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的幕后故事(2):“愚公移山记”人物篇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大道至简》的幕后故事(2):“愚公移山记”人物篇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2007年04月18日 01:05:00
引子====== "愚公移山記"文言和白話兩篇附錄,是《大道至簡》第二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我們這些讀慣了技術書的人,大概是不會象文科生一樣,一邊考證著一邊讀古文,因此這篇"愚公移山記"中的背景,怕是沒幾個人會曉得。然而如果不了解這個故事的一些背景知識,那么讀起來便不會有什么意思,不會知道其中的含義。因此接下來的"幕后故事",我將用一系列專題,來講講這個"愚公移山記"是如何寫成的。你可能不會想到,這將涉及到歷史、地理、軍事、文化、政治、科技..等等非常多的內容。所以,接下來的講述,將會非常精彩。不過,對于不愿讀史,或不愿讀書的人來說,怕是有些無味的。;) 一、愚公故事梗概======《大道至簡》決定要重寫"愚公移山"的故事,但到底要寫成什么樣子呢?下面先給出一組數據來說說新版"愚公移山記"的復雜性,新的故事包括:1. 從西周到東周(春秋),前后400多年的時間跨度;2. 愚公、智叟、京城氏(后為目夷氏)三族、六代人之間的交往與沖突;3. 講述到十五個諸候國之間的復雜關系,包括十二個地、域名;4. 涉及歷史、地理、文化、職官、器物、人物等諸多方面的考證與考據;5. 講述到工程的起因、變更、風險、決策等多個方面;6. 涉及制衡、詭詐、離間等多種軍事謀略,以及復雜的多國關系、地理形勢等的分析;7. 虛構了十九個人物,其中十二人虛構了姓名;8. 涉及了十四名真實的歷史人物,起至周公,止至列子;9. 除原寓言中的四個神話人物之外,新增一個神話人物;10. 講述到六本書,后來六書俱焚。 在新的故事里,有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移山不如開山。愚公的最初想法是要把山移平。但從道理上來說,這個目標設得不對,因為愚公的問題是"出入不便",既然只是行路難,那開條路就好了,為什么要把整座山給平掉呢?因此,"愚公移山記"其實在本質已經把"移山"改成了挖山開路。這使原本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理想",變成了"可以實現的工程":劈山十丈,筑路二百里。但一個工程"可以實現"并不等于它能順順利利地被做完。我們很快看到,工程導致環境破壞,又沒有防災措施,所以工程很快又被擴大了:(劈山)三十丈,輔以河道。但接下來我們又會看到,原本為解決"出入不便"的問題的開山、筑路的工程,換個環境,卻成了國與國征伐的途徑。當京城氏提出這個風險時,愚公渾然無覺,而智叟立即看到其中的問題,決定勸阻京城氏,一方面不要告訴晉王以躲避當下的危險,另一方面分散錢財為將來謀劃。又過了幾十年,愚公一家終于把山挖開,并因此得以封官賜爵。但隨后,正如京城氏所預見的發生了戰爭,愚公因此獲罪。后來智叟與京城氏展開營救。退兵之后,愚公一家被罰在挖通道路的地方筑城守關,智叟則官拜中軍輔政公,而京城氏歸隱著書。又過了一百多年,京城氏的后人在關隘前著書立說,志欲解釋智慧的奧義。時列子行經太行,釋之以"道"。 在新的故事里,隨著移山工程的推進,事態在不停地變化。隨著這些變化,各種人物紛紛出場,或推或阻,或獲利或獲罪,瞬息變化之間,世事已越百年。 二、愚公的故事======愚公有姓無名,他復姓公輸,長子叫公輸旦--隨便提一下,京城氏與端木氏的第一代人物分別名為"初"、"啟",與這里的"旦"相同,都是事物初始的意思。但為什么愚公要復姓公輸呢?各位應該記得《大道至簡》第八章中講了一個人物,著名的魯班,也就是公輸班。是的,沒錯,這里的愚公取公輸作姓氏,原型就是魯班。第八章講到魯班的"工匠思想"的三個方面,在這篇"愚公移山記"的公輸氏中,也都是得到一一再現的。(魯班像)(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 例如講到京城初游學回來,學到了冶鐵和造車的技術。這時公輸旦去求見京城初,卻是"求之以粗鐵之器、車載之法"。也就是說找人家要的是鐵器的實物,以及車輛運送的方法。這里便說的是工匠思想中的"以工具之利為恃仗",和"以技法之巧為較量"。--你想想,為什么愚公不去求取冶鐵之法,造車之技呢?如果第一代愚公是求"冶鐵之法,造車之技",那么愚公就不是愚公,而成了京城氏了。關于這個話題,我們下一小節再講。除此之外,公輸氏還有一些管理或工程中常見的問題,例如沒有風險意識、沒有應對風險的策略等。但更重要的是,愚公始終將這個工程視成一人一事,因此對任何風險或者目標的變化都全然無備,因而會說"吾家百年之事,豈容一言而廢之"。看到這里的愚公說"我一家人(吾家)"了么? 三、京城氏的故事======一說到愚公這個人物有原型,估計就有人想到智叟與京城氏都會有人物原型。是的,沒錯,這幾家人都是有原型的。不過這里,我們先說京城氏。京城氏這個人物的原型,我在再版前言中其實是專門交待過的。在前言中,我說"京城一氏的后代中,有很多復祖姓目夷的人"。為什么我要單獨地提交京城氏祖姓目夷呢?因為原來的寓言中,特別交待過"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所以我不得不用"京城"這個姓。但我實際上想用的是"目夷"這個姓來鋪墊人物原型,所以這里要講"京城氏祖姓目夷",而這個故事末了,也取目夷氏在關隘前著書,以呼應這里的背景。"目夷氏"又來源于哪里呢?多讀史書的人大概會知道,墨子(墨翟)就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后。這里取的是顧頡剛先生提出的觀點,說的是"目夷"原為商族的小國,目夷國后并入周代的小邾國,成為宋的屬國,宋襄公封他的侄子在目夷國,后名之為目夷子,姓氏便從此而來。"目夷"這個地方,在今天的滕州境內,現在還有"目夷君墓"、目夷山、夷河等地名。所以在本書的"愚公移山記"中,京城氏就是目夷氏。而這個原型,就是墨子墨翟。 京城一氏,總是不斷游學、出仕和歸隱。從京城初開始,他先是游學,求得"冶鐵之法,造車之技"回來,然后投之于實踐,助端木氏經商,在晚年的時候將這些經驗寫成了"《論事》百篇"。