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排错模型之我见----模型,基线,协议,数据包
網絡故障檢測和排除的方法自己總結了下,大概有三種:
A ISO七層模型法(包括什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分而治之等)
B 跟蹤流量路徑法
C 對比替代法
排錯的功夫也大概分為三個層次:
1.就是使用對比替代法的層次,對深層次的網絡原理不是很熟悉,但是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像我這種菜鳥目前就是這個層次,大多只是為了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完了之后什么也沒學到。
2.使用AB兩種方法的綜合,心中有基本的網絡模型,和數據流量,協議工作過程,可以有目的有計劃的排除錯誤,能明白問題大致的原因和原理。可以從中吸取和積累經驗。
3.這是我能認識到的最高層次了,對網絡模型,協議原理,數據包結構等各個細節都有深入的認識,可以說是心中有丘壑的境界了,可以找到問題的根源和本質,這個層次使用的思路也是AB兩種的結合。需要有抓包,分析數據包,分析流量的能力。
第一層次的基本思路是:只讓一個量變化,保持其他所有的量不變,以測試其問題所在。
第二層次見到的是以七層模型和鏈路組成的平面模型,可以通過各種命令和方法縮小故障范圍,逐步定位故障。
如能從CNT ping 通RT,則大多情況下都能說明如下區域是工作正常的,(有時候能ping通不能,但是延遲大或者丟包等,不能說沒問題,這種問題大概需要第三次的能力。)
這個層次我自己最常用的命令有:
首先是ping,能通說明網絡層及以下都沒有問題,如果ping不通也不能就說明有問題,比如路由交換機上的ACL對ICMP做了限制,也會導致ping不通,而其它服務實則是正常的。
接著就是telnet,它可以再以上說的情況下使用,telnet IP address port 用這種方式可以測試端口的連通性,如果成功,當然也能說明網絡層是通的,但是這需要知道目的服務器有哪些服務端口。80端口已經是很常見的端口了,不僅僅應用于web服務了。
還有就是tracert,用于判斷大致的故障設備,它使用的也是ICMP協議,很可能也被限制。
之前說了,在這個層次需要有基本的網絡原理,協議等概念。大致要明白:每層的功能,有哪些協議,最常見的問題,問題的驗證方法,排錯工具等。反正是越深入越好。
我自己總結的,水平有限,希望高手補充:
第三個層次,是我所能認識到的最高層次了,目前。
在這個層次,看到的應該是一條線,一個流程,是以數據包的產生,封裝,轉發,拆分,重封裝,等等每一個步驟為基準組成的“線”。這就要求知道,協議是如何工作的,它是根據什么做出決定的,封裝時怎樣的,數據包的哪些字節的作用是什么,都要心中有數。要明白正常的情況應該是怎樣的,產生現在這種情況是哪個環節出了錯,哪個協議沒有工作,原因是什么,協議的配置哪里出了錯。(我的想法:配置文件就是進程實體的行為標準。)
這里主要關注的對象應該是:協議(還包括任何會對數據包的轉發,生產,處理等各個方面產生影響的服務,如軟件防火墻,ACL,QOS等等),數據包,基線。show,debug,wireshark,等等工具和命令就是顯示協議的運行狀態,參數和數據結構的。
這個層次,我沒有發言權,不過我知道,要達到這個層次,大概需要的:
1.需要學會wireshark的使用,學會端口映射等抓包技術。
2.《TCP/IP協議詳見》,需要看完并有所悟。
3.當然,如果搞路由交換,思科的話,至少也得是NP級別。
總之,關鍵點是協議和數據包!
菜鳥淺見,敬請拍磚!
轉載于:https://blog.51cto.com/mintank/1171304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网络排错模型之我见----模型,基线,协议,数据包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虚拟化问答录
- 下一篇: 网络故障排除连载之七:设备兼容性故障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