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期:1024特别版:向“程序媛们”致敬!
對女性程序員而言,似乎怎么選擇都是錯:闖入男性領地,輸了,會強化社會對女性的固有刻板印象;贏了,打破了職業性別固化,會導致整個職業收入的下降。
作者:奇點、輕音
?
“到家得十二點半了,我現在真的是努力讓自己清醒著......”。
凌晨,來自小殼的未讀提醒,“晚上八點半的時候,工位上齊刷刷都是人,大家根本沒有想動彈的意思,公司晚上有免費的晚餐,加班超過十點可以報銷車費。”小殼補充道。
這一周來,小殼整個人都處于這種高度緊繃的狀態,疲憊感無限制的侵蝕著她——作為一名大廠里的程序媛,她儼然早已把“996 式的生活”帶出了“007 的節奏”。
IT 業已成為最瘋狂的加班行業之一。
當夜幕降臨時,IT 大樓里燈火通明,那一刻,不管是“程序猿”還是“程序媛”都仿佛是王進喜、石傳翔等勞模靈魂附體,像統統猛灌了幾瓶“紅牛”一樣打著雞血。
根據《2018 年中國程序員生存現狀報告》顯示,近超過 50% 以上的程序員都介于 25~29 歲年齡之間,且由于近年來互聯網行業競爭激烈,IT 人群已在日常的需求分析、項目上線、解決 Bug 中陷入死循環。
其中,身體和精神方面都正處于加班黃金期的程序員們自愿加班的占到 20%,被迫加班的占 80%。顯然,中國的程序員已成為“風里雨里都無法阻擋其加班腳步”的激情奮斗一族,其中也包含了扎入“代碼群”里的女程序員,往往這個群體一般是小的、少的、甚至是劣勢的。
2016 年,根據互聯網求職平臺 100offer 公布的中國互聯網女性工程師工作報告中顯示:男程序員與女程序員的注冊人數呈現4:1 的比例,通常在每五個找工作的程序員中僅有一名女程序員,且同一職位下的男程序員薪資普遍高于女程序員。
一位就職于某獨角獸互聯網企業的女開發工程師對「AI 星球」表示,公司中開發程序員的男女比例大概在 16:3 左右。女程序員在人數上的稀少,通常在大學選擇專業時就開始了。
此外,十年前還沒有“前端”這個職位,且現在流行的架構技術都是近四五年發展而來。
不斷更新學習技術是程序員的本能,在工作的前三年可能在性別上沒有太大差距,但直到工作五六年后,隨著多數女性奔三、結婚生子都會大大分散她們的精力,伴隨而來的是工作上的重壓、薪資上的差異。
值此 1024 到來之際,「AI 星球」采訪了多位不同城市和公司的程序媛,她們通過獨白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獨角獸企業的“程序媛”:加班熬夜 VS 放空自我
【某獨角獸創業公司工作近 6 年算法工程師】:
最近需要好好調整一下自己,現在的身體真的不如前幾年了,該鍛煉一下了。
從畢業便開始做開發工程師,到現在也快六年了,來這家獨角獸企業擔任算法工程師一職也已一年之久,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斷接需求、整架構、擼代碼。
還記得前幾年身體、精力都格外充沛,講真的我室友從來沒有在半夜 12 點以前見我回過家,有激情也有要面對的 KPI,自己不得不這樣。
但是現在不行了,感覺身體開始擰巴,需要強身健體。
今天是本周最后給自己放空的日子了,之前等著上線、補代碼一直到凌晨才能到家,現在強制性的為規定自己“從周日到周二”這三天必須要九點下班,溜達散步也比生硬的坐著強。
以前朋友總夸我是一個膚白貌美的姑娘,但這樣高頻度的加班也導致自己的皮膚越來越差,時常會有紅血絲浮現出;通宵熬夜后面部光澤也比往日遜色不少。