《論事》這個書里,講的是有制造的工藝、做事的方法和團隊的管理與策略。這里應該發現,京城初是一個從實踐出發,又歸于理論的實踐家,精通實戰又有管理經驗。接下來,第二本寫成的書叫"《觀勢》十篇",是京城禮發現工程的軍事隱患、又"歸仕于魯"之后寫的。這本書背景中,京城禮已經是富遠見、知時勢、有謀略的人物了。京城氏的第三本書叫"《趨避》",只剩下"千言"了(哈哈,越寫越薄)。這本書"論以方略宏旨"等等,已是極高的智慧了。這本書的背景呢?則是端木方、京城宜解了廣野之危,以至于連幾百年后的"假道伐虢",也在算計之中了。 四、智叟的故事======智叟這個人物的原型,從行文中基本上是看不出來的。但他的姓氏和行事,還是透露了一些端倪。這個原型,其實是孔子門生子貢,也就是經常在《孔子》文中看到的"子貢問曰"的這個子貢。復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其人利口巧辭,善于雄辯,辦事通達。他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善于經商,被稱為儒商之鼻祖。自明朝起,他也被稱作"先賢端木子",所以也是先秦諸子之一。 (子貢像) 智叟端木氏具有子貢的這些人物特征。最開始,他聽說齊國東邊有交易海鹽的市場,便讓端木啟荷擔經商。到后來京城初習得冶鐵制車的技術時,端木啟已經通過經商而"適有余財",于是開始利用京城初的技術來制造"高新技術產品(鐵器、車具)",鐵器換茶、茶換馬,而適逢戰爭,車、馬值錢,端木氏因此速富。到后來,廣野建郡,端木博就開客棧;與鄰交好,端木遠就在諸國間經商(國際貿易呵呵)。由這些可見端木氏有商業眼光,善于投資理財。這還不算。端木氏能洞察時勢,順勢而為。當京城晰說挖開太行有刀兵之禍時,端木方就開始把錢財疏散開來,因而"富而不顯",棄虛名而守實利。因此當愚公挖開了太行山時,搖身一變成了"廣南大夫"時,智叟一家已經默默無名了,而后來晉王責公輸氏通敵時,也就沒了端木一家的份兒。 如果端木一家僅是如此,不過是狡兔三窟、營商守利的奸滑之徒罷了。但接下來,當京城宜來求救時,端木長笑著說:"先父度情而備時用,..所為者今也。"也就是說,當年端木氏把錢財藏起來,并不是為了斂財,而正是為了在五十年后挽救公輸一家人。可見端木行事,并不逃避或者推托,而是謀定而后動。再下來,端木長游說晉王,說:"廣野這個地方,你說它是路,可以通過他討伐南方;你說它是關,也可以鎮守南方。但是用來攻伐還是據守,卻取決于大王你自己的意思。"端木長首先把一個客觀的因素,變成晉王對事物的主觀看法:你認為他是有利的就有利,認為不利就不利。并且以此推出一個假設,說:"故今日之所憂者且為明日之所以喜也。"也就是說,你今天為有它煩惱,今后卻要因為有它而開心。但是,讀到這里的人就該想了:這不變成了晉王是在以自己的喜憂來論愚公的功過了嗎?的確,端木長因此就說"此恐將有虧于王命矣"。那意思是說:你如果這樣做,對大王的聲譽也是不好的。這段故事里面,我們看到端木長的詭辯之才。 但如果只是詭辯,也不足以救愚公。因為后面還要出使雍國、單國,還要解廣野之危、解魏焦之困,這些都不是詭辯可以解決問題的。而端木長看來也精擅縱橫之術,聯合雍國以牽制邘國、出使單國而瓦解敵盟、以及后面的分裂虞魏等等,端木氏用的可是軍事計謀,而非一時的巧言麗辭。其實這些構思,仍然起源于他的原型子貢。子貢"常相魯(國)衛(國)",他的政治才能,在孔子弟子中也是居首。子貢為解魯國之危,赴齊、吳、越、晉四國,引禍他人而四國不疑(四國國君對他所作的利害分析深信不疑),并紛紛采納他的主張。最終呢?《史記.仲尼弟子傳列》載子貢"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十年之中,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五國的形勢都大變。其縱橫之才,不讓于后世之張儀、蘇秦。而"愚公移山記"里的端木長解晉國之危的策略,與子貢如出一轍。不同的是,根據晉國所在的地理形勢、鄰國關系等等,端木長使用的具體策略也就不同。關于這一個故事的詳細分析,我會放到"幕后故事之軍事地理篇"中去講。--本篇嘛,重在交待人物。^.^ 五、適時出現的晉王======晉王這個角色著墨不多,也沒有什么原型。但是晉王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決策者,他總是在最正確的時候決策最正確的事--雖然他不見得有什么"遠見"。晉王的第一個(也是最正確的一個)決策是雖然同意啟動移山的工程,但是把工程的目標改成了"劈山有十丈,筑路二百里,以通南北"。也就是說,目標是"通南北",方法是"劈山筑路"。晉王看到了南北溝通的利益,也定下了一下可實現的目標。而且落實到方法,也基本可行。晉王的第二個決策,是在工程中出現環境,需要擴大規模的時候。這個時候,問題是山體危懸,山洪也無處可泄。這并不影響工程的目標,而且在技術上也有規避之法,因此晉王同意擴大工程,使之拓寬到三十丈,并輔修一條河道。當工程竣工時,晉王賜給公輸同大官;當河道暢通,民無災殃時,晉王賜公輸同以爵位。這體現晉王取人之技,取民之心的特點。為什么呢?賜官和封爵并不一樣,官是職司,并不世襲;爵則有封土,可以世襲。當公輸一家挖了幾百年的山,于民得利,賜官以彰其技;而河道暢通,救生靈無數,賜爵才是應民心之舉。至于再后來,當廣野招來敵禍時,公輸同被問了死罪。看起來不合理,但大抵也是政治上的慣常手段。 其實有趣的地方并不在這里。我們接下來看,當端木長詭辯,把帽子扣到晉王的頭上時,晉王問了一句:"不察于時事,則刑法之用何也?甲胄之用何也?"那意思是說,如果不審查當下的事情來判斷得失,那么刑法就不能懲治有罪的人了,而甲胄也就不需要裝備著來御敵了。晉王顯然很清楚端木長的詭辯之道,并沒有受到迷感。而端木長也順勢將話鋒轉開,說的是:"這只是在于用法的不同而已。"接下來又反過來問道:甲胄如果可以不用來平息戰爭,那么是不是刑法就可以不用來定罪公輸呢?這里其實已經不是詭辯了,而是在討價還討。只不過順著更前面的話看來,好象是在說理罷了。但晉王三伐廣野都不成功,當然急需一個"不用甲胄"的法子。所以這里"王諾(晉王答應了)",未見得是"諾"于端木長的詭辯,而更多的是從端木長的身上看到了消彌戰端的希望。接下來,端木長使邗(由于是"出使",當然是要晉王授權的)、單,以及后面瓦解虞魏聯盟等等,晉王適時地、正確的作出了決策。