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小记:成长
這幾天復習期末考試,晚上回來總會寫一點Java的筆記。
吃飯的時候看到一男生懷抱書本一枚,湊近觀看,原來是伊格爾頓《人生的意義》一書。吃完飯在廁所的時候,我也掏開手機百度了一下這本書,果然值得一讀的好書。覺得卷首作者寄語就很值得深思,所以記錄了下來。
我們只要看看他對“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這一問題的語義學分析就會發現,雖然他廣泛運用了對詞和意義的分析技術,但他的處理方式和分析哲學家們完全不同。他不是用分析來消滅這個問題(例如說,斷言這個問題“無意義”),而是用分析來從語義層面的問題引向更深的存在層面的問題,亦即人生的悲劇處境的問題。“在所有的藝術形式中,悲劇最徹底、最堅定地直面人生的意義問題,大膽思考那些最恐怖的答案。最好的悲劇是對人類存在之本質的英勇反思,其源流可追溯至古希臘文化……最有力的悲劇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句,刻意撕掉所有觀念形態上的安慰。如果悲劇千方百計告訴我們,人類不能照老樣子生活下去,它是在激勵我們去搜尋解決人類生存之苦的真正方案……”(第11頁)。對悲劇的這種解釋很新穎。悲劇并不像黑格爾的經典定義所說的那樣,意味著兩種同樣合理的倫理力量的沖突通過主人公的犧牲而得到調解;相反,悲劇是對人的存在的一個提問,這個提問的答案是開放的。“人生沒有既定的意義,這就為每個個體提供了自主創造意義的可能。如果我們的人生有意義,這個意義也是我們努力傾注進去的,而不是與生俱來的。”(第29頁)不言而喻,人生的意義更不是由別人規定好讓你去實現的。我們現在通常的做法是,由政府頒布一種人生的意義,寫在教科書里面從小灌輸給孩子,以為只有這樣孩子長大了才不會失去人生的意義,不會感到“空虛”。這是一種非常愚蠢的做法。曾經有不少受過這種教育的青年滿懷困惑地來問我,人生到底有什么意義。我一般回答說,人生的意義需要你自己去尋求,別人給的都不是真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大學生,一涉及到人生意義的問題就很自信地背出從小學到的一套教條來,流露出不少得意,我卻為此感到悲哀。我分明看到的是在現行教育體制下中國人個性的萎縮。 不過,本書的作者也不完全贊同這種把人生意義當做個人事業的觀點,他認為這只是“傳統智慧的觀點”(第31頁)。在這方面,他傾向于用(更為“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的宏大敘事來補充個人主義的意義追求,這種宏大敘事并不是單獨的個人能夠根據自己的特殊性來設定的,但卻是最終用來衡量人生意義的標準。他把這種標準稱之為“意味深長的模式”,并認為,“倘若人類生活中沒有意味深長的模式,即使沒有單獨的個人想這樣,結果也會造成社會學、人類學等人文學科的全盤停擺”(第43頁)。當然他也不認為這種模式可以歸結為馬克思所說的“歷史客觀規律”,但畢竟不能說,人類幾千年以來一直都在亂碰亂撞,總會有某些確定一貫的東西是那些自由主義者和個性至上論者所公認的,或者雖然并不明確意識到,至少也是實際上用作自己判斷的前提的。這種情況,作者更愿意用康德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來解釋(第44——45頁)。只不過這種不是人所有意設定的合目的性往往被人們歸于不可見的上帝的安排。對于這種安排,人們要么聽天由命,這就不用自己思考任何意義了;要么努力探索,這將導致無窮的痛苦。的確會有人為了擺脫這種痛苦而認為,即使有人生的意義,人還是不要知道這種意義為好。(第49頁)這種犬儒主義的當代標本就是所謂“后現代主義”。作者在本書中對后現代主義的批評是我所見過的最到位的。“后現代主義堅稱,只要我們還有深度、本質和根基,我們就仍然活在對上帝的敬畏之中。我們還沒有真正把上帝殺死并埋葬。我們只是給他新換了一套大寫的名字,如自然、人類、理性、歷史、權力、欲望,諸如此類。……‘深刻的’意義總會誘惑我們去追尋那諸意義背后的元意義這種妄想,所以我們必須與之切割,才能獲得自由。當然,這里的自由不是自我的自由,因為我們已經把‘自我’這個形而上學本質同時消解掉了。到底這一工程解放了誰,這還是一個謎。”
(第16——17頁)最后一句話是點睛之筆,也是神來之筆。特里?伊格爾頓. 牛津通識讀本:人生的意義(中文版) (Kindle 位置 47-52).
總結
- 上一篇: 【C语言基础05】循环结构程序设计(含经
- 下一篇: 数据治理之数据生命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