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观评价 5G 的现状?
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帖子,熱度挺高:
看了一下帖子的回答,基本上都在罵 5G。
作為通信行業從業者,我說說我自己的看法。大家姑且聽聽,一起交流一下。
我們目前所處的這個時代,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 —— 躁動。
上世紀中葉以來,人類科技進入信息時代,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計算機、芯片、互聯網、手機等新生事物的出現,讓人們見識到數字科技的力量。
科技會帶來技術和產業革命,也會帶來巨大的商業利益。企業、資本,包括公眾,逐漸對科技產生了一種條件反射:一方面,會恐慌,害怕自己被科技顛覆。另一方面,會興奮,希望能利用科技,謀取利潤。
于是,久而久之,每當有新的科技概念出現,媒體就會本能地蜂擁而至,進行炒作,一方面迎合產業和資本,另一方面滿足用戶的焦慮心理。
所以,才有了著名的 Gartner 曲線:
這個曲線,本來是叫作“技術成熟度曲線”。現在,卻被人們戲稱為“炒作曲線”。
新技術誕生,大概過程是這樣的:
首先,是一片叫好、拼命吹捧、資本跟風。然后,是到達巔峰、全民狂歡、股價驚人。緊接著,發現好像沒有那么牛逼,迅速唾棄,墻倒眾人推。跌入谷底后,逐漸被人們遺忘。此時,這個技術才回歸理性,真正開始慢慢發展,最終找到自己的位置。
5G,其實也是一樣的。
當初大家為什么狂吹 5G?因為 2G、4G 非常成功呀。
2G 實現了數字移動電話,手機開始普及,這是一個革命性創新。3G 生不逢時,本來想搭互聯網的快車,結果碰到了 2000 年左右的互聯網泡沫破碎,因此蟄伏了多年。
再后來,iPhone、安卓智能手機出現,才算挽 3G 于狂瀾,帶動了移動數據業務的大爆發。
面對智能機浪潮,3G 甚至不夠用,所以,很快就有了 4G。
在座的各位,敢說 4G 不好嗎?有了 4G,才有了讓我們很爽的移動互聯網生活。沒錯吧?
5G 的誕生背景,是非常復雜的。它背后的驅動力,來自多個方面。
首先,4G 很成功。產業方面,包括運營商和設備商,還是希望借助 4G 這波風口,再提升一下速度,看看能不能延續行情。
其次,通信產業一貫是有周期性的發展特點。這么多通信人,都要吃飯的。4G 建完之后,投資少了,大家沒飯吃,這肯定不行。所以,整個通信產業(尤其是設備商),要想辦法推動波谷盡快結束,波峰盡早到來。
站在利益的角度,這是必然的訴求。5G 不是 H 司一家喊出來的,所有的設備商,包括分包商、供應商、代理商,當時都喊了。
作為掏錢的金主,運營商其實是比較糾結的。4G 投資才結束不久,正準備躺平賺幾年錢,現在又要掏那么多錢(幾倍)建 5G,合不合適?用戶到底會不會買賬?他們心里也沒底。
移動互聯網在消費領域發展非常迅猛。游戲、視頻業務高速發展,O2O 如火如荼,VR / AR、全息通信、云游戲看上去也很不錯…… 運營商,還是有點心動的。
這些業務,萬一爆了呢?變成第二個智能手機了呢?總要去試一下的。爆了,就大家 happy。沒爆?再說吧。資本市場都是這樣的,凡是有機會的事,都會去試一下。賭對了,就是巨額回報。錯過了,就是責任。
除了消費互聯網之外,整個通信產業,其實還在賭一個更大的方向,那就是 —— 行業互聯網。也就是工業制造、交通物流、金融證券、教育旅游、電力能源、港口碼頭等各個行業對通信網絡的需求。
消費互聯網是大紅海,卷得要死。但是行業互聯網不同,是一個新興市場,是大藍海。整個通信產業對產業互聯網,寄予了厚望。
各個行業在 90 年代末就開始搞信息化。2000 年后,搞網絡化,有了物聯網的概念。現在,要搞數字化、甚至將來搞智能化。這才是真正的大蛋糕。
在行業網絡的技術領域,除了有線,就是無線。有線就是光纖、網線。無線的話,技術競爭非常激烈,有 Wi-Fi、藍牙、Zigbee,也有移動通信。
Wi-Fi 的背后,是 IEEE。美國在這條線,有優勢。移動通信,我們是“1G 空白,2G 跟隨,3G 突破,4G 同步”,一路追啊追,好不容易擠進了第一梯隊。換作是你,你是搞自己擅長的線?還是別人擅長的線?
