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路板的布局
淺談電路板的布局
https://blog.csdn.net/weixin_45152565/article/details/103312976
本人對硬件設計的研究還不是很深,懂的東西也不是很多。這里根據自己淺薄的經驗簡單說說PCB布局的通常順序,如果有什么講得不對地方,歡迎指點。
一般順序:首先一般布置的是一些固定位置元件、大元件或比較特殊的元件,如電源插座、指示燈、開關、發熱元件、變壓器、IC這些。布置好后用軟件的LOCK功能將其鎖定,避免后面的操作過程中誤移動。
插座
鎖定功能
板邊距離:元器件與板邊的距離的話,一般的板子也許不用考慮,而且現在的制作工藝很高,有特殊需求可以跟生產商商量。一般距離都是在幾個毫米以內或至少大于板厚。
高低壓之間的間隔:在許多PCB上同時有高壓電路和低壓電路,高壓電路部分的元器件與低壓部分要分隔開布置。間隔距離與要承受的耐壓有關,承受的耐壓越大間隔距離要越大,通常情況下在2000kV時板上要距離2mm。這個并不是成比例增長,具體看承受耐壓而定。有些時候為了避免爬電,還在PCB上的高低壓之間開槽。: Q1 f+ C. t: {7 C
關于走線:PCB布線應盡可能的短,在高頻回路中更應如此。PCB布線時,線的拐角的角度應避免出現直角或銳角,盡量布成鈍角。
鈍角走線
因為在高頻電路和布線密度高的情況下,直角或銳角會影響電氣性能。當然,有些時候特殊情況,會需要繞蛇形走線和等成走線,看起來好像不太符合布線規則。但那是不得已而為之,通常情況下還是要按照布線規則來。
蛇形走線
當雙面板布線時,兩面的導線盡量相互垂直、斜交、或彎曲走線,避免相互平行。輸入及輸出的布線應盡量避免相鄰平行,以免發生回授,在這些導線之間最好加接地線,導線寬度應以能滿足電氣性能要求而又便于生產為宜,它的最小值以承受的電流大小而定,但最小不宜小于0.2mm,在高密度、高精度的PCB中,導線寬度和間距一般可取0.3mm。導線寬度在大電流情況下還要考慮溫度升高情況,單面板實驗表明,當銅箔厚度為50μm、導線寬度1~1.5mm、通過電流2A時,溫升很小,因此,一般選用1~1.5mm寬度導線就可能滿足設計要求而不致引起溫升。布的線中,公共地線應盡可能地粗,可能的話,使用大于2~3mm的線條,這點在帶有微處理器的電路中尤為重要,因為當地線過細時,由于流過的電流的變化,地電位變動,微處理器定時信號的電平不穩,會使噪聲容限劣化。同樣的,有些類似的電源線也可以適當加粗。
布線間距:相鄰導線間距必須能滿足電氣安全要求,而且為了便于操作和生產,間距也應盡量寬些。最小間距至少要能適合承受的電壓。這個電壓一般包括工作電壓、附加波動電壓以及其它原因引起的峰值電壓。在布線線條數量比較少的情況下,信號線的間距可適當地加大,高、低電平懸殊的信號線應盡可能地短且增大間距。
屏蔽與接地:在布公共地線時,應盡量布置在PCB的邊緣部分。PCB上應盡可能多地保留銅箔做地線,這樣得到的屏蔽效果,比一條長地線的效果要好。傳輸線特性和屏蔽作用將得到改善,另外起到了減小分布電容的作用。所布的公共地線最好形成環路或網狀,這是因為當在同一塊板上有許多集成電路,特別是有耗電多的元件時,容易產生接地電位差,從而引起噪聲容限的降低。如果做成回路時,接地電位差會減小。
環路走線
另外,多層印制線路板可采取其中若干層作屏蔽層,電源層、地線層均可視為屏蔽層。一般信號線設計在內層和外層,地線層和電源層設計在多層印制線路板的內層。例如設計四層板時,1、4層作為信號層,2、3層作為電源層和地層。
總結
- 上一篇: ERP服务器端安装及配置
- 下一篇: 【前端】input隐藏的三种方法和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