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龙的30条产品法则
生活随笔
收集整理的這篇文章主要介紹了
张小龙的30条产品法则
小編覺得挺不錯的,現(xiàn)在分享給大家,幫大家做個參考.
1、時尚是驅動力 人是跟風的,不要太“工具化”。
2、重視“屌絲”用戶群 facebook,pinterest,instagram,path 等產品解決了的“存在感”問題,存在感是指人離開了sns就覺得自己與人群脫節(jié)被孤立而無價值。這些產品在中國不能普及。因為中國人面臨的問題比存在感還 低一個層次。是“生存感”。但中國有 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既有生存感的壓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這些人就是“屌絲”。中國互聯(lián)網的主題用戶心理和需求。應從 了解屌絲群生存和心理狀態(tài)入手。搞清屌絲,就把握住了用戶群
3、從日常體驗中發(fā)現(xiàn)本質 GALAXY Note:時尚,方便長指甲打字 觸碰開關。比普通開關更貼近人的情感 偉大的產品應該滿足人的情感需求
4、需求是滿足人們的貪嗔癡 產品的終極目標是滿足人性需求 不在產品中參合自己的道德感 滿足貪嗔癡,但又要用戶“少發(fā)微信”。世界是荒誕的 產品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Steve jobs”
5、大部分新功能是可以砍掉的 回顧一下,你們做了多少功能,是可以不做的?
6、不從同類產品里找需求 從別人的產品里,你無法深刻理解需求 需求只來自你對用戶的了解 需求不來自調研、分析、討論 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訴求 調研獲得需求是騙人的 從大量反饋看出需求是騙人的(群的需求,用戶會告訴他們需要的是qq群) 用戶反饋能幫助完善體驗,但不會告訴你要做什么新東西 從數據統(tǒng)計看出需求更是騙人的
7、需求的本質往往可以歸結為心理訴求 漂流瓶:滿足傾訴,好奇心的心理。這是一個心理驅動的范例。人們的傾訴欲望如此之強。 如果為做交友而做漂流鵬。會把握不到本質(案例:發(fā)語音瓶,還是文字?)
8、心理滿足的驅動力遠勝工具甚至省錢 省錢的短信替代工具不會成功。如果定位于更省錢的工具,可能就麻煩了。微信不是QQ。“微信,不只是一個通信工具”。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反映的是心理滿足至上。 為群體效應而做:附近的人 不是為了陌生人交友。是為了好奇心。他們會發(fā)生什么?它是有群體效應的。每個人在觀察別人,也在被觀察。他們第一次在現(xiàn)實中大規(guī)模互相看到 為想法而做:朋友圈 人人需要在朋友關注中獲得存在感,照片是手機最佳互動載體,人只需要三五好友,人需要不暴漏好友但又要扎堆。一種比facebook,path更私密的社區(qū)。想法比功能重要。為自己要用而做。
9、只抓主場景,不做全功能 做大而全很容易,做少很難 如果沒有化繁為簡的能力,就克制自己的做多的欲望 做多源自于不自信 每天砍掉幾個需求的爽,遠大于提出幾個需求 案例:朋友圈只能發(fā)照片。發(fā)140字的難度遠勝一張圖片
10、忘記過去的數據甚至經驗 對當前和未來趨勢的洞察才重要 PC上的入口是搜索框,手機上的入口在二維碼
11、做惹人都愛用的產品 將用戶分為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 通用產品做得低齡化是不專業(yè)的體現(xiàn) 產品面前,人人平等
12、先做產品結構之后才是功能細節(jié) 產品結構是骨骼,不可多變和復雜 創(chuàng)作從骨骼開始,而不是先造肌肉 案例:微信的產品結構
13、設計就是分類 分類是人類大腦的識別模式 分類是化繁為簡的方法之一 PM每天都應思考如何讓事情更有條理 案例:微信保證只有4個底部TAB
14、面向場景來做設計而非功能列表 不堆砌功能。功能服務于場景和xx體驗。沒有孤立的功能
15、讓功能存在于無形之中 案例:餐飲商家插件不可見,掃描才有 讓新版看不出有變化 只有新手才將所有(新)功能羅列在顯眼的地方
16、不過度設計 做的越多可能錯的越多 對主干精雕細琢,對枝葉不做深
17、寧愿損失功能也不損失體驗 不為了流量而到處加入口 案例:會話界面左上角編輯按鈕,為什么不可以有?
18、好產品會召喚用戶 做一勞永逸的事情 你在做Class(類型),還是在做Instance(實例)? 好特性不需要不斷做加法,一次成型 郵箱漂流瓶和微信漂流瓶不同 好產品會召喚用戶(pony語)
19、讓用戶推動該用戶 而非系統(tǒng)管理員來推動 案例:如何讓用戶設置頭像?