所以,就有了“5G 領跑”之說。揚長避短嘛,再簡單不過的道理。
建設 5G,也是服務于國家戰略。
經濟大環境,國家要投資,該修的路和橋都修了,樓也很多了,不能總是投老基建。既然我們在科技領域也有實力了,那么,在科技上花錢,搞數字經濟,搞算力和通信基礎設施,打牢數字底座,顯然就是最好的選擇。
于是,就有了新基建戰略。
基于上述種種原因,上層決策,要建設 5G 網絡。適度超前建設,探索一下 5G 的價值和應用,為孵化創新創造條件。
話都說到這了,運營商肯定要有所作為的。運營商做事,大家都知道的,畢竟是國企,先講政治,再講商業。要么不干,要干就要領先。于是,5G 就變成了大規模建設,全面鋪開。
國內在基建上也確實比較猛。一群餓狼,蜂擁而上。短短幾年時間,就有了 300 多萬 5G 基站,傲視全球。
在 5G 的建設過程中,隨著網絡的普及,以及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用戶親身使用了 5G,卻發現:“咦?好像 5G 并沒有什么大用嗎?和 4G 區別不大啊?”
Gartner 曲線走著走著,開始進入理性階段,于是,大家開始罵了,認為 5G 名不副實,是一個“騙局”。
如今,到了 2024 年,5G-Advanced(5.5G)來了。大家一看,就罵得更兇了 ——“5G 才花了那么多錢,又拿 5.5G 來騙錢?”
我仔細分析了一下大家的罵點,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
1、5G 無用論
部分用戶認為,5G 和 4G 區別不大,自己感受不到 5G 帶來的體驗提升。
這個是典型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前面說過,對于大家現在的大部分應用,其實 4G 的速率都可以滿足。所以,感知差異不會太明顯。
媒體在 5G 早期宣傳的時候,太過夸張了。有些宣傳,有意無意與手機聯系,是為了利用大家對 4G 高網速的體驗提升,“騙取”大家繼續支持 5G,營造輿論環境。宣傳這種事情,總是虛虛實實,有時候就是“捧殺”。
大家站在手機消費者角度,罵 5G 沒用,我覺得可以接受,但見仁見智。對于游戲、直播等一些場景來說,5G 體驗總歸是好于 4G。
不過,還是請大家不要忘了,5G 在行業互聯網場景,是有一定需求的。在一些特殊場景,例如遠程駕駛、遠程質檢、遠程手術之類的,目前只有 5G 的技術指標能夠滿足要求。
我們可以承認這個場景不是很多,但它真實存在。5G 的利用率,是在增加的。
2、5G 網絡差
這是一個區域性的問題。很多用戶說自己沒有 5G 信號,上網很慢。這取決于當地運營商的網絡建設情況。不可否認,現在很多地方的 5G 信號確實不太好。也是因為如此,所以國家現在推出了“信號升格”,希望能夠解決這個問題。
說真心話,建網絡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做網絡優化更難。你加個基站,還有業主投訴說基站有輻射,要拆掉。一些大樓里信號差,你進去維護,物業還要想法設法收你錢。這種事情數不勝數。
不管怎么說,挨罵就要立正。網絡質量差,通信人要承擔責任。
其實,很多用戶罵 5G,本質上還是罵運營商。國內用戶對運營商的不滿情緒由來已久,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5G,有時候只是背了個鍋。
中國運營商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我覺得吧,還是應該和別的國家的運營商進行一下對比。我個人覺得,好像沒有哪個運營商不被罵的。
3、5G 技術失敗
看到這個,我很快就想到當年網上那篇很有名的文章 ——《5G 將是一個徹底的失敗通信技術》。
這篇文章發表于 5G 早期,作者是 H 司以前的一個研發牛人,當時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我個人肯定是不認同這篇文章的觀點的。但是,我也反對很多文章對 5G 的盲目吹捧。我覺得,在現在的技術背景下,5G 已經是我們能做的極限了。在基礎理論沒有獲得突破的情況下,我們使用無線電磁波進行通信,很難有巨大的飛躍。
5G 的性能提升,有編碼技術、調制技術、天線技術等方面的努力。這些提升,都不容易。改進一點點,背后都是無數科研人員的艱辛付出。
除了這些技術之外,更簡單有效的,還是在頻譜上做文章。利用了更高、更多的通信頻段(2.6GHz-4.9GHz,甚至 6GHz、毫米波),用頻段換高帶寬、低時延,是 5G 指標提升的主要原因。這是無法否認的。
這種做法并不是沒有代價。代價就是覆蓋能力和成本。頻段越高,信號覆蓋距離越短。這會增加投資。因此,我個人認為,在有需求的地方(熱點區域)進行 5G 建設,是上策。否則的話,Capex 和 Opex 都會比較高,增加運營商的壓力。最終成本,可能會轉嫁到用戶身上。
有些地方的運營商為了建設 5G 而建設 5G,追求 5G 基站數的數字,為了宣傳。這是不對的。建好之后,沒有采用智能關斷,而直接一刀切,在非高峰期徹底下電 5G 基站,當然也是不對的。
5G 在技術上有創新和升級,能夠提供更高性能的網絡,在能效等方面強于 2/3/4G。從長遠的角度看,建設 5G,淘汰低性能高功耗的 2/3G,是沒有問題的。網絡升級迭代,舊制式退網,運營商以 4G 為打底網絡,以 5G 滿足熱點和重點客戶覆蓋需求,是合理的策略。
那么,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 5G 的得與失?
