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创投 张予彤:互联网下半场—从连接到数据
張予彤是金沙江創投的合伙人,專注于移動互聯網、企業服務和人工智能領域早期公司的知名投資人,曾參與投資小紅書,深鑒科技,Moka等優質公司。她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之后又取得斯坦福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研究生學位。曾在三星和趣加游戲(FunPlus)從事移動互聯網和手機相關的技術和管理工作。
張予彤近期接受Robin.ly的獨家專訪,深入分享了她的職場經歷、投資策略和成功的投資案例,并為相關領域創業者和工程師提出了有益的建議。
「 職場經歷 」
Alex: 大家好,我是Alex Ren,是TalentSeer和Robin.ly的創始人。我稍微介紹一下Robin.ly 它是一個新的視頻內容平臺,主要是通過采訪知名的投資人,創業者,AI(領域)的科學家和一些領導者,通過他們的分享來提高工程師和研究者對于創業和AI,以及領導力這方面的理解。所以今天我們特別榮幸邀請到了金沙江創投的合伙人,張予彤。歡迎你!
張予彤:大家好!
Alex: 我比較好奇您當時是在清華讀了電子工程系之后,到了斯坦福,為什么選擇了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一般情況下,我看到很多人來這兒讀的都是Engineering方面的,比如大家愿意繼續讀PhD之類的,做research,engineering。
張予彤:我當時選擇來斯坦福讀書的時候,其實已經在國內工作過一段時間了。在國內其實已經接觸到了除了我本專業以外的各種各樣的行業,觀察到了國內當時大家所謂的黃金十年這樣的一個發展過程中,有很多高速增長的行業和公司。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在Engineering School里邊比較偏管理學科的這樣一個專業。
Alex: 在斯坦福讀書之前,在國內您接觸過創業公司嗎?
張予彤:當時在BDA(博達克)這個咨詢公司工作的時候,我們幫老虎基金在國內做過很多也看到了很多很多創業公司,當然主要是各個行業的一些龍頭企業,包括像電商里邊的京東卓越,教育里面的新東方學而思,當時都在不斷的做一些行業和公司性質的研究。
Alex: 您在2012年畢業的時候,我記得那時候正是移動互聯網最火的時候。那時候您就進入了金沙江創投是吧?那時候您看到的那些創業公司跟原來在國內看到的創業公司有什么大的區別嗎?
張予彤:金沙江是一個我覺得更focus在 TMT領域(Technology,Media,Telecom) 的投資基金。我覺得從PC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是一個平臺性的遷躍,會發現有很多各種各樣的機會,是因為新的平臺,新的人群和新的技術。云服務當時的infrastructure越來越ready。跟原來創業有一個很大的區別,其實會發現三五個人可能就能做出一個很棒的公司。當時像Instagram,也是Stanford的Founder出來做的,當時他們被收購的時候也只有九個人。
「 投資策略 」
Alex: 您加入到金沙江創投之后了解到它的投資策略是什么?是不是幫助了很多人回國做移動互聯網這方面的創業呢?
張予彤:我覺得當時在2012年的時候肯定是這樣的。我當時看到了一波可以去做Mobile Consumer Application的機會。從PC到移動其實還是一個信息的access,更多的還是大家說的互聯網上半場,這個價值在于連接 — 把更多的人和人連接在一起,把更多的人和信息連接在一起。
互聯網的下半場是AI+行業。我覺得可能更多的是從原子到比特的遷移、更多的是從連接到數據。那我覺得在AI的時代里邊,最關鍵的還是數據,能有什么樣的數據,通過什么樣的數據可以去做什么樣的事情。包括有很多原來我們不能理解的數據,現在通過deep learning, neural network我們都可以去理解。
「 成功投資案例-1 小紅書 」
Alex: 您有幾個比較知名的投資案例。您之前說到移動互聯網,比如說小紅書。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我猜想是不是您接觸到了很多斯坦福的學生,因為他們也是斯坦福的背景,所以在你們的鼓動下他們會去嘗試?
張予彤:對,其實我們當時也是在校園里面做了一個Business Case Competition — 也是第一次嘗試在斯坦福校園的華人群體里面去做這樣一個嘗試。斯坦福的整個環境里面確實也是非常鼓勵這種創新,我覺得大家會有很多這種peer to peer的這些影響,會讓你覺得很想去做一件能夠改變世界的事情。
因為我們去投資他的時候,他當時的創業想法也不是今天大家看到的小紅書的樣子。這個其實也是在consumer創業里面一個比較typical的現象。我們忽然發現我們看到的成功的公司至少都經歷過一次的pivot,它會在不斷的iteration和探索中找到最適合自己去做的事情。
Alex:所以那其實是非常非常早期了,對吧?那你們是領投了種子期嗎?
