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全部重点
經濟學說史 ?重點
一、名詞解釋
1、公平價格:用來指某時期內不受市場變動影響的價格,大多數從事交換的人是按這個價格進行買賣。
2、休謨的貨幣數量論:(1)一國商品的價格決定于國內存在的貨幣量;
(2)一國流通中的貨幣量代表國內現有的全部商品量;
(3)如果商品增加,商品價格就降低,或者說貨幣的價值就提高。
3、比例價格:比例價格是指不僅能使生產不虧本,還能繼續經營而且盈利的價格。要使一切產品都按比例價格交換。
4、純產品:物質財富本身數量擴大,就是農業中不斷生產出來的產品,通過這樣的生產過程,除了補償生產中耗費的生產資料、工人的生活資料和農場主的生活資料外,還有剩余產品。這里所說的剩余產品就是純產品。
5、斯密的教條:每一件商品的價格或交換價值,都由三個收入的全數或其中之一構成;合起來說,構成一國全部勞動年產物的一切商品價格,必然由三種收入構成,而且作為勞動工資、土地地租或資本利潤,在國內不同居民間分配。
6、相對工資理論:一國的產品要以地租、利潤和工資的名義分配給三個主要社會階級。產品在三個階級間的分配比例在不同社會階段中是不同的。要正確判斷地租率、利潤率和工資率,不能根據某一階段所獲得的絕對產品量,而應根據所得的相對產品量,也就是根據這種產品所必需的勞動量。
7、再生產理論:收入雖從再生產中產生,但生產本身不是收入,生產只有在實現以后,才能獲得這一名稱,才能具有這種性質。所以,不是生產決定收入,而恰恰是收入決定生產,收入通過消費決定了生產。
8、有效需求不足:因為商品不都是和商品交換的,很多商品還和生產性勞動或私人服務交換。在這些交換之間未必是平衡的,于是資本主義社會就存在著一般商品生產過剩的可能性,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9、薩伊定律:在資本主義的經濟社會一般不會發生任何生產過剩的危機,更不可能出現就業不足。薩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給創造其自身的需求”。這一結論隱含的假定是,循環流程可以自動地處于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它包含三個要點: (1)產品生產本身能創造自己的需求;(2)由于市場經濟的自我調節作用,不可能產生遍及國民經濟所有部門的普遍性生產過剩,而只能在國民經濟的個別部門出現供求失衡的現象,而且即使這樣也是暫時的;
(3)貨幣僅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買和賣不會脫節。
10、工資基金理論:認為短期的工資決定于供給與需求的關系,也就是在自由競爭的條件下,取決于維持雇傭勞動生活的資本的數量,即工資基金和要求就業的勞動者人數的比例。最低工資的規定,不能超過平均工資水平。由于工資基金的數量是一定的,因而總會有一部分失業工人存在,除了增加用于雇傭勞動的總基金數量以外,工資率是不能上升的。
11、生產力理論:財富的生產力比財富本身要重要得多,它不僅可以使原有價值得到保存,而且可以使已經消耗掉的價值得到補償和增殖。
12、戈森定律:兩個規律。第一個被稱為效用遞減規律,即人們對某種物品的需求,隨著需求的不斷被滿足,所感覺得享樂程度逐漸遞減,直至最后達到飽和狀態。第二個被稱為邊際效用相等規律,它是由第一個規律派生的,是指在效用遞減規律作用下,達到最大限度享樂的方式。他認為一個人如果要從一定量財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就必須把他在不同用途間進行分配,而分配的方式必須使得每一種用途上的財貨的邊際效用相等。此外,他還認為,當環境使人發現新的享樂,通過自身的改進或影響外部世界就有可能增加他的總享樂。就是說可以增加新的享樂的途徑,它是對享樂遞減規律和邊際享樂相等規律的補充。
13、邊際效用價值論:一件物品的價值是由它的邊際效用量決定。邊際效用量是由需要及其供應之間的關系決定的。一方面,要求滿足的需求越多和越強烈,,另一方滿。能滿足該需求的物品量越少,則得不到滿足的需求階層就越重要,因而邊際效用也越高。反之,需要越少和越不迫切,而能夠用來滿足它們的物品越多,則更下層的需求也可得到滿足,因而邊際效用和價值也就越低。
14、時差利息論:時差利息論把資本主義的各種剝削收入說成是人在不同時間內對物品效用的主觀評價的差異的結果;認為人對未來物品的邊際效用的評價低于人對現在物品的邊際效用的評價,兩者之間的差額便形成時差利息。他認為,物品通常比同一種類和同一數量的未來的物品更有價值,這個命題就是他要提出的利息理論的要點和中心。
