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和态度改变:影响思维和情绪
人的態度是很難自己進行控制的,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正是因為這種不可控,所以在人際交流的時候可以透過多種方法改善交流的質量和效果。我們很難說我們持有的態度真的是我們自己做出的決定,各種廣告、情緒、信息等都在潛移默化地拉攏著人們的態度。
?
?
1.態度的本質與根源
態度是對待他人、事物、觀點的評價。態度被認為包含三種成分:認知成分,是指人們對某一對象的想法和觀點;情感成分,是指人們對某一對象的情感反應;行為成分,人們對該對象實施何種行為。態度一旦形成,可以表現為兩個水平,外顯態度和內隱態度。內隱態度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而且往往是無意識的評價。外顯態度是非常明顯的外在表現,有的時候,內隱態度和外顯態度是矛盾的。為什么有的人對一些事情上表現的非常偉光正,但是內隱態度卻是截然相反的呢?
當人們通過行為來改變態度的時候,這會導致認知失調,我們可以利用認知失調的一些方法讓人們通過一些行為誘發其態度的改變。
說服性溝通有三個主要的因素:溝通的來源、溝通信息的本身、聽眾的特性。這三個方面的因素都會影響溝通,但是我們到現在為止還不清楚那個因素更加重要。說服的中心路徑強調的是信息的內在邏輯是令人信服的,可以證實的;說服的外圍路徑強調的是人被信息之外的因素影響,如說服者的身份等,這兩種說服路徑具體哪一種生效取決于聽眾是否有動機和能力去注意事實。
與個體的相關性越高,人們越會專心地去聆聽演講的內容,采用中心路徑的可能性越高;反之人們采用周圍路徑的可能性越高。通過中心路徑進行說法態度改變相比通過周圍路徑具有更持續的效果,如果兩者結合,效果更好。如有真材實料的名師講授中心路徑的課程時,授課的效果非常好。
?
2.情緒與態度改變
情緒是一種非常難以控制的人體生命系統的狀態,如果一個人處于某種情緒下,我們就比較容易通過一些小的技巧促使其改變態度。現在在網絡媒體中常常出現的誘發焦慮就是一種非常經典的例子。我們基本上都知道條件反射的生物學例子,不過情緒也是可以通過條件反射進行的,如某種溫馨的環境會誘發人們溫和友好的態度、吵鬧的場景會誘發人們焦躁的態度等。假如一個人沒有與那些條件反射關聯的態度,他的態度是不會發生變化的。如人們的態度是以情感為基礎的,那么強調價值觀和社會認同感的廣告容易獲得成功。
文化也是會影響態度的,西方文化背景下強調獨立性的內容更容易被接受,東方文化背景下強調人際關系依賴性的內容更容易被接受。
?
3.對個人想法的信心和態度改變
說服路徑和情緒可以影響人的態度,但是最根本的是人們對接收到的信息有多大的信心。當人們對信息有信心的時候,這基本上會改變態度,假如沒有信心,基本也毫無效果。
拒絕說服性信息可以通過一些小技巧完成,如態度的預防免疫。態度預防免疫是在別人攻擊你的態度之前,自己先思考正反兩方面的論據,準備的越充分,免疫效果越強大。這種態度預防免疫是一種需要提醒或者明顯的警示。產品植入在各種影視作品中出現,通常會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的心理,特別是5到8周歲的孩子最容易受到影響,在觀看這些影視作品時,提醒他們有人可能企圖改變他們的態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的時候我們的態度來源于我們的同伴。如果你有一個存在某種壞習慣的同伴,那么你也很有可能沾染這種惡習。這并不絕對,想要做到免疫這種情況,需要以情感和邏輯為基礎的說服技巧來拒絕。例如某個小伙伴準備誘惑你吸煙,這個時候你需要使用一些說服技巧,“如果我那么做,我就不是那個堅強不妥協的我了”或者“如果我那么做,我媽媽容易呼吸有問題,我還不想失去她”。
抗拒理論是指:人們不喜歡他們行為和思想的自由受到威脅。這是逆反心態相關的一個理論,通常告訴人們說服別人需要透過合適的態度,不能簡單粗暴的明令禁止。例如“禁止吸煙”的牌子通常被煙熏火燎,“禁止通行”的菜地一般慢慢地會產生一條小路,“禁止偷稅漏稅”通常人們會以偷稅漏稅為一種高明的表現。
?
4.態度預測行為
態度無法預測行為,除非行為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有計劃的或者態度可接近性很高。
態度的可接近性是指某一事物與你對該事物的評價之間的聯系強度,通常可以通過人們報告對該問題或事物看法的速度來衡量。態度的可接近性越高,自發行為的可預測性越高。高態度可接近性表示人們的態度來自于頻繁的日常接觸經驗或者非常深刻的體驗。態度的可接近性對于那些需要作出快速反應、沒有時間考慮的時候,可以預測這些行為。
當人們有充足的時間考慮要作出什么行為時,最好的預測方法是人們的意向,意向由三個因素決定:指向行為的態度、主觀規范、知覺到的控制感。 指向行為越明確,態度就越能準確預測真實的行為。主觀規范是人們對自己在乎的人會如何看待自己的特定行為的信念。人們的行為意向受到自己認為表現出某種行為容易程度的影響,這就是知覺控制感。
5.廣告的威力
大多數人認為廣告只對別人起作用,對自己是無效的,不過這可能是假象。許多廣告采取情感路徑,如引入刺激、活力、年輕等因素,這些主要是迎合人們的情感需要。如果需要更多以認知為基礎的,那么需要找到與人們密切相關的問題,提供詳實的事實、縝密的邏輯滿足人們認知的需要。如果你的產品既不可能引發人們的情感,也無法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關聯,這有點麻煩,不過可以利用人們各種心理的弱點,例如害怕失敗、希望成功等等。現在各種媒體叫囂的販賣焦慮就是如此,本來不是一種在你計劃內的需求,因為你被誘發了焦慮,所以你需要廣告商推薦的商品平復這種焦慮感,只要這種情況有一定的成功率,販賣焦慮、恐懼、安全感等也是存在的。
閾下信息是指某些不能被意識察覺,卻可能影響人們的判斷、態度、行為的文字或圖像。有證據表明,在精確控制的實驗室環境下,人們會受到閾下信息的影響。這僅僅只是一些快速的信息,那些人們知覺到的信息其實具有更大的威力。如媒體中女性大多是一種依賴性的角色、家庭都是三代同堂、婆媳總是有矛盾、養小三是普遍現象等等,其實現實中女性有獨立的女強人,三代同堂不是全部,婆媳之間也有和睦的,養小三的更少。
這些廣告看上去并不是那么沒有影響力的,以致于有人說“你可以從一個國家的廣告看出這個國家的理想”。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态度和态度改变:影响思维和情绪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详解FindBugs的各项检测器
- 下一篇: 【Android 】零基础到飞升 |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