除此之外,晉王賜爵給端木長,不受;再賜、不受;最后端木長官至中軍輔政(職官的最高階)。晉王可以說是識人用人,因為爵雖有封地,但未必參政;職官則主理國事。所以當端木長獻來金錢時,晉王賜爵;當端木長展現軍事、政治才能時,晉王拜為高官。 "愚公移山記"中的晉王未必有才,也未必有智。但他總是很清醒,是典型用人冶世的君主。但是回過頭來想想,我們的工程中,真正的決策者可能才智兼備,但未必清醒。大多數時候,"不清醒的決策者"或者是宥于枝節,或者是耽于已見。真正知人善用、用人不疑,以及知事之大體的"晉王"并沒有幾個。 六、愚公:矢志如一的執行者的悲哀======我們的教育總是說:做事要有始有終、要有恒心有毅力。但是在"愚公移山記"的這個故事里,愚公一家怕是最矢志如一的了。我們也在總是講執行力,說凡事要做實,要先做后說,落到實處。同樣是在"愚公移山記"里,我想愚公一家也是執行力最強的了。然而愚公公輸氏一家,盡二百余年而不成其事,到后來卻要端木、京城去救他出獄才成。這是為什么呢? 說到底還是魯班的那種"工匠思想"的問題。在EHM圖中,最左側是以"程序=算法+結構+方法"為核心的角色,他們的共同的目標都是"實現"。在"愚公移山記"中,公輸氏世代的目標也只有一個"實現":就是要把山挖開,挖條路。以至于到了后來,他們都忘掉了目的,忘掉了需求,他們只剩下了"實現的欲望"。--當太行山被挖開時,他們的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但是他們忘掉了兩百年前定下目標時的需求:出入之迂。目夷氏在向列子問"愚"時,列子說:"移山取道,筑關自守。不知其始,非知所終,是為愚也。"意思就是說:原本是想要道路通暢的,最后卻筑了座關隘自已來守,道路仍然是沒有通暢的。做事情不知道它的起始,也不能預料它的結果,這就是"愚"者的表現了。 愚公的原型魯班,與此是堪可類比的。不過,既然在《大道至簡》中已經分析過魯班的工匠思想的問題,在這里我就不再細述了。但是,從另一角度來看,在傳統的教育里,"埋頭做事"的愚公是受贊揚的;在傳統的公司里,"勤奮敬業"的員工是受嘉獎的。我雖然不會去否定這種良好的品質,但如果只剩下"埋頭做事"與"勤奮敬業",而忘卻了做事的目的、敬業的目標,那一樣也是愚者。不要在意于"愚者"這樣一個不太中聽的名字。在《大道至簡》第六章中,我寫過自己在Y公司七年,最終、也是最失望地離開這家公司的原因,就是"不是知道工作的目標"。所以,事實上誰都可能這樣一路行來。真正的問題是,作為公司的管理者,或者項目的管理者,是否能夠讓給"愚者"們一個清醒的方向與目標。在這一點上,我常常覺得晉王是對的。但那是"決策者"的問題。在《大道至簡》中,應對這種無視目標、埋頭實現的開發人員的法子是:做為開發人員,我們不應當妄自菲薄;作為管理人員,我們更應該善而用之。--但這樣,就真的不悲哀了嗎? 七、PK:京城氏vs端木氏====== 歷史中墨子跟魯班PK過一次,結果是魯班輸了。《大道至簡》中用這個故事來論述魯班的"工匠思想"。另一個方面,這個故事也說明京城氏(以墨子為原型)如果跟公輸氏(以魯班為原型)PK的話,毫無懸念:公輸氏一定是要敗的。但如果拿京城氏與端木氏PK呢?也就是說,墨子要跟子貢PK一下,會是如何呢?這個對局就有點意思了。 (不過這里的京城氏大概還沒有墨家的"非攻"思想,這里也不打算談攻與非攻。我只是打算將京城氏人物身上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征,與端木氏做個比較而已。) "愚公移山記"這個故事的前期,京城氏游學魯國,回來之后成為了一個手工業者,掌握的冶鐵、制車之技可以說是當時先進技術的代表。后來,由京城初在晚年完成了一本書,名為《論事》,講技藝和組織等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京城氏快速地完成了一個轉變:從手工業者變成理論家。如果換個說法,就是從工匠變成了工藝,由小工變成了大師。而由京城初"晚隱于魯"開始,也形成了京城家族的隱士文化傳統。在這一時期,端木氏在營商積富,因此與京城氏沒有可對比性。但是,端木氏也表現出了對趨利避害的人性、對好大喜功的官性的基本把握,他告訴晉國的大夫說:大王輕視這件事,大家會不服;重視這件事,大家都會稱頌。又說:把太行挖開,好處多多。于是搞定了晉國大夫,隨后把公輸氏移山之私事,變成了筑路的國事。 第二次交鋒中,京城晰游學回來發現工程風險。公輸召"不知道應該如何回答他(亡以應)",這時就讓他去找端木遠(使告端木遠),這個細節說明端木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單單是經濟實力上的,可能也包括一些智謀策略方面。后來又說端木遠去向"司空"建議,司空也采納了他的建議,這說明端木遠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力。這兩處細節表明京城晰游學增長了見聞,對工程中隱存的風險有了一定的預見性,但是他未必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和實力。但這時的端木遠,不但有謀略,而且也已經有相當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基礎了。 第三次交鋒發生在京城禮(他又游學了四十年)與端木方之間。這次京城禮顯然眼光更長遠了,他已經從國與國的關系來看待"愚公移山"這項工程,而且準確的預見到戰爭將在哪些國家中展開。這時端木長先是"笑而應之"以穩住局面,等公輸否走后,又跑回來見京城禮,"詳以利害,再拜而請",終于使京城禮承諾不再揭發這件事。京城禮不揭發這件事并不見得是因為端木方之"請",大概還是因為端木方準確地描述了事態,并就今后的發展達成了一致。--后文也講到了這是因為"(京城)禮公知時知勢"。所以在這一次對決中,京城禮敏銳勝過端木長,二人在形勢的分析和把握上站在同一高度。不過在另一方面,端木長的機智和快速應變的能力得到彰顯。隨后京城禮"歸仕于魯",寫了《觀勢》。這本書講的是辨析形勢的方法,以及解決問題的應急、應勢的方法。端木氏則開始了隨后五十年的謀劃。從這一點上來看,端木氏的遠見猶在京城氏之上,而且一旦發現事端便快速應對,積極謀劃,高效、敏捷、果敢且舉重若輕。 第四次交鋒其實是一次合作:京城宜與端木長共同來解決晉國的廣野之亂。這一次,避世的端木、游學的京城同時面對了晉南的戰局。但自一開始,京城宜就顯得過度的患得患失,將問題攬在自家頭上。