15、邊際生產力論:克拉克用邊際生產力論來說明工資與利息的來源和標準。他以價值是土地、勞動和資本的共同產物這一生產要素論為出發點,用以論證各生產要素都是價值的源泉,都應從生產成果中得到相應的份額。他把“土地報酬遞減率”擴展到其他生產要素上,認為勞動和資本的生產率也是遞減的,然后又把邊際概念引進來,套在“生產率遞減律”上,又借助于供求論,編造了一個邊際生產力的分配論。
16、消費者剩余:就是消費者對某一商品,個人愿意支付的價格和這個商品市場之間的差額。當市場價格低于消費者為滿足自己的欲望所愿意支付的價格時,消費者不僅在購買中可以得到滿足,而且可以得到額外福利。馬歇爾把這部分多出來的滿足,叫做消費者剩余。
17、費雪效應:對通貨膨脹的預期會影響名義利率水平,這就是所謂的“費雪效應”。
18、凱恩斯定律:在小于充分就業的狀態下,社會上必然存在著一部分多余的生產能力,包括機器、勞動力、資金等。由于存在著多余的生產能力,所以不管總需求有多大,社會總能生產出與需求相等的供給量。這也就是說:需求創造自己的供給。這一說法被一些西方學者稱為凱恩斯定律。
二、問答題
1、簡述色諾芬的經濟思想。
色諾芬的經濟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著作中。
(一) 經濟論 ,總的看來,色諾芬擁護自然經濟。主張把家庭經濟管理辟為一門專門學問。色諾芬在這本書中最早使用了“經濟”一詞,其原意為“家庭管理”,因此他所談論的經濟是家庭經濟。?
(二)雅典的收入,約寫作于公元前355年,論述了雅典不依靠加重盟邦負擔而自謀增加收入的方法。
(1)他討論國家財政問題,其中包含對貨幣問題的見解。他已觸及貨幣的流通手段和貯藏手段的職能,指出了兩者之間的聯系。
(3)他認為財富就是具有使用價值的東西。
(4)他認識到物品有使用和交換兩種功能,但他是從自然經濟角度看待財富和交換的,他肯定勞動分工的必要,認為一個人不可能精通一切技藝,專門從事一種技藝的人能工作得更好。
(5)他從國家角度研究了增加收入的問題。他認為,雅典不論在氣候、土地、資源、地理位置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獨厚的經濟發展條件。?
(6)主張大力發展對外貿易。他認為雅典具備對外貿易的優越條件,主張授予商人特權、完善法院制度、建立基金等。
(7)他還主張大力開發和管理銀礦,在開礦方面重視奴隸勞動,建議國家購買和擁有奴隸,并把奴隸出租給平民。他特別強調國家要想征集到充裕的收入,必須保有和平的環境。
2、簡述阿奎那的經濟思想及其特點。
阿奎那的經濟思想反映在其著作《神學大全》里,主要論及封建農奴制、公平價格、貨幣、商業、利息等問題。
1、阿奎那主要依據“自然法”的觀念來論證封建農奴制度的合理性。
2、阿奎那接受了關于公平價格的思想,并做了進一步的發揮。(1)馬格努把商品交換的平等的基礎歸結為交換雙方耗費了相等的勞動。阿奎那接受了這種觀點,并把價格范疇說成是主觀的范疇。(2)公平價格取決于從物品所得到的利益的大小,取決于它們對人的效用,所以,公平價格不是絕對固定的,要取決于某種評價,公平價格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
3、阿奎那關于貨幣、商業、利息等觀點都帶有明顯的兩重性,反映了他的學說的折衷主義特點。(1)貨幣:貨幣是人類發明的工具,貨幣的價值可以由人的主觀意志決定,但又不得不承認貨幣本身也是一種商品,有內在的穩定性,任意貶損貨幣價值無異于偽造重量和長度。(2)商業:把商業看成是卑鄙的行業,但同時又斷言賺取利潤的大商業是合理的。一個人從事賤買貴賣在兩種情況下是可以免受道義譴責的:a.一個人用他從商業中獲得的適當利潤來維持自己的家庭生活,或者幫助窮人。b.買進時并無轉手賣出的意圖,并對物品作了改進,或因時間地點改變而價格有了變動,或因物品運輸擔負了風險。(3)利息:一方面肯定放債取利是罪惡,反駁了關于利息是對時間的支付的觀點。另一方面又認為在兩種情況下可以收取利息:a.出借人出借貨幣蒙受了損失;b.出借人以合伙形式把貨幣委托給商人和手工業者,擔負了喪失本金的風險。
4、特點:他關于貨幣、商業、利息等觀點都帶有明顯的兩重性,反映了他的學說的折衷主義特點。
3、重商主義的基本經濟思想。早期和晚期的共同與區別。
兩個階段的重商主義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他們都是資本原始積累時期商業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都把貨幣看成是財富的唯一形態。但是,在如何增加貨幣財富的問題上,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張,提出過不同的措施和辦法。