張予彤:我們當時其實在他回國之前就已經投了他。當時在我們的投資階段的時候往往可能就只有一兩個人,或者加上他們的PPT。 在這個階段的時候當然我們會跟他做很多的探討,尤其是在想法的不斷迭代上面的一些探討。因為當時我們可能在國內還會有更多的經驗能夠幫助到大家,去重新調整,大家看到的在美國的東西怎么回去 translate 到中國。
Alex: 那你們在扶持和幫助這些創業公司方面會介入多深?你們會幫助到什么程度? 比如說像小紅書這個例子,你們會參與到很多他們的討論嗎,幫助他們改變他們現在的想法?我知道你們在這方面很有經驗。
張予彤:那我覺得我們主要的價值體現可能在比如三個方面。
第一個這就是人才的招募上面,我覺得這個可能跟你們做的事情也是很相似的。因為公司在發展的過程中,其實你會有很多很好的策略,很多很好的想法。但這些策略最后能不能落地執行下去,在一個合適的時間點,其實跟你的組織架構能力,包括人才培養能力是極其相關的。
包括公司的長期戰略的一個發展,我覺得我們可能會給他一些不一樣的視角,因為我們每天在做一些前瞻性的思考,包括會有很多不同行業里面的人去交流。
第三個是在后續的融資上面,包括對資本環境的一個把握,對融資節奏的一個把握,還有公司發展的情況,我覺得在這方面我們可能也會幫助創業者在這些方面把這個事情做好。
Alex: 我覺得您說的那三點都是很關鍵的,人才,戰略和融資,對吧?對于初創公司來講,每一條都是致命的。
張予彤:找人,找錢,找方向。
Alex:Robin.ly做的第一期節目我們采訪了深鑒科技的聯合創始人之一,韓松。我當時問他說,你當時創業最困難的是什么時候?他說當時在中關村跑了一圈,沒有融到錢,直到遇到您和Richard,所以他認為說你們這邊給了他們很多幫助。這是一個典型的AI公司,做的是deep tech。您當時看到了什么樣的機會?在這家公司看到了什么樣的潛力?
張予彤:我覺得一個是我們對AI領域的關注。其實如果從2014年開始看的話,美國已經有一些跡象表明,之前CPU的架構已經無法滿足新的AI和deep learning的架構和數據給我們帶來的計算挑戰。當時英特爾收購了Altera, Nervana Systems, Movidius這三個公司,其實已經代表了底層的計算架構是需要做很大的技術變革的。那所以這個趨勢我覺得確實是因為我們在美國的這個市場關注而pick up的這樣一個trend。
我發現人在思考的時候會嘗試去尋找一個pattern,然后去打一個標簽。這個事情是怎么樣的?他能做成還是不能做成? 但我覺得 在做投資的時候,其實往往你能夠真正挖掘到別人挖掘不到的價值的時候,一定是你觀察到了這件事情里面別人沒有觀察到的事情。那硬件我們也知道,其實有時候需要很長很長時間的積累,才知道這里面會有怎么樣的坑,你需要怎么樣去優化你的結構。我覺得它是一個軟硬件都具備的非常全面的團隊,那這個團隊我覺得在市場上是很有競爭力的。
Alex:而且韓松他們在做算法這方面也是非常強的,是做breakthrough這種級別的研究,對吧?
張予彤:是的。我覺得你說你的技術強的時候,一定是能夠做到的人在全世界不超過一百個人,不然的話你沒法說你做的這件事情是有技術壁壘的。再加上長期的目標我覺得是一致的,因為幾個人都是非常想把這件事情真正的推動到產業里,真正的能夠去產生影響。再加上最后一點,我覺得是要有一個背靠背的信任。那四位創始人(汪玉,姚頌,單羿,韓松)其實在做這個公司之前,相互之間已經認識了很長很長時間。
「 成功投資案例-3 Moka 」
Alex:還有一個領域您剛才提到說你們現在比較關注企業服務,尤其是中國的企業服務。我知道你們投了一家不錯的人力資源這方面的平臺/工具 — Moka,對吧?您看到了這里面的什么機會?能不能給我們解釋一下中國的 To B 市場是不是會起來呢?