相比之下,我身邊同齡的男同事很少有這樣的情況,他們看起來精力比我充沛很多,通宵加班后臉上除了往日幾顆無關緊要的痘痘之外,那種“瘋狂熬夜式”的反應也不是很明顯。
而且工作年齡越長,發量也開始吝嗇,沒有男朋友,不知道是工作占據了我生活的全部還是自己安靜的性格所致,那句“程序員熬的住是剩者為王,熬不住也不會云髻高聳”究竟是真理還是謬誤。
其實我是話比較少的人,但作為一名畢業六年“程序媛”,這個職位唯一帶給我的樂趣就是不用理會任何凡塵俗事,只需要和機器交涉——“讓它往東絕不會向西”,沒有勾心斗角、沒有是非猜測,某些時刻計算機才是一位知心的朋友,也不用再去關心那些需要左右逢源的事情。
即使偶爾會有一個人散步、一個人吃飯的孤獨感,但任憑自己能在編程的世界里放得自我,這也是做程序媛的一件趣事。
現在是晚上九點半,自己一個人的這種“漫步式的放空”調整讓我覺得很舒服,其實不是沒有時間鍛煉身體,而是如果感覺一直被代碼纏身、每天都無比忙碌時,實際是我們還不能高效的管理、分配自己的時間。
我也正在研究如何高效管理自己的時間,同時也在堅持著每周三天的漫步式的放空自己。
“想在上海打拼幾年,賺了錢回山西也是想要的人生”
【總部位于美國的某外包公司上海程序媛】:
我叫范小悅,2018 年畢業于山西大學軟件工程專業,校招進了現在的公司,是一家蠻大的外包公司,總部在美國,我們公司地址在上海的程序員聚集地——張江(類似北京的西二旗吧)。
其實現在網絡上經常看到對女程序員存在誤解,認為技術比不過男生,也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
我并不認同這個說法,首先以我個人來講,在工作中我和其他男開發一樣,面對工作的強度,并沒有因為我是女生就有區別對待,每天和男開發一樣,忙著敲代碼,改 bug,對抗甲方一切變了又變的需求。
我覺得做這行,抗壓能力真的需要特別好。
我們當初班級里的女孩子,有的進了國企或是被家里安排,另外一部分有考公務員的,有些去了當地的傳統行業,其實真正留下來繼續從事開發的確還很少。
我來上海做開發,一是想出來見見世面,另外也是真的熱愛。
比如在工作中最有成就感的就是看到自己寫的功能上線被用戶使用了,或者靈機一動解了一個陳年 bug,其實做程序員并不枯燥,根據不同的需求,使用不同的語言寫出一段段程序,再看著他們被大家使用是很幸福的事情。
雷軍不是說過他寫的代碼,如詩一般優雅。(笑)
其實我真正與計算機結緣,是小學時我們家買了一臺計算機,我記得大概是 2000 年左右。
那會計算機還沒有普及,上網還要靠撥號,系統還是經典的 Win98,4399 占據了小游戲的半壁江山。
我的家鄉在山西太原,不是發達的一線城市,當時家里有計算機的也不在多數,總歸是個稀奇玩意兒。小孩子都喜歡玩兒,周末或者爸媽不在家時就偷偷的娛樂一下,漸漸的父母就開始采取上密碼抑或拔掉網線的措施。
不過俗話說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慢慢地,我就學會怎么破解開機密碼,怎么組裝機箱,父母發現攔也攔不住,不如當個興趣培養起來。
所以,我高考報志愿選擇的專業大多數是計算機相關,之后被山西大學軟件工程系錄取了,學以致用嘛,畢業了自然而然就做了軟件開發。
說實話,我對自己的工作認可度還蠻強的,畢竟在大部分專業中,本科生畢業做程序員工資還是比較可觀的。
做開發,更新迭代非常快,所以這個行業要有高度的自學能力。
我日常周末其實除了放松娛樂,相當一部分時間也用來學習、推進手上的項目、和同事交換資源……怎么說呢,首先自己資歷尚淺,項目經驗還不充沛,同組的同事有技術大牛,就有強烈的追趕心。