早期重商主義者思想的特點是,他們認為一切購買都會使貨幣減少,所有銷售都能使貨幣增加。早期重商主義者堅持的主張是,盡量少買或不買,把多賣少買的原則絕對化。極力主張國家積極干預經濟,主張國家通過行政手段達到積累足夠多的貨幣財富的目的。早期重商主義者極力提倡不斷吸收國外貨幣到國內,禁止貨幣輸出國外。早期重商主義被稱為貨幣差額論,又稱重金主義或貨幣主義。
晚期重商主義已開始認識到必須把貨幣不斷地投入流通,才能使貨幣財富不斷增加。他們要求國家允許貨幣輸出,采取有效措施鼓勵貨幣輸出,擴大從事外國商品的買賣,以獲取大量貨幣財富。為了保證對外貿易順利進行,在對外貿易中必須保持順差。晚期重商主義被稱為貿易差額論。西歐一些主要國家的晚期重商主義者,支持國家采取扶植和鼓勵發展制造出口商品的工場手工業,所以又把晚期重商主義稱為重工主義。
4、簡論魁奈的《經濟表》的成就與缺陷。
經濟表的創見有以下幾點。1)運用抽想法,從前面所述的正確、合理的假定前提出發,抽象掉考察和探索中不必要的因素,而對本質的問題進行科學和集中的分析研究,使闡述的主要問題得到明晰清楚的結論。2)正確地分析了簡單再生產的基礎。經濟表的出發點是每年從土地上生產出來的總產品,是以一年收獲的終結為循環的開始。3)魁奈把資本的整個生產過程,看做再生產過程,把流通過程表現為僅僅是這個再生產過程的形式;貨幣流通表現為僅僅是資本流通的要素,是為再生產過程服務的,受生產制約。4)把各階級收入的來源,資本和所得交換,再生產的消費和個人的消費,以及農業與工業,即把生產的兩大部門之間的流通,看成是再生產過程的要素。
缺點和錯誤。1)片面地把農業視為唯一的生產部門,把地租作為剩余價值的唯一形態。2)只把資本劃分為“原預付”與“年預付”,沒有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區分,因此,不能正確地分析剩余價值的來源。3)沒有把社會生產分為生產生產資料和生產消費資料的兩大部類,而是把社會生產分為農業和工業兩個部門,這樣的區分雖有一定價值,但他不能真正理解社會資本的特性,也不可能正確區別社會資本和收入的概念,最終也就不可能從理論解決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過程問題。4)把工業視為不生產部門,在工業生產中只有“年預付”而沒有“原預付”,沒有剩余價值的生產,在整個流通過程結束時,沒有留下工業品滿足本階級的生產消費和生活需要。
5、評 斯密的國際貿易理論。
斯密的經濟自由主義在國際貿易上,則主張自由地發展對外貿易,反對壟斷和政府限制政策。斯密認為,各國之間存在著“地區分工”,這種分工對大家有利,而保護政策卻斷送了這種本來可以分享的利益。斯密這一主張的理論根源,在于他在批判重商主義時提出的優勢原理。他把優勢區分為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認為一個社會要實現它的生產目的,必須根據優勢進行分工,發展生產,在國際間開展自由貿易,這樣才能為消費者提供豐富的消費品和必需品。
斯密從一國個人之間的分工和自由貿易推論到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他強調,不論國內貿易還是國際貿易都要充分利用優勢。但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集中在成本分析方面,忽略需求面的影響;所以無法解釋貿易利益在各國間的分配問題。
6、斯密的經濟自由主義政策“無形的手”。
斯密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是以“經濟人”的假設為前提的,認為人們的經濟活動是出自人的利己本性或人類交換傾向的,每個人追求個人利益,自然地會給全社會帶來普遍的利益。
斯密的經濟自由主義以其財富自然發展的分析為基礎。斯密認為財富有其自然發展的順序或途徑,他說:“按照事物的自然趨勢,進步社會的資本,首先是大部分投在農業上,其次投在工業上,最后投在國外貿易上。”斯密認為應聽任資本和勞動尋找自然的用途,只有這樣,社會資本才會迅速地增加。因為,不論什么管制措施,其實都是在某種程度上指導私人運用其資本,而管制的目的不過是使資本和勞動投入到某個特定部門。但其結果是使資本和勞動由較有利的用途改到較不利的用途,從而使社會產品或其價值總量減少。斯密主張經濟自由,但他并不反對在特定條件下進行國家干預。
改革措施:1)通過廢除學徒規章制度與居住法,實行選擇職業的自由;2)通過廢除限嗣繼承法、長子繼承法以及限制土地自由轉移的規定,實行土地買賣自由;3)廢除地方關稅及其他一些稅收,實行國內貿易自由;4)廢除關稅、獎勵金、對商業的禁令以及政府特許的商業壟斷,實行對外貿易自由。