而端木長而泰然自若,以至于"行于冀魯燕齊,(而)無有知其事者"。一副大局在握、成竹在胸的樣子。當端木長出使雍、單的時候,他"令"京城宜赴邘,這表明端木長已經把控了局面,京城宜亦為他所用了,以至于后來又"潛使"京城宜去虞國。看起晉、虞交好的局勢貌似京城宜的功勞,但當晉王"憤而不允"時,端木長又跑出來說話,說:"臣教(京城)宜所圖者.."這又表明京城宜的作為,亦出自端木長所授之機宜。所以整個晉南的局面,其實早在端木長的算中。京城宜居其間,如同一枚算子。 京城氏敏銳,墨家之入世、之兼學、之博愛各占幾分,但或因小而失大,或因大而廢小,常宥于邊角而不自知。因此京城氏出世小隱的時候還可著書立說,卻不能入世。而相比之下,端木氏聚財而不斂,知時應勢,深思遠謀,是入世之大隱者。京城游學,常得新知;端木大隱,實藏睿智。知與智,端木勝在智。 八、終極PK:目夷氏vs 列子====== 在"愚公移山記"的故事里,目夷氏就是京城氏,這個我們前面已經講過。整個"愚公移山"過去了一百多年之后,端木與公輸都不在了,目夷氏卻還在:他回到太行山下著書立說,最后遇見了列子。這里又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呢?目夷氏以這些先輩的著作為基礎,完成了一本《釋智》。這本書沒寫它有多少字或者多少冊,但以"一年成《公輸諸公記》、十年成《京城目夷氏集注》"來做鋪墊,說《釋智》這本書寫了三十年,可見目夷氏花了多少的智慧與心血。然而,最后列子出來回答"什么是智",就用了一句話,目夷氏就把這些書全燒了。顯然,列子是要勝目夷氏(以及目夷所代表的墨子)的。但是列子又勝在何處呢? 我們前面分析過:京城游學,常得新知。其實京城氏一代又一代人,所做的無過是求學、驗學和著書。這就好象西方科學,如果有一個實驗室管理員成天看書、看別人做實驗,然后把這些書中的、實驗中的寫下來,那么你除了說這個實驗室管理員是一個"知識記錄者"之外,大概算不上什么"智慧"。當然,我們不能否定這些被記錄的"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做這件事的人的無私與偉大。但是應該清楚,這些還只是"知",而不是"智"。所謂"知而獲智",并不是說一有了"知",就會"獲智"。"獲知"與"獲智"之間,有個轉化的過程。這一點在《大道至簡》里也寫到了,那一小節叫"化而用之"。所以在"愚公移山記"里,京城氏通過不斷地游學,保持著典型的"有知識、有文化"的人的形象,但是也總是"食而不化",數代人都成了知識的記錄者:《論事》記錄做事的方法;《觀勢》記錄了解局勢的方法(偶爾也論及機變的技巧)。 到了150年后的目夷氏,他用了1年來回顧歷史,10年來分析前人的知識,又花30年來解釋從這些歷史、知識所蘊含的智慧。如果放在現在,目夷氏一定是文、史、哲、理的全才,而且一定是理論分析方面的泰斗。--因為他居然通過分析,將"智"解釋了一遍。這就好比我們現在有一個人,用0、1的理論把人工智能解釋了一遍,自然是非常泰斗的了。如果我們認為一切都可以被理論分析,用數理邏輯等等這些來解釋清楚,那么中文以后就不需要有"道理"這個詞了:大家只需要講"理",不需要說"道"。理是可證的、可述的、可重演的,所以"理"是可以學來的。而道不是,道是不證的、不述的、不重演的。道是悟得的,而不是知得的,所以道不可以學來。在以前的一篇博客上,我寫過《也說讀書》,其中講到這個"道、理":所謂"理",是可以學來的。書上講的都是"理",但每每互相有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所以"理"盡管可以學來,但如果不會辨識,不會分析,不會思考,那么聽來的全是"理",到真用的時候,便全然無理了。所謂"道",則是學不來的。道是體悟,道是自得自省。當然,沒有基礎、沒有識見的自得自省,差不多就是"自得其樂"。一些民間科學家總認為自己了解了多么多么偉大的知識、見解,然而放在相應的學科里一看,都是被否定或者肯定了很久的東西。這就是體悟者自身的素養不夠的緣故了。所以我在這里說"道、理",其實的意思是說目夷氏學富五車,是知。既不是智,也不是道。所以目夷氏向列子問愚,又復問智。 目夷氏或者已經認為《釋智》已經解釋了智慧的一切奧義,或許也只是想向列子問求證一下自己的觀點。但他從列子那里拿到的答案是什么呢?列子當然不再需要用什么背景人物來隱喻。列子就是歷史上的列子列御寇,他是道家學派的先驅。大家也應該還記得,"愚公移山"的故事原本就出自于《列子》,所以這里用列子來釋"道",而沒有用老子或莊子。列子在這里說的"道"并不是我們常說的"清靜無為",而是來解釋智慧。這段話是:"非土石者技之所實,亦非錙銖者利之所虛。車馬無韁,道而馳之,無有傾覆。斯道者,智之所在矣。"前半句的大意是說:實技、虛利這些都不足以稱之為智慧。在這里,實技可以引申為"獲知",虛利可以引申得"獲得"。換成最直白的句子,差不多可以說成這樣:你翻破了幾百冊書本,或者你掙了萬許的月薪,都并不表明你擁有了智慧。后半句的大意是說:"車馬沒有韁繩,只要循著道路奔馳,也不會翻倒。那么這個道,就是智的所在了。"這里引入"道"來解釋"智"。但這個"道"是固存的,他不是因為有了車馬,或者車馬有了韁繩而存在,他原本就存在--與車馬沒什么關系。這個道,與我前面說的"道、理"中的道,是同一個意思。我說過"道是不證的、不述的、不重演的",因此我也沒辦法用文字來說清楚這個"道"。如同在這里,我也只是說道原本就存在,道獨立于車馬、韁繩而存在。我不是釋道者,也不是釋智者。"大道至簡"四個字原本只是一聲感嘆,讀者讀這本書,能"得"多少便是多少,因為道是讀者個人的領悟。 回到這篇"愚公移山記"的末尾,最后的一場PK其實更象是哲學與理學(這里說的是現在的理工學科中的理學)的PK。目夷氏認為"智慧"可以被解釋,如同他原來從先輩們的典籍與歷史中獲得知識的法子一樣,他也希望"智慧"被解釋、被記錄。但我們明白,這是"知"。而目夷氏焚書,并不是要去否定"知(識)",而是他尋到更高層次上的"知"。 在"道"與"理"二者之間,理的可辯、可證和可述其實常常束縛了人們對道的領悟。放在軟件工程之中,我們大多數時候是去讀一本經典的理論,卻不去想"理論"的來源其實是在實踐中的領悟。--我承認國外工程理論的先進(我其實也是那些理論的實施與實踐者之一),但我們大多數人只是得其法式之皮表,而棄其思想之髓質。很多人陷在了理論的考證與考據中,亦步亦趨地做工程實踐而不自知、而不自覺、而不自醒,便是可悲可嘆地了。目夷說愚,證之以理;列子釋智,寓之以道。道與理,列子勝在道。 (本小節結束) 預個告,后續內容:
