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歧到共识:疫情下的5G发展思考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不少新技術正在輔助我們對抗疫情。剛剛商用不久的5G臨危受命,在醫療、防控、教育、媒體等方面的應用受到了廣泛關注。一方面可以說是成績斐然,防疫一線處處有5G的身影,另一方面也還有一些遺憾,危難下才發現5G似乎來得有點晚。整體而言,這對于5G這一項全新的通信技術而言,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在疫情的聚光燈下,大家更廣泛、直觀的感受與認識到了不一樣的5G,這對社會共識的形成,推進5G的長期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疫情前:誤解與分歧
長期停留在概念階段
大部分人聽過5G概念與故事,但并不了解其潛在能力與價值?!鞍?G講清楚”一直以來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大量的專業術語、通信原理甚至讓許多業內人士都看得一知半解。而對于大部分人來說,也一直在以一種線性思維感受和理解5G,認為其就是比4G更快的一款套餐。甚至還有“5G無用論”的提出,認為5G并不是真實需求,高成本并不能帶來高回報。
可以說,質疑的聲音一直沒有中斷過,主要分為需求與成本兩大類問題。在盡量避免涉及晦澀難懂的移動通信技術原理的前提下,簡要、通俗的回應一下大部分人的質疑或者說是困惑。
質疑一:“5G究竟是不是社會的真實需求”。
有人認為,4G已經夠快了,不需要5G。事實上,移動通信技術的優越性并不是由頻率來唯一決定的。除了頻率帶來的超寬帶以外,在一系列核心通信協議的高效優化下,5G還具有海量連接、高可靠、低時延等“硬核”能力。在未來,對于5G的通訊需求,或只有兩成來自于消費端,另外八成主要來自于生產端。換句話說,5G最革命性的意義或在于為各行各業提供統一、可靠與高效的生產網絡,而不僅僅在于消費娛樂。
有人認為,5G缺乏“殺手級應用”,純屬畫餅。事實上,“先修路再造車”是基礎設施所遵循的一般性規律,大部分應用和需求往往是在基礎條件成熟之后才被推之于公眾視野,比如當年的互聯網、高鐵等。而在此次疫情中,基于4K/8K超高清視頻、VR/AR、無人機/車/船、機器人等行業革新已提前進入到了“臨床試驗”階段。在過去的十年內,微信、短視頻等借助4G網絡的升級成為了國民應用;接下來的十年,萬物互聯的行業應用創新并不是空中樓閣,欠缺的正是5G“殺手級網絡”。
質疑二:“5G是否成本太高并不值得推廣”。
有人認為,5G無法做到有效覆蓋。這源于對5G高頻率的誤解。高速率與其高頻率是直接相關的,這一點沒有錯。但有人通過簡單的換算,提出單個5G基站只能覆蓋一個籃球場,從而推導到5G的建設,質疑建網的可行性,這并不準確。事實上,5G技術可以以低、中、高不同的頻段進行部署,須根據具體場景進行差異化建設,如自動駕駛、機器人等行業場景下超寬帶并不是核心的場景需求,其可以通過2/3/4G低頻資源的重耕來進行廣泛覆蓋,而同時,其5G時延與可靠性指標依然奏效。
有人認為,5G投入如此之大一定很貴。每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升級時都會遭受類似的質疑。由于高頻熱點的增設以及核心網絡的改造,5G的投入成本確實不可避免的要遠高于4G。但事實上,運營商在進行建設部署以及商業模式的選擇上,具有較強的靈活性,并不是都向消費者收取。在建設部署方面,網絡覆蓋從泛在向精準轉型,按需覆蓋有望成為第一原則;在商業模式方面,除流量的場景化經營之外,面向B端的物聯網連接、網絡切片有望帶來規模的行業增量貢獻,從而加快成本回收。
疫情中:迎來高光時刻
處處可見的5G身影
5G為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支撐作用,同時,疫情也為5G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展示平臺。在短短的一個月時間內,基于4K/8K超高清視頻、VR/AR、無人機/車/船、機器人的四大核心基礎應用提前進入了驗證和示范階段。這是5G未來十年最為核心的基礎能力,幾乎是所有行業革新的基礎。
5G+超高清視頻+VR技術實現了億萬“云監工”,帶來了最直觀的5G體驗。武漢版“小湯山醫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堪稱中國奇跡,其建設過程受到了全國甚至是全球網民的關注。借助5G網絡在大帶寬,高速率方面相對成熟的技術,“云監工”高清直播系統項目得以省去了傳統有線直播光纖鋪設、網絡搭建以及設備配置等一系列繁瑣的工作,迅速搭建完成,同時在線觀看網友最高峰超過了1億。同時,除最基本的直播與轉播功能之外,還實現了多平臺推流、VR直播等新玩法。
