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数学美思考
人貴為萬物之靈長,并不僅僅只是“會思考的蘆葦”,造化在賜與人智慧的同時,也將最美的形體一并贈賞,從數學角度而言,人的形體構造不僅符合物理力學法則,而且還暗合了數學的美學法則,雖然說人體美學觀察受到種族、社會、個人各方面因素的影響,牽涉到形體與精神、局部與整體的辯證統一,但是,在數學的美學分析中,人體形態整體上極為和諧、比例協調,堪稱自然造物中的極品.
我們現時的知識當難以完全解說人體這美,本文僅從黃金分割這個角度對人體做出一定分析.
黃金分割律是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發現的,后來古希臘美學家柏拉圖將此稱為黃金分割,這其實是一個數字的比例關系,即把一條線分為兩部分,此時長段與短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條線與長段之比,其數值比為1.618:1或1:0.618,也就是說長段的平方等于全長與短段的乘積,黃金分割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實際生活中都有著極其廣泛而又簡單的應用,從而也在歷史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古代,中末比主要是作為作圖的方法而使用,到文藝復興時期它又重新引起了當時人們的極大興趣與注意,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得到了多方面的應用,如在繪畫、雕塑方面,畫家、雕塑家都希望從數學比例上解決最完美的形體,它的各部分的相互關系問題,以此作為科學的藝術理論用來指導藝術創造,來體現理想事物的完美結構,著名畫家達芬奇在<<論繪畫>>一書中就相信: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間神圣的比例關系上,各特征必須同時作用,才能產生使觀眾如醉如癡的和諧比例,在這一時期,藝術家們自覺地被黃金分割的魅力所誘惑而使數學研究與藝術創作緊密地結合起來,并對后來形式美學與實驗美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19世紀,德國美學家蔡辛提出黃金分割原理且對黃金分割問題進行理論闡述,并認為黃金分割是解開自然美和藝術美奧秘的關鍵,他用數學比例方法研究美學,啟發了后人,德國哲學家、美學家、心理學家費希納進行了實驗美學的嘗試,把黃金分割原理建立在廣泛的心理學測試基礎上,將美學研究與自然科學研究結合在一起,引起廣泛的注意,直到本世紀50年代,實驗美學的研究還十分活躍,直到最近,黃金分割原理仍然是一個充滿了神奇之謎的科學美學問題,如在晶體學的準晶體結構研究領域中,黃金分割問題重新引起了物理學家和數學家們的興趣.
0.618,這個神奇的數字,以嚴格的比例性、藝術性、和諧性,蘊藏了豐富的美學價值, 為什么人們對這樣的比例,會本能地感到美的存在?其實這與人類的演化和人體正常發育密切相關,據研究,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骨骼方面以頭骨和腿骨變化最大,軀體外形由于近似黃金而矩形變化最小,人體結構中有許多比例關系接近0.618,從而使人體美在幾十萬年的歷史積淀中固定下來,人類最熟悉自己,勢必將人體美作為最高的審美標準,由物及人,由人及物,推而廣之,凡是與人體相似的物體就喜歡它,就覺得美,于是黃金分割律作為一種重要形式美法則,成為世代相傳的審美經典規律,至今不衰!近年來,在研究黃金分割與人體關系時,發現了人體結構中有14個“黃金點”(物體短段與長段之比值為 0.618),12個“黃金矩形”(寬與長比值為0.618的長方形)和2個“黃金指數”(兩物體間的比例關系為0.618),黃金點:(1)肚臍:頭頂-足底之分割點,(2)咽喉:頭頂-肚臍之分割點,(3)、(4)膝關節:肚臍-足底之分割點,(5)、(6)肘關節:肩關節-中指尖之分割點,(7)、(8)乳頭:軀干乳頭縱軸上這分割點,(9)眉間點:發際-頦底間距上1/3與中下2/3之分割點,(10)鼻下點:發際-頦底間距下1/3與上中2/3之分割點,(11)唇珠點:鼻底-頦底間距上1/3與中下2/3之分割點,(12)頦唇溝正路點:鼻底-頦底間距下1/3與上中2/3之分割點,(13)左口角點:口裂水平線左1/3與右2/3之分割點,(14) 右口角點:口裂水平線右1/3與左2/3之分割點,面部黃金分割律 面部三庭五眼黃金矩形:(1)軀體輪廓:肩寬與臀寬的平均數為寬,肩峰至臀底的高度為長,(2)面部輪廓:眼水平線的面寬為寬,發際至頦底間距為長,(3)鼻部輪廓:鼻翼為寬,鼻根至鼻底間距為長,(4)唇部輪廓:靜止狀態時上下唇峰間距為寬,口角間距為長,(5)、(6)手部輪廓:手的橫徑為寬,五指并攏時取平均數為長,(7)、(8)、(9)、(10)、(11)、(12)上頜切牙、側切牙、尖牙(左右各三個)輪廓:最大的近遠中徑為寬,齒齦徑為長.
在人體中有各種黃金指數:(1)反映鼻口關系的鼻唇指數:鼻翼寬與口角間距之比近似黃金數,(2)反映眼口關系的目唇指數:口角間距與兩眼外眥間距之比近似黃金數,0.618,作為一個人體健美的標準尺度之一,是無可非議的,但不能忽視其存在著“模糊特性”,它同其它美學參數一樣,都有一個允許變化的幅度,受種族、地域、個體差異的制約,是用數字來表示人體美,主要體現了協調的比例關系,用同一人體的某一部位作為基準,來判定它與人體的比例關系的方法被稱為同身方法,分為三組:系數法,常指頭高身長指數,如畫人體有坐五、立七,即身高在坐位時為頭高的五倍、立位時為7或7.5倍,百分數法,將身長視為100%,身體各部位在其中的比例,兩分法:即把人體分成大小兩部分,大的部分從腳到臍,小的部分為臍到頭頂,標準的面型,其長寬比例協調,符合三停五眼,三停是指臉型的長度,從頭部發際到下頦的距離分為三等分,即從發際到眉、眉到鼻尖、鼻尖到下頦各分為一等分,各稱一停共三停,五眼是指臉型的寬度,雙耳間正面投影的長度為五只眼裂的長度,除眼裂外、內此間距為一眼裂長度、兩側外眥角到耳部各有一眼裂長度,其是五眼長度稱五眼.
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所反映的人體形態也各不相同,Belt和Campen等人提出的側角學說,就是通過角度來體現人體形體美的,其中Campen的學說是以鼻下點與耳孔點的直線連線為基準,來測量側面觀察時額頭的傾斜角度的方法,這樣可以把復雜的立體感的頭部,用簡單的輪廓線進行描述,被稱為側面定性分析方法,用連接鼻尖點和頦下點的直線來觀察唇的突出度,評價面下部的美丑,鼻尖、下唇紅前緣、頦下點在同一條直線上,稱為Ricketts美學平面,是一種美的標志.
轉載于:https://www.cnblogs.com/milantgh/p/8029292.html
總結
- 上一篇: 2023 闲鱼扫码自动收货跳转支付宝HT
- 下一篇: 好佳居软装十大品牌 掌握新中式软装风格