------
《大道至簡》的幕后故事(3):"愚公移山記"事物篇
《大道至簡》的幕后故事(4):"愚公移山記"軍事地理篇
《大道至簡》的幕后故事(5):"愚公移山記"歷史文化篇
《大道至簡》的幕后故事(6):"愚公移山記"撰修雜事篇
引子====== "愚公移山記"文言和白話兩篇附錄,是《大道至簡》第二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我們這些讀慣了技術書的人,大概是不會象文科生一樣,一邊考證著一邊讀古文,因此這篇"愚公移山記"中的背景,怕是沒幾個人會曉得。然而如果不了解這個故事的一些背景知識,那么讀起來便不會有什么意思,不會知道其中的含義。因此接下來的"幕后故事",我將用一系列專題,來講講這個"愚公移山記"是如何寫成的。你可能不會想到,這將涉及到歷史、地理、軍事、文化、政治、科技..等等非常多的內容。所以,接下來的講述,將會非常精彩。不過,對于不愿讀史,或不愿讀書的人來說,怕是有些無味的。;) 一、愚公故事梗概======《大道至簡》決定要重寫"愚公移山"的故事,但到底要寫成什么樣子呢?下面先給出一組數據來說說新版"愚公移山記"的復雜性,新的故事包括:1. 從西周到東周(春秋),前后400多年的時間跨度;2. 愚公、智叟、京城氏(后為目夷氏)三族、六代人之間的交往與沖突;3. 講述到十五個諸候國之間的復雜關系,包括十二個地、域名;4. 涉及歷史、地理、文化、職官、器物、人物等諸多方面的考證與考據;5. 講述到工程的起因、變更、風險、決策等多個方面;6. 涉及制衡、詭詐、離間等多種軍事謀略,以及復雜的多國關系、地理形勢等的分析;7. 虛構了十九個人物,其中十二人虛構了姓名;8. 涉及了十四名真實的歷史人物,起至周公,止至列子;9. 除原寓言中的四個神話人物之外,新增一個神話人物;10. 講述到六本書,后來六書俱焚。 在新的故事里,有一個重要的主題,就是:移山不如開山。愚公的最初想法是要把山移平。但從道理上來說,這個目標設得不對,因為愚公的問題是"出入不便",既然只是行路難,那開條路就好了,為什么要把整座山給平掉呢?因此,"愚公移山記"其實在本質已經把"移山"改成了挖山開路。這使原本一個"不可能實現的理想",變成了"可以實現的工程":劈山十丈,筑路二百里。但一個工程"可以實現"并不等于它能順順利利地被做完。我們很快看到,工程導致環境破壞,又沒有防災措施,所以工程很快又被擴大了:(劈山)三十丈,輔以河道。但接下來我們又會看到,原本為解決"出入不便"的問題的開山、筑路的工程,換個環境,卻成了國與國征伐的途徑。當京城氏提出這個風險時,愚公渾然無覺,而智叟立即看到其中的問題,決定勸阻京城氏,一方面不要告訴晉王以躲避當下的危險,另一方面分散錢財為將來謀劃。又過了幾十年,愚公一家終于把山挖開,并因此得以封官賜爵。但隨后,正如京城氏所預見的發生了戰爭,愚公因此獲罪。后來智叟與京城氏展開營救。退兵之后,愚公一家被罰在挖通道路的地方筑城守關,智叟則官拜中軍輔政公,而京城氏歸隱著書。又過了一百多年,京城氏的后人在關隘前著書立說,志欲解釋智慧的奧義。時列子行經太行,釋之以"道"。 在新的故事里,隨著移山工程的推進,事態在不停地變化。隨著這些變化,各種人物紛紛出場,或推或阻,或獲利或獲罪,瞬息變化之間,世事已越百年。 二、愚公的故事======愚公有姓無名,他復姓公輸,長子叫公輸旦--隨便提一下,京城氏與端木氏的第一代人物分別名為"初"、"啟",與這里的"旦"相同,都是事物初始的意思。但為什么愚公要復姓公輸呢?各位應該記得《大道至簡》第八章中講了一個人物,著名的魯班,也就是公輸班。是的,沒錯,這里的愚公取公輸作姓氏,原型就是魯班。第八章講到魯班的"工匠思想"的三個方面,在這篇"愚公移山記"的公輸氏中,也都是得到一一再現的。(魯班像)(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 例如講到京城初游學回來,學到了冶鐵和造車的技術。這時公輸旦去求見京城初,卻是"求之以粗鐵之器、車載之法"。也就是說找人家要的是鐵器的實物,以及車輛運送的方法。這里便說的是工匠思想中的"以工具之利為恃仗",和"以技法之巧為較量"。--你想想,為什么愚公不去求取冶鐵之法,造車之技呢?如果第一代愚公是求"冶鐵之法,造車之技",那么愚公就不是愚公,而成了京城氏了。關于這個話題,我們下一小節再講。除此之外,公輸氏還有一些管理或工程中常見的問題,例如沒有風險意識、沒有應對風險的策略等。但更重要的是,愚公始終將這個工程視成一人一事,因此對任何風險或者目標的變化都全然無備,因而會說"吾家百年之事,豈容一言而廢之"。看到這里的愚公說"我一家人(吾家)"了么? 三、京城氏的故事======一說到愚公這個人物有原型,估計就有人想到智叟與京城氏都會有人物原型。是的,沒錯,這幾家人都是有原型的。不過這里,我們先說京城氏。京城氏這個人物的原型,我在再版前言中其實是專門交待過的。在前言中,我說"京城一氏的后代中,有很多復祖姓目夷的人"。為什么我要單獨地提交京城氏祖姓目夷呢?因為原來的寓言中,特別交待過"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所以我不得不用"京城"這個姓。但我實際上想用的是"目夷"這個姓來鋪墊人物原型,所以這里要講"京城氏祖姓目夷",而這個故事末了,也取目夷氏在關隘前著書,以呼應這里的背景。"目夷氏"又來源于哪里呢?多讀史書的人大概會知道,墨子(墨翟)就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后。這里取的是顧頡剛先生提出的觀點,說的是"目夷"原為商族的小國,目夷國后并入周代的小邾國,成為宋的屬國,宋襄公封他的侄子在目夷國,后名之為目夷子,姓氏便從此而來。"目夷"這個地方,在今天的滕州境內,現在還有"目夷君墓"、目夷山、夷河等地名。所以在本書的"愚公移山記"中,京城氏就是目夷氏。而這個原型,就是墨子墨翟。 京城一氏,總是不斷游學、出仕和歸隱。從京城初開始,他先是游學,求得"冶鐵之法,造車之技"回來,然后投之于實踐,助端木氏經商,在晚年的時候將這些經驗寫成了"《論事》百篇"。《論事》這個書里,講的是有制造的工藝、做事的方法和團隊的管理與策略。這里應該發現,京城初是一個從實踐出發,又歸于理論的實踐家,精通實戰又有管理經驗。接下來,第二本寫成的書叫"《觀勢》十篇",是京城禮發現工程的軍事隱患、又"歸仕于魯"之后寫的。這本書背景中,京城禮已經是富遠見、知時勢、有謀略的人物了。