由西藏派駐甘肅、青海等地生活。1975年下鄉(xiāng)當知青,1978年考入拉薩師范及湖南師范,1982年大學畢業(yè)。
先后于拉薩市七中,拉薩市文化局、拉薩市民族宗教事務局等單位工作,曾任西藏收藏家協(xié)會理事、《西藏收藏》雜志副總編等,2015年退休。
在藏工作幾十年中,長期從事西藏歷史、文化、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編寫了大量學術文章。在藏工作40年,游歷了西藏所有縣,寺廟,做了大量的資料收集,考察調研,期間偶爾受西藏大學邀請授課研究生班,對西藏歷史文化,宗教民俗,有較全面的了解。
已經出版的書籍:《拉薩千年滄桑史話》《拾夢青藏高原蘇毗(孫波)女兒國》《西藏名勝古跡深度旅游系列指南(拉薩寺廟、名勝、古跡旅游指南)。
正在編寫的書籍:《雪域高原情(藏二代知青)》《西藏寺廟志(七地一市,拉薩寺廟志》已完稿《西藏名勝古跡深度旅游系列指南(阿里、林芝、那曲)出版》《探訪象雄王國(羊同)》。
“文旅演藝”——原創(chuàng)文化旅游演藝領域優(yōu)質圖文內容,歡迎關注,轉發(fā),投稿。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探秘雪域高原:藏区最大苯教寺庙——孜珠寺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感恩心是心灵高尚的道德
- 下一篇: 想要生生世世的人生都吉祥美满 这十点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