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语言表达-语言互动
系列文章目錄
第一章 師生語言互動中文文獻閱讀整理
文章目錄
- 系列文章目錄
- 前言
- 一、語言是什么?
- 二、教學語言分析
- 1.弗蘭德斯分析法
- 2.等級指標法
- 3.協商互動分類
- 4.課堂教學質量分析
- 5.課堂互動結構模式理論框架
- 6.師生語言互動分析框架
- 三、一些較有意思的研究點
- 1.協商
- 2.互動假說
- 3.師生互動情感變化
- 4.場域
- 5.對于語言的另一種解釋
- 6.語言決定論
- 7.語言相對論
- 8.情感滲透
- 9.錄像課分析用于教學質量評價
- 10.語言的分類
- 11.界面研究:兩個平面互動
- 12.課堂互動及互動語言的模式
- 13.師生語言互動(teacher-student classroom interaction)中的師生關系模式
- 14.交流語言認知理論
- 15.教學語言的顯性與隱性
前言
對于教師的語言表達進行分析。主要明確的內容是語言是什么?對應于教師語言表達的不同方面,應該從幾個內容層次上進行分析。
提示:以下是本篇文章正文內容,下面案例可供參考
一、語言是什么?
對于語言的定義,詞典中將語言的功能定義為“communication of ideas or feelings”。因此,語言的核心功能是交流思想和感情
二、教學語言分析
1.弗蘭德斯分析法
弗蘭德斯對教師進行觀察,提出了課堂教學語言的“三分之二”原則:即課堂教學中有三分之二的行為是語言,在教學語言中有三分之二是教師的語言,在教師的語言中有三分之二是通過講解、命令或指示、批評學生來發表觀點的。在優質課中,教師的語言比例約占教學語言的50%-60%,其中,講解、指令和批評等約占教師語言的40%。而提問、接納和利用學生想法
2.等級指標法
等級指標分為四個一級指標: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
教學語言分析是當今課堂教學研究的重要視角之一。
3.協商互動分類
其來源于Boulima(1999)對Sinclair 和Count hard的課堂話語分析系統(FLIAS)。調整為協商互動和非協商互動。
非協商互動為:發問-回答-反饋(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
協商互動:打破IRF互動模式的為協商互動。
協商互動分類:意義協商、形式協商、內容協商,意義協商和形式協商屬于會話流的旁支序列(side-sequence),他們不產生新的信息,而是會話雙方設法解決交際中的語義或語法問題。內容協商屬于會話主流。它促使交流雙方提供更多的信息,對交際內容本身的推進。
協商發起方式:理解核查、確認核查、澄清請求、追加問題、誘導、修正、引發修正、提供線索。
4.課堂教學質量分析
國際上,TIMSS(第三次國際數學和科學研究項目)及學習者視角研究(LPS)
S-T分析是用于評價教學的“過程和方法”,弗蘭德斯互動分析是評價教學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5.課堂互動結構模式理論框架
《課堂互動的結構模式研究:會話分析和語言社會化的融合視角》一文融合會話分析和語言社會化兩種視角,提出包含層次結構模式和線性結構模式的課堂互動結構模式理論框架。
6.師生語言互動分析框架
《基于師生語言互動分析的數學課例比較研究及啟示 ——以“圓的周長”兩節同課異構課為例》一文中從教師語言用時比例、師生語言互動頻率,教師的預設語言和生成語言的特點、教師提問形式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曹一鳴的分析框架,將教師行為分成了教師預設行為和教師生成行為,學生行為分為學生主動行為和學生被動行為,共36類。
顧泠沅的課堂分類量表。
傅維利、張恬恬曾經在互動類型總結和分析的基礎上,將師生互動類型劃分為師權型師生互動、生權型師生互動和平等型師生互動.