京城氏的第三本書叫"《趨避》",只剩下"千言"了(哈哈,越寫越薄)。這本書"論以方略宏旨"等等,已是極高的智慧了。這本書的背景呢?則是端木方、京城宜解了廣野之危,以至于連幾百年后的"假道伐虢",也在算計之中了。 四、智叟的故事======智叟這個人物的原型,從行文中基本上是看不出來的。但他的姓氏和行事,還是透露了一些端倪。這個原型,其實是孔子門生子貢,也就是經常在《孔子》文中看到的"子貢問曰"的這個子貢。復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其人利口巧辭,善于雄辯,辦事通達。他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善于經商,被稱為儒商之鼻祖。自明朝起,他也被稱作"先賢端木子",所以也是先秦諸子之一。 (子貢像) 智叟端木氏具有子貢的這些人物特征。最開始,他聽說齊國東邊有交易海鹽的市場,便讓端木啟荷擔經商。到后來京城初習得冶鐵制車的技術時,端木啟已經通過經商而"適有余財",于是開始利用京城初的技術來制造"高新技術產品(鐵器、車具)",鐵器換茶、茶換馬,而適逢戰爭,車、馬值錢,端木氏因此速富。到后來,廣野建郡,端木博就開客棧;與鄰交好,端木遠就在諸國間經商(國際貿易呵呵)。由這些可見端木氏有商業眼光,善于投資理財。這還不算。端木氏能洞察時勢,順勢而為。當京城晰說挖開太行有刀兵之禍時,端木方就開始把錢財疏散開來,因而"富而不顯",棄虛名而守實利。因此當愚公挖開了太行山時,搖身一變成了"廣南大夫"時,智叟一家已經默默無名了,而后來晉王責公輸氏通敵時,也就沒了端木一家的份兒。 如果端木一家僅是如此,不過是狡兔三窟、營商守利的奸滑之徒罷了。但接下來,當京城宜來求救時,端木長笑著說:"先父度情而備時用,..所為者今也。"也就是說,當年端木氏把錢財藏起來,并不是為了斂財,而正是為了在五十年后挽救公輸一家人。可見端木行事,并不逃避或者推托,而是謀定而后動。再下來,端木長游說晉王,說:"廣野這個地方,你說它是路,可以通過他討伐南方;你說它是關,也可以鎮守南方。但是用來攻伐還是據守,卻取決于大王你自己的意思。"端木長首先把一個客觀的因素,變成晉王對事物的主觀看法:你認為他是有利的就有利,認為不利就不利。并且以此推出一個假設,說:"故今日之所憂者且為明日之所以喜也。"也就是說,你今天為有它煩惱,今后卻要因為有它而開心。但是,讀到這里的人就該想了:這不變成了晉王是在以自己的喜憂來論愚公的功過了嗎?的確,端木長因此就說"此恐將有虧于王命矣"。那意思是說:你如果這樣做,對大王的聲譽也是不好的。這段故事里面,我們看到端木長的詭辯之才。 但如果只是詭辯,也不足以救愚公。因為后面還要出使雍國、單國,還要解廣野之危、解魏焦之困,這些都不是詭辯可以解決問題的。而端木長看來也精擅縱橫之術,聯合雍國以牽制邘國、出使單國而瓦解敵盟、以及后面的分裂虞魏等等,端木氏用的可是軍事計謀,而非一時的巧言麗辭。其實這些構思,仍然起源于他的原型子貢。子貢"常相魯(國)衛(國)",他的政治才能,在孔子弟子中也是居首。子貢為解魯國之危,赴齊、吳、越、晉四國,引禍他人而四國不疑(四國國君對他所作的利害分析深信不疑),并紛紛采納他的主張。最終呢?《史記.仲尼弟子傳列》載子貢"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十年之中,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五國的形勢都大變。其縱橫之才,不讓于后世之張儀、蘇秦。而"愚公移山記"里的端木長解晉國之危的策略,與子貢如出一轍。不同的是,根據晉國所在的地理形勢、鄰國關系等等,端木長使用的具體策略也就不同。關于這一個故事的詳細分析,我會放到"幕后故事之軍事地理篇"中去講。--本篇嘛,重在交待人物。^.^ 五、適時出現的晉王======晉王這個角色著墨不多,也沒有什么原型。但是晉王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決策者,他總是在最正確的時候決策最正確的事--雖然他不見得有什么"遠見"。晉王的第一個(也是最正確的一個)決策是雖然同意啟動移山的工程,但是把工程的目標改成了"劈山有十丈,筑路二百里,以通南北"。也就是說,目標是"通南北",方法是"劈山筑路"。晉王看到了南北溝通的利益,也定下了一下可實現的目標。而且落實到方法,也基本可行。晉王的第二個決策,是在工程中出現環境,需要擴大規模的時候。這個時候,問題是山體危懸,山洪也無處可泄。這并不影響工程的目標,而且在技術上也有規避之法,因此晉王同意擴大工程,使之拓寬到三十丈,并輔修一條河道。當工程竣工時,晉王賜給公輸同大官;當河道暢通,民無災殃時,晉王賜公輸同以爵位。這體現晉王取人之技,取民之心的特點。為什么呢?賜官和封爵并不一樣,官是職司,并不世襲;爵則有封土,可以世襲。當公輸一家挖了幾百年的山,于民得利,賜官以彰其技;而河道暢通,救生靈無數,賜爵才是應民心之舉。至于再后來,當廣野招來敵禍時,公輸同被問了死罪。看起來不合理,但大抵也是政治上的慣常手段。 其實有趣的地方并不在這里。我們接下來看,當端木長詭辯,把帽子扣到晉王的頭上時,晉王問了一句:"不察于時事,則刑法之用何也?甲胄之用何也?"那意思是說,如果不審查當下的事情來判斷得失,那么刑法就不能懲治有罪的人了,而甲胄也就不需要裝備著來御敵了。晉王顯然很清楚端木長的詭辯之道,并沒有受到迷感。而端木長也順勢將話鋒轉開,說的是:"這只是在于用法的不同而已。"接下來又反過來問道:甲胄如果可以不用來平息戰爭,那么是不是刑法就可以不用來定罪公輸呢?這里其實已經不是詭辯了,而是在討價還討。只不過順著更前面的話看來,好象是在說理罷了。但晉王三伐廣野都不成功,當然急需一個"不用甲胄"的法子。所以這里"王諾(晉王答應了)",未見得是"諾"于端木長的詭辯,而更多的是從端木長的身上看到了消彌戰端的希望。接下來,端木長使邗(由于是"出使",當然是要晉王授權的)、單,以及后面瓦解虞魏聯盟等等,晉王適時地、正確的作出了決策。除此之外,晉王賜爵給端木長,不受;再賜、不受;最后端木長官至中軍輔政(職官的最高階)。晉王可以說是識人用人,因為爵雖有封地,但未必參政;職官則主理國事。所以當端木長獻來金錢時,晉王賜爵;當端木長展現軍事、政治才能時,晉王拜為高官。 "愚公移山記"中的晉王未必有才,也未必有智。但他總是很清醒,是典型用人冶世的君主。但是回過頭來想想,我們的工程中,真正的決策者可能才智兼備,但未必清醒。