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R标准术语解读
UHD4K的布道師Yoeri Geutskens撰文對各種HDR標準進行了解釋,如果你被眼花繚亂的HDR標準搞得一頭霧水,本文將會對你有所幫助。
文 / ?Yoeri Geutskens譯 / 蔣默邱澤審校 /原文/https://www.flatpanelshd.com/focus.php?subaction=showfull&id=1566562819HDR視頻好像不是一個足夠復雜的區域,電視制造商通過在現場添加大量專有術語搞得這個領域傻傻分不清。這并不罕見!他們的產品中融入了大量技術,消費者需要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認識到競爭中的差異。HDR幾年來一直是電視硬件中最熱門的流行語之一,而且幾乎每個制造商都加入了這個行列,所以很自然地圍繞著這個很多活動。比較自LG在OLED電視上取得成功后發生的事情:它激發了三星推出'QLED',Vizio'XLED'和海信'ULED'(順便提下所有這些都基于LED背光LCD面板而不是像OLED這樣的自發光顯示器)。要了解HDR的生態內容,請查看“2019 HDR生態圈縱覽”。當我正在尋找其他答案時我自己都感到驚訝,谷歌回答我以下問題和答案:“什么是LG HDR Pro ”,答案是“HDR Pro基本上是HDR10的營銷術語。”據我所知確切地說,HDR10和HDR Pro之間不存在相關性,因為LG稱其為2016 HDR電視機,既處理HDR10,“HDR Pro”電視機,但兩者顯然誤解。畢竟為什么給已經有名字的東西發明了一個新名字呢?以下是LG在其自己的網站上所寫的內容:“具有HDR Pro的LG超高清4K電視:選擇LG 2016 4K電視支持HDR10,我們稱之為HDR Pro,因為它們提供與這一新標準的完全兼容性,同時還提供出色的LG圖像質量。“行業內HDR標準又有哪些呢?
在當前的電視營銷中有幾十個甚至幾百個特征名稱可以使用。本文重點介紹HDR為了防止任何進一步的混淆,讓我們回顧一下電視制造商使用的所有術語,以推廣其專有的HDR功能。HDR10
這是當今最常見的HDR格式。幾乎每一臺HDR電視(現在幾乎都是所有的UHD電視)都支持這一點,每個支持HDR的流媒體服務,任何流媒體設備,以及任何帶有HDR的超高清藍光光。HDR10使用SMPTE-ST.2084感知量化技術(由杜比開發)和可選的 ST.2086靜態元數據。雖然這些元數據看起來很明確,但是電視制造商和其他各方或多或少都可以隨意使用它們。有些人只是拋棄它并做自己的事情。
開放格式
SMPTE ST-2084感知量化(PQ)
最低信號接口:HDMI 2.0a
播放顏色表示BT.2020(與杜比視界相同)
播放傳輸標準:ST 2084(與杜比視界相同)
元數據:靜態ST-2086
播放位深:10位
PQ10
也許是最不為人知的HDR格式,這基本上是沒有元數據的HDR10。換句話說,簡單地說是ST.2084 Perceptive Quantizer(簡稱PQ)具有10位顏色深度。有多少設備支持這一點是未知的,因為幾乎沒有電視制造商提到它,但原則上每個支持HDR10的設備必須能夠處理PQ10,因為元數據首先是可選的。
Dolby Vision(杜比視界)
這是使用動態元數據的HDR格式之一 - 特別是ST-2094/10,Dolby Vision可以是12位或10位色彩深度,具體取決于分發介質。動態元數據意味著HDR參數可以在不同場景之間動態變化,而不是所有畫面固定高動態。然而更重要的是 - 和HDR10相比;杜比視覺技術它確切地定義了如何利用動態元數據,在整個交付鏈中提供更好的端到端圖像質量控制。如果您想深入了解杜比視界技術,您可能會在單層和“雙層”信號之間進行區分,并且還可以閱讀不同的配置文件和級別[1]。還有很多要講述的內容但對于這篇文章來說,我們不會過于深入。
專有格式
SMPTE ST-2084感知量化(PQ)
元數據:動態符合ST 2094 -10
電光傳輸功能,最高4K分辨率
播放位深:12位
高達10,000-nit的最大亮度(在實踐中可到4,000尼特)
寬色域(WCG)色彩空間(ITU-R Rec.2020)
HDR10+
這項技術由三星開發,由松下公司提供旨在使用ST.2094 / 40中指定的元數據實現與杜比視界相同的技術。它可能沒有Dolby Vision那么復雜,它也使用了更少的數據。主要好處是HDR10 + Alliance不會向被許可方收取每個產品的許可費用。然而其他因素,一些電視制造商如LG和索尼選擇不支持它。HDR10 +被設想為增強動態格式,因此無法解釋此信號的設備只能看到它們可能解碼的HDR10流,類似于杜比視界的某些(雙層)升級版。三星希望人們將HDR10 +視為一種開放標準,但它確實是一種專有標準。它沒有產品許可費用,但您需要獲得授權許可支付適當數量的會員資格并同意有關知識產權(IP互惠)的某些規則。最近已被一部分公司采用并成立了HDR10 +聯盟,成員包括亞馬遜,三星,松下,20世紀福克斯和華納兄弟等。