5G+VR+機器人技術助力遠程會議、探視等工作,實現了醫療行業的深度革命。通過核心局部區域的優先部署,5G實現了醫療行業的大范圍改造。5G+遠程醫療系統快速的在全國范圍內鋪開,大城市、大醫院專家資源瞬間通過系統鋪向全國特別是疫情高發地區,讓疫情期間密集的遠程診斷分析、集中討論能夠順利進行。在特定高危場景,5G+VR視像傳輸系統為重癥監護室所提供了“非接觸式”遠程探視,5G+智能機器人所承擔護理、派送與清潔消毒等工作,有效的降低了一線醫務人員交叉感染風險。
5G+無人機/車+機器人技術所帶來的信息化防疫,筑起了防疫、復工長效戰線。疫情中后期,5G+多樣化終端正在繼續加大普及?;?G網絡的機器人與無人車等已在武漢之外的多地投入使用,承擔測溫、護理以及運輸等多重職責,為一線抗疫的長期戰線做好準備。醫院之外,基于5G網絡的智能終端等亦更多的出現在機場、火車站、地鐵、辦公樓等人群密集區域。通過搭載紅外熱成像技術,為各大關鍵人流關口,實現多人體溫檢查、高清視頻監控等功能,極大的提升了檢測檢疫效率。
上述三類典型的5G應用,在疫情期間發揮著重大的支撐作用。此時,人們已經不去質疑5G究竟有沒有用,套餐是否比4G要貴,而更多的是遺憾的覺得,5G要是早一點到來就好了。隨著網絡的逐步完善,5G與各垂直行業的深度整合遠不止于此?!盎A應用+X”的模式將繼續在工業、交通、教育、旅游等行業進行快速復制,從而形成龐大的5G行業應用矩陣,推動眾多新業態的形成。
疫情后:期待與共識
從技術推動到需求拉動
此次疫情來勢洶洶,在對經濟社會產生影響的同時,也將帶來一系列的變革。對于5G來說,短期內肯定也在供需兩側以及產業鏈等方面存在問題,給網絡建設、用戶增長以及產業鏈條帶來階段性的沖擊。但從中長期的角度,此次5G+基礎應用對行業的改造能力展示,極大的促進了社會各界對5G發展共識的達成。在前四代移動通信技術普及的過程中,參與方主要為傳統運營商、設備商、手機廠家以及互聯網企業等,而隨著產業互聯網的興起,5G+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動力將下沉至經濟社會與各行各業的方方面面。疫情之下,社會受到重創,亟須找到新的恢復與增長方式,5G作為一項全新的技術投入其中,依然任重而道遠。但相信5G的價值在磨難之后將愈發凸顯,主要有以下五大驅動力:
??“宅經濟”:催生場景革命
封城、假期延長等隔離手段促進了“宅”經濟的發展。類似于03年“非典”前后消費者對網上購物的態度大轉變,此次疫情影響的范圍或更為深遠,集中式“宅”家生活狀態,讓先前全社會在各類日常場景下的特定模式與習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線應用需求的激增,催生了新一輪的場景革命。在教育方面,全國多省市推行“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政策,在線教育在各地中小學及各類培訓教育機構中迅速鋪開。在工作方面,隨著復工復產節奏的加快,為避免集中辦公所帶來的傳染風險,遠程辦公、視頻會議成為了眾多企業的首選或輔助應用工具。在醫療方面,雖然遠程醫療尚未普及,但更多人用起了線上問診等服務,以盡量減少醫院現場就診。疫情在推動新場景需求增加的同時,也激發了公眾網絡升級需求。這讓5G應用需求變得更為清晰。當然,也有人會質疑,疫情期間的這些應用有沒有可能是偽需求。其實大可不必有這樣的擔憂,“不可逆轉”是移動通信乃至各行各業的自然規律,太多的新產品用過就“回不去了”。疫情結束后,因疫情爆發對應用場景的破壁作用并不會消失,部分新的場景會因為新的心理與行為習慣而延續下來。
行業共識:加速應用創新
疫情過后,數字化轉型將是各行業不可回避的一個重要課題。此前,一些垂直行業領域對于5G應用發展的認識并不全面,認為這是電信運營商的業務范疇,造成了行業應用落地的滯后。而在疫情防控過程中,經濟、社會活動受到了重大的影響,各大中小企業損失慘重,甚至面臨著倒閉的風險,這迫使許多企業家、管理者更多的關注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并在疫情后加快各垂直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基于上述“基礎應用+X”的模式,5G可以與工業、醫療、交通、金融、教育等行業形成深度創新整合,從而在設計、生產、管理、服務、營銷等各環節中,通過人、機、物的連接升級重塑傳統生產模式。比如;在5G+云的支撐下,傳統產業的物理產品將嵌入越來越多的數字功能,促進硬件向軟件化、服務化轉變,實現“產品即服務”;在5G+機器人的支撐下,大量流程性以及高危工作可由機器承擔,而人更多的負責對機器的管理維護與更需創造力的決策工作,實現“人機協同運營”。隨著5G+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企業數字化轉型或已不再是錦上添花,而是在競爭中存活的必然選擇。
融合技術:尋求連接賦能