范小恬現在上海這家公司的工位
我很喜歡步履不停這個詞,互聯網本來就是一個瞬息萬變的行業,你慢了一步可能就會失去一個機會,被拍在沙灘上了。
我有時候會在網絡上看到大家討論:在開發者男性居多的行業中,女程序員在工作中有什么特別的優勢?其實女程序員好像真沒啥特殊優勢,如果非要找可能在溝通的時候會更加有效,程序開發畢竟是團隊合作,女孩子在團隊中往往能起到調(jiao)和(shi)劑(gun)的作用。
我現在還挺想做好當下的,但我也有自己的規劃,以后還是想要回自己家鄉太原,找一份 IT 的工作。
上海對我來講房價太高了,我只想在這里學到更多東西賺幾年錢,還是回到自己的家鄉,說不定都可以買兩套大房子了呢。
“敲代碼是因為天生對文科不來電,曾經背政治歷史背到哭”
【國內某 985 高校畢業現在國外做服務器軟件】:
我畢業于國內某名校,現在在一家 mortgage 公司做服務器軟件,工作一年半。
從事這一行業的契機其實從小就立竿見影了,我天生對文科不來電,曾經邊哭邊背政治歷史,于是就毫不猶豫踏上了理工科之路,研究生正式轉的碼。
開始喜歡這個行業是覺得有趣,因為 tech 不僅因為人們的需求而生,還在改變或者創造需求。
我目前沒有回國的打算,部分是因為國內互聯網公司給我的印象是沒有 life-work balance(生活工作平衡),也許這個觀點很片面。
雖然產出和投入成正比,但是我并不想犧牲自己的生活。我現在的工作節奏是早九晚五,每天都在學習新東西,現在打算往 architect 上發展,因為對著需求寫程序的確很乏味。現在有一種說法是,程序員 35 歲是一個分水嶺,不具備什么優勢。
我覺得這個說法太極端了,事實上互聯網行業是個更新換代很快的行業,需要不停學習新的 tech stack,而人對學習新東西的新鮮感和接受度會隨著年齡增加而有所降低,更愿意呆在自己的舒適區,所以有些人會產生這樣子的認知。
不具備優勢這個肯定是不對的,經驗和知識的廣度對于程序員的發展而言很關鍵。但很多事情大家極易形成固有偏見,比如說程序員都很宅啦興趣愛好少等等。
其實我身邊的程序員大多都有自己的愛好或是個人魅力加成的特長,比如攝影或者徒步旅行。
“做了 5 年技術的我,在 2018 年裁員中毅然轉入媒體行業”
【某一線互聯網公司 4 年測試工程師轉行記者】:
我是軟件專業出來的,先是做了一年的 Java 開發,然后到一線互聯網公司做了四年測試工程師,現轉行做記者。
我做了五年技術,為什么做了五年技術會轉行做記者?其實在這一年來幾乎每周都接到獵頭電話,可能在網上的資料沒更新,他們咨詢的都是是否需要互聯網技術崗位的工作,當聽到我轉行時都頗為驚訝。
其實我是沒熬過去 2018 年寒冬的 IT 人,被淘汰了,那時候壓力和焦灼感真的非常大。正好我在業余時間寫稿投稿一年的企業缺人,我想去試試,于是轉行了。
沒想到碼字不比碼代碼輕松,一開始我連公眾號排版也不會,寫文章更是野路子出身,我從零開始,學習技術者較欠缺的溝通交流、運營等能力。
感覺最大的區別是以前做技術時僅需要按照排期走,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就好了,現在不是的,很靈活地安排工作:采訪、出差、寫文章、運營,都是并行工作的。
我除了職場女性的身份還是位媽媽,當媽的頭一年是比較辛苦的,白天工作晚上帶娃,還想留出時間寫稿,后來報了時間管理課才好了些。
在投稿的一年利用通勤時間在手機敲了十萬字,看了十幾本書,才有轉行的積累。
我們兩口子比較愛玩,說實話工作日沒多少時間陪孩子,所以周末通常會帶孩子出門玩。
?