張予彤:如果我們看美國的企業服務市場的話,CRM,HR,肯定是企業服務里面最大的賽道。我們覺得首先這個賽道的機會是非常非常大的,因為所有的行業都會有這樣的一個需要。
對于組織來講,最重要的人可能有客戶,包括還有我們組織內部的人才或員工。那么組織內部的人才或員工,怎么樣能夠更好的為他們每個人去賦能,包括怎么樣更好的能夠觀測到你的組織現在存在什么樣的問題,需要做什么樣的調整,包括你的組織外部現在人才的組織形態是什么樣子的。我覺得Moka還是在這個里面起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作用,而它是用一個完全 pure SaaS 的模式去做的。AI 能夠為企業服務帶來的其實是能夠為每一個企業提供個性化的體驗,但是是用一種比較scalable的方式,這是新一代的企業服務能夠做得不一樣的地方。
我覺得Moka的兩個創始人都是非常體驗和數據驅動的,我們的企業服務的產品體驗也是能夠要以人為本,以使用為本,是data-driven的。
中國的企業服務市場其實大家可能談論了很多很多年了,這里面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還是人力成本在不斷的上升。因為之前在中國的人力成本導致很多企業在思考我是不是要上系統或者工具的時候,大家總會去跟人對比。比如說我可以去雇十個人,還是我要去上一個新的系統?那可能雇十個人對我來說更容易和方便一些。
現在到了數據時代,我覺得 workflow 非常重要,用紙和筆,或者Excel上面做的事情,遷移到在系統上能夠有更多的合作性、透明性。但是我覺得 workflow 其實只是一個手段,因為你通過 workflow 可能會真正的 access 到企業里面很多的數據,但那之后我覺得(關鍵)是你怎么樣利用這樣的數據,提高它的生產效能。
「 資本寒冬與AI泡沫 」
Alex:現在我們在投資界有很多人在聊中國所謂的投資寒冬。其實您也長期在中美之間了解整個的市場情況。您看中國的進入資本寒冬,對創業者有什么樣的影響?對于我們在美國的這些想去創業的人有些什么影響,您有什么建議?
張予彤:首先,資本市場一定是有它的周期性的。我們在美國可能觀察到這個周期會稍微長一點。大家可能會說是一個十年的周期,從98年到08年。去年2018年我們也開始看到Apple,Facebook的股票降了,甚至有這樣的一些趨勢。那么在中國,首先我覺得其實這個周期是更短的,可能是三年左右的這樣一個周期。
第二點,資本市場是不是寒冬,其實對早期創業來講,我覺得是一個很遠很遠的影響。資本市場影響的最多是一個大家對二級市場的看法,二級市場前面可能還有pre-IPO的基金,還有PE fund,growth fund,然后再到early-stage fund,然后再到可能angel和seed investments,然后再到真正的創業者。你在哪個時間點創業,我覺得更多的并不是跟資本市場有關,而是跟你去做的這個事情,是不是在這個時間點能夠產生一個很大的變化。其實我們投資的很多真正我覺得偉大的公司,很多decacorn的公司,其實都是在大家所謂的資本寒冬的時候去創業的。
資本好的時候,大家可能都會出來創業。但我覺得人一定是當你去做一個非常艱難的決策的時候,那一定這個決策我覺得對你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而且也是經過了深思熟慮,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不能夠錯過的機會。即便是資本寒冬,我都愿意出來做的一件事情,那這個時候可能他本身的成功概率倒會高一些。
Alex:說到泡沫,您覺得現在的泡沫是什么?比如說AI經過了幾年的投資,現在也有很多AI落地。進入每一個領域,醫療,或者是無人車等各個領域。那您看到的AI泡沫有嗎?大概是什么樣的狀況?其他一些領域,我們知道區塊鏈之類的現在已經開始有一點冷卻。您怎么看這個熱點和泡沫的問題?現在的熱點是什么?