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離不開5G“連接”的賦能。本次疫情中,不少新技術在輔助我們對抗疫情過程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但也有一些未能及時響應的地方,我國當前產業互聯網的應用實踐仍有較大提升空間。比如,許多前期的分析與傳染的判斷,并沒有非常及時的在大數據與智能算法的支持下得到準確的判斷,決策還存在一定的經驗主義;基于云端的AI醫療影像識別系統早已得到了很好的實驗數據,但是仍未得到很好的普及,臨床應用上仍較多的依賴于人工等等;而這些領域,原本都可以在科技的幫助下,有著較大的效率提升。事實上,相關數字技術在4G甚至是3G時代已經存在,同時也在我國互聯網+的戰略下推廣多年,但仍未實現規模化的場景落地,為什么?因為沒有像5G這樣的技術為它賦能。有這么一種說法,如果以人體作為類比,云計算、大數據以及AI分別類似于大腦的計算、記憶存儲以及計算區域,那么5G網絡就是類似于遍布全身的末梢神經,是實現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的交互的關鍵一環。疫情期間,各級多項政策文件提出鼓勵加強數字技術在產業數字化、智慧化生活、數字化治理等方面的應用推廣,其產業化能力離不開5G網絡的有效支撐。
?“新基建”:齊驅三駕馬車
5G將成為“穩投資”、“帶產業”、“促消費”的重要推動力。5G不僅是一項移動通信技術,更是一項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設施。憑借其對上游設備、下游終端、應用,以及對行業的數字化改造能力,5G發展有望齊驅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成為疫情后對沖下行風險的重要手段。第一,加大5G基礎投入將使產業鏈整體受益。加快推進電信運營商建網計劃,可促進上游天線、射頻器件、光模塊、5G終端等細分行業的投入生產,從而確保產業鏈的穩定發展;第二,5G網絡將促進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核心區域的優先覆蓋,使得5G與工業、教育、交通、醫療等行業的應用創新提速,催生出更多的新業務,加速數字經濟的發展。第三,5G網絡將增加線上服務消費。城市5G網絡熱點的增設,將為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社交娛樂等帶來更多的新玩法、新產品、新服務。與此同時,5G還是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資源,是實現科技“出?!钡闹匾I碼。5G時代,中國科技企業的話語權將有望增強,繼續向價值鏈的高端探索。隨著5G相關的應用、產品的落地,以及其市場化能力的不斷增強,我國ICT產業將有望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成為出口結構優化的重要突破口。
供需互動:建設、商用提速
上述消費、行業、技術與經濟等方面的需求,將提升電信運營商加速建網的信心。與前面四代移動通信技術不同,從2G、3G到4G,我國主要采取“跟隨”策略,利用后發優勢,取得了較高的建設效率。但到了5G時期,我們躍升到領跑階段,很多方面不再有學習對象,而是需要引領技術方向。5G網絡建設與運營與4G時期又有較大差異,場景復雜、對技術要求更高。因此,前期三大電信運營商鑒于對其經營業績的考慮,更多的傾向于相對保守的建網策略。疫情過后,這樣的情況將發生改變。雖然說,短期內,5G建設進程可能將受到上游零件供應商影響有所延遲,但這并不是決定5G建設與商用的主要因素。相反,此次疫情所催生出來的新生需求,所形成的社會與行業的共識,使得運營商的5G商業模式更加清晰,消費側場景化的流量運營、生產側物聯終端連接以及專用切片網絡均能為運營商在流量見頂的困難下,提供新的收入來源。同時,密集出臺的政策鼓勵與扶持,包括基站資源、室內頻率方面的共建共享政策、電費方面的補貼政策等,將進一步降低其建網成本。需求與成本雙雙利好的情況下,將在較大程度上打消運營商建網的疑慮,進而驅動5G建設進程的提速。
突然性的疫情,打亂了經濟社會運行的節奏,也幫助我們打破了固有思維的束縛。在產業互聯網時代中,網絡連接正在快速的從封閉走向開放。2020年,是5G應用爆發的機遇之年。在新的周期中,“社會共識”甚至比“技術進步”更為關鍵,相信在全新的消費升級、行業轉型、技術整合與經濟發展的共同訴求下,中國5G發展能夠從分歧走向共識,促使整個社會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END--
內容轉自:騰訊研究院
作者:?李瑞龍 騰訊研究院研究員
? ? ? ? ?? 錢 ?琪 騰訊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从分歧到共识:疫情下的5G发展思考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LeetCode】234. Palin
- 下一篇: 云上数据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