7、簡述李嘉圖的比較成本學說在歷史與現實上的意義。
??1)比較優勢理論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來論述國際貿易,揭示當時英國資本主義發展與國際經濟交往的關系。李嘉圖原則上肯定了各國所交換商品都是勞動產品,但勞動時間決定商品價值的規律在國內與國外不同,它發生了重大變化。李嘉圖在這里接觸到了國際價值規律問題,但未能做出科學的表述。
??2)一般說來,按比較優勢原理進行的國際貿易,對參加貿易的各國都是有利的。各國都發揮其自然條件或其他人為條件方面的優勢,全世界各國都把資本與勞動用于最有利于本國的用途上,這樣,世界上的產品必定極為豐富,數量多質量好,社會勞動得到節約,各國處在互惠互利的關系中,雖然各國所獲利益大小不同。
3)在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比較優勢原理在國際貿易中能較充分地發揮作用,對促進資本主義發展起過良好的作用。
這個原理對現實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不應夸大,因為當今世界幾乎不存在不受干涉的國際貿易。
8、新歷史學派和舊歷史學派的基本經濟學說和政策主張。
舊歷史學派的經濟學說具有如下的一些特點:1)反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抽象演繹法,反對進行任何理論抽象,主張用所謂的歷史方法代替科學的抽象法。更加否認普遍的經濟規律的存在,主張用國民經濟學代替政治經濟學。2)反對古典經濟學所倡導的自由放任,主張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強調國家在民族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決定作用。3)極力美化封建制度及其殘余,在理論上為普魯士式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作辯護。鼓吹階級利益調和,反對各種社會主義學說。4)宣揚大日耳曼民族的優越性,鼓吹民族沙文主義,從理論上證明德國對外進行侵略擴張的合理性。
新歷史學派的主要經濟觀點:1)強調心理的、道德的因素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2)強調法律對經濟的制約關系。3)強調國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鼓吹國家的“超階級性”。
新歷史學派以其方法論和基本觀點為基礎,提出了社會改良主義的經濟政策主張。改良主義政策主張主要包括工廠立法、勞動保險、工廠監督、勞資糾紛仲裁、某些行業的國家化、城市土地私有權的限制、財政賦稅改革等。這些主張無非是要求強化資產階級國家機器,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新歷史學派不同于舊歷史學派的一個特征在于,它不僅在理論上為德國容克資產階級辯護,而且還提出實際的政策主張,為普魯士國家政權出謀獻策。
新歷史學派的經濟學說具有一些新的特點:1)新歷史學派不再否認經濟規律的存在,而認為探索這種規律是經濟科學的主要目的。他們提出在經濟研究中必須運用歷史歸納法。2)以所謂歷史統計方法代替舊歷史學派的“歷史的生理學”方法,并力圖用歷史統計方法來分析和考察現實經濟問題。3)新歷史學派不僅與古典政治經濟學相對立,而且更重要的,他們的主要目標是攻擊馬克思主義,以社會改良主義與科學的社會主義相對抗。4)新歷史學派極力鼓吹國家的超階級性,美化德國容克資產階級專制政權,吹捧德意志帝國是一個“理想的王國”。5)新歷史學派特別強調心理、道德和法律等意識形態因素在經濟中的作用,并且以此來解釋各種社會經濟現象。
9、簡評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
???他認為,市場上所有各種商品的供給、需求格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因此,不僅要研究兩種商品交換時的價格決定,更重要的還必須考慮市場上所有各種商品供給和需求達到均衡狀態條件下價格的決定,即必須建立一般均衡價格理論體系。如果市場上各種商品的價格,恰好使得它們的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這時的價格也就是均衡價格,亦即商品的價值。