20、極簡方能不被超越 案例:搖一搖,與pony回信中,“搖一搖很難被超越,因為我們已經做到極簡”。
21、面向兩年后的場景來設計 案例:已送達狀態(tài)?2年后網絡狀況夠好,必然能送達的
22、一個特性不能讓人興奮,不如不做 你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不感興趣的需求 好奇心是PM的驅動力 邏輯的完美也是令人興奮的 在單點獲得口碑,而不是一些列可有可無的特性
23、尊重用戶 保護用戶隱私(通訊錄上傳要經過同意,LBS暴露位置要告知) 不誘導用戶 再每個體驗店上以用戶為重。案例:在所有的正文編輯處,加上crash后的內容保護 案例:系統(tǒng)郵件,采用真實的產品經理簽名,而非機器思維的"系統(tǒng)管理員”互聯(lián)網的一些事
24、如果沒有自然增長就不必推廣 硬導入用戶,只會給用戶留下壞印象,以后再也不來了 KPI是好產品的副產品,不為KPI而改變產品
25、保持粗放,保持笨拙 如果沒有好的解決方案,就先放著不做 案例:發(fā)錯群的問題 案例:群名片,群屏蔽 抓大場景,忽略小場景 非重要的特性就放到設置里,放到設置里不如不做
26、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就是創(chuàng)新 貼耳朵體驗。用手遮擋iphone屏幕為什么不會切換到聽筒,而耳朵可以?為什么微信能識別你的耳朵?
27、你的價值觀(態(tài)度)決定產品特性
28、改變用戶習慣 電話發(fā)明一百年來,都在騷擾人 微信視頻通話,不允許突然呼叫別人 你無法重新發(fā)明電話,但你可以改變打電話的方式 新的習慣,讓用戶更舒適 拋棄不人性的創(chuàng)新
29、創(chuàng)新不是基于推理 創(chuàng)新是為人服務的 你要不計一切代價地展示聰明,還是選擇善良? by 貝索斯 案例:耳機的按一下就開始說話(而不是按住),是不能被接受的
30、避免戰(zhàn)略行為替代真實需求 避免“打通”,需要打通,說明不是需求 避免“整合”,需要整合,說明都不行了 避免“拉動”,需要拉動,說明是KPI了 避免“導入”,需要導入,說明沒生命力 避免“多平臺”,不為平臺而平臺 避免“全面”,全面的東西是平庸的
2、重視“屌絲”用戶群 facebook,pinterest,instagram,path 等產品解決了的“存在感”問題,存在感是指人離開了sns就覺得自己與人群脫節(jié)被孤立而無價值。這些產品在中國不能普及。因為中國人面臨的問題比存在感還 低一個層次。是“生存感”。但中國有 這樣一個群體。他們既有生存感的壓力。又有存在感的渴望。這些人就是“屌絲”。中國互聯(lián)網的主題用戶心理和需求。應從 了解屌絲群生存和心理狀態(tài)入手。搞清屌絲,就把握住了用戶群
3、從日常體驗中發(fā)現(xiàn)本質 GALAXY Note:時尚,方便長指甲打字 觸碰開關。比普通開關更貼近人的情感 偉大的產品應該滿足人的情感需求
4、需求是滿足人們的貪嗔癡 產品的終極目標是滿足人性需求 不在產品中參合自己的道德感 滿足貪嗔癡,但又要用戶“少發(fā)微信”。世界是荒誕的 產品是技術和藝術的結合“Steve jobs”
5、大部分新功能是可以砍掉的 回顧一下,你們做了多少功能,是可以不做的?
6、不從同類產品里找需求 從別人的產品里,你無法深刻理解需求 需求只來自你對用戶的了解 需求不來自調研、分析、討論 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訴求 調研獲得需求是騙人的 從大量反饋看出需求是騙人的(群的需求,用戶會告訴他們需要的是qq群) 用戶反饋能幫助完善體驗,但不會告訴你要做什么新東西 從數據統(tǒng)計看出需求更是騙人的
7、需求的本質往往可以歸結為心理訴求 漂流瓶:滿足傾訴,好奇心的心理。這是一個心理驅動的范例。人們的傾訴欲望如此之強。 如果為做交友而做漂流鵬。會把握不到本質(案例:發(fā)語音瓶,還是文字?)