SMPTE 2094-40用于彩色體積變換的動態元數據(DMCVT)
針對每個場景和每個顯示器優化的顏色變換
元數據:根據ST 2094-40動態
元數據軌道攜帶補充的顏色分級信息
最小信號接口:HDMI 2.0a
播放顏色表示BT.2020或BT.709取決于顯示器
播放傳輸功能:ST-2084
播放位深度:10位
HLG
由英國和日本公共廣播公司BBC和NHK開發日本電波協會ARIB標準化的Hybrid Log Gamma是一種不基于PQ技術的HDR格式。HLG的主要優點是它與PQ的現有生產工作流程更加兼容,并且只要它們使用寬色域,就可以將同一個分配信號與HDR電視以及SDR(標準動態范圍)電視一起使用( WCG),更具體地說是Rec.2020色彩空間。所有UHD電視都是這種情況,除了2014年左右的早期型號。
Gamma和Log之間的混合
元數據:無 ?*適用于任何HDMI規格 2.0a&20.b ? ?
相對亮度
與SDR曲線非常相似
播放位深度:10位
播放傳輸標準:ARIB-SDT-B67
來自攝像機的線性光圖像數據被映射到HLG OETF曲線和WCG顏色空間BT.2020
HLG10是Ultra HD論壇指定的HLG的標準,也是使用10位顏色深度和Rec.2100色彩空間
Technicolor-Advanced HDR
這一系列HDR格式與飛利浦合作開發,最初名為Prime Single基于PQ。兩個主要變體稱為SL-HDR1和SL-HDR2,并分別使用SDR和HDR10作為基礎層。到目前為止這些格式幾乎沒有用于分發,但已經在生產中獲得了一些用途。兩家公司還指定了一種名為SL-HDR3的格式,該格式基于HLG目前正在建設標準中。VESA
VESA不是電視品牌,甚至不是顯示器制造商。它是計算機顯示標準的技術標準組織,正式稱為視頻電子標準協會。最初設置為推廣600×800 SVGA格式,VESA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立了許多標準,包括DisplayPort。最近該協會一直致力于為監視器的HDR性能建立規范。有三個級別 - 基礎版,中端和高端,分別標記為DisplayHDR 400 & 500,DisplayHDR 600和DisplayHDR 1000;9月他們更新發布了最新標準DisplayHDR 1400![2]數字只是指定尼特的峰值亮度。你可以在官網找到更多細節[2]。
UHD聯盟
該UHD聯盟組織大多由一些電視制造商和好萊塢的電影制片廠,先后制定了一些規范。第一個叫做Ultra HD Premium,我會在這里提到它,因為它主要是關于HDR。關于你的一切都可以在這里閱讀[3]。近期UHDA已經為移動設備(即非電視機)定義了一種稱為Mobile HDR Premium的標準。更多關于這一點。[4]參考:[1]https://www.dolby.com/us/en/technologies/dolby-vision/dolby-vision-profiles-levels.pdf[2]https://displayhdr.org[3]https://vesa.org/homepage-article/vesa-updates-displayhdr-standard-with-tighter-specifications-and-new-displayhdr-1400-performance-level[4]https://www.experienceuhd.com/uhd-premium-features[5]https://www.experienceuhd.com/uhd-mobile-hdr-premium-features
LiveVideoStackCon 2019深圳講師招募
12月13-14日,LiveVideoStackCon首次來到深圳,將全球前沿多媒體技術實踐與深圳本地產業結合,觸發技術與商業靈感。歡迎將你的技術實踐、踩坑與填坑經歷、技術與商業創業的思考分享出來。請將個人資料和話題信息郵件到 speaker@livevideostack.com 或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成為LiveVideoStackCon講師的權益與義務,我們會在48小時內回復。
LiveVideoStack?秋季招聘
LiveVideoStack正在招募編輯/記者/運營,與全球頂尖多媒體技術專家和LiveVideoStack年輕的伙伴一起,推動多媒體技術生態發展。同時,也歡迎你利用業余時間、遠程參與內容生產。了解崗位信息請在BOSS直聘上搜索“LiveVideoStack”,或通過微信“Tony_Bao_”與主編包研交流。
總結
- 上一篇: AV1生态系统更新:2019年6月
- 下一篇: 从云计算到低延时,传统编码器与创新技术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