三、一些較有意思的研究點
1.協商
“協商”在SLA研究中是指學習者與其對話者為客服交際障礙而做出的各種會話調整或修飾,它直接影響目的語輸入和輸出的質與量。
2.互動假說
Long于1983年提出,1996年修訂其互動假說。
互動假說理論,從認知語言學和社會心理語言學角度就其三大要點:語言輸入、對話式互動(意義協商)及語言輸出,進行了全面解析。
3.師生互動情感變化
學生的情感往往是內控、深刻、自覺發展的。教師應尊重他們,傾聽他們的語言、感受他們的情感變化,在教學活動上給予他們適當的情緒調適,與他們形成良好互動。
師生互動要關注的是互動的量,包括形式即問答式、討論式、互補式和覆蓋面:一對一還是一對多。理論上應該多鼓勵學生參與討論。
其次是互動的質:教師大多數作為互動的發起者,能夠根據課堂環境和各要素選擇合適的話語方式,其需要一定的教育智慧。
4.場域
場域是社會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其基本觀點是,人的每一個行動均被行動所發生的場域所影響。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認為,場域是“在各種位置之間存在的客觀關系的一個網絡,或一個構型”場域的界限位于場域效果停止作用的地方。
“課堂場域是教學語言的居所“
5.對于語言的另一種解釋
語言是一種符號,象征著歷史記憶存續;語言是一種工具,構筑著交際交換框架;語言是一個系統,凝結著民族文化傳統。
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語言的根本目的是用來交際的,這種交際包括同種文化的交際、跨文化的交際等。
完備的自然說,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以語調為建構材料、以語法為建構規則的較為完整的符號體系
6.語言決定論
語言決定論是說語言的結構與形式規定與控制著人們的思想和文化規范。
7.語言相對論
語言相對論是指語言提供了某種概念的分類,這種分類對持該語言的人如何認識世界的信息編碼方式和知識存儲方式必然產生影響。
8.情感滲透
語言教學中的情感滲透:作為一種特殊的信號傳承方式,語言教學不僅僅是一種知識的傳遞過程,再一定意義上更是一種青草陶冶和意志培養的過程。在不斷完善的語言認知過程中,我們必須認識到情感滲透在語言教學中的有效性價值。
情感滲透下互動性語言教學的實現原則:1,主導性原則;2.主體性原則;3.交互性原則;4.情感的理性滲透原則
9.錄像課分析用于教學質量評價
1.更好地發揮檢測與評價的教學改進功能
2.對教學進行比較研究,逐步發現教學變化的規律 通過積累大量真實課例,總結不同教育階段、不同學校、不同學科、不同課型的教學特點,發現高效教學的一般規律。
3.建立課堂教學評價數據庫,為開展教學研究和教師培訓提供案例支持。
10.語言的分類
1.現代結構主義語言學支付索緒爾將語言學的研究對象界定為語言(langue)、言語(parole)和言語行為(langage)三個層面。索緒爾認為,每個人的言語行為的性質是多方面的,涉及多個領域。語言的特性即是物理的、又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既是個人的,又是社會的。既有其自然生理屬性,又有其社會屬性。
2.形式語言學創始人喬姆斯基將語言區分為兩個層面:語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語言的運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
3.李葆嘉提出,當代語言學已經凸顯”語言科學“與”語言技術“的二分互補格局,語言技術包括語言文本處理技術和語言系統模擬技術。
11.界面研究:兩個平面互動
有關語言不同層面的互動關系研究,稱為”界面“研究。
12.課堂互動及互動語言的模式
互動結構隱藏著交際者的認知結構、有效的課堂互動結構有助于促進學生的深度認知發展。會話分析視角能夠探究微觀互動結構。
1.師生互動(Interactive between Teacher & Student):就是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問答或者習題演練等多種方式,直接與學生進行交流。一是創設問題情境、二是誘發問題意識。
2.生生互動:生生互動包括雙人互動、小組互動、組間互動、團隊互動
3.師師互動
4.人機互動
13.師生語言互動(teacher-student classroom interaction)中的師生關系模式
在教師和學生的語言交流過程中,師生之間或主次、或對等、或相輔相成的關系直接影響著課堂語言互動的模式和質量。
1.Simich-Dudgen提出了“教師控制課堂”的結論,教師的提問、解釋或評論占課堂話語的大部分比例,教師決定大部分課堂討論內容和討論中的發言順序,學生的回答正誤和優劣由教師來評判。
2.Tannen提出只依據對話雙方的語言策略(如沉默、提問、主講等),不足以判斷是否一方處于主宰地位而另一方處在隨從地位,如一位教師講課,提問問題之后,全班沉默,再次提問還是沉默,那么此時也許是教師處在弱勢地位。
3.以學生為主的課堂互動模式,以學生主持課題討論,其也可能由于學生自身的知識儲備不夠,而導致出現問題。
14.交流語言認知理論
交流語言認知是交流認知的典型代表,語言是交流互動中的交流媒介。
交流以口頭語言為特征,是人際互動中認知和行為協調過程的核心媒介,這決定了交流語言加工過程和個體自我語言認知過程的不同:交流語言加工是以交流參與者的知識經驗、意圖期望和共同交流信念為基礎;受到交流情境中多種信息線索的綜合影響(教學環境下師生語言互動交流亦是如此。)
交流是參與者間的語言互動,至少包含兩個不同知識背景、經歷經驗的交流著,通過語言爭辯過程,取得對交流對象和任務的一致性解釋,即共享性觀點。
15.教學語言的顯性與隱性
主要針對于教師講課時的顯性與隱性語言、學生的顯性語言和隱性語言、教學語言的顯性互動和隱性互動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教师语言表达-语言互动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Docker--10张图带你深入理解Do
- 下一篇: (二)ElasticSearch实战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