8、心理滿足的驅動力遠勝工具甚至省錢 省錢的短信替代工具不會成功。如果定位于更省錢的工具,可能就麻煩了。微信不是QQ。“微信,不只是一個通信工具”。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反映的是心理滿足至上。 為群體效應而做:附近的人 不是為了陌生人交友。是為了好奇心。他們會發(fā)生什么?它是有群體效應的。每個人在觀察別人,也在被觀察。他們第一次在現(xiàn)實中大規(guī)模互相看到 為想法而做:朋友圈 人人需要在朋友關注中獲得存在感,照片是手機最佳互動載體,人只需要三五好友,人需要不暴漏好友但又要扎堆。一種比facebook,path更私密的社區(qū)。想法比功能重要。為自己要用而做。
9、只抓主場景,不做全功能 做大而全很容易,做少很難 如果沒有化繁為簡的能力,就克制自己的做多的欲望 做多源自于不自信 每天砍掉幾個需求的爽,遠大于提出幾個需求 案例:朋友圈只能發(fā)照片。發(fā)140字的難度遠勝一張圖片
10、忘記過去的數據甚至經驗 對當前和未來趨勢的洞察才重要 PC上的入口是搜索框,手機上的入口在二維碼
11、做惹人都愛用的產品 將用戶分為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 通用產品做得低齡化是不專業(yè)的體現(xiàn) 產品面前,人人平等
12、先做產品結構之后才是功能細節(jié) 產品結構是骨骼,不可多變和復雜 創(chuàng)作從骨骼開始,而不是先造肌肉 案例:微信的產品結構
13、設計就是分類 分類是人類大腦的識別模式 分類是化繁為簡的方法之一 PM每天都應思考如何讓事情更有條理 案例:微信保證只有4個底部TAB
14、面向場景來做設計而非功能列表 不堆砌功能。功能服務于場景和xx體驗。沒有孤立的功能
15、讓功能存在于無形之中 案例:餐飲商家插件不可見,掃描才有 讓新版看不出有變化 只有新手才將所有(新)功能羅列在顯眼的地方
16、不過度設計 做的越多可能錯的越多 對主干精雕細琢,對枝葉不做深
17、寧愿損失功能也不損失體驗 不為了流量而到處加入口 案例:會話界面左上角編輯按鈕,為什么不可以有?
18、好產品會召喚用戶 做一勞永逸的事情 你在做Class(類型),還是在做Instance(實例)? 好特性不需要不斷做加法,一次成型 郵箱漂流瓶和微信漂流瓶不同 好產品會召喚用戶(pony語)
19、讓用戶推動該用戶 而非系統(tǒng)管理員來推動 案例:如何讓用戶設置頭像?
20、極簡方能不被超越 案例:搖一搖,與pony回信中,“搖一搖很難被超越,因為我們已經做到極簡”。
21、面向兩年后的場景來設計 案例:已送達狀態(tài)?2年后網絡狀況夠好,必然能送達的
22、一個特性不能讓人興奮,不如不做 你不能真正理解自己不感興趣的需求 好奇心是PM的驅動力 邏輯的完美也是令人興奮的 在單點獲得口碑,而不是一些列可有可無的特性
23、尊重用戶 保護用戶隱私(通訊錄上傳要經過同意,LBS暴露位置要告知) 不誘導用戶 再每個體驗店上以用戶為重。案例:在所有的正文編輯處,加上crash后的內容保護 案例:系統(tǒng)郵件,采用真實的產品經理簽名,而非機器思維的"系統(tǒng)管理員”互聯(lián)網的一些事
24、如果沒有自然增長就不必推廣 硬導入用戶,只會給用戶留下壞印象,以后再也不來了 KPI是好產品的副產品,不為KPI而改變產品
25、保持粗放,保持笨拙 如果沒有好的解決方案,就先放著不做 案例:發(fā)錯群的問題 案例:群名片,群屏蔽 抓大場景,忽略小場景 非重要的特性就放到設置里,放到設置里不如不做
26、把用戶體驗做到極致就是創(chuàng)新 貼耳朵體驗。用手遮擋iphone屏幕為什么不會切換到聽筒,而耳朵可以?為什么微信能識別你的耳朵?
27、你的價值觀(態(tài)度)決定產品特性
28、改變用戶習慣 電話發(fā)明一百年來,都在騷擾人 微信視頻通話,不允許突然呼叫別人 你無法重新發(fā)明電話,但你可以改變打電話的方式 新的習慣,讓用戶更舒適 拋棄不人性的創(chuàng)新
29、創(chuàng)新不是基于推理 創(chuàng)新是為人服務的 你要不計一切代價地展示聰明,還是選擇善良? by 貝索斯 案例:耳機的按一下就開始說話(而不是按住),是不能被接受的
30、避免戰(zhàn)略行為替代真實需求 避免“打通”,需要打通,說明不是需求 避免“整合”,需要整合,說明都不行了 避免“拉動”,需要拉動,說明是KPI了 避免“導入”,需要導入,說明沒生命力 避免“多平臺”,不為平臺而平臺 避免“全面”,全面的東西是平庸的
轉載于:https://juejin.im/post/5af93aad6fb9a07aa83ed942
總結
以上是生活随笔為你收集整理的张小龙的30条产品法则的全部內容,希望文章能夠幫你解決所遇到的問題。
- 上一篇: Android添加手机黑名单,手机来电拦
- 下一篇: (三)CGAL库应用:仿射变换(点的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