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中有米,心中有他,他解决的不只是吃饭问题......
初夏,小雨,沒有哪一位公眾人物的去世這么牽動人心,這么令人悲痛和懷念。朋友圈、微博,人們轉發著這個消息,抒發著自己的悼念之情;長沙,無數的群眾上街哭送“袁爺爺,一路走好!”這喊聲令人動容。
可以說,悼念袁隆平是全民的一次一致性表達,沒有組織,沒有要求,人們自發地歌頌他懷念他,想想看,多久沒有出現這樣的景象了。
一個贏得公眾尊敬的人,一個讓公眾懷著深情去愛戴和懷念的人,一定是做了什么對公眾有利的重要的事。
我們這個國家,為人民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杰出人物很多,他們的功績值得肯定,他們的事跡載入史冊,但象袁先生這樣能夠讓全體國民牽動心靈深深懷念的真的不多。
我想,這跟袁先生所做的事情的性質有關。我們當然知道,袁隆平先生一生研究雜交水稻,為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做出了重大貢獻,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土地有限,人口膨脹,讓50億人吃飽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及同行者們摸索著,堅持著,拼搏著,終于完成了這項艱巨的事業。“民以食為天”,天大的事解決了,其他的事才可能去干好。
這件事解決的不僅僅是物質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了心理問題。吃飽飯讓人填飽了肚子,也安慰了心靈。
安慰心靈首先是幫助人們擺脫恐懼
世界上沒有哪個民族象中國人這樣對沒有飯吃有如此深切的恐懼。
中國人有幾千年的饑餓史,舉幾個歷史上比較著名的例子。
西漢末年,連年災荒餓殍滿地,30年間,人口從5801萬落至1506萬;
東漢末年人口6000萬左右,災荒戰亂,饑荒接踵而至,三國初期人口降至1408萬;
隋唐之間災荒導致饑荒,從609年到624年,人口從5140萬降至1770萬;
清朝道光廿年,人口4.1億,之后幾年災害戰亂饑荒又至,到1862年人口幾乎減半。
所以,“餓怕了”成了國人對于吃最原始的生理和心理驅動力。為了吃,伐木造田、填湖種地...
人們對于是否吃飽及其看重,過去中國人見面的問候語就是“吃了沒?”,對別人表示感謝就是“我請你吃飯。”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指出,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級,從層次結構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別為: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誼),尊重和自我實現。食物屬于底部的最基本需求,滿足了這個需求,才能去實現更高級的需求。
我們只有占全世界9%的耕地,卻要養活占全世界20%的人口,讓中國人吃飽飯這個事實在是太難了,但如今,袁隆平們做到了。
當聯合國預測,由于疫情,2020年便于范圍內飽人數至少新增約8300萬時,中國的秋糧豐收已經成定局。
貢獻了32%糧食產量的水稻中,有一半是雜交水稻。
袁隆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過:中國人為吃飯發愁這樣的事,不可能了!
饑餓無法再威脅到中國人,解除了人們對于饑餓的恐懼,等于滿足了人生存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需求,而且不僅是生存的需求,也是安全感的需求。唯有不憂不懼,人們才能心安,人們才能平靜地去發展去創造。
袁隆平曾做過一個夢:夢到試驗田的雜交水稻,長得比高粱還高,穗子像掃帚,谷粒比花生米還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子下乘涼。
禾下乘涼夢,倉滿無饑恐。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每天的吃飯進食,我們都會想到袁隆平,感念袁隆平。
安慰心靈表現在滿足了人們情感上的需求
中華民族對于“吃”不僅僅懷有執念,還有特別的情感和熱愛。吃已經變成她的一條染色體,永遠注入了中華民族基因里面。
別的國家權力的象征一般都是“權杖”,而中國是鍋(鼎),等級越高鼎越多。
在長期的生活中,“吃”不僅是填飽肚子肚子的進食,而成為一種占有、一種心態,一種取向,一種生活方式和對外部世界的基本態度。吃也成為一種文化,染指到我們的精神層面。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中,每一種食物不光是食物本身,還寄托著情感訴求。
來看看我們的主食:中國人吃的是“五谷雜糧”,五谷的排序是稻、黍、稷、麥、菽,而今天中國糧食產量的前三名是稻谷、小麥和玉米。但無論如何變化,都無法動搖稻米在五谷中的首席地位。
中國是全世界水稻栽培歷史最早的國家,7000年前,長江流域就開始種植水稻。從水田中青翠的秧苗,到長成飽滿的稻穗。人們結合當地的飲食習俗,做出了吃法多樣、口味豐富的米食。
米飯、湯圓、米粉、米線、腸粉、粽子、糍粑,這些和米有關的食物,以自己的樣貌和味道表達了個體和世界的連結,成為承載記憶和情感的重要載體,也成為一種鄉愁。
法國美食作家薩瓦蘭曾在《廚房里的哲學家》這本書里說,“告訴我你吃什么,我就能說出你是什么樣的人”。
中國人對于食物的記憶總是最深刻的。一碗米飯,其實在講述著我們中國人的歷史,也包含了很多人家族的回憶和淵源,同時,社會的變遷和融合,也在一粒米中傳承,成為我們身體和情感的一部分。
袁隆平,“世界雜交水稻之父”,這個名字已成為符號,跟我們每一位中國人的情感密切相關。這是對食物的感情,對國家對故鄉的感情,也是跟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感情。
這些年,一直不乏有對我們民族性格的討論,有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說中國人有可能存在“口欲期”的固結,這是精神分析的語言,專家和學者有他們的理論依據。這種“口欲期”的固結有其問題和缺陷,想要彌補和療愈,糧食的充足無疑是一劑良藥,也是給予心靈的最大安慰。從這個層面來說,袁隆平先生的貢獻,等于給中國人圍筑起了一座心理的安全堤壩,它守護著我們的心靈,也滋養著我們的情感,所以說,袁隆平先生功莫大焉!
袁先生走了,人們說他是神農,是功臣,我也想說,他是創造者,是守護神。這場悼念,看到了袁先生在國民心中的位置,看到了人們的心理需求,看到了人們發自內心的感恩與紀念。
每一縷升起的炊煙,都是飄自人間的懷念。愿袁先生走好!愿人們的心靈遠離恐懼,愿人們豐衣足食,好好吃飯,好好生活!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碗中有米,心中有他,他解决的不只是吃饭问题......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Python常用内置函数enumerat
- 下一篇: 从马叔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