張予彤:我先說一下泡沫這個問題,因為大家會覺得說,可能在2016年的時候很多人都會在積極的看AI的投資機會。那我想說的是,首先我覺得我們在AI投資的理念上會更去看如何的應用AI真正的去解決一個問題,而不是去看pure的AI technology,或pure的AI platform。因為我覺得technology這個platform本身,會有很多來自大公司的競爭,以及對它未來的發展方向的不確定性。我們在觀察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會看到最后一個最大impact的公司,一定是像Google ,Facebook這樣的公司,在互聯網的technology stack里面做的也是application的這個layer。
那真正要想清楚的是我的用戶是誰?他們有什么樣的問題?我能夠用我的技術怎么樣去幫助他解決一個問題? 我覺得這個在AI的發展過程中可能是一樣的。那大家可能更應該關注的是,有了這個技術之后,我們能夠在怎么樣的application里面去更大的提高人的生產效率,或者是取代人,或者是增強人原來完全不可能做的一個工作。在AI落地的過程中,好像不像當時覺得這個東西可能會有一個爆發性的增長。
我覺得現在AI大家看到的機會更多是在企業服務里面應用的一個機會。會有一波新的AI企業服務創業的公司出現,是更以客戶和應用場景為核心,以場景數據為核心的公司。這一波公司我覺得發展可能會更符合我們看到的一個企業服務公司發展的規律。
「 中美差異與創業建議 」
Alex:所以經過幾年的摸索,很多人其實已經知道哪個領域可能AI能夠發揮真正的作用。那接下來另外一波創業者會直接瞄準客戶的問題,直接瞄準消費者的問題去打造一些好的產品,所以現在也正是創業的好時機。最近也有很多討論是關于中美創業的不同,您怎么看這兩個國家之間的創業文化的差異?您對于在美國的華人回國創業,或者在美國創業,您有什么樣的建議?
張予彤:我們在美國其實也有一些很不錯的portfolio,就像您說的,確實是deep tech driven的。像我們投的一個無人駕駛的公司叫PlusAI,他們也是從美國開始的。包括DataVisor是用非監督學習的形式去做數據安全。
我覺得最關鍵的一點是在最開始你真的是能夠把一個deep tech的一個技術產品打磨好。這需要很多的人才和時間,我覺得這方面美國有更多更好的環境和資源。但是當你走到了要市場化和產品化的一個過程的時候你會發現,其實你的一個更大的市場有可能是在中國,因為你的產品在中國的市場上會有一個更強的競爭力,你在中國其實能撬動的資源和影響力可能也會更多,在中國可能更多的是跟marketing,sales和service更相關的團隊。
中國和美國創業的差異我覺得會越來越大,它在整個ecosystem上面現在已經是完全不一樣了。比如說我們現在有很強大的移動支付的infrastructure,是美國沒有的。然后包括我們有像微信這樣平臺級的公司,那么所有可能跟消費者體驗相關的東西可能都應該是在微信的這個生態里面,要做一些很深的思考和產品這方面的研究,你才能夠做出新的突破。那么這個我覺得是在美國其實不會看到,也不會想到的。
所以如果說你做的事情是更跟它本身的生態系統相關的,那我會建議大家,在美國可能工作了三到五年之后,其實如果是未來想在中國創業的話,一定是先要回中國,能夠去看看這個環境的不同,然后再去重新調整你本身的這個創業的想法。我們其實基本上所有的創業者,從美國回中國都經歷過這樣的一個過程。本來在美國他有一個list,說這幾件事情我覺得是可以做的,我要回去一個一個的去validate。那后來validate了一圈發現說,好像跟原來想的都是不一樣的。我覺得在中國很多的這種體驗和不同,可能你是很難通過在美國做一些系統性的思考和分析我就能去體會到的。
所以我覺得真正當你針對每一個市場做事情的時候,就一定要在這個市場有很多第一手的這種經驗和體驗。我覺得這個是越來越重要的。因為其實中國現在也有更多更多的創業者,可能就是在中國本土學習,工作,他們對整個生態系統的熟悉程度其實是非常非常高的。我覺得硅谷的創業者回中國這部分還是需要去學習的。
Alex:每次跟予彤交流都能學到很多東西。我認為大家如果有興趣想創業,或者有正在創業的朋友,其實也可以跟予彤聯系。在這方面我自己都受益匪淺。我相信大家一定也會得到很多幫助,尤其是在相關的領域做創業的——AI,企業服務,移動互聯網這方面。感謝予彤給我們做這么深入的分享。
張予彤:也要感謝Alex的邀請。很開心能夠有這樣的機會。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金沙江创投 张予彤:互联网下半场—从连接到数据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JS对应键盘的值
- 下一篇: armbian宝塔_斐讯N1+Armb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