建設 5G,探索和試錯的意義,大于解決已有問題的意義。它不是由用戶需求所驅動的技術(至少沒有強烈的需求),更多是為了孵化業務場景、創造需求。
作為數字基礎設施,適當超前建設,沒有什么問題。
我們現在沒有看到爆款業務,并不代表以后都不會有爆款業務。我之前也說過,行業互聯網的爆款業務,誕生的速度肯定并沒有消費互聯網這么快。不能用看待消費互聯網的思維,看待行業互聯網的發展。車聯網、工業互聯網,其實現在都在穩步推進中,這個周期會比較長。急功近利,反而不利于產業健康發展。
現在的 5.5G,我個人認為,宣傳上已經理性很多了。一是強調了升級,而非替代。二是強調了按需建設,而非全國覆蓋。
5.5G 除了彌補 5G 的一些不足,在性能上繼續“摸頂”之外,重點還是在于幾個新技術方向的探索,尤其是通感一體。這也是為了給 6G 探路。
通信技術是延續性技術,因為都是走的無線電磁波這條線,所以,就像蓋房子一樣,必須從 1 樓開始蓋起。不存在什么“跳過 5G,直接 6G”之說。這個和 IT 那邊有很大的不同,IT 的創新,很多都是架構上和應用場景上的創新,例如區塊鏈、元宇宙、AI 人工智能,顛覆性創新比較容易出現。但底層的東西,例如硬件(芯片半導體技術),其實也是很難跳過去的,除非換底層基礎理論,換賽道。
我個人覺得,用戶站在手機消費者的角度,罵罵 5G,是可以的。但是,站在行業互聯網的角度,站在科技創新的角度,還是希望能夠盡量多一點寬容。
技術追隨階段,輪不到自己試錯。但一旦走在前面,試錯就再錯難免。以前是摸著鷹醬過河,現在并排走了,只能自己趟著石頭過河。移動通信得之不易的技術優勢,應該盡力進行延續、保持。
如果讓我說 5G 的失,我個人覺得,建網策略我不是太認同。強調基站數量,全域規模建設,我一直持保留意見。
不管怎么說,5G 建設已經達到一個規模。討論既定事實的對錯,意義不大。不如花更多的心思,研究如何利用這個重要的數字基礎設施資產。
有了 5G,運營商的 2、3G 就可以加速退網。我們在新興業務領域可以大膽嘗試,積極試點探索。基于大規模的 5G 網絡,也可以做技術驗證。
對于 6G,我個人還是覺得不宜激進。通信網絡每十年換一代,是一個偽命題。技術的演進,還是需要緊密圍繞需求。整個國家的移動通信網絡,每十年換新,成本太高,代價太大。以漸進式演進替代代際式演進,會更合理一些,性價比更高。
我們在數字化轉型上,是相比國外有優勢的。在算力上,我們現在還是消費為主,底層核心技術存在較大差距。如果算力領域我們也能夠取得和移動通信領域一樣的技術優勢,那么,未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國家競爭力,包括民族復興這個大目標,我們就更有把握了。
一起加油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鮮棗課堂 (ID:xzclasscom),作者:小棗君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于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于傳遞更多信息,節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如何客观评价 5G 的现状?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中兴 G5 Ultra 开始预热:全球首
- 下一篇: 努比亚小牛 5G“百元手机”发布:展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