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是不科學的,它根本抹殺了價值的真正起源和本質,曲解和掩蓋了價格形成的真是過程。他的一般均衡價格論不過是在邊際效用論的基礎上增加了供給和需求一般均衡這樣一個條件。瓦爾拉斯雖然更強調了市場上各種商品供給和需求的一般均衡,但是無論是某一商品的供給和需求,還是市場上所有各類商品的供給和需求,都不能說明價值的決定,只能說明市場價格圍繞價值的波動。它實際上是用對經濟現象的數量關系的描述來代替對經濟范疇的本質的分析,把事物復雜的辯證關系歸結為機械的函數關系。此外,他所要求用以解答一切商品價格的聯立方程式所要的數據,也沒有可能取得的現實基礎,因此瓦爾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論完全是脫離現實的、純粹形式主義的推理。
10、簡評龐巴維克的時差利息論。
龐巴維克的時差利息論,完全是一種謬論:
1、這種“理論”是以他的主觀價值論為基礎再加上時間因素來說明的。事實上,心理感覺根本不可能創造任何價值和收入。利息、企業利潤、地租等等,都只是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所創造的剩余價值的轉化形態。時間作為物質運動和存在的一種形式,當然同財富和價值的創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人們創造財富、價值都是在一定時間內進行的。但時間僅僅是個條件,而不是價值的源泉,時間本身并不能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
2、現在物品和未來物品作為一般事物,它會永遠存在下去。如果利息來自現在物品和未來物品的差異,那就是說利息這種現象,也和資本主義剝削制度無關,而是一種永恒的范疇。
3、龐巴維克所謂的三個“理由”,也是不能成立的。他的理由本身就是建立在對現在物品和未來物品的主觀評價之上的。
11、簡述馬歇爾經濟學說體系的核心——均衡價格論。
1)價值與均衡價格
他的均衡論觀點,均衡是相反力量所形成的均勢。在價格問題上,相反的力量就是在同一市場內買者和賣者兩方。因此,某一商品的價格決定于買賣雙方力量的相互沖擊和相互制約,最終形成均衡而達成的。這就是說,使買賣雙方力量達于均勢的價格就是均衡價格。
兩個前提條件:1、假定某一商品只取決于它本身的供求狀況,而不受其他商品的價格和供求狀況的影響。2、假定貨幣的購買力也是不變的。
2)需求、供給與均衡價格
馬歇爾把供給和需求看成同等重要,同時,他又著重強調供求趨于均衡的觀點,從需求價格和供給價格的相互關系中建立起他的均衡價格論。按照他的說法,均衡價格就是一種商品的需求價格與供給價格相一致時的價格或供給與需求的價格在市場上達到均衡狀態時的價格。3)時間長短與均衡價格
馬歇爾把均衡價格按照時間長短分為三類:1、極短時間內暫時的市場價格。此時均衡價格主要由需求的狀況決定。2、短時期的正常價格。在均衡價格的決定上,需求和供給起著同等重要的作用。3、長時期的正常價格。這種情況下,生產費用對均衡價格的形成起著主要的決定作用。 ??就一般而論我們所考慮的時期愈短,我們就愈需要注意需求對價值的影響;時間愈長,生產成本對價值的影響將愈加重要。因為生產成本變動對于價值的影響與需求變動的影響比較起來,一般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表現出來。
4)壟斷與均衡價格
馬歇爾認為在壟斷的條件下,一種商品只有一個供給者,這種壟斷者可以自由的調節其商品的供給量以適應市場的需求。壟斷者的利益,在于把它們調節得能給他提供最大可能的純收入總額。
12、張伯倫、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
1)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
1、純粹競爭的條件有兩個部分:市場上必須存在大量的買主和買主;市場上的廠商都生產同樣的產品。2、條件2尤為重要,在條件1情況下,由于每一廠商都有自己的獨特產品的優勢,因而都會因為自己產品的獨特優勢而對價格有某種控制能力,從而成為壟斷競爭中的壟斷因素。3、每一銷售廠商都會因為這種壟斷因素而改變其價格。4、從產品的角度出發,每一產品既呈現出壟斷的性質,又呈現出競爭性質。
2)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
1、邊際分析。廠商利潤最大化的條件是邊際成本與邊際收益相等。這一分析具有普遍性的優點。2、對勞動的剝削。勞動的不完全性表現在:對廠商邊際產品的賣方壟斷,在雇傭勞動時市場的不完全性。由于勞動市場的不完全性,工人實際得不到勞動產品的邊際價值,而是受到買方壟斷和賣方壟斷的雙重剝削。