“逛商場只想給娃買玩具”
孩子還不到一歲時辦了護照,現在不到三歲,也出了幾次國。心里會因為上班沒法陪孩子感到愧疚,算是彌補吧,會給孩子買好多玩具和書。現在工作挺累的,周末也經常往外跑,所以還是要加油吖~
“在上海創業公司做前端,老板半年沒給我繳社保”
【曾在上海工作 3 年換了 3 份工作的程序媛已回蘭州老家】: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五個年頭,還是做技術,畢業后先是去上海工作了 3 年,換了 3 份工作。
其中一份經歷現在想起來還是扎心,在沒有繳納五險一金的創業公司里硬是挺了半年,如果是現在發現不給繳納保險,立刻轉頭就走,但當初作為女孩子初入職場對換工作的膽怯,硬是挺了良久。
我在那家 10 來個人的創業公司做前端,公司是外包性質,主要做 App 開發。
創業公司嘛,一個人當幾個人使,App 的每周一迭代,每月一更新,上線前公司里負責 ios/android 以及測試的同事,經常熬到后半夜,有些女孩因為下班太晚干脆直接睡在公司,非常令人心疼。
我離開后,和我相處不錯的一位同事也相繼離開,后來收到她發來的短信,“終于徹底解脫了”。
這是她剛畢業的第一份工作,在這家公司做了一年,公司都沒有給繳納保險,挺心寒的。
我作為 90 年出生的又是女生,講真現在這個年紀只想要穩定,我向往婚姻渴望家庭,目前已經回到家鄉蘭州,在一家互聯網教育公司做開發,比起上海,小城市安逸多了,朝九晚五的生活讓我不再有恐慌感。
后面還是想嘗試換行,30 歲的女生,真的想在工作和生活上都能夠穩妥。
程序媛?簡直就是女神一般的存在!
即使目前還有人對女性程序員抱有偏見:“代碼水平不高?抗壓能力差?獨當一面還遠遠不夠?”。
事實上并不是這樣,需求在不停變化,技術也在不斷更新,女性天生就比男性的思維要敏感、細膩的多,在代碼這件事上也有著男程序員不可比擬的優勢。
同時,“程序媛們”才是世界互聯網真正的開端。
歷史上第一位程序員便是位偉大的女性——Ada Lovelace(阿達·洛芙萊斯),她曾為計算程序擬定“算法”,創作了第一份“程序設計流程圖”,1843 年就為分析機寫出了程序,被公認為是“計算機寫程序的開端者”。
可惜的是,19 世紀的技術沒能造出分析機,而這一理念卻領先時代 200 年!
照片中的這 6 位女性是將 ENIAC(世界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安裝并編好程序的第一代程序員。然而,二戰剛結束媒體探秘 ENIAC 時,許多記者以為現場的她們是被邀請來的模特。
在當時,這些女程序員沒有被認為是核心人員,她們所付出的也就這么被忽略了。
直到 1997 年女性科學名人堂收錄了這 6 位女性,這段歷史才進入到公眾的視野。
雖然當下,互聯網的程序媛們占據了少部分,但她們也頂著一梳式脫發、玩命式熬夜、周末式加班等“生命危險”撐起了我國互聯網的半邊天。
不論開端還是發展,女性從業者為互聯網所做的貢獻絲毫都不容忽視。今天,1024 我們向“程序媛們”致敬!
最后預祝全體程序員們節日快樂,快來對號入座,今日的輸出的究竟是哪個你。
閱讀目錄(置頂)(長期更新計算機領域知識)
閱讀目錄(置頂)(長期更新計算機領域知識)
閱讀目錄(置頂)(長期科技領域知識)
歌謠帶你看java面試題
?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第三十九期:1024特别版:向“程序媛们”致敬!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深入了解机器学习(Descending
- 下一篇: 投简历的格式(第一分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