大多數時候,"不清醒的決策者"或者是宥于枝節,或者是耽于已見。真正知人善用、用人不疑,以及知事之大體的"晉王"并沒有幾個。 六、愚公:矢志如一的執行者的悲哀======我們的教育總是說:做事要有始有終、要有恒心有毅力。但是在"愚公移山記"的這個故事里,愚公一家怕是最矢志如一的了。我們也在總是講執行力,說凡事要做實,要先做后說,落到實處。同樣是在"愚公移山記"里,我想愚公一家也是執行力最強的了。然而愚公公輸氏一家,盡二百余年而不成其事,到后來卻要端木、京城去救他出獄才成。這是為什么呢? 說到底還是魯班的那種"工匠思想"的問題。在EHM圖中,最左側是以"程序=算法+結構+方法"為核心的角色,他們的共同的目標都是"實現"。在"愚公移山記"中,公輸氏世代的目標也只有一個"實現":就是要把山挖開,挖條路。以至于到了后來,他們都忘掉了目的,忘掉了需求,他們只剩下了"實現的欲望"。--當太行山被挖開時,他們的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但是他們忘掉了兩百年前定下目標時的需求:出入之迂。目夷氏在向列子問"愚"時,列子說:"移山取道,筑關自守。不知其始,非知所終,是為愚也。"意思就是說:原本是想要道路通暢的,最后卻筑了座關隘自已來守,道路仍然是沒有通暢的。做事情不知道它的起始,也不能預料它的結果,這就是"愚"者的表現了。 愚公的原型魯班,與此是堪可類比的。不過,既然在《大道至簡》中已經分析過魯班的工匠思想的問題,在這里我就不再細述了。但是,從另一角度來看,在傳統的教育里,"埋頭做事"的愚公是受贊揚的;在傳統的公司里,"勤奮敬業"的員工是受嘉獎的。我雖然不會去否定這種良好的品質,但如果只剩下"埋頭做事"與"勤奮敬業",而忘卻了做事的目的、敬業的目標,那一樣也是愚者。不要在意于"愚者"這樣一個不太中聽的名字。在《大道至簡》第六章中,我寫過自己在Y公司七年,最終、也是最失望地離開這家公司的原因,就是"不是知道工作的目標"。所以,事實上誰都可能這樣一路行來。真正的問題是,作為公司的管理者,或者項目的管理者,是否能夠讓給"愚者"們一個清醒的方向與目標。在這一點上,我常常覺得晉王是對的。但那是"決策者"的問題。在《大道至簡》中,應對這種無視目標、埋頭實現的開發人員的法子是:做為開發人員,我們不應當妄自菲薄;作為管理人員,我們更應該善而用之。--但這樣,就真的不悲哀了嗎? 七、PK:京城氏vs端木氏====== 歷史中墨子跟魯班PK過一次,結果是魯班輸了。《大道至簡》中用這個故事來論述魯班的"工匠思想"。另一個方面,這個故事也說明京城氏(以墨子為原型)如果跟公輸氏(以魯班為原型)PK的話,毫無懸念:公輸氏一定是要敗的。但如果拿京城氏與端木氏PK呢?也就是說,墨子要跟子貢PK一下,會是如何呢?這個對局就有點意思了。 (不過這里的京城氏大概還沒有墨家的"非攻"思想,這里也不打算談攻與非攻。我只是打算將京城氏人物身上表現出來的性格特征,與端木氏做個比較而已。) "愚公移山記"這個故事的前期,京城氏游學魯國,回來之后成為了一個手工業者,掌握的冶鐵、制車之技可以說是當時先進技術的代表。后來,由京城初在晚年完成了一本書,名為《論事》,講技藝和組織等問題。在這個過程中,京城氏快速地完成了一個轉變:從手工業者變成理論家。如果換個說法,就是從工匠變成了工藝,由小工變成了大師。而由京城初"晚隱于魯"開始,也形成了京城家族的隱士文化傳統。在這一時期,端木氏在營商積富,因此與京城氏沒有可對比性。但是,端木氏也表現出了對趨利避害的人性、對好大喜功的官性的基本把握,他告訴晉國的大夫說:大王輕視這件事,大家會不服;重視這件事,大家都會稱頌。又說:把太行挖開,好處多多。于是搞定了晉國大夫,隨后把公輸氏移山之私事,變成了筑路的國事。 第二次交鋒中,京城晰游學回來發現工程風險。公輸召"不知道應該如何回答他(亡以應)",這時就讓他去找端木遠(使告端木遠),這個細節說明端木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單單是經濟實力上的,可能也包括一些智謀策略方面。后來又說端木遠去向"司空"建議,司空也采納了他的建議,這說明端木遠在政治上也有一定的影響力。這兩處細節表明京城晰游學增長了見聞,對工程中隱存的風險有了一定的預見性,但是他未必有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和實力。但這時的端木遠,不但有謀略,而且也已經有相當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基礎了。 第三次交鋒發生在京城禮(他又游學了四十年)與端木方之間。這次京城禮顯然眼光更長遠了,他已經從國與國的關系來看待"愚公移山"這項工程,而且準確的預見到戰爭將在哪些國家中展開。這時端木長先是"笑而應之"以穩住局面,等公輸否走后,又跑回來見京城禮,"詳以利害,再拜而請",終于使京城禮承諾不再揭發這件事。京城禮不揭發這件事并不見得是因為端木方之"請",大概還是因為端木方準確地描述了事態,并就今后的發展達成了一致。--后文也講到了這是因為"(京城)禮公知時知勢"。所以在這一次對決中,京城禮敏銳勝過端木長,二人在形勢的分析和把握上站在同一高度。不過在另一方面,端木長的機智和快速應變的能力得到彰顯。隨后京城禮"歸仕于魯",寫了《觀勢》。這本書講的是辨析形勢的方法,以及解決問題的應急、應勢的方法。端木氏則開始了隨后五十年的謀劃。從這一點上來看,端木氏的遠見猶在京城氏之上,而且一旦發現事端便快速應對,積極謀劃,高效、敏捷、果敢且舉重若輕。 第四次交鋒其實是一次合作:京城宜與端木長共同來解決晉國的廣野之亂。這一次,避世的端木、游學的京城同時面對了晉南的戰局。但自一開始,京城宜就顯得過度的患得患失,將問題攬在自家頭上。而端木長而泰然自若,以至于"行于冀魯燕齊,(而)無有知其事者"。一副大局在握、成竹在胸的樣子。當端木長出使雍、單的時候,他"令"京城宜赴邘,這表明端木長已經把控了局面,京城宜亦為他所用了,以至于后來又"潛使"京城宜去虞國。看起晉、虞交好的局勢貌似京城宜的功勞,但當晉王"憤而不允"時,端木長又跑出來說話,說:"臣教(京城)宜所圖者.."這又表明京城宜的作為,亦出自端木長所授之機宜。所以整個晉南的局面,其實早在端木長的算中。京城宜居其間,如同一枚算子。 京城氏敏銳,墨家之入世、之兼學、之博愛各占幾分,但或因小而失大,或因大而廢小,常宥于邊角而不自知。因此京城氏出世小隱的時候還可著書立說,卻不能入世。而相比之下,端木氏聚財而不斂,知時應勢,深思遠謀,是入世之大隱者。