13、簡評壟斷競爭理論。(張伯倫 ?羅賓遜)
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和羅賓遜的不完全競爭理論被譽為當代西方經濟學說的一場“革命”。
張伯倫利用產品差別的概念暗中偷換了壟斷的概念,完全模糊了壟斷的本質。他的說法無疑適應了壟斷資本的需要,為壟斷資產階級涂脂抹粉。同時,他還極力鼓吹壟斷競爭對社會的促進作用,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就完全成為為壟斷資本辯護的工具。
羅賓遜在她的經濟學著作中公開提出并分析對勞動的剝削,這在西方經濟學家中是難能可貴的,這點應當給予肯定。但羅賓遜對勞動受到剝削的原因進行的分析卻是不科學的。
從理論上講,張伯倫、羅賓遜的理論并沒有跳出馬歇爾穩定均衡和局部均衡的窠臼,仍然沒有擺脫新古典經濟理論體系。他們的不完全競爭理論只是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庸俗理論的繼續和發展。
不過,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中對銷售成本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創造需求”、“增加需求”的作用的分析,羅賓遜的編輯分析方法等,對于我國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并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等等,都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
14、如何看待凱恩斯的經濟政策觀點如何看待凱恩斯的經濟政策觀點
1、凱恩斯的經濟政策是運用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使它們成為穩定的宏觀經濟運行的政策措施.
2、凱恩斯的經濟政策對西方經濟理論,西方經濟政策和西方思想界都產生了重大影響.
3、由于其理論體系以心理狀態為基礎,所以其經濟政策也一定程度上受心理狀態的影響.
4、凱恩斯的經濟政策是舍本逐末的政策建議,只能起著治標的作用,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5、其經濟政策造成了難以令人滿意的實踐效果,對于消除失業和通貨膨脹,經濟政策雖然可以起著緩解的作用,但未能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6、對于我國而言,在充分學習和認識凱恩斯經濟政策的基礎上,把符合我國國情的經濟政策運用到我國經濟建設中,解決經濟運行中的問題和矛盾,特別是宏觀經濟政策手段.
15、簡析凱恩斯理論對當代的影響。
1)對西方經濟理論的影響
1、《通論》構成了逐漸出現的宏觀經濟學的全部內容,凱恩斯成為西方新出現的宏觀經濟學的奠基人。
2、1948年,薩繆爾森將凱恩斯的宏觀經濟學和凱恩斯以前的微觀經濟學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綜合派的學說。
3、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后,滯脹現象逐漸惡化,新古典綜合派地位動搖,受到“右”的和“左”的思想的攻擊。雙方爭論的內容在很大的程度上牽涉到對《通論》的解釋。在這個意義上,凱恩斯對目前的西方經濟理論上的影響仍然很大。
2)對西方經濟政策的影響
1、凱恩斯理論所支持的各種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均已在不同程度上為西方國家所執行。
2、目前凱恩斯理論所主張的政策仍在使用,不過使用的方式和過去的有些不同,而且人們對政策的信心有著很大程度的減弱。
3)對西方思想界的影響
凱恩斯學說在西方思想界構成形形色色的言論的基礎:
1、混合經濟。目前的西方,相當多的人把現代西方社會稱為 “混合經濟制度”或“雙重經濟制度”。認為標榜為混合經濟的現代資本主義制度仍然是一個理想社會。
2、西方的一些民主社會主義分子,認為凱恩斯的理論對資本主義的控制、修正、甚至更替作出了一個決定性的步驟。
此外,凱恩斯的理論也給可調節的資本主義、有計劃的資本主義、資本主義趨向于社會主義等論調提供了不同程度的理論基礎。
總結
- 上一篇: 公安大数据与图侦应用结合现状分析
- 下一篇: signaltap采集数据到mat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