京城游學,常得新知;端木大隱,實藏睿智。知與智,端木勝在智。 八、終極PK:目夷氏vs 列子====== 在"愚公移山記"的故事里,目夷氏就是京城氏,這個我們前面已經講過。整個"愚公移山"過去了一百多年之后,端木與公輸都不在了,目夷氏卻還在:他回到太行山下著書立說,最后遇見了列子。這里又為什么要這樣安排呢?目夷氏以這些先輩的著作為基礎,完成了一本《釋智》。這本書沒寫它有多少字或者多少冊,但以"一年成《公輸諸公記》、十年成《京城目夷氏集注》"來做鋪墊,說《釋智》這本書寫了三十年,可見目夷氏花了多少的智慧與心血。然而,最后列子出來回答"什么是智",就用了一句話,目夷氏就把這些書全燒了。顯然,列子是要勝目夷氏(以及目夷所代表的墨子)的。但是列子又勝在何處呢? 我們前面分析過:京城游學,常得新知。其實京城氏一代又一代人,所做的無過是求學、驗學和著書。這就好象西方科學,如果有一個實驗室管理員成天看書、看別人做實驗,然后把這些書中的、實驗中的寫下來,那么你除了說這個實驗室管理員是一個"知識記錄者"之外,大概算不上什么"智慧"。當然,我們不能否定這些被記錄的"知識"的重要性,以及做這件事的人的無私與偉大。但是應該清楚,這些還只是"知",而不是"智"。所謂"知而獲智",并不是說一有了"知",就會"獲智"。"獲知"與"獲智"之間,有個轉化的過程。這一點在《大道至簡》里也寫到了,那一小節叫"化而用之"。所以在"愚公移山記"里,京城氏通過不斷地游學,保持著典型的"有知識、有文化"的人的形象,但是也總是"食而不化",數代人都成了知識的記錄者:《論事》記錄做事的方法;《觀勢》記錄了解局勢的方法(偶爾也論及機變的技巧)。 到了150年后的目夷氏,他用了1年來回顧歷史,10年來分析前人的知識,又花30年來解釋從這些歷史、知識所蘊含的智慧。如果放在現在,目夷氏一定是文、史、哲、理的全才,而且一定是理論分析方面的泰斗。--因為他居然通過分析,將"智"解釋了一遍。這就好比我們現在有一個人,用0、1的理論把人工智能解釋了一遍,自然是非常泰斗的了。如果我們認為一切都可以被理論分析,用數理邏輯等等這些來解釋清楚,那么中文以后就不需要有"道理"這個詞了:大家只需要講"理",不需要說"道"。理是可證的、可述的、可重演的,所以"理"是可以學來的。而道不是,道是不證的、不述的、不重演的。道是悟得的,而不是知得的,所以道不可以學來。在以前的一篇博客上,我寫過《也說讀書》,其中講到這個"道、理":所謂"理",是可以學來的。書上講的都是"理",但每每互相有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所以"理"盡管可以學來,但如果不會辨識,不會分析,不會思考,那么聽來的全是"理",到真用的時候,便全然無理了。所謂"道",則是學不來的。道是體悟,道是自得自省。當然,沒有基礎、沒有識見的自得自省,差不多就是"自得其樂"。一些民間科學家總認為自己了解了多么多么偉大的知識、見解,然而放在相應的學科里一看,都是被否定或者肯定了很久的東西。這就是體悟者自身的素養不夠的緣故了。所以我在這里說"道、理",其實的意思是說目夷氏學富五車,是知。既不是智,也不是道。所以目夷氏向列子問愚,又復問智。 目夷氏或者已經認為《釋智》已經解釋了智慧的一切奧義,或許也只是想向列子問求證一下自己的觀點。但他從列子那里拿到的答案是什么呢?列子當然不再需要用什么背景人物來隱喻。列子就是歷史上的列子列御寇,他是道家學派的先驅。大家也應該還記得,"愚公移山"的故事原本就出自于《列子》,所以這里用列子來釋"道",而沒有用老子或莊子。列子在這里說的"道"并不是我們常說的"清靜無為",而是來解釋智慧。這段話是:"非土石者技之所實,亦非錙銖者利之所虛。車馬無韁,道而馳之,無有傾覆。斯道者,智之所在矣。"前半句的大意是說:實技、虛利這些都不足以稱之為智慧。在這里,實技可以引申為"獲知",虛利可以引申得"獲得"。換成最直白的句子,差不多可以說成這樣:你翻破了幾百冊書本,或者你掙了萬許的月薪,都并不表明你擁有了智慧。后半句的大意是說:"車馬沒有韁繩,只要循著道路奔馳,也不會翻倒。那么這個道,就是智的所在了。"這里引入"道"來解釋"智"。但這個"道"是固存的,他不是因為有了車馬,或者車馬有了韁繩而存在,他原本就存在--與車馬沒什么關系。這個道,與我前面說的"道、理"中的道,是同一個意思。我說過"道是不證的、不述的、不重演的",因此我也沒辦法用文字來說清楚這個"道"。如同在這里,我也只是說道原本就存在,道獨立于車馬、韁繩而存在。我不是釋道者,也不是釋智者。"大道至簡"四個字原本只是一聲感嘆,讀者讀這本書,能"得"多少便是多少,因為道是讀者個人的領悟。 回到這篇"愚公移山記"的末尾,最后的一場PK其實更象是哲學與理學(這里說的是現在的理工學科中的理學)的PK。目夷氏認為"智慧"可以被解釋,如同他原來從先輩們的典籍與歷史中獲得知識的法子一樣,他也希望"智慧"被解釋、被記錄。但我們明白,這是"知"。而目夷氏焚書,并不是要去否定"知(識)",而是他尋到更高層次上的"知"。 在"道"與"理"二者之間,理的可辯、可證和可述其實常常束縛了人們對道的領悟。放在軟件工程之中,我們大多數時候是去讀一本經典的理論,卻不去想"理論"的來源其實是在實踐中的領悟。--我承認國外工程理論的先進(我其實也是那些理論的實施與實踐者之一),但我們大多數人只是得其法式之皮表,而棄其思想之髓質。很多人陷在了理論的考證與考據中,亦步亦趨地做工程實踐而不自知、而不自覺、而不自醒,便是可悲可嘆地了。目夷說愚,證之以理;列子釋智,寓之以道。道與理,列子勝在道。 (本小節結束) 預個告,后續內容:
------
《大道至簡》的幕后故事(3):"愚公移山記"事物篇
《大道至簡》的幕后故事(4):"愚公移山記"軍事地理篇
《大道至簡》的幕后故事(5):"愚公移山記"歷史文化篇
《大道至簡》的幕后故事(6):"愚公移山記"撰修雜事篇
Trackback: http://tb.blog.csdn.net/TrackBack.aspx?PostId=1568480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大道至简》的幕后故事(2):“愚公移山记”人物篇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5G的应用场景你知道几个?
- 下一篇: rke部署k8s_v1.20.15高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